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04章 今京师固如铁,不负民心不负皇

卷首语

《大吴史?纪事本末?德佑南迁之议》载:“德佑十五年夏,理刑院左都御史柳成(从二品)、户部侍郎韩综(正三品,成姻亲)串联旧党,密议‘弃京师、迁南京’,欲焚九门粮囤、毁城防工事,借瓦剌窥伺之机夺权。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察其异,遣亲信兵部主事沈言(正六品,渊旧部)侦缉,截获密信‘迁南京策’,遂于廷议当众宣读。帝萧桓震怒,诛成、综,贬包庇之理刑院右都御史王显(正三品),颁《京师固守诏》,京畿乃定。”

《玄夜卫档?奸谋录》补:“柳成密信以松烟墨书就,私刻‘内阁行移印’(真印边缘有‘元兴二十二年铸’阴纹,私印无),载‘迁南京需调粮五万石、造舟百艘,由韩综掌粮、成掌防务’;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勘验时,于密信夹缝搜出参与旧党名单(凡十二人),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六柜,入《柳成韩综谋迁叛案勘卷》。”

夏暑蒸京议暗生,谋迁弃地祸将萌。

密函截破忠良计,当众宣明佞党名。

墨验痕残追伪印,言陈罪实正朝纲。

幸得谢公持正气,不教社稷陷危亡。

私议南迁匿暗廊,截书献阙破奸肠。

柳韩贪禄忘宗社,沈谢捐躯护庙廊。

勘印辨文追孽迹,执规明法肃官场。

今京师固如铁,不负民心不负皇。

京师的暑气裹着一股异样的流言,在官署间悄悄蔓延。“听说瓦剌又要来了,有人劝陛下迁去南京呢!”“可不是嘛,昨儿见户部的人往江南调粮,怕是真要迁了!”兵部衙署的书房里,谢渊捏着刚收到的探报,指尖泛白。探报上只写着 “理刑院柳都御史与户部韩侍郎过从甚密,夜聚柳府”,可这寥寥数语,却让他心头一沉 —— 柳成是石迁旧党余孽,韩综是柳成的姻亲,两人素来主张 “避敌南迁”,去年瓦剌围京时就曾提过,被他驳回,如今又再起波澜。

“沈言,” 谢渊召来兵部主事沈言,这是他当年在大同卫提拔的旧部,为人谨慎,侦查能力极强,“你乔装成理刑院的书吏,去柳府附近侦缉,看他们到底在密谋什么 —— 记住,别打草惊蛇。”

沈言躬身应诺:“大人放心,属下定查清楚。” 他退下时,谢渊又叮嘱:“若发现密信或文书,先抄录,再原样放回,等玄夜卫那边配合,咱们再拿人。”

柳成的府邸在东城巷深处,朱门紧闭,墙外守着两个精壮的仆役,看似寻常,实则是理刑院的缇骑。沈言穿着理刑院的青布吏服,手里捧着 “院务文书”,对仆役道:“奉王都御史令,送文书给柳大人。”

仆役刚要阻拦,柳成的亲信管家就走出来,上下打量沈言:“文书给我,柳大人在忙。” 沈言故意磨蹭,眼角瞥见院内正厅的窗纸上映出两个身影,隐约听见 “迁南京”“焚粮囤” 的字眼,心猛地一紧 —— 他们真要谋迁!

待管家拿了文书回执,沈言快步离开,绕到柳府后巷,见玄夜卫暗探已在等候(谢渊早与秦飞通了气)。“秦指挥使,” 沈言压低声音,“柳成与韩综在谈‘迁南京’,还提了‘焚粮囤’,恐是要毁京师防务!”

秦飞皱眉:“这**贼,竟想弃祖宗陵寝、弃百姓!你继续盯着,我派张启来,若能截到密信,就能定他们的罪!”

次日,韩综去户部调粮,拿着 “江南赈灾” 的文书,要调粮五万石。户部尚书陈忠(正二品)接过文书,见上面的印是 “户部司印”,却没有谢渊的 “兵部勘合”(按制,调粮五万石需兵部、户部双印),心里起疑:“韩侍郎,江南赈灾只需两万石,怎要五万石?且无兵部勘合,恐不合规。”

韩综脸色微变,强辩:“陈尚书,江南水灾严重,五万石才够!兵部那边,柳都御史已打过招呼,谢太保不会反对。” 陈忠冷笑:“谢太保掌军政,调粮关乎防务,怎会不打招呼?你这文书,怕是有问题!”

韩综见陈忠不肯松口,只能悻悻离开。陈忠立刻派人去兵部报信,谢渊听后,愈发确定:“他们调粮不是赈灾,是为南迁做准备!沈言,你去查柳成的亲信,看他们有没有往江南运粮的迹象。”

沈言跟踪柳成的亲信仆役,见他提着一个锦盒,往城南粮商吴记的铺子去。待仆役离开,沈言乔装成买粮的乡民,潜入铺子后院,见锦盒放在账房的柜子里,趁账房先生不注意,悄悄打开 —— 里面是一封密信,封皮写着 “内阁行移”,盖着 “内阁行移印”。

沈言快速抄录信中内容:“七月(原文为夏季,此处按 “无具体时间” 改 “夏末”)迁南京,韩综调粮五万石、造舟百艘于江南;柳成焚九门粮囤、毁火器库,阻瓦剌追袭;参与诸臣(名单附后)于南京集结,共推成掌兵部。” 抄完后,他将密信放回锦盒,刚要离开,就听见账房先生对仆役道:“柳大人说,这信要尽快送江南,别被谢太保发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沈言连忙退走,直奔玄夜卫北司,将抄录的密信交给秦飞。“好!” 秦飞拍案,“有这信,就能定他们的罪!张启,你立刻勘验这抄录的字迹和印鉴,看是不是真的!”

玄夜卫文勘房里,张启拿着抄录的密信,与内阁真 “内阁行移印” 比对。真印边缘有 “元兴二十二年铸” 的阴纹,抄录信上的印却没有;真印用的是内府朱砂墨,抄录信上的墨是松烟墨 —— 与柳成书房常用的墨一致。

“秦指挥使,” 张启递过勘验结果,“这印是私刻的,墨也是柳成常用的松烟墨 —— 密信是真的,柳成他们真在谋迁!” 秦飞立刻起身:“我去禀谢太保,咱们得在他们焚粮囤前,把人拿下!”

谢渊召集陈忠、秦飞、沈言在兵部议事,桌上摊着密信抄本和勘验结果。“柳成、韩综要在夏末迁南京,还想焚粮囤、毁火器库,” 谢渊声音沉重,“若让他们得逞,京师必乱,百姓必遭瓦剌屠戮!”

陈忠道:“韩综调粮未成,定还会再试;柳成要焚粮囤,需理刑院缇骑配合,咱们可从这两处入手,抓他们的把柄。” 秦飞点头:“我已派暗探监视柳府和韩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咱们眼里。”

沈言道:“大人,密信里有参与名单,共十二人,多是石迁旧党,咱们可一并查了!” 谢渊摇头:“先抓柳成、韩综,再顺藤摸瓜,若打草惊蛇,恐他们狗急跳墙,真烧了粮囤。”

柳成见韩综调粮不成,知道陈忠是谢渊这边的,遂去找理刑院右都御史王显(正三品,柳成下属)。“王大人,” 柳成坐在王显的书房里,手里把玩着玉扳指,“韩侍郎调粮是为江南赈灾,陈忠不肯配合,你去户部施压,就说‘理刑院查赈灾案,需优先调粮’。”

王显犹豫:“柳大人,无兵部勘合调粮,不合制啊…… 若谢太保追究,怎么办?” 柳成冷笑:“怕什么?咱们要迁南京,谢渊早晚要倒!你帮我,日后迁南京,我保你升左都御史!”

王显心里挣扎 —— 帮柳成,若事败会获罪;不帮,柳成现在掌权,会报复他。最终,他还是点头:“好,我去户部施压。”

陈忠得知王显要来户部施压,遂与谢渊商议,设了个局 —— 故意让韩综拿到调粮文书,却在粮车必经之路派玄夜卫暗探埋伏。韩综果然带人造了假的 “兵部勘合”,王显在旁 “作证”,陈忠假意松口:“既然王大人担保,就调粮五万石,可需韩侍郎亲自押粮去江南。”

韩综喜出望外:“多谢陈尚书!” 待韩综带着粮车离开京师,玄夜卫暗探立刻跟上,在通州粮码头将他拦下 —— 粮车上根本没有 “赈灾粮” 的标记,反而贴着 “江南转运” 的封条。“韩侍郎,” 秦飞从暗处走出,“你调粮去江南,是为南迁吧?”

韩综脸色惨白,刚要喊人,玄夜卫卒已上前按住他:“带走!”

柳成得知韩综被抓,知道大事不妙,连忙让管家烧毁密信和名单。管家刚点着锦盒,沈言就带着兵部兵卒冲进来:“柳大人,奉谢太保令,查抄你府中私藏密信!”

柳成拔剑要拦,沈言侧身躲过,一脚踢飞他手里的剑:“柳成,你谋迁叛逃,证据确凿,还想反抗?” 兵卒们在火堆里抢出未烧尽的密信,虽有残缺,却仍能看清 “迁南京”“焚粮囤” 的字样。

柳成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不可能…… 我明明做得天衣无缝……” 沈言冷声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背叛祖宗、背叛百姓,该有此报!”

廷议前一夜,谢渊入宫见萧桓,递上密信抄本、勘验结果和韩综的供词(韩综已招认参与南迁)。萧桓看着密信,手气得发抖:“柳成、韩综竟敢谋迁!弃京师,就是弃祖宗陵寝、弃天下百姓!朕若听他们的,何颜面见先帝!”

谢渊道:“陛下,明日廷议,柳成的党羽定会狡辩,臣请命沈言当众宣读密信,秦飞递上勘验结果,陈忠奏报韩综调粮实情,定能让他们无从抵赖。” 萧桓点头:“就按你说的办!朕要让满朝文武知道,谁再敢提‘南迁’,就是死罪!”

廷议,太和殿内暑气逼人,柳成却穿着一身崭新的绯色官袍,率先出列:“陛下!瓦剌窥伺京师,九门防务虽固,却恐难长久!臣请陛下迁南京,暂避敌锋,待兵强马壮,再复京师!”

他的党羽 —— 工部郎中赵安(正五品)、刑部主事吴谦(正六品)立刻附和:“陛下,柳大人所言极是!南京有长江天险,瓦剌难攻,迁南京乃万全之策!”

韩综虽被抓,却有王显在旁帮腔:“陛下,韩侍郎调粮江南,是为迁南京做准备,并非私用!柳大人一片忠心,请勿轻信谗言!”

谢渊冷笑一声,出列道:“柳都御史,你说‘一片忠心’,可你密信里写的‘焚九门粮囤、毁火器库’,也是忠心吗?”

谢渊示意沈言上前,沈言捧着密信抄本,声音朗朗:“柳成密信云:‘夏末迁南京,韩综调粮五万石、造舟百艘于江南;柳成焚九门粮囤、毁火器库,阻瓦剌追袭;参与诸臣于南京集结,共推成掌兵部。’—— 此信玄夜卫已勘验,墨为松烟墨,印为私刻‘内阁行移印’,与柳成府中搜出的残信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满朝文武哗然,李东阳(太傅兼内阁首辅)皱眉道:“柳成!你竟敢私刻官印、谋迁叛逃!先帝陵寝在昌平,你弃京师,是要让祖宗受瓦剌惊扰吗?”

柳成脸色煞白,却仍狡辩:“陛下!这信是谢渊伪造的!他想专权,故意陷害臣!”

秦飞递上张启的勘验结果,还有从柳府搜出的私刻官印:“陛下,此乃柳成私刻的‘内阁行移印’,与真印比对,无‘元兴二十二年铸’阴纹;此乃柳成书房的松烟墨,与密信墨色一致;韩综已招认,调粮是为南迁,非赈灾 —— 罪证确凿!”

王显见势不妙,“扑通” 跪地:“陛下!臣有罪!是柳成逼臣包庇韩综,臣不该帮他!” 他指着柳成,“柳成还说,迁南京后要杀谢太保,夺兵部权!”

柳成的党羽赵安、吴谦吓得不敢作声,低着头,生怕被牵连。

萧桓拍案而起,龙椅扶手被攥得咯咯响:“柳成!你私刻官印、谋迁叛逃、欲焚粮囤,桩桩件件都是死罪!朕待你不薄,你竟如此背叛朕、背叛大吴!”

他指着柳成,声音威严如冰:“玄夜卫!将柳成、王显押入诏狱署,赵安、吴谦革职查办!韩综已招,按律斩立决!”

玄夜卫卒上前架起柳成,柳成还在喊:“陛下!臣冤枉!是谢渊陷害臣!” 萧桓冷声道:“你若不谋迁,谢渊怎会‘陷害’你?押下去!”

柳成被押走后,谢渊奏请:“陛下,为绝‘南迁’之议,臣请颁《京师固守诏》,明定‘弃京师者斩’;再设‘京师防务督查司’(从四品),隶兵部,专司九门粮囤、火器库守护,防奸佞破坏;玄夜卫加强旧党清查,避免余孽再谋乱。”

萧桓准奏:“就按谢太保说的办!朕要让天下知道,朕与京师百姓共存亡,绝不南迁!” 满朝文武齐声跪拜:“陛下圣明!”

诏狱署内,韩综见柳成也被押来,知道再抵赖无用,哭着招认:“是柳成劝臣参与南迁,说迁南京后臣能升户部尚书…… 臣不该贪权,不该调粮…… 求陛下饶命!”

审讯的刑部侍郎刘景(正三品)记录供词,递上萧桓:“陛下,韩综供认,参与南迁者共十二人,除柳成、韩综、王显、赵安、吴谦外,还有江南粮商吴记、南京守备千户郑远等,皆已被玄夜卫抓获。”

萧桓下旨:“柳成、韩综斩立决,曝首九门三日;王显贬为庶民,流放崖州;赵安、吴谦杖责三十,发配九边充军;其余从犯,按罪轻重处置,绝不姑息!”

秦飞率玄夜卫清查南迁旧党,在江南抓获粮商吴记,从他府里搜出柳成的密信 “造舟百艘”;在南京抓获守备千户郑远,他已偷偷准备好船只,等着柳成南迁。

“你们可知罪?” 秦飞审郑远,郑远跪地求饶:“秦指挥使,臣是被柳成胁迫的!臣不该帮他准备船只,求您饶臣一命!”

秦飞冷声道:“你助纣为虐,若柳成南迁成功,京师百姓不知要死多少 —— 按律,当斩!” 最终,吴记、郑远皆被判斩,旧党余孽被清剿干净。

陈忠派户部主事去江南,追回韩综私调的五万石粮,一部分补充九门粮囤,一部分运去边地。“谢太保,” 陈忠奏报,“粮已追回,九门粮囤现在充足,兵卒们再也不用怕缺粮了。”

谢渊点头:“辛苦陈尚书。以后调粮,必须严格按‘兵部勘合 户部司印’双证,再不能让奸吏钻空子。” 陈忠道:“臣已让户部吏员熟记新规,每笔调粮都登记造册,每月报您核验。”

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派侍郎周瑞(正三品)修缮九门火器库,加固粮囤的围墙,还在粮囤旁设了岗哨,由京营兵卒日夜看守。“周侍郎,” 张毅叮嘱,“柳成想毁火器库,咱们就得把火器库修得更坚固,再派可靠的人看守,绝不能出岔子。”

周瑞道:“尚书放心,火器库已加派三重守卫,钥匙由工部、兵部、玄夜卫共管,每月轮换,谁也不能单独接触火器。”

谢渊奏请萧桓,表彰沈言截信有功:“沈言侦缉得力,截获密信,破南迁之谋,臣请升沈言为兵部员外郎(从五品),赏银五十两、绸缎十匹。”

萧桓准奏,召见沈言:“你是谢太保的好下属,也是大吴的忠良!好好干,日后若再立战功,朕还会升你的官!” 沈言躬身:“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与谢太保的信任,守护京师!”

萧桓下《京师固守诏》,颁行全国:“朕承祖宗基业,抚有万方,京师乃社稷根本、百姓所依。近日有奸佞谋迁,欲弃京师、弃百姓,朕甚怒之!自今而后,凡言‘南迁’者,斩;凡谋迁叛逃者,诛九族!朕与京师百姓共存亡,誓守祖宗陵寝,誓保大吴江山!”

诏书贴在正阳门内,百姓们围读,欢呼雀跃:“陛下不迁了!咱们不用逃了!” 周老汉(德胜门乡勇教头)带着乡勇们跪在诏书前,喊:“陛下圣明!俺们定守住德胜门,不让瓦剌来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吏部尚书李嵩(正二品)借南迁案,考核全国官员,凡与柳成旧党有牵连者,一律罢免;清廉能干、主张固守京师者,优先升阶。“柳成谋迁,是因吏治不清、旧党未除,” 李嵩对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说,“这次考核,要把‘忠君守土’作为首要标准,绝不让奸佞再混入官场。”

张文道:“尚书放心,属下已拟定考核细则,凡考核不合格者,绝不录用!”

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率官员去昌平陵寝祭告,奏明 “南迁之谋已破,奸佞伏诛,京师稳固”。祭文里写道:“奸佞欲迁,帝怒诛之;忠良护土,民安业乐。先帝在天,可慰可安,大吴江山,永固永强。”

守陵卫总兵官孙山(正四品)率守陵卫跪拜陵前:“先帝放心,臣定守住陵寝,不让奸佞再扰祖宗,不让瓦剌再犯京师!”

谢渊巡九门,每到一门,都要对兵卒们说:“陛下颁《京师固守诏》,与咱们共存亡!咱们要守好城门,不让瓦剌来犯,不让百姓受苦!”

在安定门,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对他说:“自从破了南迁之谋,兵卒士气高多了,每日练兵都格外卖力。” 谢渊点头:“民心安,兵卒强,京师才能固 —— 这是咱们守住京师的根本。”

瓦剌左贤王本想趁京师 “南迁” 之乱来攻,听说柳成伏诛、萧桓颁《京师固守诏》、九门防务加固,知道再无机会,遂率部退回漠北深处,还杀了主张攻京的将领,以示不再犯大吴。

秦飞把这事奏报萧桓,萧桓笑着说:“奸佞伏诛,京师稳固,瓦剌自然不敢来犯 —— 这都是谢太保和众臣的功劳!”

柳成、韩综被斩于九门之前,曝首三日。百姓们路过时,扔烂菜叶、石头,骂声不绝:“奸贼!想迁南京,让咱们当瓦剌的奴隶,该斩!”“杀得好!陛下不迁,咱们就能守着家了!”

谢渊站在德胜门城头,看着柳成的首级,对沈言说:“这就是谋迁叛逃的下场 —— 谁再敢背叛祖宗、背叛百姓,就会和他一样!” 沈言点头:“大人放心,属下定记住今日,绝不让奸佞再谋乱。”

陈忠为防再有人私调粮,奏请完善《户部调粮制》:“调粮千石以下,需户部尚书、侍郎双印;调粮千石以上,需加兵部勘合;调粮万石以上,需奏请陛下御批。”

萧桓准奏,陈忠还在户部设 “粮饷督查科”(从五品),专司调粮核验,由沈言兼管(沈言是兵部员外郎,兼管户部科,体现跨部协作)。“沈员外郎,” 陈忠道,“你熟悉柳成案,管粮饷督查,定能防奸吏钻空子。”

张毅虽查办了工部郎中赵安,却也知道南京的长江天险需加固,奏请造舟百艘,加强江南江防:“陛下,京师固,江南也需防 —— 造舟百艘,既能防瓦剌从江南偷袭,也能安抚江南百姓,让他们知道朝廷重视江南。”

萧桓准奏,周瑞率工部匠人去江南造舟,还派京营兵卒驻守南京,确保江南安稳。“周侍郎,” 张毅叮嘱,“造舟要坚固,兵卒要可靠,绝不能再出赵安那样的奸吏。”

秦飞将柳成案的罪证(密信、私刻官印、供词)封存于诏狱署东库,贴上 “永世警示” 封条。他对张启道:“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让后世官员知道,谋迁叛逃、背叛百姓的下场!”

张启点头:“秦指挥使放心,下官会派人看守,绝不让人擅动。日后若有人再提‘南迁’,就拿这些罪证给他们看!”

傍晚,萧桓与谢渊登德胜门城楼,夕阳把城楼染成金色。“谢太保,” 萧桓望着远处的炊烟,“若不是你截获密信、揭穿阴谋,京师恐怕已乱了。”

谢渊道:“陛下,这是臣的本分。京师是大吴的根,百姓是大吴的本,只要守住根、护住本,大吴就能永远安稳。” 萧桓点头,拍了拍谢渊的肩:“有你在,朕放心。”

江南百姓听说萧桓不南迁,还派周瑞造舟加固江防,自发在南京秦淮河畔摆宴庆祝。南京知府递奏报:“百姓们都说,陛下圣明,不弃江南,也不弃京师,是大吴的好皇帝!”

萧桓看了奏报,笑着对李东阳道:“百姓安乐,就是朕最大的心愿。柳成想迁南京,是为夺权,朕不迁,是为百姓 —— 这就是朕与他的区别。”

李东阳道:“陛下心系百姓,百姓自然爱戴陛下。有百姓支持,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倒不了。”

谢渊按萧桓旨意,扩编九门守御兵卒五千人,从边卫选拔精锐补充。“这些兵卒都是守过边的,懂战法、能打仗,” 谢渊对杨武(兵部侍郎,正三品)说,“你要好好训练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九门防务。”

杨武道:“大人放心,属下已制定训练计划,每日练刀、练弓、练火器,不出三月,定能让他们形成战力。”

刑部尚书马昂(正二品)修订《大吴谋叛律》,加重 “谋迁叛逃” 之罪:“凡谋弃京师、迁他地者,斩;凡私刻官印、协助谋迁者,斩;凡包庇谋迁者,贬谪琼州,终身不得回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景道:“马尚书,这部律能震慑百官,再没人敢提‘南迁’了!” 马昂点头:“律法严明,才能保京师安稳、百姓安乐。”

李嵩擢升一批在南迁案中表现突出的官员:沈言升兵部郎中(正五品),陈忠加 “太子少保” 衔(从一品),秦飞升玄夜卫副指挥使(从一品)。“你们都是忠良,” 李嵩对他们说,“陛下重视你们,你们要继续为大吴效力,守护京师。”

沈言、陈忠、秦飞齐声应诺:“定不负陛下与李尚书的信任!”

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萧桓 “固守京师、诛奸护民”,还把文章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子监门前。“陛下不迁,是为祖宗、为百姓,” 国子祭酒(从四品)对学子们说,“你们要记住今日,日后为官,也要像陛下、像谢太保一样,忠君护民。”

学子们齐声喊:“忠君护民,永不叛离!”

京郊秋粮丰收,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一部分补充九门粮囤,一部分运去边地。陈忠奏报萧桓:“陛下,今年秋粮丰收,军粮充足,九边和京师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饱饭了!”

萧桓笑着说:“好!陈尚书,你要管好粮仓,别让粮受潮、别让鼠咬,确保军粮万无一失。” 陈忠躬身:“臣遵旨!”

张毅派周瑞修缮九门城楼,补葺箭楼、加固城垣,还在每个城门楼上挂一块 “固守京师” 的匾额。“周侍郎,” 张毅道,“这些匾额是提醒兵卒和百姓,咱们要永远守住京师,不让奸佞再谋迁。”

周瑞道:“尚书放心,匾额都是用硬木做的,能挂几十年 —— 让后世的人都知道,德佑十五年夏,咱们曾破南迁之谋,守了京师。”

秦飞在江南设玄夜卫哨,隶北司管辖,专司监视瓦剌动向和旧党余孽。“江南是南京所在地,不能出岔子,” 秦飞对江南哨长(从六品)说,“若发现瓦剌探哨或旧党活动,立刻报京,不得延误。”

哨长躬身:“秦指挥使放心,属下定管好江南哨,不让瓦剌和旧党有机会作乱。”

谢渊撰写《京师固守录》,详细记载破南迁之谋的过程、京师防务的要点、粮饷管理的方法,奏请萧桓颁行九边。录中写道:“固守之道,在民心、在粮饷、在吏治。民心安则兵卒强,粮饷足则防务固,吏治清则奸佞无。”

萧桓命内阁将《固守录》抄送六部九边,令 “边将研习,仿京师之法,固边地防务”。

京师百姓自发做了块 “忠勇护京” 匾,送到谢渊府前,周老汉率乡勇代表捧着匾,对谢渊道:“谢太保,若不是您截获密信、揭穿阴谋,咱们早就得逃去江南了!这匾,是俺们的心意!”

谢渊接过匾,对着百姓们躬身:“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陛下英明,是沈言、秦飞、陈忠等众臣的功劳,更是百姓们的支持 —— 咱们同心协力,才能守住京师,守住家!”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 “永不袭边” 盟约,愿 “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京师的防务和民心,让他们知道京师固若金汤,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安稳,让兵卒们安心过冬。”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京师的兵卒和粮仓,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粮囤满实,城楼上 “固守京师” 的匾额格外醒目。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京师这么稳固,兵卒这么强,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不敢!”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百姓的支持在,瓦剌才真心求和 —— 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片尾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德佑十五年夏,奸佞柳成、韩综私构南迁之谋,欲弃京师、毁防务、祸百姓,幸得太保谢渊、主事沈言、指挥使秦飞等忠良侦缉截证,当众破奸,诛佞安邦。今念忠勇之臣当奖、殉义之卒当恤、固守之制当立、中兴之绩当传,特颁此诏,着各部院遵行:

一、通州卫小兵王勇、李信,因阻柳成奸谋遭诬陷致死,其志可嘉,其节可旌。朕特追赠二人为 “大吴忠卒”,敕礼部择吉日入祀京师 “忠勇祠”,四时致祭;其家属抚恤金,着户部按 “边军阵亡家属例” 加倍拨付,每月支米五石、银十两,直至亲属身故,该部需派员督办,不得推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京师九门乃社稷藩篱,防务督查需专司专责。着兵部增设 “京师固守司”,秩从四品,专司九门防务巡查、粮囤守护、火器库监管,凡防务疏漏、粮饷异常者,即时奏报;该司由兵部郎中沈言兼领,择清正干练之吏辅之,每月朔日向朕呈递防务奏疏,详报守御情状。

三、江南乃南京重地,旧党余孽或有潜藏,防务不可轻忽。着玄夜卫 “江南哨” 改为常设,隶玄夜卫北司管辖,每府设哨长一人,秩从六品,专司江南防务勘验、旧党余孽清查、瓦剌动向侦缉;哨长由秦飞遴选玄夜卫得力暗探充任,每岁考绩,优者升阶,劣者罢黜,事涉重大需直奏朕前。

四、德胜门乃破南迁谋之要地,忠良事迹当勒石铭记。着工部拨银万两,于德胜门城楼东侧营建 “破谋亭”,亭内立碑,详刻柳成、韩综谋逆始末,及谢渊、沈言、秦飞等忠良名录与功绩,供百姓瞻仰;工程需于德佑十六年夏前竣工,该部需遣侍郎周瑞督工,务使规制庄重、镌刻精工,不得敷衍。

五、“破南迁谋” 乃大吴中兴之要绩,需载典传后,以励万世。着礼部将此事纳入《大吴祀典》,自明年始,每岁夏祭,朕亲率百官至德胜门祭拜忠勇、宣读训辞,令天下知 “固守京师即守社稷、忠君护民即安天下”;该部需详拟祭仪,载入《祀典》正文,不得遗漏。

六、中兴之业非一日之功,六部需协同谋远,固长久之安。着吏部明年起,持续考核全国官员,以 “忠君守土、清正廉洁” 为要,擢升破南迁谋中表现突出及平日政绩优良者,罢免贪腐畏缩、与旧党有牵连者,考核结果抄送内阁备案;着户部明年秋收时,收购秋粮十万石,分储京师及边地粮仓,补充军储,确保粮饷无虞;着工部明年赶造火器二百门,修缮九门城防工事,加固箭楼、添设滚木,限明年秋前完工,该部需派员验收,确保坚固可用;着兵部明年再编练兵卒五千人,扩编九门守御,由谢渊统筹训练,务使兵卒精熟战法、能战能守;着刑部明年修订《京师防务律》,完善防务疏漏、粮饷克扣、谋迁叛逃等罪名之量刑,凡私议南迁、破坏防务者,罪加一等;着礼部明年将 “破南迁谋” 之事详记入《大吴礼典》,载朕察奸、忠良护国、百姓拥君之绩,传示后世,使君臣百姓皆知固守之重。

朕惟愿百官以谢渊等为范,百姓以王勇等为勉,上下同心,固守京师,永保大吴江山稳固、百姓安乐。各部院若有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者,玄夜卫可即时拘拿,下诏狱署勘问。钦此!

德佑十五年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夏,成、综谋迁,渊遣言截信,于廷议当众宣之,获罪证,帝诛成、综。帝赞曰:‘渊之忠,见截信护京;渊之智,见勘奸定乱 —— 非此臣,京师难固,大吴难安。’”

《玄夜卫档?忠良录》补:“破南迁案后,帝命玄夜卫将‘柳成韩综案’与‘石迁、魏庸案’并编为《七奸警示录》,颁行天下,诫‘奸佞之祸,或借边患,或借迁谋,需时时警惕’;又命兵部将《京师固守录》推行九边,大同卫、宣府卫皆仿京师之法固防,边地遂入百年安稳之期。德佑十六年夏,京师粮仓充盈,兵卒精练,瓦剌再无窥伺,时人谓‘谢公护京,奸佞不生;君民同心,天下太平’。”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