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05章 忠良终得昭冤屈,不教奸邪乱九州

卷首语

《大吴史?奸臣传?石迁传》载:“瓦剌窥边,边报日急。御史台监察御史郑恒、刘焕(非户部尚书刘焕,同名从七品)等得石迁私通瓦剌密信残片,察其扣边粮、泄防务,遂于廷议联名劾迁‘通敌误国’。迁当庭反咬太保谢渊‘私握军权、谋逆乱政’,造伪文书为证。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北司指挥使秦飞勘得迁党徐靖毁证、石崇传信之实,文勘房主事张启验迁伪证有私刻印、松烟墨之弊。帝萧桓震怒,囚迁、崇、靖于诏狱,后诛之,朝纲乃肃。”

《玄夜卫档?勘奸录》补:“迁通敌密信以‘元兴二十一年宣府卫印’封缄,实乃私刻(真印含‘玄夜卫监造’阴纹),墨为松烟墨(迁镇刑司专用),内书‘瓦剌若攻大同,迁为内应,献粮三万石’。秦飞于迁府柴房搜得未毁密信底稿,与御史所获残片吻合,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柜,入《石迁通敌反诬案勘卷》。”

密书露迹通胡寇,反口栽赃陷列侯。

忠良终得昭冤屈,不教奸邪乱九州。

朝衣染汗辩奸忙,一片丹心对帝章。

待到尘埃终落定,江山依旧固金汤。

漠北的热风裹着边警,吹进京师。宣府卫递来的急报上,“瓦剌游骑集结独石口” 的字样,让御书房的气氛格外凝重。萧桓捏着奏报,指尖泛白:“谢太保,瓦剌又来犯边,九边粮饷、防务可都妥当?”

谢渊躬身:“陛下,九门防务已加固,边军粮饷由陈忠侍郎督运,应无大碍。只是……” 他顿了顿,“玄夜卫探得,镇刑司近日与瓦剌残部有不明往来,臣已让秦飞加强侦缉。”

此时,御史台监察御史郑恒(从七品)正握着一张从边地驿卒手中得来的密信残片 —— 纸角焦黑,上面 “石迁”“瓦剌”“粮三万石” 的字迹隐约可见。他坐在御史台值房,额头冒汗:石迁是从一品镇刑司提督,权势滔天,弹劾他,轻则丢官,重则丧命;可若不弹劾,边军安危、京师存亡皆系于一线。

“郑御史,” 另一位御史刘焕(从七品)走进来,见他神色凝重,递过一杯凉茶,“可是为边报烦心?” 郑恒把残片递过去,声音发颤:“你看…… 石提督他,恐是通敌了。”

理刑院提督府的书房里,石迁正对着铜镜整理官袍,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站在旁,手里捧着刚收到的密信:“叔父,瓦剌那边催咱们尽快送粮,说若再拖延,就不再等咱们当内应了。”

石迁皱眉:“急什么?谢渊盯着粮库紧,咱们得找机会再扣一批。对了,徐靖那边怎么样?上次让他销毁的密信,都处理干净了?”

门外传来脚步声,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匆匆进来,脸色发白:“石提督,不好了!御史台那边好像有动静,郑恒今日去了驿传署,查咱们送瓦剌的密信!”

石迁心里一沉,随即冷笑:“慌什么?咱们有镇刑司,有诏狱署,谢渊想动我,也得看陛下信谁。你去把剩下的密信烧了,再让玄夜卫里咱们的人盯着郑恒,敢弹劾我,就让他消失!”

徐靖躬身应诺,心里却怕得厉害 —— 上次帮石迁扣粮,已够罪,若再杀人,恐难收场。可他是石迁提拔的,若不从,自己也没好下场,只能硬着头皮去办

御史台的偏房里,七八位御史围着桌案,郑恒的密信残片摆在中央。“石迁通敌,证据确凿,” 郑恒声音坚定,“咱们身为御史,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若不弹劾,怎对得起陛下,对得起边军的兵卒?”

御史王显(正七品,非后来理刑院王显)却犹豫:“郑御史,石迁是从一品,镇刑司又掌密探,咱们弹劾他,怕是会被报复…… 去年弹劾赵霖的御史,不就被他诬陷下狱了吗?”

刘焕拍案:“王御史,若怕报复就不说话,那咱们这御史还有何用?边军缺粮,瓦剌来攻,京师若破,咱们谁也活不了!”

众御史沉默片刻,最终都点头 —— 与其被奸佞所害,不如拼死一击。郑恒拿起笔,在弹劾疏上写下第一个名字,其余御史依次署名,墨迹在夏季的暑气里,透着几分悲壮。

秦飞的暗探张青(从七品)跟踪徐靖,见他提着一个锦盒,往诏狱署后院去。待徐靖离开,张青翻墙而入,在灰烬里找到未烧尽的密信碎片 —— 上面 “石迁”“瓦剌”“大同卫” 的字样,与郑恒的残片一致。

张青立刻赶回玄夜卫北司,把碎片交给秦飞:“秦指挥使,徐靖烧的果然是石迁通敌的密信!还有,镇刑司的人最近总在御史台附近晃悠,像是要盯着御史们。”

秦飞捏着碎片,眉头紧锁:“石迁这是想销毁证据,还想威胁御史。你再去查,看他有没有伪造什么东西,怕是要反咬别人。”

张青躬身退下,秦飞则拿着碎片去兵部找谢渊 —— 此时的谢渊,正对着边地图思索,见秦飞来,连忙起身:“可是有石迁的线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递过碎片:“谢太保,石迁私通瓦剌,徐靖帮他销毁证据,御史们怕是要弹劾他,咱们得做好准备,防他反咬。”

早朝,天还没亮,太和殿外的官员们已排起队伍。石迁穿着从一品的绯色官袍,与石崇、徐靖交换眼神,嘴角带着一丝傲慢 —— 他料定御史们不敢动他,就算动,也有办法应对。

郑恒和刘焕站在御史队列里,手心冒汗,怀里的弹劾疏像块烙铁。李东阳(正一品太傅兼内阁首辅)看出他们神色不对,低声问:“郑御史,可是有要事奏报?”

郑恒点头,声音压得极低:“李阁老,臣等要弹劾石迁通敌误国。”

李东阳心里一震,随即点头:“若有证据,尽管奏报,老夫会为你们说话。”

远处,谢渊看着石迁的背影,心里清楚 —— 今日的早朝,注定不会平静。

萧桓升座,百官跪拜,刚喊 “平身”,郑恒就出列,捧着弹劾疏,声音朗朗:“陛下!臣监察御史郑恒,联名七位御史,弹劾镇刑司提督石迁通敌误国!”

满朝文武哗然,石迁脸色骤变,却立刻镇定下来,等着郑恒继续说。

“臣等得密信残片,” 郑恒递上碎片,“石迁私通瓦剌,承诺送粮三万石,为瓦剌内应;又扣边军粮饷,导致大同卫兵卒冻饿,此乃通敌误国之罪!”

刘焕接着奏报:“陛下,臣等还查得,石迁让诏狱署提督徐靖销毁密信,镇刑司的人还在御史台附近监视,意图威胁臣等!”

石迁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冤枉!这是御史们诬陷臣!他们收了谢渊的好处,想帮谢渊除掉臣,夺镇刑司的权!”

萧桓皱眉:“石迁,你先退下,让御史们把话说完。”

石迁却不退,反而上前一步,从袖中掏出一份文书,高举过头顶:“陛下!臣有证据!谢渊私调京营军权,让岳谦都督把安定门的兵卒调往德胜门,意图掌控九门,谋反作乱!”

旧党官员 —— 工部郎中赵安(正五品)、刑部主事吴谦(正六品)立刻附和:“陛下,石提督所言极是!臣等也听说,谢太保最近与边将往来频繁,怕是真有反心!”

朝堂哗然,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出列:“石迁!你无凭无据,怎可诬陷谢太保?谢太保掌兵部,调兵是职责所在,何来谋反之说?”

石迁冷笑:“李尚书,谢渊调兵却不奏报陛下,不是谋反是什么?这份文书就是证据,上面有岳谦的签字!”

谢渊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有力:“陛下,臣调兵是为加强德胜门防务,因边报紧急,未及奏报,现已补奏;至于石迁的文书,臣请玄夜卫勘验,看是否为伪造。”

李东阳出列:“陛下,石迁说御史们收了谢渊的好处,可有证据?谢太保忠君爱国,去年守京师,今年护边粮,怎会谋反?石迁你通敌的密信碎片,臣也看过,上面的字迹与你平日的字迹相似,你又如何解释?”

石迁眼神闪烁:“李阁老,那密信是伪造的!谢渊想陷害臣,故意仿臣的字迹!”

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出列:“陛下,臣可作证,石迁确曾扣边军粮三万石,说是‘南迁需用’,臣当时就觉得可疑,现在看来,他是想送给瓦剌!”

徐靖连忙道:“陛下,陈侍郎冤枉!石提督扣粮是为京师储备,不是送瓦剌!”

秦飞出列:“陛下,臣有奏报!玄夜卫暗探发现,徐靖近日在诏狱署烧毁密信,灰烬中找到的碎片,与御史们的残片一致;且镇刑司的人确实在御史台附近监视,已被臣的人拿下,正在殿外候旨!”

萧桓下旨:“带暗探和物证上殿!张启,你勘验石迁的文书!”

暗探张青捧着灰烬碎片上殿,张启(从三品玄夜卫文勘房主事)接过石迁的文书,仔细查验 —— 文书上的印是 “兵部司印”,却没有 “元兴二十二年铸” 的阴纹;墨是松烟墨,而兵部文书用的是朱砂墨。

“陛下,” 张启奏报,“这份文书是伪造的!印是私刻的,墨是松烟墨,与石迁镇刑司常用的墨一致;且岳谦都督的签字,笔画生硬,与真迹不符!”

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出列:“陛下,臣从未签过这份文书!这是伪造的!”

石迁的脸色惨白,却仍强辩:“陛下,这是张启诬陷臣!他是谢渊的人!”

谢渊道:“陛下,张启是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只对陛下负责,何来‘臣的人’之说?石迁,你若无罪,为何让徐靖销毁密信?为何让镇刑司监视御史?”

萧桓拍案:“够了!石迁,你通敌的证据、诬陷谢渊的伪证,都摆在面前,还敢狡辩!秦飞,你带玄夜卫,立刻查石迁的府第、镇刑司、诏狱署,搜捕证据!郑恒,你等御史,配合玄夜卫,提供线索!”

石迁还想喊冤,萧桓已冷声道:“来人!把石迁、石崇、徐靖拿下,押在殿外,待查清楚再处置!”

玄夜卫卒上前,按住石迁三人,石迁挣扎着喊:“陛下!臣冤枉!是谢渊陷害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不再理他,对谢渊道:“谢太保,边军防务就交给你,绝不能让瓦剌趁机来犯!”

谢渊躬身:“臣遵旨!”

秦飞率玄夜卫查石迁府第,在书房的暗格里,搜出完整的通敌密信 —— 上面详细写着 “夏末送粮三万石至大同卫外,瓦剌出兵袭边,迁为内应,破城后封平南王”,墨是松烟墨,签字是石迁的真迹。

在镇刑司,暗探们找到石迁私刻的 “兵部司印”“宣府卫印”,还有一份旧党名单,上面有赵安、吴谦等十余人的名字。

在诏狱署,徐靖的下属招认:“是徐提督让我们烧密信,还说若有人问,就说是烧的旧案文书。”

秦飞把证据送到太和殿,萧桓看着密信,气得手发抖:“石迁!朕待你不薄,你竟想通敌叛国,当瓦剌的平南王!”

郑恒和刘焕又递上补奏疏:“陛下,臣等查得,石迁去年构陷大同卫守将陈安,说他通敌,实则是陈安发现石迁扣粮,想上奏陛下!陈安现已被关押在诏狱,臣请陛下释放他,还他清白!”

萧桓下旨:“立刻释放陈安,恢复原职!石迁构陷忠良,罪加一等!”

陈安被带到殿上,跪在萧桓面前,泪流满面:“陛下!臣冤枉!石迁扣粮通敌,臣想奏报,却被他诬陷下狱,多谢陛下还臣清白!”

萧桓道:“陈将军,你受苦了!朕命你回大同卫,加强防务,防止瓦剌来犯。”

赵安、吴谦见石迁罪证确凿,吓得跪地请罪:“陛下!臣等是被石迁胁迫的,不是故意帮他的!求陛下饶命!”

李嵩道:“陛下,赵安、吴谦虽为旧党,但未参与通敌,可从轻发落,贬为庶民,流放辽东,终身不得回京。”

萧桓点头:“准奏!其余旧党成员,由玄夜卫清查,按罪处置!”

谢渊奏报:“陛下,石迁通敌,瓦剌可能已知道京师防务,臣请命岳谦加强安定门防务,李默副总兵(从三品)从宣府卫调兵支援大同卫,再让户部补送边粮五万石,确保边军无虞。”

萧桓准奏:“都按你说的办!陈忠,你立刻调粮,不得延误!”

陈忠躬身:“臣遵旨!”

午朝时,萧桓下旨:“石迁通敌误国、构陷忠良、伪造文书,罪大恶极,斩立决,曝首九门三日;石崇协从通敌,斩立决;徐靖包庇奸佞、销毁证据,贬为庶民,流放崖州;旧党成员赵安、吴谦等,贬谪充军!”

百官跪拜:“陛下圣明!”

石迁被押赴刑场时,看着远处的皇宫,终于悔悟,却已来不及 —— 他为了权势,通敌叛国,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刑场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石迁被斩时,百姓们扔出烂菜叶、石头,骂声不绝:“奸贼!通敌误国,该斩!”“谢太保是忠臣,你还想诬陷他,死有余辜!”

郑恒和刘焕站在人群后,看着石迁的首级,松了口气 —— 他们冒死弹劾,终于换来了正义。刘焕道:“郑御史,咱们没做错,这就是奸佞的下场!”

郑恒点头:“是啊,若不是谢太保、秦指挥使他们,咱们怕是还弹劾不了他。”

陈安回到大同卫,立刻整顿防务,补发粮饷。兵卒们见陈安复职,粮饷也到了,士气大振,每日加紧练兵。陈安对兵卒们说:“陛下还咱们清白,咱们定要守住大同卫,不让瓦剌来犯!”

李默从宣府卫调兵五千,支援大同卫,两卫协同防务,瓦剌游骑见边军防备森严,再也不敢靠近。

秦飞率玄夜卫清剿旧党余孽,抓获镇刑司旧吏二十余人,诏狱署小吏十人,皆按罪处置 —— 通敌者斩,附和者贬,包庇者流。

“谢太保,” 秦飞奏报,“旧党余孽已清得差不多了,镇刑司现在由玄夜卫暂管,等陛下任命新提督。”

谢渊点头:“辛苦秦指挥使。镇刑司掌密探,必须由清正之人掌管,绝不能再出石迁这样的奸佞。”

陈忠调运的五万石粮送到大同卫、宣府卫,边军卒们捧着新粮,笑着说:“有陛下和谢太保在,咱们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陈忠对陈安道:“陈将军,这粮是陛下特批的,还有冬衣,下个月就到,你们放心守边。”

陈安躬身:“多谢陈侍郎!我代边军卒们谢陛下!”

石迁伏诛后,朝堂风气为之一清。李嵩考核官员,擢升一批清廉能干的吏员,罢免与旧党有牵连者;马昂(正二品刑部尚书)修订《大吴律》,加重 “通敌误国” 之罪;张毅(正二品工部尚书)则赶造火器,送往前线。

李东阳在《内阁记事》中写道:“德佑十五年夏,御史劾奸,忠良辩诬,奸佞伏诛,朝堂肃清 —— 此乃大吴中兴之始。君明臣忠,百姓安乐,江山可固。”

天坛,香火缭绕。萧桓率百官祭天,告 “石迁通敌之罪已诛,旧党余孽已清,边地安稳,京师无虞”。祭文里写道:“赖天地护佑,忠良用命,奸佞伏诛,社稷安靖。朕愿与百官百姓,共守大吴江山,永保太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李东阳、李嵩等百官跪拜天坛前,声音齐整:“愿大吴永固,百姓安乐!”

萧桓下旨,表彰郑恒、刘焕等御史:“郑恒、刘焕等御史,不畏权势,弹劾奸佞,忠君爱国,朕赏郑恒升御史台侍御史(从六品),刘焕升御史台监察御史(正七品),其余御史各赏银五十两、绸缎五匹。”

郑恒跪在殿上,激动得眼泪掉下来:“谢陛下!臣定继续为陛下监察百官,绝不辜负陛下信任!”

谢渊巡大同卫、宣府卫,见边军卒们吃得饱、练得勤,心里松了口气。陈安陪着他登城楼,指着远处的漠北:“谢太保,瓦剌最近没敢来犯,咱们的防务也加固了,您放心。”

谢渊点头:“陈将军,辛苦你了。石迁虽死,但瓦剌仍在漠北,咱们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加强防务。”

陈安躬身:“谢太保放心,臣定守住大同卫!”

京师百姓自发做了块 “忠勇除奸” 匾,送到谢渊府前,还有 “正义之师” 匾送到御史台。郑恒和刘焕捧着匾,对谢渊道:“谢太保,若不是您支持我们,我们也弹劾不了石迁 —— 这匾,有您的一份功劳!”

谢渊笑着说:“这是陛下英明,是你们的勇气,也是百姓的支持 —— 咱们同心协力,才能除奸佞,固江山。”

大同卫、宣府卫递来平安捷报:“瓦剌残部退回漠北深处,年内再无袭边之意。”

萧桓把捷报递给谢渊,欣慰道:“谢太保,边地安稳,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 —— 只要咱们守住正义,护住百姓,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

李嵩选拔新的镇刑司提督,最终选定玄夜卫北司副指挥使方明(从二品)—— 方明清正廉洁,曾参与查石迁案,表现突出。

“方提督,” 李嵩对他说,“镇刑司是朝廷的密探机构,你要清正廉洁,监察百官,绝不能像石迁那样,利用职权谋私通敌。”

方明躬身:“李尚书放心,下官定遵旨办事,不负陛下信任!”

马昂率刑部编录《大吴奸佞录》,将石迁、赵霖、魏庸、柳成等奸佞的罪行详细记录,颁行全国,令百官 “引以为戒,勿蹈覆辙”。

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道:“马尚书,这部录子能震慑百官,让他们知道,通敌误国、构陷忠良的下场!”

马昂点头:“是啊,律法严明,才能让官场清明,百姓安乐。”

张毅派周瑞(正三品工部侍郎)去大同卫、宣府卫,修缮边军堡寨,加固城墙,添设箭楼和火器。周瑞对陈安道:“陈将军,这些堡寨修好了,能挡住瓦剌的进攻,你们守边更安全。”

陈安道:“多谢周侍郎!有这些工事,再加上咱们的兵卒,瓦剌再也不敢来犯了!”

周显(从一品玄夜卫指挥使)完善玄夜卫制度:“玄夜卫探案,需双人记录,证据需三人核验,防止伪造;暗探若与奸佞勾结,斩立决!”

秦飞道:“周指挥使,这样能防止玄夜卫内部出问题,石迁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周显点头:“玄夜卫是陛下的耳目,必须干净可靠,才能查奸佞,护京师。”

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萧桓 “除奸佞、安边地”,还把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子监门前。国子祭酒(从四品)对学子们说:“陛下英明,忠臣得力,咱们才能有今日的安稳 —— 你们日后为官,也要像谢太保、郑御史那样,忠君爱国,清正廉洁。”

学子们齐声喊:“忠君爱国,清正廉洁!”

京郊秋粮丰收,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一部分补充京师粮仓,一部分运去边地。陈忠奏报萧桓:“陛下,今年秋粮丰收,军粮充足,九边和京师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饱饭了!”

萧桓笑着说:“好!陈尚书,你要管好粮仓,别让粮受潮、别让鼠咬,确保军粮万无一失。”

陈忠躬身:“臣遵旨!”

谢渊命边军加强演练,大同卫、宣府卫定期举行联合军演,练 “骑兵突袭”“火器防御” 等战法。陈安对兵卒们说:“咱们要练强本事,就算瓦剌来犯,也能把他们打回去!”

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箭声 “嗖嗖”,火器声 “轰轰”,在边地的秋日里,透着几分威严。

李嵩组织全国官员考核,将 “是否与旧党有牵连”“是否清正廉洁” 作为重要标准,优者升阶,劣者罢黜。张文(正三品吏部侍郎)道:“李尚书,这次考核后,官场更清明了,再也没人敢像石迁那样谋私通敌了。”

李嵩点头:“是啊,只有吏治清明,才能让百姓安乐,江山稳固。”

谢渊撰写《大吴边防录》,详细记载边地防务、粮饷管理、兵卒训练之法,奏请萧桓颁行九边。录中写道:“边防之要,在除奸、在足粮、在强兵。奸除则防务无内患,粮足则兵卒无饥寒,兵强则边地无外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命内阁将《边防录》抄送六部九边,令 “边将研习,仿此之法,固边地防务”。

京师百姓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商贩们吆喝着卖货,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石迁伏诛的事,都笑着说:“陛下英明,谢太保忠良,咱们才能过安稳日子!”

朱红的宫墙下,孩童提着纸灯追逐,灯笼上 “除奸安邦” 的字样在风中轻晃;街边的商贩吆喝着 “热粥暖饼”,老人们围坐在茶摊前,念叨着去年夏那场惊心动魄的朝堂激愤 —— 那时石迁通敌的阴霾压在京师上空,如今却只剩碑前袅袅的香火,和边地传来的平安驿报。

御书房的窗棂透进晨光,萧桓握着朱笔,案上摊着三份文书:一份是大同卫递来的陈安遗孤的履历,墨迹还新;一份是郑恒整理的御史台弹劾线索簿,边角已被翻得微卷;还有一份是秦飞奏报的镇刑司改隶章程,字里行间透着严谨。他想起去年夏,郑恒等御史捧着密信残片在太和殿叩首,谢渊立在殿中神色沉静却字字铿锵,秦飞递上勘验证据时眼底的凛然,那些画面仍清晰如昨。“不能让忠良寒心,更不能让奸佞再扰社稷。” 萧桓低声自语,朱笔落下,在 “追赠陈安为忠边侯” 的字样上,晕开一点暗红的墨痕。

旨意颁下那日,兵部衙署的烛火还亮着。谢渊刚接过边军送来的平安奏报 —— 大同卫的兵卒已换上新铸的火器,宣府卫的粮囤堆得齐城楼高,他指尖抚过 “陈安之子陈武袭职” 的字句,想起去年夏陈安从诏狱出来时,鬓边添的白发,那时边军缺粮的急报如雪片般飞来,石迁扣粮通敌的罪证还藏在暗格里,如今却能让忠良之后承父志、守边地,谢渊紧绷的肩背终于松了些。窗外传来脚步声,是秦飞巡完镇刑司来复命,新隶玄夜卫的镇刑司已撤去石迁时的暗格,衙役们捧着新订的《监察章程》往来,秦飞笑道:“谢太保,如今镇刑司的人都知道,只认国法,不认私党。” 谢渊点头,目光落在案上的边地图,指尖点向大同卫的方向:“陈武年轻,你多派些熟稔边务的暗探帮衬,别让他重蹈其父的覆辙。”

御史台的偏院,郑恒正对着案上的卷宗忙碌。新设的 “奸佞弹劾司” 刚挂牌,架子上堆着各地递来的线索簿,从州县吏员的贪腐禀报到边卫的异动密报,每一份都需他逐字核验。他想起去年夏,自己捧着密信残片在殿上叩首时,手心的冷汗浸湿了奏疏,如今案头却多了萧桓亲赐的 “持正不阿” 墨宝,墨香里藏着帝王的信任。“郑御史,大同卫送来除奸亭的图纸。” 属吏递来一卷纸,郑恒展开,见图纸上 “石迁案始末” 的刻字位置标注得格外清晰,边角还画着兵卒瞻仰的小像,他想起陈安的遗孀前日来御史台谢恩,捧着抚恤金时含泪说 “夫君在天有灵,该瞑目了”,眼眶不禁微热 —— 御史的笔,原是能为忠良洗冤,为百姓立心的。

内阁的书阁里,李东阳铺开宣纸,提笔记录《内阁记事》。墨汁研得细腻,他想起去年夏朝堂上,石迁反咬谢渊时的嚣张,郑恒等御史齐声反驳的激昂,张启捧着勘验结果奏报时的坚定,那些画面如在眼前。“君明则臣直,臣直则奸除,奸除则国固。” 他写下这句话时,窗外传来内侍的通报 —— 谢渊、郑恒、秦飞已在殿外候召。李东阳放下笔,走到廊下,见谢渊一身戎装未卸,肩上还沾着边地的霜气;郑恒捧着新整理的弹劾线索簿,神色恭谨;秦飞腰间的玄夜卫令牌在晨光中泛着冷光,三人并肩而立,正是去年夏破石迁之谋的核心,如今却多了几分安稳的从容。

御书房内,萧桓指着案上的边报笑道:“大同卫递来消息,陈武已带着兵卒练熟了新火器,瓦剌的探子见了,掉头就走。” 谢渊躬身:“陛下,今年秋粮可再拨五万石去边地,加固粮囤。” 郑恒接着奏报:“奸佞弹劾司已核查出三州贪腐吏员,臣请旨革职查办。” 秦飞则递上镇刑司考绩册:“新提督方明清正,上月查获旧党余孽两人,已押入诏狱。” 萧桓听着,指尖轻轻敲击案面,目光扫过三人,忽然道:“去年夏,朕在殿上看着石迁狡辩,心里慌得很 —— 怕边军缺粮,怕京师不稳,如今却能安稳听你们奏报,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谢渊忙道:“陛下,此乃君臣同心,非臣等之力。” 萧桓摇头,拿起案上的《大吴祀典》稿本:“礼部已把‘除石迁奸’写入祀典,今年夏祭,朕要亲率百官去天坛,让先帝知道,大吴的忠良,从未被辜负。”

正阳门内的 “除奸安邦碑” 前,香火终日不绝。周老汉带着德胜门的乡勇来祭拜,手里捧着刚烙的麦饼,轻轻放在碑前:“谢太保,郑御史,去年夏你们护着京师,如今咱们乡勇也能守城门了。” 孩子们捧着鲜花,踮脚把花放在碑基座上,花旁是老人们缝的布偶,布偶穿着小小的甲胄,像极了边军的兵卒。有路过的边军卒驻足,望着碑上 “陈安” 的名字,想起在大同卫看到的 “除奸亭”—— 亭内石碑刻着石迁案的始末,陈安的名字排在忠良名单的首位,亭外的兵卒们路过时,都会停下脚步,对着石碑躬身行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大同卫的 “除奸亭” 竣工那日,陈武带着父亲的旧部来祭拜。石碑上 “忠边侯陈安” 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抚摸着碑上父亲的名字,想起去年夏父亲从诏狱出来,拉着他的手说 “陛下英明,谢太保忠良,咱们定要守住大同卫”,如今父亲的遗愿已成真 —— 边军的冬衣厚实,粮饷充足,火器精良,瓦剌再不敢靠近城郭。户部派来的官吏递上抚恤金的册子,轻声道:“夫人说,这银子要存着,等你将来有了孩子,教他记得谁护了咱们一家。” 陈武点头,望着亭外操练的兵卒,忽然挺直了脊梁 —— 父亲的甲胄,他要好好传承下去。

春日的阳光洒在京师的城楼上,谢渊、郑恒、秦飞陪着萧桓登楼远眺。远处的漠北平静无波,近处的京师炊烟袅袅,孩童的笑声、商贩的吆喝、兵卒的操练声,交织成一片安稳的声响。萧桓指着正阳门方向,笑道:“你看那碑前的百姓,他们心里亮堂,知道谁是忠良,谁是奸佞,这才是大吴的根基。” 谢渊望着远方的边地,轻声道:“陛下,去年夏臣在朝堂上,只盼着能除奸佞、安边地,如今却知 —— 只要君臣同心,民心凝聚,再大的风浪,咱们都能扛过去。”

风掠过城楼,吹动檐角的铜铃,铃声清脆,像是在应和碑前的香火声。德佑十六年的新春,没有去年夏的朝堂激愤,却有诏恤忠良的暖意,有碑映民心的安宁 —— 这暖意漫过大同卫的除奸亭,漫过正阳门的安邦碑,漫过边地的堡寨和京师的城门,最终凝成大吴江山里,最坚实的安稳。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夏,迁通敌,御史劾之,迁反咬渊。渊镇定辩诬,秦飞勘证,张启验伪,迁罪乃定。帝赞曰:‘渊临危不乱,护国安民,非此臣,京师难安,边地难固。’”

《玄夜卫档?忠良录》补:“除石迁案后,帝命玄夜卫将‘石迁案’与‘魏庸、柳成案’并编为《八奸警示录》,颁行天下,诫‘奸佞之祸,或借权柄,或借通敌,需时时警惕’;又命兵部将《边防录》推行九边,大同卫、宣府卫皆仿之,边地遂入百年安稳之期。德佑十六年夏,边军强盛,瓦剌再无窥伺,时人谓‘谢公除奸,边尘不起;君民同心,天下太平’。”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