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03章 一曲德胜忠义颂,流传后世见真情

卷首语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十五年夏,帝萧桓幸德胜门,察防务、慰兵卒。时谢渊总领九门,甲胄昼夜不卸,晨露结霜沾甲;兵卒守御,日食干饼掺沙,仍砺兵不辍。帝见之动容,询粮饷事,始知通州粮吏(魏庸余党)私扣军粮三千石,户部主事包庇,遂命玄夜卫勘案,诛吏贬官,补粮慰卒。”

《玄夜卫档?君鉴录》补:“帝至德胜门,先观西角楼乡勇练兵,见周老汉箭术精熟,却食麦饼无肉;复登城楼,见谢渊肩甲霜痕三寸,掌纹嵌土,询之方知渊三夜未眠。秦飞递密报:‘通州粮吏王庆(魏庸亲信)私分军粮,售予粮商,户部主事李彬(刘焕下属)知而不举。’罪证存诏狱署东库第四十五柜,入《王庆李彬扣粮包庇案勘卷》。”

德胜城头夏有霜,将军甲胄映晨光。

兵吞干饼含沙苦,帝见忠魂动热肠。

勘吏追赃诛佞党,补粮颁赏慰戎行。

从今九门安稳在,不负江山不负郎。

甲沾晨露结霜轻,饼掺沙尘咽有声。

君幸城楼观防务,臣持忠胆守京营。

粮贪小吏藏私计,政肃群贤正国名。

一曲德胜忠义颂,流传后世见真情。

德佑夏月帝幸门,甲霜沾袖见忠魂。

卒吞干饼含沙涩,君察疾苦动天恩。

勘吏追赃诛佞辈,补粮颁赏慰征人。

如今漠北尘烟静,犹记当年饼里仁。

德胜门的晨雾还没散,城楼上的砖缝就凝了层薄霜 —— 不是冬寒,是夏末的晨露沾在冰冷的甲胄上,遇风结成的霜。谢渊站在箭楼前,手里攥着守城名册,肩甲上的霜痕顺着甲片缝隙往下滑,滴在城砖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他的甲胄已穿了三日,内衬被汗水浸得发潮,边缘磨得发亮,腰侧甲片还沾着昨日修箭楼时蹭的黄土。亲卫递来块干饼,饼硬得能硌牙,咬开里面掺着细沙:“尚书,您先垫垫,户部的粮还没到。”

谢渊接过饼,刚咬下一口,就听见城下传来马蹄声 —— 是玄夜卫北司的哨骑,秦飞的人来了。哨骑翻身下马,递上密报:“谢太保,秦指挥使探得,通州粮吏王庆把这个月的军粮扣了三千石,说是‘受潮需晾’,实则运去卖给粮商了!”

谢渊捏着密报,指节发白:“户部那边怎会不知?” 哨骑道:“秦指挥使说,户部主事李彬是王庆的表兄,帮着瞒报呢!” 谢渊刚要开口,又听见远处传来銮驾的号角 —— 萧桓的车驾,快到了。

城楼下的练兵场,乡勇和京营兵正对着木桩练刀。周老汉握着弓,箭箭中靶,可拉弓的手却在微微发颤 —— 他今早只吃了半块干饼,胃里空得发慌。周虎(周老汉之孙)练刀时没了力气,刀砍在木桩上,只留下道浅痕。

“小虎,歇会儿!” 周老汉递过自己剩下的半块饼,“先垫垫,等陛下赏粮来。” 周虎接过饼,咬了口,沙粒硌得牙龈疼:“周伯,这饼掺这么多沙,咋吃啊?” 旁边的京营兵张二叹道:“上个月还能掺点麦麸,这个月连麦麸都没了 —— 听说粮被人扣了。”

周老汉皱眉:“别乱讲!谢太保定会帮咱们讨粮的。” 话刚落,就见玄夜卫卒簇拥着銮驾过来,明黄色的龙旗在晨雾里展开,兵卒们立刻停下动作,整队迎驾。

萧桓的车驾停在德胜门瓮城前,他掀开车帘,先看见的是练兵场的兵卒 —— 个个甲胄整洁,却面色蜡黄,手里的干饼还沾着沙。李东阳(太傅兼内阁首辅)陪在旁,低声道:“陛下,谢太保已在城楼候驾,咱们先登楼观防务?”

萧桓却摆了摆手,径直走向周老汉:“老丈,你们每日就吃这个?” 他拿起周虎手里的干饼,咬了一口,沙粒硌得他牙酸,咽下去时喉咙发疼。“陛下!” 周老汉慌忙跪地,“这…… 这是俺们自备的粮,朝廷的粮还没到!”

萧桓扶起他,目光扫过练兵场的兵卒,心里像被揪着:“朕拨的粮,怎会没到?” 这时,谢渊从城楼上下来,甲胄上的霜还没化,见了萧桓,躬身行礼:“陛下,臣谢渊接驾。”

萧桓看着谢渊的甲胄,指腹触到肩甲的霜痕:“谢太保,你这甲,穿了几日了?” 谢渊道:“回陛下,三日 —— 近日瓦剌游骑常窥伺,臣怕夜里有动静,不敢卸甲。”

“防务如何?” 萧桓问。谢渊递上守城图纸:“德胜门箭楼十二座、陷马坑百个皆完固,火器五十门架设完毕;乡勇与京营兵分三班守御,每日练兵四个时辰。只是……” 他顿了顿,“粮饷迟滞,兵卒日食干饼,恐影响士气。”

萧桓心里一沉:“户部不是奏报粮已送到?” 谢渊刚要回话,户部尚书刘焕(正二品)就匆匆赶来,脸色发白:“陛下,粮…… 粮已到通州,因受潮需晾晒,明日就能送过来!”

秦飞(玄夜卫北司指挥使)趁刘焕回话时,悄悄递了张密报给萧桓。萧桓展开,上面写着:“通州粮吏王庆私扣军粮三千石,售予粮商,得银五百两;户部主事李彬(刘焕下属)知情包庇,伪造‘粮受潮’文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捏紧密报,指尖几乎戳破纸页。他抬头看向刘焕,刘焕眼神闪烁,不敢与他对视。“先登楼,” 萧桓压下怒气,“朕要看看德胜门的防务。” 谢渊躬身领路,心里清楚 —— 这粮饷迟滞,定是有人在背后搞鬼。

德胜门城楼上,风比城下更烈,吹得萧桓的龙袍下摆猎猎作响。谢渊指着漠北的方向:“陛下,从这里能望到居庸关的烽燧,若瓦剌来犯,烽燧一日可传三报;咱们在城下挖了陷马坑,上面盖着草皮,瓦剌骑兵一踩就陷。”

萧桓点头,目光却落在城楼下的粮囤 —— 粮囤的木牌写着 “军粮五千石”,可从城楼往下看,粮囤的高度比册子上记的矮了半截。“谢太保,” 萧桓问,“那粮囤的粮,够兵卒吃几日?”

谢渊道:“按每日每人两斤粮算,够十日 —— 可若粮饷再迟,恐支撑不住。” 刘焕连忙道:“陛下,明日粮就到,定不会让兵卒饿着!” 秦飞在旁冷声道:“刘尚书,通州到京师不过五十里,粮若真到了,为何要等‘明日’?”

刘焕脸色骤变:“秦指挥使,粮运需走驿道,还要验粮质,耽搁一日也是常事!” 秦飞道:“可玄夜卫探得,王庆昨日还在通州粮商张记铺子卖粮,那些粮袋上,还印着‘军粮’二字!”

“你…… 你血口喷人!” 刘焕急得声音发颤,“王庆是通州粮吏,怎敢私卖军粮?李彬是户部主事,怎会包庇他?” 萧桓看着刘焕的模样,心里已有了数:“刘尚书,朕命你立刻传王庆、李彬来德胜门,朕要亲自问!”

刘焕犹豫着没动,李东阳在旁道:“刘尚书,陛下有旨,还不快去?” 刘焕这才慌忙点头:“臣…… 臣这就传!” 他转身下城时,脚步踉跄,差点摔下台阶 —— 他知道,王庆和李彬若来,事情就瞒不住了。

萧桓看着他的背影,对谢渊道:“谢太保,你觉得刘焕知情吗?” 谢渊道:“陛下,刘尚书执掌户部,粮饷调度皆经他手,王庆、李彬若真扣粮,他未必全然不知 —— 或许是下属蒙蔽,或许是…… 有意纵容。”

萧桓叹了口气:“朕即位以来,屡查扣粮之事,可总有人敢顶风作案。今日朕倒要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猫腻!”

周老汉奉命登楼,萧桓问他:“老丈,你守德胜门,每日操练,吃这样的干饼,心里怨吗?” 周老汉摇头,声音沙哑却坚定:“陛下,俺们不怨!去年瓦剌来,俺儿子战死在大同卫,俺守城门,就是为了不让更多人家破人亡。只是……” 他顿了顿,“后生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总吃掺沙的饼,怕练不动兵啊!”

萧桓心里一酸,对李东阳道:“传朕的旨,先从京营备用粮里调两千石,送德胜门,让兵卒们今日就能吃上白面饼!” 李东阳躬身:“臣遵旨!” 周老汉连忙跪地:“谢陛下!俺们定好好守城门!”

谢渊见萧桓动了心,趁机奏请:“陛下,粮饷乃防务根本,王庆、李彬若真扣粮,需彻查!臣请命秦飞率玄夜卫勘验通州粮仓,查粮的去向;再请户部陈忠侍郎(正三品)核粮册,看是否有疏漏 —— 绝不能让奸吏害了兵卒,乱了防务!”

萧桓准奏:“就按谢太保说的办!秦飞,你立刻带玄夜卫去通州;陈忠,你去户部调粮册,朕在德胜门等你们的回话!” 秦飞、陈忠齐声应诺,转身下城,脚步匆匆 —— 这桩粮案,今日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秦飞率玄夜卫卒疾驰至通州粮仓,仓门由王庆的人看守,见玄夜卫来,竟要关门阻拦。“陛下有旨,查粮仓!” 秦飞一脚踹开仓门,里面的景象让他怒不可遏 —— 粮囤空空,只有角落里堆着些受潮的霉粮,而墙上的粮册却写着 “军粮八千石”。

“王庆在哪?” 秦飞喝问。看守仓的小吏吓得跪地:“王…… 王大人去张记粮商那里了!” 秦飞立刻率人去张记粮铺,刚到门口,就见王庆正指挥伙计搬粮,粮袋上 “军粮” 二字赫然在目。“王庆!” 秦飞喝声落下,玄夜卫卒已上前按住王庆。王庆挣扎着喊:“你们凭什么抓我?我是通州粮吏!” 秦飞冷笑:“凭你私扣军粮,通敌害卒 —— 陛下在德胜门等着审你呢!”

陈忠在户部调阅粮册,从 “德佑十五年夏军粮调度册” 里翻出通州的记录 —— 上面写着 “军粮八千石,六月初十运抵通州仓”,可后续的 “分发册” 却只记着 “五千石运京师”,剩下的三千石标注着 “受潮留存”。

“李彬!” 陈忠召来李彬,指着册子里的缺漏,“这三千石粮,为何只存不发?受潮的粮,有验粮文书吗?” 李彬眼神躲闪:“陈…… 陈侍郎,是王庆说粮受潮,让先存着,验粮文书还没送来。”

“没送来?” 陈忠冷笑,“粮到通州已十日,验粮文书怎会没送来?你是他表兄,怕不是帮着他瞒报吧!” 李彬脸色惨白,“扑通” 跪地:“侍郎饶命!是王庆逼我的!他说若我不帮他,就杀了我全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把王庆押到德胜门,萧桓坐在城楼的案前,手里拿着粮册。“王庆,” 萧桓声音冰冷,“你私扣军粮三千石,售予粮商,可有此事?” 王庆跪地喊冤:“陛下!臣冤枉!是秦指挥使诬陷臣!粮是真受潮了,臣怎敢私卖军粮?”

秦飞递上从张记粮铺搜出的粮袋和交易文书:“陛下,这是王庆卖粮的文书,上面有他的签字;粮袋上的‘军粮’印,与通州仓的印一致。张记粮商也已招供,说王庆以每石五钱的价格卖给他三千石粮,得银五百两,藏在他府里的床底下!”

王庆还想狡辩,玄夜卫卒已把从他府里搜出的银子抬上来 —— 五百两银子,用布包着,还沾着粮末。王庆见了银子,再也说不出话,瘫在地上。

刘焕见证据确凿,知道瞒不住了,上前一步,跪在萧桓面前:“陛下!臣失察!臣不知李彬包庇王庆,更不知王庆私卖军粮 —— 臣愿领罪!”

萧桓看着他,心里又气又痛:“刘焕,你是户部尚书,掌全国粮饷,却连下属包庇扣粮都不知道!若不是朕今日来德胜门,兵卒们还要吃多久的干饼?” 李东阳在旁道:“陛下,刘尚书虽失察,但念其平日调度粮饷有功,可从轻发落。”

谢渊道:“陛下,刘尚书失察之罪难免,但王庆、李彬是主犯,需严惩;刘尚书可戴罪立功,督促户部补粮,整顿粮吏。” 萧桓点头:“就按谢太保说的办!刘焕降职为户部左侍郎,仍管粮饷调度;李彬贬为庶民,流放辽东;王庆斩立决,曝首通州仓三日!”

当日午后,户部就从京营调来了两千石粮,陈忠亲自押着粮车到德胜门。兵卒们捧着新磨的白面饼,咬一口,满是麦香,再也没有沙粒。周虎拿着饼,跑到萧桓面前,笑着说:“陛下,这饼真好吃!俺们定守住德胜门,不让瓦剌来!”

萧桓看着兵卒们的笑脸,心里松了口气:“好好守,朝廷不会亏待你们的。” 他转身对谢渊道:“谢太保,今日若不是你,朕还不知道粮饷出了这么大的事。以后九门的粮饷,你要多盯着点,别再让奸吏钻了空子。”

谢渊躬身:“臣遵旨!臣定管好粮饷,不让兵卒再受委屈。”

萧桓在德胜门的营房里召集群臣,李东阳、谢渊、刘焕、陈忠、秦飞等人皆在列。“今日的事,” 萧桓看着众人,“给朕敲了个警钟 —— 粮饷是兵卒的命,是防务的根,绝不能出半点差错。你们说说,该怎么改?”

李嵩(吏部尚书,正二品)道:“陛下,臣请考核全国粮吏,凡与旧党有牵连者,一律罢免;粮吏任期三年,不得连任,防其结党营私。” 刘焕(降为户部左侍郎)道:“臣请设‘粮饷双核验制’,通州、顺义等粮仓,需户部与玄夜卫各派一人验粮,双方签字方可发粮。”

谢渊道:“陛下,臣请将九门粮饷纳入兵部监管 —— 每月粮到京师,兵部需派人与户部、玄夜卫共同清点,再分发各门;兵卒的口粮,需每日核验,若有掺沙、缺斤少两之事,立刻报玄夜卫勘查。”

秦飞附和:“陛下,玄夜卫可在各粮仓设‘粮饷巡查哨’,每日巡查粮的存储与分发,发现问题即时上报,不让奸吏有机会扣粮。” 萧桓点头:“都准!就按你们说的办,限半月内制定出细则,颁行全国粮仓!”

萧桓想起周老汉的箭术,召来老汉,递给他一把新弓:“老丈,你箭术好,朕封你为‘德胜门乡勇教头’(从九品),教后生们练箭,每月赏银五两、粮两石。”

周老汉接过弓,激动得手抖:“陛下!俺就是个乡民,怎敢受您这么大的赏?” 萧桓笑着说:“你忠义,配得上!好好教后生,等瓦剌再来,让他们看看大吴乡勇的厉害!” 周老汉跪地谢恩,眼泪掉在城砖上 —— 他这辈子,从没想过能当朝廷的官。

秦飞率玄夜卫清查王庆的党羽,在通州抓获粮吏五人,都是魏庸的旧部,曾帮着王庆扣粮、卖粮。秦飞把他们押到诏狱署,审讯后得知,他们还想联系瓦剌残部,借粮荒乱京师,遂判流刑,发配九边充军。

“谢太保,” 秦飞奏报,“王庆的党羽已清干净,通州粮仓也派了玄夜卫哨驻守,再不会有扣粮的事了。” 谢渊点头:“辛苦秦指挥使 —— 粮安,兵卒才安;兵卒安,京师才安。”

傍晚,萧桓再登德胜门城楼,夕阳把城楼染成金色。谢渊陪在旁,手里拿着新的粮饷细则。“谢太保,” 萧桓望着远处的炊烟,“今日见兵卒吃干饼,朕才知道,朕这个皇帝,做得还不够好 —— 还有百姓受苦,还有奸吏作乱。”

谢渊道:“陛下,知错能改,就是明君。今日您斩王庆、补粮饷、定新规,兵卒们都念您的好。只要君臣同心,定能让大吴的百姓都吃饱饭,让京师永远安稳。” 萧桓点头,拍了拍谢渊的肩:“有你在,朕放心。”

次日,刘焕率陈忠把通州被扣的三千石粮补送到九门,每门都派了户部和玄夜卫的人共同清点。德胜门的兵卒们不仅领到了白面饼,还分到了肉干和咸菜,周虎笑着对周老汉说:“周伯,这下咱们能吃饱练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老汉点头:“都是陛下和谢太保的功劳!咱们得好好守城门,别辜负他们。” 乡勇们练箭时更卖力了,箭声 “嗖嗖”,都往靶心射 —— 他们知道,只有练好了本事,才能守住家,对得起朝廷的粮饷。

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派侍郎周瑞(正三品)去通州粮仓,修缮漏雨的粮仓,加装防潮的木板,还砌了围墙,派工部的人驻守。周瑞对通州粮仓的新粮吏说:“以后粮仓要按‘双核验制’来,每笔粮的进出都要记清楚,若再出问题,定严惩不贷!”

新粮吏躬身:“周侍郎放心,下官定遵规办事,绝不让王庆的事再发生!” 周瑞点头:“好好干,粮仓是国之根本,不能出半点差错。”

李嵩派吏部侍郎张文(正三品)去全国各州府,考核粮吏。张文按《大吴吏律》,查粮吏的粮册、验粮记录,凡有贪腐、包庇者,一律罢免;清廉能干者,优先升阶。

“粮吏虽小,却关系国计民生,” 张文对各州府官员说,“陛下重视粮饷,你们若敢包庇,就是抗旨!” 官员们齐声应诺 —— 王庆的下场,已给他们敲响了警钟。

谢渊巡九门营寨,每到一门,都要问兵卒的口粮好不好、甲胄暖不暖。在安定门,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对他说:“粮饷补来后,兵卒士气高多了,昨夜巡查时,还有兵卒主动加练火器。”

谢渊点头:“这就好。咱们守九门,不仅要防瓦剌,还要防奸吏 —— 只有让兵卒们无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守御。” 岳谦道:“谢太保说得对!有您在,九门定能安稳。”

瓦剌游骑又来京郊窥伺,见德胜门的兵卒们吃得饱、练得勤,还多了玄夜卫的哨骑巡逻,吓得没敢靠近,掉头逃回漠北。秦飞把这事奏报萧桓,萧桓笑着说:“兵卒强,防务固,瓦剌自然不敢来犯 —— 这都是谢太保和众臣的功劳!”

萧桓下旨,赏德胜门兵卒每人银二两、粮一石;周老汉赏绸缎五匹、银五十两;秦飞查案有功,赏银千两;陈忠核册得力,升为户部尚书(正二品);刘焕戴罪立功,暂代户部左侍郎,待日后再议升贬。

兵卒们接到赏赐,都跪在地上喊:“谢陛下!” 周老汉捧着赏赐,对后生们说:“咱们要记住陛下的恩,好好守城门,不让瓦剌来害百姓!”

张记粮商因买私扣的军粮,被秦飞判罚银千两,粮铺查封半年。张老板跪在德胜门前,哭着求谢渊饶命:“谢太保,臣再也不敢了!求您让朕开铺吧!”

谢渊冷声道:“你买军粮,就是害兵卒;兵卒饿肚子,就守不住城门;城门守不住,京师就遭难 —— 你这点罚,算轻的!若再敢犯,定斩不饶!” 张老板不敢再求,只能认罚。

李东阳率内阁编《军粮饷防扣规》,详细记载粮饷的调度、核验、存储之法,规定 “粮吏需经吏部、户部、玄夜卫三方考核方可上任;粮仓需每日清点,每月上报;扣粮一尺者,杖责三十;扣粮一石者,斩”。

萧桓命将《粮饷规》颁行全国,令 “百官传阅,粮吏熟记,若有违反,严惩不贷”。谢渊道:“这部规,能保军粮十年无虞 —— 让兵卒们再也不用吃掺沙的干饼。”

礼部尚书王瑾(正二品)率官员去昌平陵寝祭告,奏明 “德胜门粮案已破,奸吏伏诛,兵卒得粮,京师安稳”。祭文里写道:“帝幸德胜,察卒疾苦,勘奸补粮,定规安邦。先帝在天,可慰可安,大吴江山,永固永强。”

守陵卫总兵官孙山(正四品)率守陵卫跪拜陵前:“先帝放心,臣定守住陵寝,不让奸吏再扰祖宗,不让瓦剌再犯京师!”

京师百姓听说德胜门粮案破了,兵卒们吃上了白面饼,自发在正阳门内摆宴庆祝。街上挂满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灯笼跑,商贩们吆喝着卖糖葫芦、卖风车,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起萧桓幸德胜门的事,都笑着说:“陛下心疼兵卒,是大吴的福气!”

谢渊趁粮饷充足,加强九门兵卒的训练 —— 每日练刀、练弓、练火器,还教兵卒 “守城阵法”:“瓦剌若攻门,你们就用‘箭雨阻敌’‘滚木砸敌’,绝不让他们靠近城门一步!”

在德胜门,周老汉教乡勇练箭,箭术好的后生,还能得到谢渊的赏赐 —— 一把新弓或一壶箭。周虎的箭术进步最快,谢渊笑着说:“小虎,好好练,日后定能当守将!” 周虎用力点头:“谢太保放心,俺定好好练!”

陈忠升为户部尚书后,第一件事就是整肃户部账目,查出三个州府粮吏私扣粮饷,立刻奏请萧桓处置 —— 斩私扣者,贬包庇者,户部账目遂清。

“谢太保,” 陈忠对谢渊道,“以后九门的粮饷,我亲自盯着,每月亲自去粮仓核验,绝不让奸吏再钻空子。” 谢渊点头:“有陈尚书在,我放心 —— 咱们同心协力,定能保粮饷无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在京郊增设玄夜卫哨探,每十里设一个哨卡,每日巡查,防瓦剌游骑窥伺,也防旧党余孽作乱。暗探张青(玄夜卫小旗,从七品)在通州哨卡抓获一名瓦剌探子,审讯后得知,瓦剌左贤王 “闻大吴兵卒吃饱练强,不敢再犯京师”。

秦飞把供词奏报萧桓,萧桓欣慰道:“玄夜卫得力,京师才能安稳。秦指挥使,赏银千两!” 秦飞躬身:“谢陛下!这是臣的本分。”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从三品)递捷报:“瓦剌残部数十人袭边,被边军斩杀,无一人逃脱;漠北瓦剌左贤王已率部退回深处,年内再无袭边之意。”

萧桓把捷报递给谢渊:“边地安稳,京师安稳,都是你和众臣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这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 —— 只要咱们守住粮饷,练强兵卒,大吴的江山就永远安稳。”

萧桓再幸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得热火朝天,粮囤满实,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周老汉身边,看老汉教后生练箭,笑着说:“老丈,你的徒弟们箭术越来越好了!” 周老汉躬身:“陛下,都是您赏的粮好,兵卒们有劲儿练了!”

萧桓拿起一把弓,试着拉了拉,对兵卒们说:“你们好好守,朕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兵卒们齐声喊:“死守京师!不负陛下!” 声音震得城楼都在微微颤动。

京郊秋粮丰收,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一部分存入通州、顺义粮仓,一部分运去边地,补充军储。陈忠奏报萧桓:“陛下,今年秋粮丰收,军粮充足,九边和京师的兵卒,明年都能吃饱饭了!”

萧桓笑着说:“好!陈尚书,你要管好粮仓,别让粮受潮、别让鼠咬,确保军粮万无一失。” 陈忠躬身:“臣遵旨!”

工部尚书张毅派周瑞赶制守城器械,送火器百门、滚木千根、箭万支到九门。周瑞对谢渊道:“谢太保,这些火器都验过了,威力比之前的大;滚木也用的是硬木,能砸坏瓦剌的骑兵。”

谢渊看着新火器,点头道:“有这些器械,再加上兵卒们的本事,德胜门固若金汤。” 周瑞道:“工部还会继续造,确保九门的器械充足。”

李嵩考核全国官员,擢升一批清廉能干的吏员,其中就有通州粮仓的新粮吏 —— 他在任一月,粮册清晰,验粮严格,被升为通州粮储司主事(从六品)。

“好好干,” 李嵩对新主事说,“陛下重视粮吏,你若能一直清廉,日后还能升阶。” 新主事躬身:“李尚书放心,下官定遵《粮饷规》办事,绝不让王庆的事重演!”

谢渊撰写《德胜门守城录》,详细记载德胜门的防务、粮饷管理、兵卒训练之法,奏请萧桓颁行九边。录中写道:“守城者,先守粮;守粮者,先防奸。粮足则兵强,兵强则城固,城固则国安。”

萧桓命内阁将《守城录》抄送六部九边,令 “边将研习,仿德胜门之法,固边地防务”。

京师百姓自发做了块 “君明臣忠” 匾,送到皇宫前,感谢萧桓勘奸补粮、重视兵卒。萧桓命人把匾挂在太和殿偏殿,对群臣道:“这匾不是给朕的,是给你们的 —— 是你们同心协力,才让京师安稳,百姓安乐。”

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递上 “永不袭边” 盟约,愿 “年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求大吴赐粮五千石”。萧桓召谢渊、李东阳议:“瓦剌求和,可允吗?”

谢渊道:“陛下,可允,但需让使者见德胜门的防务,让他们知道京师兵强粮足,再不敢来犯;朝贡需按礼制,粮可赐,但不可多,防其得寸进尺。” 李东阳点头:“谢太保所言极是,求和能保边地安稳,让兵卒们安心过冬。”

萧桓准允:“派秦飞去接待使者,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兵卒和粮仓,再议盟约。”

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见兵卒们练刀、练火器,粮囤满实,周老汉率乡勇练箭,箭箭中靶。使者私下对秦飞道:“大吴兵卒这么强,粮这么足,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

秦飞冷声道:“若你们再敢来,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使者连忙点头:“不敢!不敢!”

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签订盟约:“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每年朝贡良马百匹、羊皮千张;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于宣府卫交接。”

使者走后,萧桓对谢渊道:“有德胜门的防务在,有充足的粮饷在,瓦剌才真心求和 —— 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谢渊躬身:“陛下,是臣的本分,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

谢渊部署九门冬防:“德胜门、安定门加派兵卒,每日巡查;火器局日夜赶制火药,确保火器能用;粮仓加派玄夜卫哨,防鼠患、防火灾。”岳谦在安定门筑了凉棚,给兵卒们纳凉。

萧桓下旨,给九门兵卒每人赐冬衣一件、炭火二十斤。谢渊亲自把冬衣送到德胜门,兵卒们穿上新棉衣,围着火塘取暖,心里暖暖的。周虎对谢渊道:“谢太保,有陛下和您在,俺们冬天再也不冷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