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06章 逆党通胡焚火器,欲胁天子降豺狼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拒降之议》载:“德佑十五年夏,瓦剌太师也先遣使者携劝降书入京,言‘若萧桓献京师,封平章可汗,与瓦剌分治大吴’。镇刑司提督石迁暗通也先,私召旧党议‘应降’,欲焚九门火器库、扣边军粮,为瓦剌内应。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其异,遣秦飞侦缉,获迁与也先密信‘夏末献城,杀谢渊、胁帝降’;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验劝降书,辨出迁私刻‘御玺’痕迹。帝萧桓于廷议当众焚劝降书,诛迁及旧党核心十二人,颁《拒降守国诏》,京畿乃定。”

《玄夜卫档?勘敌录》补:“也先劝降书以羊皮纸书写,墨为漠北松烟墨,迁私刻‘大吴御玺’无‘元兴二十三年造’阴纹;迁与也先密信藏于镇刑司旧档库,内书‘献城后立迁为大吴丞相’,墨色、字迹与迁平日文书一致。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二柜,入《石迁通敌劝降案勘卷》。”

德佑夏月起尘扬,漠北风烟犯塞墙。瓦剌书来挟悍势,羊皮裹祸逼君王 ——“献京封尔平章爵,分治江南与北疆”

佞臣暗构分疆策,密约私通结胡羌;奸僚捧诏媚凶虏,爪牙匿痕助乱常。幸有贤卿持正气,挺节立朝守国纲。

玄夜飞探潜侦缉,青衫暗取密函藏;勘吏辨痕验伪玺,墨混官署露谲彰。残篇 “夏末献城” 语,字字惊心揭逆肠。

早朝御史鸣冤愤,持疏当庭叩金章:“逆党通胡焚火器,欲胁天子降豺狼!”奸徒反咬诬忠善,“彼握军权意发狂”。

帝命缇骑呈实证,伪玺当庭对众扬:真玺暗刻 “元兴造”,私镌无迹露慌张。皇帝怒起焚邪书,烈焰冲天照殿廊:

朕守宗陵安百姓,宁为玉碎不投降!”

廷前斩佞除奸党,九门振旅固金汤;司农补饷输边地,将军列阵护城隍。边将宣府严烽燧,戍兵大同练甲裳。

秋来胡骑窥边垒,见我城高甲士强,弃戈遁入漠深处,从此烽烟息北荒。如今漠北尘烟静,边堡无烽稼穑香;父老闲谈当年事,犹赞忠良拒降章 ——贤卿扶厦安社稷,缇骑勘奸定乱常,千载谁铭拒降志?正阳碑上字煌煌。

德佑十五年夏,漠北的热风裹着瓦剌的使者,停在京师正阳门外。使者捧着一卷用金丝缠绕的羊皮纸,声称 “瓦剌太师也先致大吴皇帝书”,要求面呈萧桓。理刑院左佥都御史魏庸(石迁党羽,从四品)接下羊皮纸,眼神闪烁着异样的光 —— 他知道,这是石迁盼了许久的 “机会”。御书房内,萧桓展开羊皮纸,也先的字迹粗砺如刀:“若帝献京师,瓦剌封帝为平章可汗,统江南之地;镇刑司提督石迁忠勇,可立为大吴丞相,掌江北政务。若拒降,瓦剌三万骑旦夕至,踏平京师,焚先帝陵寝。”萧桓捏着羊皮纸,指节发白,冷汗顺着脊梁往下淌 —— 去年瓦剌围京的惨状还在眼前,如今也先竟要他献城封王,辱没祖宗!他强压怒气,召来李东阳、谢渊议事:“也先劝降,你们怎么看?”

李东阳脸色凝重:“陛下,也先狼子野心,献城必遭屠戮,绝不可从!” 谢渊却盯着羊皮纸的边角,眉头紧锁:“陛下,这纸的边缘有镇刑司文书特有的霉味,恐是石迁与也先私通,借劝降书谋乱。”

石迁在镇刑司书房里,听魏庸汇报 “劝降书已送帝前”,嘴角勾起冷笑。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捧着密信进来:“叔父,也先那边回话,若咱们能焚了九门火器库、扣住边军粮,他就提前出兵,里应外合破京师。”

石迁接过密信,指尖划过 “立迁为大吴丞相” 的字样,眼里满是贪婪:“谢渊总挡我的路,这次若能献城,定要先杀了他,夺了兵部权!徐靖那边怎么样?能不能帮咱们扣粮?”

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匆匆进来,脸色发白:“石提督,陈忠侍郎盯着粮库紧,扣粮恐难……” 石迁猛地拍案:“废物!扣不住粮,也先怎会信咱们?你去告诉粮吏王庆(石迁党羽,正七品),就说‘南迁需用粮’,让他私扣三万石,若敢不从,就送他去诏狱!”

徐靖不敢反驳,躬身退下 —— 他知道,石迁为了夺权,已不惜通敌叛国,自己若不从,迟早会被灭口。

谢渊回到兵部,立刻召来秦飞(从二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指挥使,也先的劝降书有古怪,边缘有镇刑司的霉味,且也先怎会知道石迁‘忠勇’?定是石迁私通也先,你立刻派暗探盯着镇刑司、诏狱署,查他们的动静!”

秦飞躬身:“谢太保放心,属下已让张青(玄夜卫暗探,从七品)乔装成镇刑司吏员,潜入署内;张启也在勘验劝降书的墨痕与印鉴,看是否有伪造痕迹。”

谢渊点头:“务必小心,石迁权势大,若打草惊蛇,恐他狗急跳墙,真烧了火器库。” 他走到边地图前,指尖点向宣府卫:“李默副总兵那边,你也传个信,让他加强防务,防瓦剌突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青穿着镇刑司的青布吏服,在署内值夜时,听见石迁的书房传来低语。他悄悄凑到窗下,听见石迁对石崇说:“夏末献城,你带镇刑司卒去焚火器库,我去宫城胁帝降;也先已答应,破城后封我为丞相,你为兵部尚书。”

张青心里一沉,刚要退走,却被巡逻的镇刑司卒发现:“你是谁?怎在这偷听?” 张青急中生智,掏出伪造的 “值夜令牌”:“奉石副提督令,来取旧档。” 趁卒子核对令牌时,他快步离开,直奔玄夜卫北司,将听到的内容告诉秦飞。

“好个石迁!” 秦飞拍案,“竟想焚火器库、胁帝降!张启,劝降书勘验得怎么样了?” 张启(从三品玄夜卫文勘房主事)递过勘验结果:“秦指挥使,劝降书上的‘大吴御玺’是私刻的!真玺有‘元兴二十三年造’阴纹,这玺没有;墨是漠北松烟墨,却混了镇刑司常用的松烟墨,定是石迁仿刻后,又补盖的印!”

监察御史郑恒(从七品)从边地驿卒手中,得到一封石迁写给也先的密信残片 —— 上面 “夏末献城”“杀谢渊” 的字迹清晰可见。他拿着残片,直奔御史台,找到刘焕(从七品御史,同名):“刘御史,石迁通敌劝降,证据确凿,咱们得立刻弹劾他!”

刘焕看着残片,脸色发白:“郑御史,石迁是从一品,镇刑司又掌密探,咱们弹劾他,怕是会被报复……” 郑恒摇头:“若不弹劾,京师必破,百姓必遭屠戮!咱们身为御史,就算死,也要为陛下、为百姓说话!”

两人连夜起草弹劾疏,召集七位御史联名署名,晨光熹微时,弹劾疏已摆在御史台案上,只待早朝递呈。

夏季的早朝,太和殿内暑气逼人。郑恒率先出列,捧着弹劾疏与密信残片:“陛下!臣弹劾镇刑司提督石迁通敌劝降、欲焚火器库、胁帝降瓦剌!此乃密信残片,上面有迁的字迹,请陛下过目!”

石迁出列,脸色骤变,却立刻镇定下来:“陛下!臣冤枉!这是郑恒诬陷臣!他收了谢渊的好处,想帮谢渊夺镇刑司的权!”

旧党官员魏庸、徐靖、王庆立刻附和:“陛下,石提督忠君爱国,怎会通敌?定是谢太保与御史勾结,伪造证据!”

谢渊出列,声音平静却有力:“陛下,臣可作证,玄夜卫已勘验出,也先劝降书上的‘御玺’是私刻的,墨混了镇刑司的松烟墨;且暗探发现,石迁近日与瓦剌残部有往来,欲扣边军粮三万石!”

秦飞递上张启的勘验结果,还有从镇刑司外搜得的墨块:“陛下,此墨乃镇刑司常用的松烟墨,与劝降书上的墨色一致;私刻的‘御玺’印模,已在石迁亲信的府中找到,与劝降书上的印痕完全吻合!”

张启上前,指着勘验图:“陛下,真‘大吴御玺’边缘有‘元兴二十三年造’阴纹,私刻玺无;且劝降书的羊皮纸,与石迁府中收藏的漠北羊皮纸材质相同 —— 此乃石迁伪造劝降书细节、私通也先的铁证!”

石迁的额头冒汗,却仍强辩:“陛下,这是秦飞、张启诬陷臣!他们是谢渊的人!”

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出列:“陛下,臣可作证,石迁近日让镇刑司卒频繁出入火器库,似在勘察地形,恐真要焚库!”

石迁见势不妙,突然转向谢渊,厉声喝道:“谢渊!你才是通敌!去年瓦剌围京,你私放瓦剌使者出城,还扣边军粮,想逼陛下南迁!如今你怕臣揭发,竟伪造证据诬陷臣!”

旧党官员纷纷附和:“陛下,谢太保私握军权,恐有反心!”

萧桓皱眉:“谢太保,石迁所言属实?”

谢渊躬身:“陛下,臣去年放瓦剌使者,是为探听敌情;扣粮是为防止旧党私用,且已补奏陛下。石迁这是狗急跳墙,反咬一口!臣请旨,让玄夜卫查石迁府第,若搜出通敌密信,臣愿领罪;若搜不出,臣甘受诬陷之罚!”

萧桓下旨:“秦飞,你带玄夜卫去石迁府第搜查!若真有通敌密信,定斩不饶!”

秦飞率玄夜卫卒直奔石迁府,在书房的暗格里,搜出一封完整的通敌密信 —— 上面详细写着 “夏末初三,迁焚火器库,也先攻德胜门,里应外合;破城后,迁杀谢渊、胁帝降,也先封迁为大吴丞相”,字迹是石迁的真迹,墨是镇刑司的松烟墨。

秦飞把密信送到太和殿,萧桓看着密信,气得手发抖:“石迁!朕待你不薄,你竟想通敌叛国,杀忠良、胁朕降!你对得起大吴的列祖列宗吗?”

石迁瘫在地上,再也说不出话,只有魏庸还在喊:“陛下,臣等是被石迁胁迫的!求陛下饶命!”

萧桓拿起也先的劝降书,走到殿外,亲手点燃。羊皮纸在火焰中卷曲,黑烟袅袅,满朝文武皆跪伏在地:“陛下圣明!”

萧桓看着燃烧的劝降书,声音威严如冰:“朕乃大吴天子,守祖宗陵寝,护百姓安乐,宁死不降瓦剌!石迁通敌劝降,罪大恶极,斩立决!魏庸、徐靖、王庆等旧党,皆押入诏狱署,按罪处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玄夜卫卒上前架起石迁,石迁还在挣扎:“陛下!臣冤枉!是谢渊陷害臣!” 萧桓冷声道:“你若不通敌,谢渊怎会‘陷害’你?押下去!”

夏季的刑场,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石迁被斩时,百姓们扔出烂菜叶、石头,骂声不绝:“奸贼!通敌劝降,该斩!”“谢太保是忠臣,你还想杀他,死有余辜!”

郑恒和刘焕站在人群后,看着石迁的首级,松了口气 —— 他们冒死弹劾,终于换来了正义。刘焕道:“郑御史,咱们没做错,这就是奸佞的下场!”

郑恒点头:“是啊,若不是谢太保、秦指挥使他们,咱们怕是还弹劾不了他。”

刑场旁的茶摊上,老人们聊着去年瓦剌围京的惨状,如今见石迁伏诛,都笑着说:“陛下英明,谢太保忠良,咱们京师能安稳了!”

秦飞率玄夜卫清查石迁旧党,抓获镇刑司旧吏三十余人、诏狱署小吏十五人、粮吏八人,皆按罪处置 —— 通敌者斩,附和者贬,包庇者流。

“谢太保,” 秦飞奏报,“石迁的党羽已清得差不多了,镇刑司现在由玄夜卫暂管,等陛下任命新提督。”

谢渊点头:“辛苦秦指挥使。镇刑司掌密探,必须由清正之人掌管,绝不能再出石迁这样的奸佞。”

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考核官员,罢免与旧党有牵连者二十余人,擢升郑恒、刘焕等忠良御史,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追回被王庆私扣的三万石粮,一部分补充九门粮囤,一部分运去边地。“谢太保,” 陈忠奏报,“粮已追回,边军卒们再也不用怕缺粮了。”

谢渊道:“辛苦陈侍郎。以后调粮,必须严格按‘兵部勘合 户部司印’双证,再不能让奸吏钻空子。”

李默(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递来捷报:“瓦剌游骑见边军防务加固,粮饷充足,已退回漠北深处,年内再无袭边之意。”

萧桓颁《拒降守国诏》,颁行全国:“朕承祖宗基业,抚有万方,京师乃社稷根本,百姓乃天下之基。瓦剌也先劝降,欲陷朕于不义,陷百姓于水火,朕宁死不从!自今而后,凡言降者斩,凡通敌者诛!朕与京师百姓共存亡,与大吴江山共存亡!”

诏书贴在正阳门内,百姓们围读,欢呼雀跃:“陛下圣明!咱们绝不降瓦剌!”

周老汉(德胜门乡勇教头)带着乡勇们跪在诏书前,喊:“陛下圣明!俺们定守住德胜门,不让瓦剌来犯!”

萧桓下旨,表彰谢渊、秦飞、郑恒等忠良:“谢渊护国安民,封‘忠国公’,加‘太傅’衔;秦飞查案缉佞,升玄夜卫指挥使(从一品);郑恒弹劾奸佞,升御史台侍御史(从六品);刘焕、张启等各赏银百两、绸缎十匹。”

谢渊跪在殿上,躬身道:“陛下,臣不敢受‘忠国公’之封 —— 除奸佞、拒劝降,乃臣之本分,非臣一人之功。”

萧桓扶起他:“谢太保,这是你应得的!若没有你,京师恐已陷,百姓恐已遭屠戮。你若不受,朕心难安!”

夏季的天坛,香火缭绕。萧桓率百官祭天,告 “石迁通敌劝降之罪已诛,旧党余孽已清,边地安稳,京师无虞”。祭文里写道:“赖天地护佑,忠良用命,奸佞伏诛,社稷安靖。朕愿与百官百姓,共守大吴江山,永拒外敌,永保太平。”

谢渊、李东阳、李嵩等百官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祭天结束后,萧桓对谢渊道:“谢太保,明年夏祭,朕要亲率百官来天坛,告祭先帝,让先帝知道,大吴的忠良,从未辜负祖宗。”

大同卫守将陈安(此前被石迁诬陷下狱)回到边地,立刻整顿防务,补发粮饷。兵卒们见陈安复职,粮饷也到了,士气大振,每日加紧练兵。陈安对兵卒们说:“陛下拒降守国,咱们定要守住大同卫,不让瓦剌来犯,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李默从宣府卫调兵五千,支援大同卫,两卫协同防务,瓦剌游骑见边军防备森严,再也不敢靠近。

张毅(正二品工部尚书)派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赶造火器,送火器百门、滚木千根、箭万支到九门。周瑞对谢渊道:“谢太保,这些火器都验过了,威力比之前的大;滚木也用的是硬木,能砸坏瓦剌的骑兵。”

谢渊看着新火器,点头道:“有这些器械,再加上兵卒们的本事,京师固若金汤。”

周瑞道:“工部还会继续造,确保九门的器械充足;火器库也加派了京营兵卒守护,防奸佞破坏。”

周显(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完善玄夜卫制度:“玄夜卫探案,需双人记录,证据需三人核验,防止伪造;暗探若与奸佞勾结,斩立决!”

秦飞道:“周指挥使,这样能防止玄夜卫内部出问题,石迁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周显点头:“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必须干净可靠,才能查奸佞,护京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萧桓 “拒降守国、除奸安边”,还把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子监门前。国子祭酒(从四品)对学子们说:“陛下英明,忠臣得力,咱们才能有今日的安稳 —— 你们日后为官,也要像谢太保、郑御史那样,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绝不向外敌低头。”

学子们齐声喊:“忠君爱国,拒敌守土!”

夏去秋来,京郊秋粮丰收,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一部分补充京师粮仓,一部分运去边地。陈忠奏报萧桓:“陛下,今年秋粮丰收,军粮充足,九边和京师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饱饭了!”

萧桓笑着说:“好!陈尚书,你要管好粮仓,别让粮受潮、别让鼠咬,确保军粮万无一失。”

陈忠躬身:“臣遵旨!”

谢渊巡边时,见大同卫的粮囤堆得齐城楼高,兵卒们捧着新粮,脸上满是笑意,心里松了口气 —— 边军足食,才能安心守边,京师才能安稳。

谢渊命边军加强演练,大同卫、宣府卫定期举行联合军演,练 “骑兵突袭”“火器防御” 等战法。陈安对兵卒们说:“瓦剌虽退,却仍在漠北窥伺,咱们要练强本事,就算他们再来,也能把他们打回去!”

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箭声 “嗖嗖”,火器声 “轰轰”,在边地的秋日里,透着几分威严。谢渊看着演练的兵卒,对陈安道:“明年春,咱们再从京营调五千兵来边地,加强防务。”

李嵩组织全国官员考核,将 “是否拒敌守土”“是否清正廉洁” 作为重要标准,优者升阶,劣者罢黜。张文(正三品吏部侍郎)道:“李尚书,这次考核后,官场更清明了,再也没人敢像石迁那样通敌劝降了。”

李嵩点头:“是啊,只有吏治清明,官员忠勇,才能让百姓安乐,江山稳固。”

郑恒因考核优良,再升御史台御史中丞(正五品),他握着新的官印,想起去年夏弹劾石迁时的忐忑,如今却多了几分坚定 —— 御史的笔,不仅能弹劾奸佞,更能为国家立心。

谢渊撰写《大吴守国录》,详细记载拒降劝降、除石迁之谋的过程、京师与边地防务的要点,奏请萧桓颁行九边。录中写道:“守国之道,在拒敌、在除奸、在安民。拒敌则社稷无外患,除奸则朝堂无内忧,安民则天下无动荡。”

萧桓命内阁将《守国录》抄送六部九边,令 “边将研习,仿京师之法,固边地防务”。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商贩们吆喝着卖货,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石迁伏诛、陛下拒降的事,都笑着说:“陛下英明,谢太保忠良,咱们才能过安稳日子!”

周老汉带着乡勇们来赴宴,捧着新酿的米酒,敬谢渊:“谢太保,去年夏若不是您,咱们京师怕是已陷了!这杯酒,俺们敬您!”

谢渊接过酒,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百姓们的支持 —— 咱们同心协力,才能守住京师,守住家!”

秋末,瓦剌太师也先见大吴拒降守国,京师防务加固,边军强盛,自知再难进攻,遂遣使入京求和,递上 “永不袭边” 盟约,愿 “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

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也先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京师的防务和民心,让他们知道,大吴兵强粮足,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安稳,让兵卒们安心过冬。”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京师的兵卒和粮仓,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火器精良,粮囤满实;又到大同卫,见边军演练阵法,堡寨坚固,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兵卒这么强,京师这么稳固,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到京师后,见街道繁华,百姓安乐,更是敬畏 —— 他们知道,大吴已不是石迁通敌时的样子,再犯只会自取灭亡。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边军的强兵在,也先才真心求和 —— 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冬季将至,谢渊部署边地冬防:“大同卫、宣府卫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粮仓加派玄夜卫哨,防鼠患、防火灾;火器局日夜赶制火药,确保火器能用。”

陈安在大同卫筑了暖棚,给兵卒们取暖;李默在宣府卫教兵卒们做 “暖靴”(用麦壳填靴,保暖),兵卒们再也不用怕冬天冻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下旨,给边军卒每人赐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谢渊亲自把冬衣送到大同卫,兵卒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心里暖暖的。

除夕前夕,萧桓赐谢渊、秦飞、郑恒等忠良年礼 —— 谢渊获赐黄金百两、绸缎二十匹;秦飞获赐玄夜卫特制令牌(可直入御书房);郑恒获赐 “持正不阿” 墨宝。

谢渊捧着年礼,对萧桓道:“陛下,臣何德何能,获此重赏?”

萧桓笑着说:“谢太保,去年夏你护京师、拒劝降,今年又护边地、安民心,这是你应得的!朕希望明年,大吴能更安稳,百姓能更安乐。”

岁末,萧桓率内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李东阳道:“今年夏,帝拒也先劝降,诛石迁奸党,安边地、固京师,瓦剌求和 —— 此乃年度第一大功!”

萧桓点头:“谢太保拒降护国,秦飞查案缉佞,郑恒弹劾奸佞,陈忠补粮慰卒,都是忠良!朕要下旨,表彰他们,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忠义之人,朝廷定不会亏待!”

百官跪拜:“陛下圣明!”

吏部组织百官述职,谢渊因 “拒降护国、固京师防” 获 “一等功”;秦飞因 “查案缉奸、防敌窥伺” 获 “二等功”;郑恒因 “弹劾奸佞、彰显正义” 获 “二等功”;陈忠因 “整粮饷、补军储” 获 “二等功”。

李嵩道:“今年的功过评定,以‘拒敌、除奸、安民’为要,就是要让百官知道,国之根本在民心,民心之根本在忠勇。”

秦飞将石迁案的罪证(通敌密信、私刻御玺印模、劝降书)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 “永世警示” 封条。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员知道,通敌劝降、媚敌献城的下场!”

张启点头:“秦指挥使放心,下官会派人看守,绝不让人擅动。日后若有人再敢言降,就拿这些罪证给他们看!”

京师迎来新春。大同卫、宣府卫的兵卒们仍在守边,陈安、李默带着兵卒们贴春联,写着 “拒降安边地,守土护家国”。京郊百姓提着饺子、酒来慰问京师的兵卒,与他们一起过年,城楼上的笑声、祝福声,飘在大吴的土地上,温暖了整个寒冬。

片尾

谢渊、郑恒、秦飞仍忙于边地防务与京师监察,萧桓常召三人入宫议事,从防务调度聊到边地盟约,君臣信任愈发深厚。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之拒降守国,非谢太保之忠、秦指挥使之刚、郑御史之勇、陈尚书之谨,难成也。君明则臣忠,臣忠则敌惧,敌惧则国安 —— 此乃大吴中兴之理,传之后世,当永记之。”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立 “拒降安邦碑”,刻萧桓、谢渊、郑恒等之名,碑文中写道:“德佑之夏,敌书劝降,佞臣媚敌,忠良拒之。帝焚书明志,臣沥血护京,边地安,百姓乐,此乃大吴之幸,社稷之福。” 每到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提着祭品来祭拜,香火袅袅中,边地的堡寨愈发坚固,京师的民心愈发凝聚,像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也守护着这片土地永恒的安稳与太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夏,也先劝降,迁通敌谋献城,渊察其奸,遣飞侦缉,获罪证,帝诛迁。帝赞曰:‘渊拒降护国,临危不乱,非此臣,京师难安,大吴难存。’”

《玄夜卫档?忠良录》补:“拒降守国案后,帝命玄夜卫将‘石迁通敌劝降案’与‘魏庸、柳成案’并编为《九奸警示录》,颁行天下,诫‘奸佞之祸,或借敌势,或借劝降,需时时警惕’;又命兵部将《守国录》推行九边,大同卫、宣府卫皆仿之,边地遂入百年安稳之期。德佑十六年夏,边军强盛,瓦剌再无窥伺,时人谓‘谢公拒降,敌不敢犯;君民同心,天下太平’。”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