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18章 坑藏劲弩胡兵伏,帐设疑兵汉卒骄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诈降之变》载:“德佑中,瓦剌屡攻京师不克,太师也先乃施诈降计,遣使者送降书,称‘愿罢兵议和,需帝亲出德胜门,循元兴帝与瓦剌盟例,歃血为誓’。时吏部尚书李嵩、侍郎张文等内奸,力劝帝亲往,谓‘帝出则胡兵退,京师安’;太保谢渊察降书有诈,谏曰‘也先狼子野心,必设伏诱捕,帝不可蹈险’。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侦得瓦剌于德胜门外三里设伏兵三万,挖陷坑、藏劲弩,内奸李嵩已泄帝拟行日程。渊乃定计:以京营卒为帝替身,伏兵于侧,待敌发难则击之。及谈判日,也先见替身,知计败,纵兵攻,伏兵起,瓦剌溃,内奸悉擒。史臣曰:‘非渊之明,帝必为胡酋虏,京师殆矣。’”

《玄夜卫档?破诈录》补:“降书以瓦剌狼毫墨书就,伪称‘献马千匹、还被俘卒三百’,然墨层含羊脂(瓦剌军用墨特征),且提‘元兴帝盟例’—— 查《元兴帝实录》,帝从未与瓦剌盟于德胜门,此乃破绽。李嵩私遣亲信送帝‘行驾仪注’于瓦剌使者,被玄夜卫暗探截获,注上有嵩亲笔圈改‘帝亲登盟台’四字。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五十二柜,入《谢渊破也先诈降案勘卷》。”

胡酋诈降书假意,诱帝亲临德胜址。

内奸附议催行驾,忠相察奸阻险歧。

伏兵暗布防圈套,替身明充避祸机。

若非谢公识诡计,宸衷早落虏尘欺。

也先送款藏刀戟,李嵩进言陷帝危。

降书破绽昭然在,盟例虚言不可依。

玄夜侦营知伏马,京营设伏待胡师。

谈判台边戈乍起,破谋全赖谢公奇。

京师未解胡尘扰,诈降书至起议潮。

佞吏谋私催帝出,忠良沥胆护君摇。

坑藏劲弩胡兵伏,帐设疑兵汉卒骄。

一役破奸安社稷,至今犹颂谢公劳。

京师德胜门的城楼下,瓦剌使者捧着降书,骑马立于护城河外,身后跟着两名随从,皆穿羊皮袄,腰挎弯刀,神色却无降者的谦卑,反带几分倨傲。从二品都督同知岳谦率京营卒列阵城头,箭弩对准使者:“放下兵器,方可入城!”

使者冷笑,扬了扬手里的降书:“吾乃瓦剌太师也先麾下使者,奉太师令送降书于大吴皇帝,尔等岂敢无礼?”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见状,对身边的谢渊(正一品太保)道:“太保,此使者神色不善,降书恐有诈。”

谢渊点头,命人 “接降书,验身份”。玄夜卫卒用吊篮将降书吊上城头,谢渊展开一看,降书以桑皮纸书写,墨色暗沉,是瓦剌常用的狼毫墨(混羊脂),开头称 “瓦剌太师也先,谨致书于大吴德佑皇帝陛下”,内容谓 “屡犯京畿,实乃误会,今愿罢兵,献马千匹、还被俘卒三百,唯需帝亲出德胜门,循元兴帝与瓦剌盟例,歃血为誓,永结盟好”,末尾盖着瓦剌王庭的狼头印。

降书送进御书房,萧桓(德佑帝)看着,眉头紧锁:“也先愿议和?还要朕亲去德胜门?” 李东阳(正一品内阁首辅)躬身:“陛下,元兴帝(对应永乐帝)实录中,并无与瓦剌于德胜门结盟之例,此节可疑。且也先反复无常,恐非真心议和。”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李嵩(正二品)出列:“陛下,此言差矣!元兴帝虽无此例,然今时不同往日,京师被围久矣,卒疲粮尽,若帝亲往,显陛下仁厚,也先必诚心罢兵。若拒之,恐胡兵再攻,京师危矣!”

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立刻附和:“李尚书所言极是!臣闻瓦剌使者带了被俘卒十人,今日已送至城外,可见其诚意。陛下若亲去,一日便可解围,百姓也免受兵戈之苦。”

谢渊上前一步,手里举着降书:“陛下,李尚书、张侍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降书有三疑:其一,元兴帝无德胜门盟例,也先妄提,乃试探陛下是否知史;其二,瓦剌献马千匹,却未言交割地点,含糊其辞;其三,墨含羊脂,是瓦剌军用墨,寻常降书当用民用墨,此乃备战之兆。臣请陛下勿信,更不可亲往!”

李嵩反驳:“谢太保过虑了!也先乃蛮夷,不知典籍,用错墨亦常理。太保恐是怕议和后,自己掌兵之权旁落,才故意阻挠!”

“李嵩!” 谢渊怒视他,“臣若怕失权,何必在京师危难时力主守城?臣只恐陛下落入陷阱,成为瓦剌的阶下囚!”

朝堂上吵作一团,萧桓看着双方,心里犹豫 —— 他既盼着早日解围,又怕也先有诈。最终,他道:“降书之事,容朕再议。谢太保,你命玄夜卫查探瓦剌动静;李尚书,你与礼部商议盟誓礼仪,双管齐下。”

谢渊心里一沉 —— 萧桓虽未应允,却已动了议和之心,若李嵩再从中作梗,恐生变数。他退出御书房时,瞥见李嵩与张文交换了个眼神,嘴角藏着笑意 —— 内奸的阴谋,才刚刚开始。

玄夜卫北司的文勘房里,张启(从三品文勘房主事)正对着降书反复核验。日光透过窗棂,落在墨痕上,他用银针挑开一点墨层,放在鼻尖闻了闻:“秦指挥使,这墨里确含羊脂,是瓦剌军用墨,且纸是大吴通州产的桑皮纸 —— 瓦剌不产此纸,定是此前劫通州粮库时所得,可见降书早有准备,非临时所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点头:“还有降书里的‘元兴帝盟例’,我查了《元兴帝实录》,元兴帝曾五次北征瓦剌,皆战而胜之,从未结盟,也先这是故意造假,试探陛下是否清楚先祖旧事。”

“那被俘卒呢?” 谢渊走进来,问道。此前瓦剌使者已将十名被俘卒送至城外,萧桓命人接入,安置在驿馆。

秦飞道:“臣审了那十名卒子,他们都说‘也先确有议和之意,营中已开始收拾行李’,可臣观其神色,皆有惧意,似是被胁迫。且其中一名卒子,手指上有瓦剌兵常用的茧子(握弯刀所致),恐是瓦剌兵假扮。”

谢渊沉吟:“派暗探潜入瓦剌营,查探虚实。若也先真要议和,营中当无备战迹象;若有诈,必设伏兵。”

秦飞立刻挑选三名精锐暗探,换上瓦剌兵的衣服,趁夜色潜入瓦剌营。暗探李信(从八品)混在瓦剌兵中,见营里根本没有收拾行李的迹象,反而有卒子在德胜门外三里处挖陷阱,陷阱里插着尖木,周围藏着数千骑兵,马鞍上都挂着弯刀,显然是准备突袭。他还偷听到也先对部下说:“待大吴皇帝一到盟台,就放箭,抓活的,不愁大吴不割地!”

李信悄悄退出来,刚出营就被瓦剌兵发现,他砍伤两人,才侥幸逃回。秦飞听完汇报,立刻带他去见谢渊:“太保,也先在德胜门外设伏三万骑,挖了五十个陷阱,就等帝亲去!”

谢渊攥紧拳头:“果然是诈降!李嵩、张文定是知道此事,才力劝帝亲往!秦飞,你去查李嵩的亲信,看是否与瓦剌使者有接触!”

秦飞派暗探盯着李嵩的亲信小吏王福(正九品),果然发现他深夜去见瓦剌使者,递上一个锦盒。暗探趁王福离开,截住他,从锦盒里搜出一张纸 —— 是帝的 “行驾仪注”,上面写着 “帝于初三辰时出德胜门,登盟台,随员仅李嵩、张文、谢渊三人”,末尾有李嵩的亲笔圈改,将 “随员十人” 改为 “三人”,还批注 “盟台周围勿设兵,以示诚意”。

“王福,这仪注是李嵩让你送的?” 秦飞将纸扔在他面前,声音冰冷。王福浑身发抖,点头:“是…… 是李大人让的,他说…… 他说也先会保他做大吴丞相,让我…… 让我别声张。”

秦飞将王福押入诏狱,命诏狱署提督徐靖(从二品)审讯。可徐靖是旧党成员,与李嵩交好,竟拖延审讯,还偷偷派人给李嵩报信。谢渊得知后,亲自去诏狱:“徐靖,王福通敌,事关帝安危,你竟敢拖延?”

徐靖躬身:“太保,王福是李尚书的亲信,需谨慎审讯,若屈打成招,恐伤百官之心。”

“谨慎?” 谢渊冷笑,“等帝落入瓦剌手中,你再谨慎也晚了!” 他命玄夜卫卒接管审讯,亲自提审王福。在铁证面前,王福终于招认:李嵩不仅让他送仪注,还与也先约定,若抓住萧桓,就立萧栎(对应朱祁钰,萧桓弟)为帝,李嵩任内阁首辅,张文任吏部尚书。

谢渊将供词奏报萧桓,萧桓气得脸色铁青:“李嵩!竟敢通敌叛国!传旨,将李嵩、张文打入诏狱!”

可李嵩早有准备,他带着二十余名吏部官员,跪在宫门前,喊冤道:“陛下,臣是冤枉的!是谢太保陷害臣,想独占兵权!” 张文也跟着哭喊:“陛下,臣从未通敌,王福是被屈打成招!”

一些与李嵩交好的官员也纷纷上奏,替李嵩求情,称 “无实据不可定罪”。萧桓看着宫门前的官员,又看了看谢渊,心里又犹豫起来 —— 他虽信谢渊,却也怕严惩李嵩,动摇文官之心。

谢渊看出他的顾虑,躬身:“陛下,李嵩的供词、仪注、瓦剌伏兵的证据,皆确凿无疑。若今日不惩,他日再有内奸,谁还敢护陛下?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若有虚言,甘受斩刑!”

萧桓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终于下定决心:“将李嵩、张文关入诏狱,待破了也先的诈降计,再一并审讯!”

谢渊知道,仅关了李嵩、张文还不够,也先的诈降计仍需应对 —— 若直接拒和,也先会以 “大吴无诚意” 为由再攻京师;若按原计划让帝去,又恐有险。他召集岳谦、秦飞、杨武(正三品兵部侍郎)等人,商议对策。

“太保,不如派个替身去?” 岳谦提议,“京营卒里有个叫赵安的,身形、声音都像陛下,可让他假扮,陛下留在宫中。”

谢渊点头:“此计可行。赵安需提前演练帝的言行,穿帝的常服,带帝的玉佩(仿制品)。同时,岳都督率两万京营卒,伏在德胜门两侧的树林里,待也先发难,就冲出来;秦指挥使带一千玄夜卫,盯着瓦剌使者的随从,若有异动,立刻斩杀;杨侍郎,你去工部,让张毅尚书赶造五十架弗朗机炮,架在城头,支援伏兵。”

众人领命而去。谢渊去见萧桓,陈明计划:“陛下,替身赴约,臣与岳谦、秦飞布防,既不让也先起疑,又能挫败其诡计。待也先败后,再肃清内奸,京师可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握着谢渊的手,声音哽咽:“谢太保,朕此前险些误信奸人,多亏有你。朕听你的,一切由你安排。”

赵安得知要假扮帝,既紧张又激动:“太保,臣定不辱命!就算死,也不让也先伤陛下分毫!”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好兄弟,你不会死,我们会护着你。事成后,朕保你升正七品。”

接下来两日,赵安跟着帝的内侍演练言行,从走路的姿势到说话的语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岳谦则率京营卒悄悄伏在德胜门两侧的树林里,卒子们都拿着长刀、弩箭,炮架也在城头架好,只待也先上钩。

谈判前一日,萧桓在御书房召见谢渊,手里握着降书,神色复杂:“谢太保,若也先见是替身,恼羞成怒,再攻京师,怎么办?”

谢渊躬身:“陛下,也先若攻,我们有伏兵、有火炮,京师可守。且臣已派人去南京,让柳彦尚书(正二品南京兵部尚书)速派援军,援军不日便到。若今日不去,也先仍会找借口攻城,不如将计就计,挫败其诡计,让瓦剌知我大吴有备,不敢再犯。”

萧桓看着谢渊,想起此前谢渊杀马守御、派死士搬兵,次次都能化解危机,心里的疑惧渐渐消散:“朕信你。明日,就按你的计划来。”

可当晚,萧桓又收到一封匿名信,信里写着 “谢渊欲借瓦剌之手除陛下,替身是假,诱杀是真”。萧桓看完,心里又慌了,立刻召李东阳入宫。李东阳看完信,摇头:“陛下,此信定是内奸所写,欲离间陛下与谢太保。谢渊若想除陛下,何必在京师危难时多次力保?且替身计划,臣也参与商议,绝无歹意。”

萧桓这才放下心来,命人烧毁匿名信:“朕险些又被奸人误导。明日,朕就在城楼上看着,若有异动,立刻支援。”

初三辰时,德胜门缓缓打开,赵安穿着帝的常服,骑着 “踏雪”(谢渊的旧马,帝曾赐给谢渊,今借予替身),身后跟着谢渊、李嵩的替身(京营卒假扮)、张文的替身,慢慢走向盟台。盟台是瓦剌搭建的,高两丈,周围无一人守卫,看似真有议和诚意。

也先骑着马,立于盟台旁,见 “帝” 来,假意上前:“大吴皇帝陛下,某已备下盟书,愿与陛下永结盟好。”

赵安模仿萧桓的语气,沉声道:“也先,你若真心议和,便先放还所有被俘卒,再献马千匹,朕方可与你盟誓。”

也先一愣,他没想到 “帝” 会如此强硬,心里生疑,盯着赵安的脸:“陛下似与往日不同?”

谢渊上前一步,道:“陛下近日守城操劳,气色稍差,太师若有诚意,便勿多言,速取盟书来。”

也先刚要挥手让部下拿盟书,突然瞥见赵安手上的茧子 —— 帝养尊处优,手上无茧,而赵安是京营卒,常年握刀,指节有茧。“你不是大吴皇帝!” 也先怒吼一声,挥手道:“放箭!抓起来!”

埋伏的瓦剌骑兵立刻冲出来,箭雨射向盟台。谢渊大喊:“伏兵起!” 树林里的岳谦率京营卒冲出来,城头的火炮也开始发射,炮弹落在瓦剌骑兵中,炸得人仰马翻。赵安在玄夜卫卒的保护下,退回德胜门。

瓦剌骑兵遭突袭,顿时乱作一团。岳谦挥舞着长刀,斩杀一名瓦剌将领,京营卒们跟着他,与瓦剌兵厮杀起来。秦飞带玄夜卫卒围住瓦剌使者及其随从,使者想拔刀反抗,被秦飞一刀斩于马下。

也先看着溃败的部下,知道诈降计败露,再打下去只会损失更大,下令:“撤!” 瓦剌骑兵纷纷上马,往北方逃去,京营卒在后追赶,斩杀瓦剌兵两千余人,缴获马匹一千余匹,填平了瓦剌挖的陷阱。

德胜门城楼上,萧桓看着瓦剌溃败的背影,激动得热泪盈眶:“谢太保!你又救了京师!”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臣的本分。内奸李嵩、张文,也该清算的了。”

萧桓下旨,命谢渊、马昂(正二品刑部尚书)、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共同审讯李嵩、张文。在铁证面前,两人终于招认所有罪行:李嵩收也先白银五万两,承诺献城后做丞相;张文则私藏瓦剌密信十余封,泄露京师布防。

审讯完毕,萧桓下旨:“李嵩、张文通敌叛国,斩于西市,首级传九门示众;徐靖拖延审讯,包庇内奸,贬为庶民,流放崖州;其余旧党成员,按罪轻重,或贬或充军。”

西市刑场上,百姓们围着李嵩、张文的首级,扔着烂菜叶、鸡蛋,骂道:“奸贼!竟敢通敌害帝,该千刀万剐!” 首级传至德胜门时,岳谦率京营卒对着首级立誓:“我等定守住京师,绝不让内奸再害陛下!”

诈降计挫败后,谢渊奏请萧桓,改革内奸防范与外交制度:

设 “敌使勘核司”(从四品),隶礼部,凡外邦使者入境,需经该司核验身份、审查文书,防止细作混入;

完善玄夜卫侦缉权限,规定 “凡涉及帝安全、边地防务的案件,玄夜卫可绕过诏狱署,直接审讯,吏部、刑部不得干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明确 “帝不出京议和” 的祖制,写入《大吴会典》,规定 “外邦议和,帝可派亲王或重臣代往,帝不得亲赴险地”;

加强京师外围布防,命工部在德胜门、安定门等要道筑 “预警台”,台上设烽燧,若遇敌袭,立刻举火传信。

萧桓准允,命李东阳、杨武牵头落实。这些制度的改革,不仅肃清了内奸,还为大吴的边防与外交奠定了基础。

不久,南京援军抵达京师,柳彦尚书带来粮十万石、棉甲五千套,京师的粮荒与军备危机彻底缓解。萧桓下旨,追赠在诈降计反击战中战死的京营卒为 “忠勇校尉”,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入祀 “忠勇祠”;赵安因假扮帝有功,升为正七品校尉,赐黄金五十两;谢渊加 “太师” 衔(正一品),赏绸缎百匹。

京师百姓为了纪念谢渊破诈降计、护帝安邦的事迹,自发在德胜门内立了一块 “破诈保帝碑”。碑身取房山青岩,高两丈,宽一丈,额题 “宸衷永固” 四字,碑阳刻着谢渊破诈降计的始末,碑阴刻着战死京营卒的名录。每至初一、十五,百姓们都会来碑前祭拜,有的献上鲜花,有的焚上香火,有的带着孩子,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

赵安后来留在京营,成为一名将领,他常对部下说:“当年,我假扮陛下,谢太保和兄弟们护着我,才没让也先的诡计得逞。你们要记住,身为大吴的卒子,既要忠君,也要辨奸,绝不能让内奸和外敌有机可乘。”

片尾

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心系边防,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建议加强边卫、训练密探。萧桓感念其功,特赐 “忠勇柱国” 匾额,悬挂于谢府门前。岳谦、秦飞、陈忠等人,也皆成为大吴的栋梁之臣,为边防稳定与朝政清明,贡献了毕生之力。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诈降之变,也先诱帝出京,渊察其诈,设伏用替身,破敌计,擒内奸。帝赞曰:‘渊之智,胜似十万兵;渊之忠,堪比元兴帝时之名将。非渊,朕与京师皆亡矣。’”

《玄夜卫档?破诈录》补:“诈降案后,大吴始重敌使勘核、内奸侦缉,设司定规,边防乃固。德佑以后五十余载,瓦剌再不敢南犯,京师晏然,百姓无兵戈之扰。时人撰《京防录》赞曰:‘一计破诈降,百年无胡尘。谢公之智,永为后世法。’”

德胜门的 “破诈保帝碑”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矗立在城楼下。每当后人登上德胜门,看到这块石碑,都会想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想起那位识破诈降、保护帝王的忠良谢渊,和那些为了京师安危,浴血奋战的京营卒 ——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大吴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辨奸忠、护家国、守太平。

《大吴祀典》将 “也先诈降、谢渊破计” 之事纳入,规定每年盟誓之日(即也先诈降的初三),帝需率百官至 “破诈保帝碑” 前祭拜,重申 “辨奸防敌、君不蹈险” 之理。礼部编撰《破诈录》,详细记载谢渊破诈降计的始末,颁行天下,让军民皆知 “外邦狡诈,内奸需防,忠良乃国之柱石”。

南京、宣府卫等边地,也纷纷效仿京师,立碑纪念此事,将谢渊的事迹编成歌谣,传唱在军营与街头。瓦剌的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看到 “破诈保帝碑”,听了谢渊破计的故事,感慨道:“大吴有如此智勇之臣,何愁不兴?我等再不敢妄动诈降之计矣。”

时光荏苒,谢渊破诈降计的故事,成了大吴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一堂生动的 “辨奸课”—— 提醒着后世的君臣,无论外患如何凶险,内奸如何伪装,只要君臣同心、忠良在侧,就能化解危机,守护家国安宁。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诈降之变定,帝萧桓益重太保谢渊,军国重事必召渊咨议,未尝轻决。帝尝召近臣于御书房,举案前降书叹曰:‘朕临御以来,京师三遭胡寇,粮尽、围急、计诱,危局迭起,皆赖谢渊沥血撑持。夫所谓忠臣,非徒守节而已,当如渊:见危则挺身为盾,察奸则锐眼如炬,除弊不避权佞,谋国不为己私。有此臣,社稷之幸,生民之幸也!’”

《玄夜卫档?破诈录》补:“自也先诈降计破,玄夜卫‘内奸侦缉科’威名震于漠北及东南诸邦。外邦细作闻其名,不敢轻入大吴境;朝中官宦鉴李嵩、张文之祸,亦不敢私通外寇。至永熙帝(萧桓嫡子,讳睿)即位,仍恪守‘敌使勘核司’之规(凡外使入境,需经三重勘核,无诈方可入见)、‘帝不出京议和’之祖制(遇外邦议和,遣亲王或一品重臣代往,帝不亲赴险地)。终永熙一朝,及后世泰昌、永兴二帝,边防晏然,瓦剌、鞑靼皆不敢南犯,时人谓‘谢公一计破诈降,制度垂范护百年’,非虚言也!”

胡酋设饵诱宸旒,诈献降书德胜头。内佞摇唇催帝驾,忠良沥胆布防筹。替身假作金舆至,劲弩齐发胡骑愁。今日碑前千载话,谢公智勇冠千秋。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