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20章 卒见此血皆忘死,一举破胡安帝京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德胜门血书》载:“德佑中,瓦剌围德胜门,旧党石崇散流言乱军心。太保谢渊割指沥血,书‘宁死不辱’四字悬城,卒感其忠,奋勇破敌。帝命藏血书于忠良祠,设祠丞看管,又依渊奏设‘军中信使司’‘忠誓制度’。史臣曰:‘渊以血明志,非独振一时军心,实立大吴忠魂之基 —— 无此血书,京师殆矣。’”

《玄夜卫档?血誓录》补:“渊血书时,指裂深半寸,血浸绢透,字迹殷红如燃。瓦剌退后,京营卒常至城楼观血书,私语‘此乃太保忠魂’。石崇因散流言通敌,被玄夜卫擒入诏狱,罪证皆与血书案相关;刘焕拖粮饷,降为户部侍郎,戴罪办差。”

胡骑围京雪暗城,流言如蛊乱军声。

谢公割指沥鲜血,白绢书誓表忠诚。

宁死不辱四字烈,德胜城头振鼓钲。

卒见此血皆忘死,一举破胡安帝京。

德胜门箭楼外,朔风卷着雪沫子,像刀子似的刮过城垣。瓦剌骑兵列阵三里,黑甲如潮,旌旗簇簇如泼墨,在寒风里猎猎作响;数十架投石机的木架森然矗立,架上缠着粗麻绳,绳端坠着磨得锋利的石块,阳光斜照其上,泛着冷硬的光。从二品都督同知岳谦凭垛远眺,玄色都督袍的护肩沾着积雪,他右手攥紧长枪,枪杆上还留着前日厮杀时的刀痕,指尖无意识地蹭过旧伤,忽然见敌阵中一阵骚动,两面劝降幡被高高扬起 —— 幡布是粗麻布染的赭色,上面用狼毫墨混着猪血写就 “献城封太宰” 五字,墨色淋漓,猪血未干,在风里晃得人眼晕。

“这是第三回了……” 岳谦喉间发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前两封劝降书被玄夜卫截在半道,今番竟公然亮幡示威,胡酋是笃定咱京师撑不住,想诱降太保啊!” 他想起昨日巡查城楼时,见几个京营卒蹲在垛口后私语,眼底满是惶惑,心里更沉 —— 瓦剌这是外攻加内扰,要把军心彻底搅乱。

与此同时,镇刑司副提督石崇的府第里,西厢房的烛火摇曳不定。石崇身着从二品官袍,袍角绣着镇刑司特有的暗纹,他坐于梨木案后,案上摆着一袋碎银,银锭边缘还留着户部铸造的 “德佑通宝” 印记。亲信正弯腰换装,身上那件京营卒服是旧款,肘部和膝盖处打着补丁,一看便是从退役卒子那里收来的。“仔细些,” 石崇推过碎银,声音压得低而冷,“扮成伙夫,混进德胜门伙房,就往人多的地方去,趁添柴、分饭时私语 ——‘谢太保前几日收了瓦剌送来的黄金万两,藏在府中地窖里,再过几日就要献城了’。”

亲信接过碎银,指尖触到冰凉的银锭,又怯怯问:“若是被官长问起,咱说…… 说听谁讲的?” 石崇抚须冷笑,指腹摩挲着案上一枚玄夜卫的铜符 —— 那是他上月从一名贬谪的玄夜卫卒手里买来的,“就说是听玄夜卫北司的卒子闲聊时说的,再提一句‘秦指挥使都知道,就是没敢声张’,这样才像真的。” 亲信领命,揣着碎银和铜符匆匆出门,石崇目送他背影消失在巷口,又从案下抽出一封未写完的密信,信纸上是瓦剌细作的字迹,开头写着 “流言已遣人散布”,他提笔蘸墨,在末尾添了句 “三日内必乱其军心”,嘴角勾起一抹阴狠的笑 —— 他算准谢渊刚直,不屑于辩白,而京营卒久困缺粮,最是容易被流言蛊惑。

户部衙署内,空气却比外头的寒风更憋闷。正二品户部尚书刘焕捏着粮库核验文书,指腹反复摩挲着纸角,把文书边缘都揉得发皱。案上堆着几册粮册,册页间沾着霉点,那是上月拖延未发的边军粮饷账本。从三品侍郎陈忠匆匆闯进来,藏青色侍郎袍的袍角沾着雪,他气息急促,刚进门就急声道:“尚书大人!京营卒已两日没正经吃饱了,今早分的麦饼硬得能硌掉牙,还有霉味,再拖下去,真要哗变了!”

刘焕却慢悠悠地摆手,将文书往案底一压,指尖蹭到案下藏着的另一本账册 —— 那是他私吞边军粮饷的记录,上面记着 “私扣十万石,转卖与商户” 的字样。“慌什么,” 他声音发虚,额角渗出冷汗,抬手擦了擦,“石提督昨儿还使人来传话,说等瓦剌再攻一次,再发粮不迟。” 他顿了顿,眼神飘向窗外,像是怕被人听见,又压低声音:“谢渊若真撑不住败了,咱有石提督照着,再往瓦剌那边递个话,还愁不能脱身?犯不着这会儿替谢渊担风险。” 陈忠看着他躲闪的眼神,又瞥了眼案底露出的账册边角,心里又气又急,却也知道刘焕早跟石崇绑在一条船上,多说无益,只能跺了跺脚,转身往兵部去报信。

京营伙房外,雪下得更密了。伙房的烟囱没冒一丝烟,只有几个卒子蹲在墙角,围着一个破陶碗分食麦饼。正九品卒长王勇手里攥着半块麦饼,饼硬得咬不动,他用牙撕下一小块,慢慢嚼着,耳旁却尽是细碎的私语。左边一个年轻卒子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嘴唇冻得发紫:“勇哥,昨儿夜里又逃了五个兄弟,听说…… 听说谢太保真要献城了,不然瓦剌怎么天天来劝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右边一个年长些的卒子也叹了口气,把手里的麦饼掰了一半藏进怀里 —— 那是想留给逃去城外的同乡的,“献不献城咱不知道,可粮是真不发啊!再守下去,不是战死也是饿死,不如早走早好。” 王勇猛地抬头,压低声音斥道:“胡说什么!谢太保前阵子还亲斩了自己的坐骑,分肉给咱们吃,怎么会献城?” 可话一出口,他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 —— 粮饷迟迟不到,瓦剌劝降不断,流言像寒雪似的,一层层覆在卒子们心上。他看着眼前的卒子们,一个个垂着头,眼底没有半分往日守城时的锐光,只有掩不住的惶惑和绝望,心里像被雪堵住似的,又冷又沉。

兵部衙署内,烛火已燃到了灯芯,昏黄的光映着满案的文书。正一品太保谢渊身着绯色官袍,袍角绣着太保专属的云纹,他正展阅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送来的密报 —— 秦飞是从二品衔,密报上盖着玄夜卫北司的朱印,字迹潦草,显然是加急写就的,上面清清楚楚记着:石崇遣亲信扮作京营伙夫,在德胜门散播 “太保收瓦剌黄金” 的流言;户部尚书刘焕以 “粮库核验” 为由,拖延京营粮饷两日,陈侍郎多次催办无果。

谢渊看完密报,将纸页轻轻放在案上,指尖触到纸边,还能感觉到秦飞写时的急切。他起身踱至窗前,推开半扇窗,寒风裹着雪沫子涌进来,吹得他袍角微动。窗外能望见德胜门的城楼轮廓,雪落在城楼上,像给城垣裹了层白纱。“军心乱,则城必破。” 谢渊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决绝,“瓦剌用劝降逼咱,内奸用流言扰咱,光靠嘴辩,是堵不住卒子们的疑心了。” 他抬手摸了摸腰间的镇国剑,那是元兴帝萧珏当年赐下的,剑鞘上的铜饰已有些磨损,却依旧沉实。“需以死证忠,让卒子们亲眼见着咱的心意,方能安他们的心。” 他望着风雪中的德胜门,眼底渐渐凝起坚定的光,寒风穿棂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断伴奏。

夜半的兵部衙署,烛火摇曳着映在墙面上,将谢渊的身影拉得颀长。他独坐梨木案前,案上摊开的文书堆得半尺高:最上面是瓦剌劝降书,狼毫墨写就的 “献城封太宰” 五字旁,被他用朱笔圈出,墨迹已干;中间是石崇亲信的供词,纸页边缘因反复翻看而发卷,供词里 “谢太保收瓦剌黄金万两” 的字样被他用指腹摩挲得发亮;最底下是京营逃兵名册,每页都有 “饿晕”“潜逃” 的朱批,有的批语旁还沾着点点墨渍 —— 那是他昨日翻册时,不慎打翻砚台溅上的。

谢渊抬手,指腹抚过劝降书上 “太宰” 二字,指尖传来纸页的粗糙感。他又翻到京营名册的最后一页,最新的记录是今日辰时:“正九品卒张三、李四,于德胜门西角楼潜逃”。喉间忽然发紧,他猛地拍案而起,烛火被震得晃了晃,火星溅落在案角的废纸上。“若割指沥血能振军心,这点痛又何妨!” 他低声嘶吼,声音里带着压抑许久的决绝 —— 京师是大吴的根本,卒子是京师的屏障,若军心散了,一切都完了。

次日清晨,御书房内熏着檀香,萧桓(德佑帝)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案上的白瓷茶盏还冒着热气。谢渊一身绯色官袍,缓步走入,刚过门槛便屈膝跪地,袍角扫过青砖,发出轻微的声响。“陛下,” 他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急切,“瓦剌三番劝降,旧党四处散谣,军心已乱,非言语可解。臣愿沥血书誓,悬于德胜门城楼,以明臣之忠志,安卒子之心!”

萧桓闻言,猛地从龙椅上惊起,手不小心碰倒了茶盏,茶水泼在奏折上,他却顾不上擦拭。“太保!” 他快步走下御座,伸手想扶谢渊,“指裂血出,伤的是你身子!京师安危固然重要,可你的性命也不是儿戏!” 谢渊抬头,眼底没有半分犹豫,只有一片灼热的决绝:“陛下,臣之身事小,京师数十万百姓、数万卒子的性命事大!若臣的几滴血能换军心稳固,臣万死不辞!”

萧桓望着谢渊眼底的坚定,又想起前日玄夜卫呈上的密报 —— 石崇与瓦剌细作往来的书信、刘焕私吞粮饷的账册,深知此时军心已如累卵,寻常言语根本无法安定。他沉吟片刻,目光落在御案上一册泛黄的《元兴帝实录》上 —— 那是他登基时先帝所赐,里面记载着元兴帝萧珏北征瓦剌时,曾以血书励军的旧事。“先帝当年北征,亦曾以血明志,终破胡虏。” 萧桓缓缓开口,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太保既有此心,朕便准你 —— 但需谨记,京师不能没有你,务必保重。” 谢渊闻言,伏地叩首:“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旨意传至各衙署,礼部与工部即刻忙碌起来。礼部衙署内,从三品侍郎林文正站在绢架前,手里捧着几匹生绢,指尖轻轻抚过绢面,感受着布料的厚度与密度。“就选这匹三丈长的,” 他对身后的吏员道,“拿去煮浆固形,浆要熬得稠些,确保血滴上去不透散 —— 这是谢太保的忠证,半点马虎不得。” 吏员领命,捧着绢匆匆去了浆洗房,林文仍站在原地,又叮嘱道:“固形后再用熨斗烫平,绢面要平整如镜,方能显血字之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则亲自守在锻铁房,看着匠人铸造匕首。铁炉里的火焰烧得正旺,映得他满脸通红。“刃宽要三分,” 他指着刚锻打的匕首坯子,对匠人说,“锋要锐,但刃口不能崩 —— 太保是要割指沥血,不是要自残,若刃口崩了,伤了指骨,可怎么得了?” 匠人点头,拿起锉刀细细打磨,张毅又凑上前,用指尖试了试刃口的锋利度,确认无误后,才命人将匕首擦拭干净,用锦盒装好。

谢渊回府时,天已擦黑。他刚进书房,就召来亲兵:“去取太医院秘制的金疮药,再备一块干净的帛巾 —— 明日血书之后,要即刻包扎,不能误了守城的事。” 亲兵捧着药盒进来,脸上满是担忧,欲言又止:“太保,明日…… 真要如此?要不,臣去求陛下,换个法子?” 谢渊摆手,接过药盒,指尖摩挲着盒上的 “太医院” 印记,声音平静却坚定:“不必。明早辰时,你随我去德胜门 —— 让卒子们看看,咱大吴的官,愿与他们共守京师,共存亡。”

辰时的德胜门,寒风卷着雪粒,在城楼下打着旋。萧桓的御幄设在城楼正中,明黄色的幄帘在风里轻轻晃动,幄前站着两排玄夜卫卒,他们身着黑色劲装,手握长刀,刀刃上凝着霜花,站姿挺拔如松。京营卒列成方阵,整齐地站在城楼下方,玄色甲胄上沾着积雪,却无一人擅自拂去,只是目光里仍带着几分未散的惶惑。

谢渊身着绯色官袍,袍角绣着太保专属的云纹,他缓步走到白绢前 —— 那匹经礼部煮浆固形的生绢,已被吏员绷在木架上,洁白如霜,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身后,礼部吏员捧着绢角,工部吏员双手托着锦盒,盒里放着那柄刚铸好的匕首。谢渊环视众人,目光缓缓扫过京营卒们的脸:有的卒子垂着头,有的盯着地面,还有的偷偷抬眼望他,眼底满是不确定。他深吸一口气,寒风灌入肺腑,却让他更清醒 —— 今日,他要用血,洗去这些惶惑。

“太保!” 从二品都督同知岳谦忽然上前一步,声音里带着急切,“要不…… 换臣来吧!您是京师的支柱,不能伤了手!” 他刚伸出手,想夺过工部吏员手里的锦盒,却被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拉住。秦飞轻轻摇头,压低声音道:“岳都督,太保意已决,拦不住的 —— 这是他用命护京师的心意,咱得懂。” 岳谦望着谢渊的背影,终是颓然退开,眼底满是心疼。

谢渊抬手,左手食指伸直,指尖微微泛白。工部吏员打开锦盒,匕首的寒光映在他脸上。他稳稳握住匕首,将刃口贴在指肚上 —— 刃口很锐,刚碰到皮肤,就传来一阵刺痛。他没有犹豫,手腕微沉,匕首划过指肚,一道深半寸的伤口瞬间裂开,鲜血喷涌而出,滴在白绢上,晕开一个殷红的圆点,像一朵骤然绽放的红梅。

谢渊闷哼一声,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却没有缩手。他缓缓将伤指按在白绢上,开始书写 “宁死不辱” 四字。“宁” 字起笔,他手腕轻转,血随笔锋游走,笔画苍劲有力,墨色的血在白绢上格外醒目;写 “死” 字时,撇捺舒展,指腹的伤口被扯得更开,新的鲜血不断渗出,顺着笔画的末端滴落在木架上;“不” 字横笔,他屏息凝神,血珠顺着笔锋拖曳,在绢面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血痕,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最后写 “辱” 字,竖笔向下时,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鲜血浸透绢层,透过绢面映在木架上,连身后城楼上的积雪,都似被这殷红的血光染得泛红。

“谢渊宁死不辱!” 书毕,谢渊举起白绢,声音朗朗,穿透寒风,传遍德胜门的每一个角落。白绢上的四字血书,在晨光里泛着灼热的光,像四团跳动的火焰,烧得人眼眶发热。

城楼之下,正九品卒长王勇望着谢渊指缝间不断滴落的鲜血,望着白绢上刺目的血字,忽然想起上月雪夜 —— 当时京营缺粮,谢渊将自己的坐骑斩杀,亲自分马肉,把最肥的那块给了受伤的卒子,自己却只啃了块带骨的肉。眼泪瞬间涌出,顺着他冻得皴裂的脸颊滚落,他猛地跪倒在地,嘶吼道:“是咱错信流言!是咱对不住太保!愿随太保死战,守京师,宁死不辱!”

“宁死不辱!守京师!” 声浪如潮水般席卷京营方阵,卒子们纷纷举刀,玄色的刀光在晨光里连成一片。有的卒子抹着眼泪,有的红着眼眶,还有的高呼着冲向垛口 —— 刚才还弥漫在阵中的惶惑,早已被这血书点燃的热血冲得烟消云散。

萧桓快步走下御幄,伸手握住谢渊的伤手 —— 指上的血还在流,浸透了裹在外面的帛巾,温热的血透过帛巾,传到萧桓的掌心。“快,取金疮药!” 他急声对身后的内侍道,声音里带着哽咽。内侍捧着太医院的金疮药匆匆跑来,萧桓亲自接过,小心翼翼地为谢渊包扎,指尖触到伤口时,他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还疼吗?” 他低声问,眼底满是愧疚。谢渊摇头,声音仍带着一丝虚弱:“陛下,臣不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又转向礼部吏员,指着那匹血书绢:“用楠木做框,要最好的楠木,打磨光滑,再用朱漆在框上题‘忠誓’二字 —— 朕要把它悬在德胜门城楼正中,让后世子孙都知道,谢太保用指血护京师的忠勇!”

未时的日头偏西,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瓦剌的阵地上。瓦剌太师也先骑着一匹黑马,远远望见德胜门城楼正中悬着的血书,白绢上的 “宁死不辱” 四字虽远,却仍能看出那殷红的颜色。他气得脸色铁青,猛地扯下腰间的弯刀,指向城楼:“谢渊那厮,竟用血书蛊惑军心!攻城!今日必破德胜门!”

军令一下,瓦剌阵中的投石机轰然启动,粗麻绳带动石块,砸向德胜门城墙。“轰隆” 一声,砖石飞溅,城楼上的积雪簌簌落下。胡骑们举着云梯,嚎叫着冲向城墙,箭雨如蝗,密密麻麻地射向城楼,有的箭甚至擦着血书飞过,钉在木框上,箭羽还在颤动。也先在阵前勒马,高声呼喝:“谢渊的血书是假的!他早想献城,不过是装样子!你们若献城,咱保你们不死,还赏你们黄金!”

城楼上,谢渊左臂悬着帛巾,伤口虽已包扎,却仍隐隐作痛。他右手握着红色令旗,目光锐利地扫过战场:“秦飞!” 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立刻上前,单膝跪地:“臣在!”“率玄夜卫北司暗探,从城西密道绕过去,袭扰瓦剌的投石机阵地 —— 记住,先烧投石机,再擒几个细作,别让他们跑了!” 谢渊挥下令旗,“按你们玄夜卫的‘侦缉三流程’来,稳着点,别暴露。” 秦飞领命,起身召来从七品暗探头目,低声交代几句,暗探们便迅速消失在城楼的密道口。

“岳谦!” 谢渊又转向从二品都督同知岳谦。岳谦抱拳:“太保吩咐!”“你即刻派人去安定门,让那里的京营卒从侧翼出击,断瓦剌的后路 —— 告诉他们,德胜门的卒子在死战,咱不能让胡骑有退路!” 岳谦应声而去,城楼上的令旗挥动,安定门方向很快传来号角声,那是京营卒出击的信号。

城楼之下,王勇守在西角楼的垛口前,手里握着长枪。见一名胡骑举着云梯爬上城墙,他猛地冲上前,徒手去推云梯 —— 冻裂的手掌刚碰到冰凉的梯杆,就被磨得鲜血直流,可他像没感觉到疼似的,嘶吼着 “不让胡贼过城!” 云梯上的胡骑被他推得重心不稳,摔了下去,砸在下面的胡骑群里。

忽然,一名京营卒抱着炸药包,从城楼上跃了下去。他在空中高呼 “宁死不辱!”,声音响亮得盖过了厮杀声。“轰隆” 一声,炸药包在胡骑群中炸开,火光冲天,几名胡骑当场被炸翻。城楼上的卒子们见之,个个红了眼,举着刀冲向城墙缺口,与爬上来的胡骑近身搏杀 —— 有的卒子刀断了,就用拳头打;有的被胡骑砍伤了,仍死死抱住敌人的腿,不让他们前进。

玄夜卫暗探们已绕到瓦剌投石机阵地后侧。从六品暗探头目摸出火油瓶,点燃引线后,用力掷向投石机的木架。“轰” 的一声,火油遇火,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投石机的木架很快被烧得噼啪作响。“谢太保血书在此!胡贼速降!” 暗探们高声呐喊,声音里带着威慑。瓦剌兵见投石机被烧,又听着 “血书” 二字,顿时乱了阵脚,有的转身就跑,有的甚至丢下兵器,跪地求饶。

就在此时,安定门的京营卒从侧翼杀来,他们身着青色甲胄,如潮水般冲向瓦剌的后路。瓦剌腹背受敌,阵形大乱。也先在阵前望着这一切,又抬头望向德胜门城楼的血书 —— 那四字血书在夕阳里泛着红光,像一双眼睛,盯着他的溃败。他知道,今日再攻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撤!” 也先猛地扯下令旗,声音里满是不甘。

胡骑们争相退走,有的甚至丢了马匹,只顾着逃命。京营卒在后追击,刀光闪过,不断有胡骑倒下。王勇追在最前面,手里的长枪刺穿了一名胡骑的后背,他高声喊道:“别让胡贼跑了!为死去的兄弟报仇!” 这一战,京营斩杀瓦剌兵两千余人,缴获马匹千匹,还有数十架被烧毁的投石机 —— 德胜门,终是守住了。

次日的朝会,太和殿内气氛肃穆。萧桓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百官,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激动:“昨日德胜门一战,多亏谢太保血书振军心,京营卒奋勇杀敌,终破瓦剌!朕今日下旨,论功行赏!”

内侍展开圣旨,朗声宣读:“追赠德胜门保卫战中战死的京营卒为‘忠勇校尉’,其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直至子女成年;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侦敌有功,升玄夜卫指挥使,从一品;都督同知岳谦,守城有功,升都督,正二品;太保谢渊,沥血明志,护京有功,加‘太师’衔,正一品,赏黄金百两、绸缎百匹!”

百官齐齐躬身:“陛下圣明!” 谢渊却上前一步,跪在殿中:“陛下,臣有奏。” 萧桓抬手:“太保请讲。”“臣之功,非臣一人之劳,乃京营卒们用命换来的。” 谢渊声音诚恳,“黄金百两、绸缎百匹,臣不敢受。请陛下将这些赏赐换成粮万石、棉甲千套,分与京营卒 —— 他们连日守城,缺粮少衣,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另外,德胜门城墙受投石机所击,有多处破损,请陛下再拨银万两,命工部修缮城防,增设火炮,以防瓦剌再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望着谢渊,眼眶微微泛红。他起身走下御座,亲手扶起谢渊:“太保忧卒忧城,一心为公,朕不如也!就依你所奏,赏赐尽数换为粮甲,城防修缮之事,也命工部即刻着手。”

圣旨传至礼部,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即刻召集吏员,商议血书珍藏之事。“忠良祠东殿最是清净,且干燥,适合藏血书。” 王瑾指着京师舆图上的忠良祠,对吏员道,“选最好的楠木,做一个长三尺、宽一尺的木柜,柜内要铺两层防潮的丝绸,再放些工部特制的‘防腐香’—— 这血书是谢太保的忠证,也是大吴的国宝,半点不能出差错。”

从六品祠丞领命而去,没过几日,楠木柜便做好了。木柜通体打磨光滑,没有多余的雕刻,只在柜门上刻了 “忠证” 二字,用朱漆填色,红得醒目。祠丞小心翼翼地将血书绢放入柜中,又在柜角放了四包防腐香,才锁上三重铜锁 —— 每把锁的钥匙都由不同的人保管,非帝驾临、非春秋祭典,绝不开柜。“臣必每日辰时入东殿,用软布轻擦柜面,每月检视一次防腐香,保血书永世不腐。” 祠丞对着木柜躬身行礼,语气里满是敬畏。

朝会之后,谢渊又递上奏折,奏请设立新规:“陛下,此次瓦剌来袭,旧党流言之所以能乱军心,皆因军情传递不及时、流言侦缉不迅速。臣请设‘军中信使司’,隶兵部,从四品,专司京营、边军的军情传递,凡外邦劝降、流言散布,需第一时间通报全军;再定‘忠誓制度’,遇重大危机,主将可效仿臣今日之举,血书立誓,由信使司存档,入《军忠录》,以励后人。”

萧桓览奏,即刻准允:“就命兵部侍郎杨武(正三品)牵头筹备,信使司的官员,要选玄夜卫旧部与京营亲军中清正可靠者,务必确保军情传递无误。” 杨武领命,当日便在兵部设立筹备处,挑选信使 —— 玄夜卫旧部二十人,皆懂侦缉、会伪装;京营亲军三十人,皆熟悉军营情况,两者搭配,正好负责京营与边军的信息传递。

京营伙房内,从三品户部侍郎陈忠亲自推着粮车,将新到的粮米分发给卒子们。“大伙快趁热吃!” 陈忠拿起一碗热粥,递给王勇,“这是谢太保辞了赏赐换来的粮,熬的粥稠,管饱!” 王勇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气扑面而来,他望着德胜门城楼方向 —— 那匹血书绢还悬在正中,在阳光下泛着光。“有太保在,咱不怕胡骑!” 王勇高声道,周围的卒子们也纷纷附和,捧着粥碗的手更稳了,眼底满是对未来的信心。

玄夜卫北司的议事厅内,新升任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的秦飞,正坐在公案后,主持 “流言侦缉” 新规的制定。厅内坐着玄夜卫各科室的官员,从三品文勘房主事张启也在其中,手里捧着一册空白的规程簿。“流言如蛊,最易乱军心,” 秦飞的声音沉稳,“咱玄夜卫的职责,就是在流言刚起时就掐灭它。新规分三步,大伙都记好。”

“第一步,布控。” 秦飞指着厅内的舆图,“遣从七品暗探扮成京营卒、伙夫,分驻德胜门、安定门的伙房、城楼、马厩 —— 这些地方人多口杂,是流言最易滋生的地方。暗探要每日记录私语者的姓名、言语,不得遗漏。” 一名从六品暗探头目起身:“指挥使,暗探扮装时,要不要带些凭证?比如玄夜卫的铜符?” 秦飞摇头:“不用,越普通越好,带凭证反而容易暴露。记着,只记录,不干预,等摸清线索再说。”

“第二步,抓捕。” 秦飞继续道,“暗探发现可疑者,比如反复散布同一句话、与外人接头的,先别打草惊蛇,悄悄尾随,等他与细作或旧党成员接头时,再由从六品头目率人擒获 —— 要抓现行,让他无可抵赖。” 张启在规程簿上记下 “抓现行” 三字,又补充道:“抓捕时要带齐玄夜卫的拘票,按‘侦缉三流程’,先验身份,再搜物证,避免落下‘擅捕’的话柄。” 秦飞点头:“张主事说得对,咱办差要合规,不能让外人挑出毛病。”

“第三步,核验。” 秦飞看向张启,“抓到人后,押至玄夜卫北司‘刑讯科’,由张主事负责核验供词 —— 比对字迹、查验物证,比如密信、碎银,确保没有屈打成招。供词核验无误后,再上报兵部和陛下,定夺处置。” 张启躬身:“臣遵令,必严把关,不让一个奸人漏网,也不让一个好人蒙冤。”

与此同时,兵部侍郎杨武正在筹建 “军中信使司”。他坐在兵部的偏厅,面前站着五十名候选信使 —— 二十名玄夜卫旧部,三十名京营亲军。“信使司隶兵部,从四品,由司长统辖。” 杨武手里拿着一份名册,“下设从五品副司长二员,一名分管京营信息,每日卯时汇总京营的守城情况、卒子动态;一名分管边军信息,每日申时通报边军的布防、敌情。”

他点了一名玄夜卫旧部:“你叫李忠?” 那名旧部躬身:“是。”“你曾任玄夜卫北司的信使,熟悉军情传递,就任京营副司长。” 杨武又点了一名京营亲军,“你叫赵勇,曾随岳都督守安定门,懂边军情况,任边军副司长。” 两人领命,杨武又叮嘱:“你们要记住,信使传递的每一份军情,都要盖‘军中信使司’的印,确保真实;若遇紧急情况,比如外邦突袭、流言散布,可直接快马传递,不用等汇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礼部衙署内,侍郎林文(正三品)正与吏员们拟定 “忠誓制度”。“主将血书,不能随便写。” 林文指着案上的血书摹本,“要注明年月日、主将职衔,比如‘德佑某年某月某日,太保谢渊沥血书誓’,写完后由信使司存档,一份入《军忠录》,一份送兵部备案。” 一名吏员问:“新卒入伍,要不要让他们看血书?” 林文点头:“当然要!新卒入伍后,必至德胜门城楼观血书摹本,由将领讲解谢太保血书的事迹,让他们知道‘宁死不辱’的道理。另外,边军遇危,也可依此制立誓,立誓后要报兵部备案,不能擅自为之。”

京营都督岳谦(正二品)与玄夜卫指挥使秦飞,也在商议 “京营 - 玄夜卫联动规”。两人坐在京营的衙署内,面前摆着一张京营舆图。“玄夜卫暗探每三日巡查一次京营,” 秦飞道,“发现流言,要即时报京营将领,不能拖延;京营卒若发现可疑者,比如陌生面孔、私传密信的,要护送至玄夜卫北司,由咱的人审讯,不能擅自抓人,以免打草惊蛇。” 岳谦赞同:“这样好,咱各司其职,又能联动,流言再想起来,难了。”

户部衙署内,刘焕已降为从二品侍郎,从三品侍郎陈忠正主持粮饷整改。他坐在粮库的账房内,面前堆着粮册,对户部的吏员们道:“以后粮库核验,最多三日必须完成,逾期不批的,按‘延误军饷’论处,罚俸三月;边军粮饷,每月初一必须发放,由‘粮饷督查科’(正五品)核验 —— 督查科的人要跟着粮车去边军,亲眼看着粮饷分发到卒子手里,杜绝私扣、拖延。” 一名吏员问:“若遇粮库短缺,怎么办?” 陈忠道:“立刻报兵部和陛下,申请调粮,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拖延 —— 卒子们守着国门,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

血书前夜,谢渊在兵部衙署独处至深夜。他翻到瓦剌劝降书的 “封太宰” 处,拿起笔,蘸了浓墨,在旁边批注 “胡言乱语,蛊惑人心”—— 字迹力透纸背,带着他的愤怒。又翻到逃兵名册,看到 “正九品卒张三、李四潜逃” 的记录,眼泪忽然落下,滴在纸页上,晕开了朱批的 “潜逃” 二字。“若血书能安卒心,能让这些兄弟回来,断一根手指,又算什么?” 他低声自语,拿起那柄准备好的匕首,在一张废纸上轻轻划了一下 —— 刀刃很锐,纸上立刻出现一道细痕。“这样血能速出,不会误了时辰。” 他喃喃道,又将匕首放回锦盒,目光望向窗外的德胜门方向,满是坚定。

镇刑司副提督石崇的府第里,烛火通明。他坐在案前,听亲信回报 “流言已在德胜门伙房传开,卒子们都在私语谢太保献城”,忍不住举起银杯,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好!好!” 他放声大笑,嘴角歪斜,眼神里满是阴狠,“谢渊再忠,也抵不过卒心乱!等瓦剌破了城,我就是大吴的丞相,到时候,第一个收拾的就是他!” 他却不知道,玄夜卫的暗探正躲在府外的槐树上,用炭笔在纸上记录着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 那名暗探已尾随亲信多日,早已摸清了石崇与瓦剌细作的联络方式。

户部尚书刘焕(当时仍为正二品)拖延粮饷时,正躲在书房的角落,对着心腹私语。他的声音压得极低,生怕被人听见:“谢渊要是能胜,咱就推说‘粮库核验延迟’,把责任推给小吏;要是瓦剌胜了,石提督说了,会保咱一命 —— 两边都不得罪,这才是万全之策。” 心腹点头哈腰:“尚书大人英明,这样不管哪边赢,咱都能脱身。” 可没过多久,陈忠就拿着谢渊的手令闯了进来,手令上盖着鲜红的兵部印,“先抓后奏” 四字刺得刘焕眼睛发疼。他顿时慌了,手忙脚乱地命人打开粮库:“快!快发粮!别等了!”

王勇在德胜门看到谢渊血书时,脑子里 “嗡” 的一声。他想起前日自己还在伙房私语 “谢太保会不会献城”,想起自己甚至动过逃跑的念头,愧疚像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猛地抬手,狠狠掌掴自己 —— 巴掌落在脸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脸颊瞬间泛红。“咱竟错疑忠良!咱不是东西!” 他跪倒在地,膝盖重重磕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战后,他特意去了忠良祠,望着藏血书的楠木柜,跪地发誓:“太保,此生我王勇定守好京师,绝不负你的血,绝不负大吴!”

萧桓在御书房展阅谢渊血书的摹本时,手指轻轻抚过血书的字迹 —— 摹写者技艺精湛,连血珠滴落的痕迹都仿得惟妙惟肖。他望着血书,语气凝重地对身旁的内侍道:“朕当日见太保割指时,就知他是真忠 —— 他不是忠于朕一人,是忠于京师的百姓,忠于大吴的江山。这血书,该藏入内库,让后世君臣都看看,什么是‘忠’。” 说罢,他拿起笔,蘸了朱砂混墨,在摹本的末尾题道:“此血为大吴忠魂,后世君臣当效之,勿负忠良,勿负百姓。” 题罢,命内侍将摹本收入内库,妥善保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忠良祠东殿内,光线昏暗而静谧。从六品祠丞每日辰时都会准时进来,手里拿着一块细软的白绢,轻轻擦拭藏血书的楠木柜。柜面光滑,木纹清晰,他擦得极慢,生怕用力过猛损伤了柜子;擦完柜面,他又会打开柜门的一道缝,检查里面的防腐香 —— 那是工部特制的檀香,每旬一换,香气淡雅,能有效防潮防虫。“得让血书好好的,” 他一边换香,一边低声自语,“这是谢太保的忠证,是大吴的魂,可不能出半点差错。” 有时,他还会透过绢缝,看一眼里面的血书 —— 白绢上的 “宁死不辱” 四字,虽已过去数月,却仍殷红如昨,像在诉说着当日的忠勇。

京营的新卒入伍,第一堂课就是去德胜门观血书摹本。摹本悬在城楼的西侧,与原血书遥遥相对,上面的血字摹写得惟妙惟肖,连谢渊当时指血滴落的痕迹都清晰可见。王勇已升任正七品校尉,每次都是他来给新卒讲解:“当年,谢太保就是在这里,割指沥血写了这四个字。那时候,瓦剌围城,流言满天,卒子们都快撑不住了,是太保的血,让咱们醒了过来 —— 咱守的不是城,是家,是大吴的江山!” 新卒们站得笔直,望着摹本,眼神从最初的好奇,渐渐变成敬畏,最后齐声高喊:“宁死不辱!守京师!” 声音洪亮,回荡在德胜门的上空。

每月初一,六部的官员都会到忠良祠祭拜血书。他们身着官袍,按职级高低排列,对着藏血书的楠木柜躬身行礼。谢渊致仕后,仍会每旬来一次 —— 他不再穿官袍,只着一身素色便服,手里拄着一根拐杖,缓步走到木柜前,轻轻抚摸着柜门上的 “忠证” 二字。“这血不是我一个人的,” 他常对着木柜低语,“是京师卒子的血,是百姓的血。愿后世再无围城之危,再无流言之乱,大家都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阳光透过东殿的窗棂,洒在他的身上,让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平和。

暮色降临,德胜门的血书摹本映着残阳,泛着淡淡的红光。祠丞锁上东殿的门,刚要离开,就听见城楼下方传来京营卒的操练声 ——“宁死不辱!”“宁死不辱!” 的呐喊声,一声比一声响亮,与当年谢渊血书时卒子们的呼声重叠在一起,回荡在京师的街巷里。这声音,穿过岁月,成了大吴永不消散的忠魂之音,提醒着每一个人:只要忠勇之心不灭,家国就永远安稳。

片尾

萧桓率百官至忠良祠祭拜血书,亲题 “丹心昭日” 四字于祠门额。京营卒列阵于德胜门,面对血书摹本,齐诵 “宁死不辱”,声传数里。礼部编撰《血誓纪实》,详载谢渊血书始末、瓦剌溃退之状,附血书摹本,颁行京营各卫,使卒子人人知晓 “忠勇” 二字之重。

时人观血书而叹:“谢太保以指血换京师安,此血书非绢上字,乃大吴臣民共守之忠魂也。” 此后凡京营遇危,将领必举 “宁死不辱” 之誓,卒心皆振 —— 此皆谢渊血书之遗泽也。

卷尾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围急,渊沥血书‘宁死不辱’悬德胜门,军心大振,破瓦剌。帝赞曰:‘渊之忠,见于血书;卒之勇,激于忠誓。无此血书,京师殆矣。’”

《玄夜卫档?血誓录》补:“忠良祠藏血书之檀木柜,内置防潮香料,外刻‘忠证’二字,每岁冬由工部匠师检视绢质。京营新卒入伍,必至城楼观血书摹本,由将领讲解谢渊血书之事,以为训诫。至永熙帝时,边军遇鞑靼围,总兵仿渊血书立誓,卒心振,破敌 —— 此制遂为大吴军俗。”

“自渊血书后,大吴军制多仿‘血誓’‘侦流言’之法,边军再无因流言溃乱之事。至永熙帝时,瓦剌遣使求和,愿还被俘卒、撤边境兵,帝仍命边军按‘血誓制度’整训,谓‘谢公之法,可保边安百年’。时人撰《京防录》赞曰:‘谢公一血书忠誓,万卒同心固帝京。百年无寇因忠励,血字永为军魂明。’”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血书之役,渊以指血明忠,卒振军心,破瓦剌,安京师。帝尝谓近臣曰:‘朕观谢渊血书,方知 “忠” 字之重 —— 非独臣对君忠,亦需臣对民忠、卒对国忠。有此忠,虽强敌环伺,亦能破之。’”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