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19章 首恶伏辜余暂免,仍凭丹悃固神京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朝堂议降之辩》载:“德佑中,原内阁首辅李东阳病逝,廷推吏部尚书赵伦(石迁余党,正二品升正一品)为新首辅,加‘太傅’衔。伦即借瓦剌仍屯兵边境、京营卒折损三千余为由,复提‘出城议和’,谓‘愿遣帝使携金帛,赴瓦剌营盟誓,暂解边患’。时镇刑司旧党石崇(从二品副提督)、诏狱署提督徐靖(从二品)等力挺,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亦附议,称‘粮饷仅够三月,不议和恐京师再困’。太保谢渊力斥,奏曰‘也先诈降之鉴未远,伦为石迁余党,恐借议和泄军情、谋不轨’。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侦得伦私通瓦剌细作,藏密信于府中地窖,密信言‘议和解京营,为瓦剌再攻铺路’。帝萧桓命当庭对质,渊出示证据,伦伏罪,旧党核心悉擒;石崇、徐靖、刘焕因证据未及深勘、旧党暗护,暂免追责,调外任候查。史臣曰:‘非渊之刚正,朝堂必为余党乱,然旧党盘根,未可尽除,亦见治奸之难也。’”

《玄夜卫档?斥和录》补:“赵伦提议和时,拟‘盟誓仪注’,删‘瓦剌需还被俘卒、撤边境兵’两条,仅存‘大吴献金万两、绢千匹’,仪注为玄夜卫暗探截获,尾有石崇亲笔‘可从’二字。刘焕附议,实因私扣边军粮饷十万石,恐议和不成被查,故借议和拖延;徐靖则因包庇旧党、拖延罪证核验,为伦藏密信提供便利。然石崇辩称‘“可从” 为议后商榷之语’,徐靖称‘拖延为细查案情’,刘焕主动退缴粮饷十万石,谓‘附议为缓兵以待援军’。因旧党官员多有陈情,帝以‘边患未靖,不宜大兴狱讼’,命石崇调宣府卫任副参将、徐靖调南京理刑院任佥事、刘焕留任户部尚书戴罪办差,待边事定后再核。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五十三柜,入《谢渊斥赵伦议和案勘卷》。”

新辅登坛复议和,余孽摇唇乱帝罗。

金缯暂冀纾边患,军情暗泄引胡戈。

谢公抗声斥奸宄,秦帅侦隐得秘科。

虽擒首恶余党在,犹赖忠良护京河。

东阳谢世党争兴,赵伦秉政议款行。

内奸翕附催金帛,忠相执议拒危萌。

密书藏隙通胡虏,伏甲窥机觊禁庭。

首恶伏辜余暂免,仍凭丹悃固神京。

边尘未弭议降哗,余党相援势欲斜。

刘焕匿粮趋异说,石崇藏信助奸邪。

谢渊怒对金銮殿,秦飞勇破暗谋家。

首恶伏诛余待核,方安京邑万人家。

京师内阁衙署的烛火,因李东阳(正一品原首辅)的病逝,连续七日未熄。百官缟素入宫,萧桓(德佑帝)御座前移素案,悲声道:“李阁老辅政十载,定策守京、整饬吏治,今猝然长逝,朝堂失一柱石矣!” 谢渊(正一品太保)立於百官前列,袖中攥着李东阳临终前手书的 “防石迁余党” 四字,想起二人共抗瓦剌、肃清李嵩奸党的往事,眼眶** —— 这位老臣,终是没能见着京师彻底安稳。

国不可一日无首辅。三日后廷议推举,吏部尚书赵伦(正二品)骤得多数支持。伦年过五十,须发半白,平日谨小慎微,却为石迁旧党核心,暗中得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运作:石崇借镇刑司旧吏联络地方官,徐靖则以 “资历最深、无党争嫌” 为由游说内阁,终使伦以 “熟吏治、善调和” 之名,获廷推第一。萧桓虽知伦与石迁有旧,然环顾朝堂,或为旧党、或资历不足,只得准奏,加伦 “太傅” 衔,正式任内阁首辅。

赵伦履新当日,即召内阁、六部议事。他坐於李东阳旧椅,指节摩挲扶手木纹,目光扫过众臣:“今瓦剌屯宣府卫边境,京营折损三千余,粮饷仅支三月。若僵持,恐京师再困。老夫以为,当遣帝使携金万两、绢千匹,赴瓦剌营盟誓,暂解边患,再徐图良策。”

话音未落,石崇即出列:“首辅所言极是!也先前虽诈降,然今我军疲、粮少,若示以诚意,献金帛、许岁币,彼必罢兵。” 徐靖亦附:“臣得诏狱署密报,瓦剌有议和之意,若拒之,恐激其再攻,京师危矣。”

谢渊眉峰紧蹙 —— 伦初上位即议降,石、徐接踵附和,必是早有预谋。未及开口,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竟亦出列:“太保,臣以为首辅之议可行。户部粮库现存粮仅够京营三月,边军粮饷亦滞,若不议和,恐生兵变。”

谢渊凝视刘焕 —— 此人前因私扣边粮被查,今忽附议,必是怕议和不成,旧罪败露。他沉声道:“赵首辅、刘尚书,也先诈降之鉴在上月,瓦剌狼子野心,岂会因金帛罢兵?遣帝使则恐为所擒,献金帛则彼必得寸进尺!此议,断不可从!”

赵伦冷笑:“谢太保手握军政,是怕议和后权柄旁落吧?老夫提议和,为京师百姓、为陛下安危,非为一己之私!” 石崇立刻接话:“太保一味主战,不顾粮尽兵疲,若京师再困,此责谁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朝堂瞬时分两派:主战者,谢渊、秦飞(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主和者,赵伦、石崇、徐靖、刘焕,及三十余旧党官员。萧桓看着争论的百官,眉头紧锁 —— 信谢渊之忠,却怕百官离心;疑赵伦之私,却无实据。终道:“议和之事,容朕再议。谢太保与赵首辅各拟奏疏,明日再议。”

散朝后,谢渊拉住秦飞:“赵伦必是石迁余党,借议和谋乱。你速派暗探查其亲信,若得通敌证据,方可揭穿阴谋。” 秦飞点头:“太保放心,臣已命人盯紧赵府,且查石、徐、刘三人往来。”

赵伦归首辅府,石崇、徐靖、刘焕已在书房候。石崇关上门,低声道:“首辅,谢渊已起疑,明日需再多找官员附议,压其气焰。”

赵伦从抽屉取银票一叠,递与刘焕:“刘尚书,此银五千两,分与户部官员,明日朝堂助言;徐提督,你去理刑院,找旧党御史弹劾谢渊‘拥兵自重、阻挠议和’。”

刘焕接银票,脸上露贪婪色:“首辅放心,户部官员皆听臣调遣。” 徐靖亦道:“理刑院御史多是石迁旧部,弹劾谢渊,易如反掌。”

石崇又取 “盟誓仪注”,指 “瓦剌还被俘卒三千、撤宣府卫兵” 二语:“此两条需删,只提‘大吴献金帛’,也先才会满意。待议和成,京营必懈,也先再攻,京师可破,首辅便是大吴功臣。” 赵伦眼中闪狠厉:“就按你说的办。谢渊再阻,便扣‘通敌’之罪!”

次日朝堂,气氛更紧。赵伦呈议和奏疏,附议者达三十五人,多为户部、理刑院、镇刑司旧党。理刑院御史王显(正四品)先劾:“陛下,谢渊手握军政,一味主战,不顾粮尽兵疲,昨见其与京营卒密谈,恐有拥兵自重之谋!”

另一御史附:“陛下,谢渊阻议和,是欲困京师以夺权!请严惩谢渊,准首辅之议!”

谢渊气得指节发白:“陛下,臣忠心耿耿,绝无拥兵之意!此等御史皆石迁旧党,是赵伦指使弹劾!”

赵伦假作劝解:“太保,事已至此,认个错,老夫为你求情。再狡辩,恐陛下亦难护你。”

“认何错?” 谢渊上前一步,“阻议和为京师、为陛下,何错之有?赵伦,你敢称提议和无私?敢称与石迁旧党无勾连?”

赵伦脸色微变,仍强辩:“谢太保血口喷人!老夫清清白白,有证据尽管拿!”

萧桓犹豫之际,秦飞持密信闯入:“陛下!臣有证据!赵伦私通瓦剌细作,此为其府中地窖搜出的密信!”

秦飞的暗探于赵府地窖,搜得瓦剌狼毫墨书就的密信,及删改后的 “盟誓仪注”。密信为瓦剌细作致赵伦,言 “议和成后,设法撤德胜门、安定门京营防兵,为我军再攻铺路;金帛暂收,待京师无备再举兵”,尾盖瓦剌狼头印。仪注上,“瓦剌还俘、撤兵” 二语被划去,旁有石崇亲笔 “可从,勿让谢渊知”。

秦飞呈密信与仪注于萧桓,朗声道:“陛下!赵伦与瓦剌私通,删改仪注,欲助瓦剌再攻京师!石崇、徐靖、刘焕皆是同党 —— 刘焕私扣边军粮饷十万石,怕议和不成被查,故附议拖延;徐靖包庇旧党,助赵伦藏密信;石崇则批注仪注,推波助澜!”

萧桓阅信,气得手颤:“赵伦!你竟敢通敌叛国!” 伦瘫于地,面如死灰,却仍狡辩:“陛下,此信是秦飞伪造!是谢渊陷害臣!”

“伪造?” 秦飞命人带赵府管家与瓦剌细作。管家跪奏:“陛下,密信是老奴帮首辅藏地窖的,细作亦是老奴引入府!” 细作亦供:“是赵伦命小的传信也先,许撤京营防兵!”

赵伦无言,只得伏罪。石崇、徐靖、刘焕见首恶败露,忙跪伏:“陛下,臣等知罪!”

谢渊目视三人,声冷如冰:“石崇批注仪注,助伦通敌;徐靖包庇藏信,拖延查案;刘焕私扣粮饷,附议避罪 —— 皆为通敌之罪,当严惩!”

石崇忙辩解:“陛下!‘可从’二字,是议后与瓦剌商榷之语,非助其攻京!臣对大吴忠心不二!” 徐靖亦道:“臣拖延查案,是恐冤及无辜,非包庇!” 刘焕则膝行前,呈粮饷账簿:“陛下!臣已退缴私扣的十万石粮,附议议和是为缓兵,待南京援军至再战,非通敌!”

此时,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前被李嵩胁迫,已洗冤)出列:“陛下,边患未靖,若大兴狱讼,恐动摇军心民心。石崇、徐靖、刘焕虽有过,然未得直接通敌实据,不如暂调外任或戴罪办差,待边事定后再核。” 旧党官员二十余人亦随之陈情:“请陛下念在三人往日办差微功,暂免重罚!”

萧桓沉吟良久 —— 他知谢渊欲肃清旧党,然此时瓦剌未退,若严惩石、徐、刘,恐旧党反扑,朝堂大乱。终道:“赵伦通敌叛国,打入诏狱,择日斩于西市;石崇调宣府卫任副参将,戴罪守边;徐靖调南京理刑院任佥事,不得干预京师案;刘焕留任户部尚书,退缴粮饷充边军,戴罪办差。余党暂不追究,若再犯,一并严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虽愤,却知帝意难违 —— 旧党盘根错节,非一日可除,只得躬身:“臣遵旨。然需奏请陛下,设监察之制,防余党再乱。”

赵伦入狱后,石崇、徐靖、刘焕虽暂免重罪,却各怀忌惮。石崇离京赴宣府卫前,私见徐靖:“谢渊必不善罢甘休,你我需谨言慎行,待瓦剌再攻,或有转机。” 徐靖点头:“南京旧党尚多,我去后必联络,若有机会,再扳谢渊。” 刘焕则闭门谢客,每日核查粮饷账簿,生怕再出纰漏 —— 他知谢渊必盯着自己,稍有差池,便会重提旧罪。

谢渊深知,仅除赵伦不足安朝堂,需立制度防余党作乱。他召秦飞、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张文议事,道:“石、徐、刘虽暂免,然旧党未除,恐再借议和、粮饷生事。需设三制:其一,设‘内阁监察司’(从四品),隶御史台,专察首辅及内阁成员,每月报备行踪、经手事,防专权通敌;其二,设‘粮饷督查科’(正五品),隶户部,每月核粮饷收支,公示于朝,防私扣;其三,定‘玄夜卫京营联动章程’,玄夜卫侦得内奸、敌情,需即刻通报京营,京营配合缉捕,防军情外泄。”

秦飞道:“太保所言极是!玄夜卫‘内奸侦缉科’可与‘内阁监察司’联动,查旧党动向。” 陈忠亦道:“‘粮饷督查科’可由臣牵头,先核户部及边军粮饷,绝私扣之弊。” 张文则道:“‘内阁监察司’需选无党争、清正之臣,臣愿举荐南京御史王伦(正五品)任司长,此人曾劾石迁旧党,刚正不阿。”

谢渊将三制奏报萧桓,萧桓准允:“就按太保所议,择日推行。石、徐、刘虽暂调,你等需严加监察,勿让再乱。”

不久,“内阁监察司”“粮饷督查科” 相继设立。王伦任监察司司长后,首奏 “内阁成员需避旧党嫌,与外邦使者接触需有监察司官员在场”;陈忠则率督查科核出户部小吏私吞赈济粮五千石,当即严惩,公示于朝。京营与玄夜卫亦按章程联动,秦飞侦得瓦剌细作三人,京营即刻配合抓捕,未让军情外泄。

谢渊知,仅防内奸不足,需强边防以绝瓦剌窥伺。他命岳谦整训京营:汰老弱,补精锐,加强火器训练;命李默(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加固宣府卫城防,增设烽燧十座,每座派卒十人,配工部新造望远镜,“见敌举火,一日三报”,若遇袭,京师三日内需派援军;命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赶造弗朗机炮百门、火铳千支,装备京营与边军。

岳谦于演武场整训,见卒子们因粮饷充足、内奸暂敛,士气渐振,朗声道:“瓦剌仍在边境,若再犯,需一战破之!为京师、为家人,当死战!” 卒子们齐声呐喊:“死战!守京师!”

李默在宣府卫接石崇 —— 崇虽任副参将,却无实权,默奉谢渊令,严加监视:“石参将,宣府卫为边防要地,需谨守职责,勿生他念。” 石崇虽愤,却不敢违抗。

张毅则亲至工部军器局督造,对工匠道:“此火器为守京、守边之用,若有差池,便是害卒子性命!每门炮需试射三次,每支铳需验枪管,合格方可出厂!” 工匠们不敢懈怠,月余便完成火器造作,送至京营与边军。

瓦剌太师也先见大吴京师布防严、边军整肃,且赵伦已死,内奸暂不能为,知再攻难胜,遂撤宣府卫兵,退回漠北。秦飞将此讯奏报萧桓与谢渊,萧桓激动道:“谢太保!瓦剌退矣!京师安矣!” 谢渊躬身:“陛下,此乃君臣同心、军民协力之故。然瓦剌未灭,仍需固防,勿让再犯。

瓦剌退去后,京师渐安。“内阁监察司”“粮饷督查科” 成效渐显:内阁议事皆有监察司官员在场,旧党官员不敢再妄议议和;户部粮饷收支透明,百姓、卒子再无饥馁之虞;玄夜卫与京营联动顺畅,内奸、细作无隙可乘。

一日,萧桓于御书房召谢渊,见窗外百姓往来、商贩叫卖,感慨道:“谢太保,今朝堂清明、百姓安乐,皆你的功劳。朕以前恐大权旁落,今知将权予忠良,方是护社稷之道。” 谢渊躬身:“陛下,此非臣一人之功,乃百官尽职、军民同心之故。然旧党未除,石、徐、刘仍需监察,边防亦需再固,不可懈怠。”

萧桓点头:“太保所言极是!朕命你暂代首辅之职,与六部共理朝政。石崇在宣府卫、徐靖在南京,需命玄夜卫暗探严加监视;刘焕在户部,需让陈忠每月核其经手粮饷,勿让再私扣。”

谢渊暂代首辅后,仍恪守 “内阁监察司” 制度,每日报备行踪、经手事,未敢专权。他荐张文任吏部侍郎,主文官考核,汰旧党小吏数十人;荐陈忠任户部左侍郎,助刘焕办差,实则监察。京营与边军亦按谢渊之令,定期演练,边防日固。

京师街头渐复热闹:小贩叫卖声、孩童嬉笑声不绝。周老汉(德胜门乡勇教头)带孙子至 “破诈保帝碑” 前,指碑上 “谢渊” 二字,道:“当年谢太保识破瓦剌诈降,今又斥赵伦议和,护京师百姓。你需记:忠良在,京师安;奸佞兴,家国危。” 孙子似懂非懂,摸碑上字迹:“谢太保…… 忠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京营卒们亦常至碑前祭拜战死兄弟。赵安(正七品校尉,曾假扮帝)对卒子们道:“谢太保设制防内奸、整军固防,瓦剌才退。我们需好好训练,守护这太平。”

石崇在宣府卫,见李默监视严密,且玄夜卫暗探常查其行踪,不敢与旧党联络;徐靖在南京,虽欲联络旧党,然 “内阁监察司” 已行文南京理刑院,命监察其动向,亦不敢妄动;刘焕在户部,每核粮饷皆有陈忠在场,私扣之念尽消,只求戴罪立功。旧党官员见谢渊势固、制度严密,亦暂敛锋芒,不敢再提议和。

德佑二十年,萧桓下旨,将 “谢渊斥议和、设三制” 之事纳入《大吴会典》,定为祖制:

“内阁监察司” 为常设,隶御史台,从四品,司长需由无党争、清正之臣任,每届三年,不得为内阁成员亲信;

“粮饷督查科” 隶户部,正五品,每年核全国粮饷一次,结果刊刻成书,颁行各府县,接受军民监督;

“帝不议降”“首辅受监察”“玄夜卫京营联动” 为永制,后世君主不得更改;

外邦议和,帝可遣亲王、一品重臣代往,帝不亲赴险地;与外邦使者接触,需有监察司或玄夜卫官员在场,防通敌泄情。

这些制度,不仅镇住旧党,更为大吴后世长治奠定基础。至太子(萧桓子)即位,仍严格遵行:瓦剌遣使求和,愿还被俘卒、撤边兵,皇帝遣楚王(萧桓弟)代往,未亲赴;户部粮饷由督查科核,无再私扣;内阁成员受监察司所察,旧党难再兴风作浪。

渊去世后,萧桓追赠 “太师”,谥 “忠肃”,灵位入祀 “忠良祠”,与李东阳、岳谦并列。张文、陈忠、秦飞等亦成大吴栋梁,继渊之志,护朝堂清明、边防稳固。

片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朝堂议降之辩,渊力斥余党,擒赵伦,设三制防乱,朝堂乃清,边防乃固。帝尝谓左右曰:‘渊在,朕无忧;渊去,朕失一臂也。虽石、徐、刘暂免,然渊设制监之,终其世未再乱,此乃渊之功也。’”

《玄夜卫档?斥和录》补:“自渊斥议和、设三制后,大吴百官皆知‘议和即通敌之嫌’,后世再无官员敢提出城议和。石崇后因宣府卫守边有功,复升正三品,然终未再入京师;徐靖在南京理刑院任满,致仕归乡,未再涉党争;刘焕则因戴罪办差勤勉,后调南京户部任尚书,终无再私扣粮饷。时人谓‘渊之一斥,立百年规矩;渊之一制,护三代安宁’。”

德胜门 “破诈保帝碑” 旁,后立 “斥和护京碑”,刻谢渊怒斥赵伦之语:“宁战而亡,不议而降!战则有生机,降则无活路!” 每至清明,百姓聚碑前祭拜,老人口述谢渊斥议和、设制度之事,孩童吟诵片头诗,忠良之名,代代相传。

萧桓命礼部编撰《斥和录》,详载赵伦阴谋、谢渊怒斥、秦飞侦查、制度设立及石、徐、刘暂免之由,附百官奏疏、罪证木刻图,颁行天下各府县,为官学教材。书末附萧桓御批:“忠良乃国之柱石,制度乃国之根基。朕之世,赖谢渊之忠、三制之严,方免内奸外患之扰。后世君、臣,当以赵伦为戒,以谢渊为范,守‘拒降’之节,行‘监察’之制,方保大吴永固。”

南京、宣府卫等边地,亦立 “斥和碑”“监察碑”,传唱谢渊事迹歌谣:“谢太保,斥议和,设制度,护家国。擒赵伦,监余党,固边防,安民生。” 瓦剌使者后至京师议和,见 “斥和碑”,闻谢渊之事,再不敢提 “帝使赴营”,仅敢在边境与大吴官员谈判,且需有监察司官员在场。

时光荏苒,谢渊斥议和、设制度之景虽远,然其 “拒降守义” 之精神、“立制防乱” 之智慧,终成大吴民族精神之核。每逢国家危难,百姓便念谢渊之名,诵 “宁战而亡,不议而降” 之语,坚守大义,护家国安宁。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一朝,内奸屡起,边患迭生,然帝能信谢渊、任忠良,渊亦能斥奸、设制,终破内奸之谋,退外敌之扰。史臣曰:‘桓帝之明,在能辨忠奸、任贤才;大吴之安,在有谢渊之忠、制度之严。虽石、徐、刘暂免,然监之有方,未再乱,此乃君明臣贤之效也。’”

《玄夜卫档?斥和录》补:“渊设三制,后世遵之。永熙帝时,瓦剌求和,帝遣亲王代往,遵‘帝不议降’之制;永兴帝时,内阁首辅欲私会外使,为监察司所阻,遵‘首辅受监察’之制。百年间,瓦剌未再南犯,京师晏然,时人撰《京防百年录》赞曰:‘谢公一怒安朝堂,三制垂范护四方。百年无寇因拒降,忠名永载大吴章。’”

余党登朝议款忙,谢公怒起斥奸狼。密信藏私通敌虏,铁证当庭破诈详。首恶伏辜余暂免,三制立后固封疆。至今犹记金銮语,宁战不降守国殇。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