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96章 终教邪佞归刑网,再护山河固帝京

卷首语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三月初五,石迁伪约案虽破,然户部侍郎张谦(王直旧僚)、理刑院少卿刘凯(李谟远亲)串联六部旧僚廿余人,递《劾谢渊专权疏》,言‘渊掌京营、九边兵权,兵卒只知有尚书,不知有陛下;伪约虽伪,然其权盛已危国本’,请‘收渊兵符,下诏狱勘问’。帝萧桓召廷议对质,渊持兵部兵符、京营操练记录、边将盟誓状自证,免冠叩首愿死明志,群臣震动,帝乃斥张、刘之奸,慰渊留任。”

《玄夜卫档?廷议录》补:“对质当日,张谦呈‘京营兵卒私语录’(伪造),言‘愿随谢尚书反’;刘凯匿玄夜卫‘张谦通王直旧党’密报,欲坐实渊罪。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当庭呈勘验结果:‘私语录’墨色为松烟墨,与张端书房墨一致;刘凯宅中搜出李谟旧党银器三事。帝怒,收张、刘下狱,命渊仍掌兵权。

廷议风波起殿庭,奸僚构陷害忠卿。

兵符在手明心迹,免冠叩首表赤诚。

墨验痕残奸计露,言陈志切圣聪醒。

终教邪佞归刑网,再护山河固帝京。

兵练京营威振漠,民安帝里福盈城。

如今谁不颂谢相,一片丹心照汗青。

德佑十五年三月初五的晨光,透过太和殿的格窗,在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影。谢渊站在殿外廊下,指尖反复摩挲着锦盒的边缘 —— 那是兵部特制的暗纹锦,深蓝底色上织着 “调兵符信” 的隐纹,边角已有些磨损,是这四个月来他随身携带、日夜摩挲的痕迹。盒里躺着兵部 “调兵虎符” 的左半,温润的玉质隔着锦缎,仍能触到熟悉的纹路;右半存于御书房,按大吴《兵律》,需双符合璧、兵部 “堂印” 与玄夜卫 “北司印” 双印核验,再经御批,方可调动京营一兵一卒、九边一骑一马。

他抬眼望向殿内,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隐约裹着群臣的喧哗。昨日深夜,秦飞派来的暗卫裹着寒气跪在他帐前,递上密信时,指尖还沾着京郊的霜。信里写得清楚:户部侍郎张端 —— 王直任吏部时亲手举荐的旧僚,竟串联了廿余位官员,多是王直余党、李谟远亲,要在今日廷议上借 “权盛” 之名,劾他 “专权误国”。密信还附了张端拟的《劾疏》草稿,字里行间绕开 “石迁伪约已破” 的铁证,只抓着 “京营兵卒唯谢尚书令是从”“边将只认渊不认帝” 做文章,字缝里全是旧党复仇的戾气。

谢渊深吸一口气,锦盒的暗纹硌着掌心,忽然想起父亲谢承宗在姑苏老家的书房 —— 那年他才十二,父亲坐在油灯下,教他读《春秋》时说 “为官当守‘理’与‘据’,理不亏则心不慌,据不虚则辩不怯”,油灯的光映在父亲鬓角的白发上,温得像今日的晨光。他攥紧锦盒,迈步踏入殿内,靴底踩在金砖上,发出沉稳的回响,压过了殿内的细碎喧哗。

太和殿内的气氛,已如绷到极致的弓弦。张端站在殿中,手里捧着卷得整齐的《劾疏》,疏纸的边角被他指尖掐得发皱 —— 那是他昨夜反复修改、誊抄了五遍的稿子,特意用了户部的专用笺纸,盖着 “户部侍郎印”,想借 “部院重臣” 的身份压人。他刻意拔高了声音,让每个角落都听得见,目光还不时扫过身后的廿余位官员,像是在确认他们的附和:“陛下!谢渊掌京营三万三千锐士、九边五万余戍卒,凡调兵,兵卒不问陛下御诏,只候渊之令符;凡议事,边将不奏内阁总揽,只赴渊之私府 —— 此乃‘专权’之兆,非国之福!石迁伪约虽假,然其权盛已危国本,若不早收其兵符、下诏狱勘问,恐生不测之变!”

他话音刚落,身后廿余位官员齐齐躬身,袍角扫过金砖,发出整齐的声响:“臣等附议!请陛下收谢渊兵符,下诏狱彻查!” 理刑院少卿刘凯更是往前抢了半步,手里攥着卷用旧布裹着的纸,像是捧着什么 “铁证”,躬身道:“陛下,此乃臣派属吏潜伏京营半月,查得的‘京营兵卒私语录’!上面记着‘谢尚书让咱们打谁,咱们就打谁’‘陛下的话,不如谢尚书的话管用’—— 此等言语,非专权而何?”

萧桓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 —— 那是元兴帝萧珏传下的紫檀木椅,扶手上的龙纹已被几代帝王磨得温润。他目光扫过谢渊,又落在张端的《劾疏》、刘凯的 “私语录” 上,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前几日秦飞递来的密报,写着谢渊在岳峰祠与边将歃血盟誓,“唯言守土护民,无半分私念”;一边是眼前廿余位官员的齐声弹劾,连户部、理刑院的重臣都在列。他沉默片刻,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的犹豫:“谢尚书,张侍郎、刘少卿所言,你可有话说?”

谢渊上前一步,先对着萧桓躬身,袍角扫过金砖时没有半分慌乱,再转向群臣,声音沉稳却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张侍郎言‘兵卒不问陛下诏’,臣请陛下传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 —— 自德佑十四年十二月京营整饬,玄夜卫奉旨设‘兵符核验司’,凡京营调兵,需臣持左符、陛下发右符,核验无误后,再盖兵部‘堂印’与玄夜卫‘北司印’,四者缺一不可。秦指挥使每日亲验记录,陛下可查《京营调兵册》,册中廿七次调兵记录,皆有陛下朱批、双符核验痕迹,无一次例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秦飞立刻从班列中出列,手里捧着本深蓝色布面的册子 —— 封面织着玄夜卫的 “鹰扬纹”,边角用铜片包着,是文勘房专门存档的 “调兵底册”。他躬身递上,玄夜卫卒快步接过,捧着呈到萧桓案前:“陛下,谢尚书所言属实。此册中每次调兵,臣皆在‘核验人’处签名,旁附玄夜卫‘北司印’骑缝章,可比对陛下御书房存档的右符记录,绝无半分虚言。”

张端的脸色微变,指尖掐得疏纸更皱了,却仍强撑着辩道:“就算调兵需双符,可兵卒心里只认谢渊,不认陛下!刘少卿的‘私语录’,总不是假的吧?” 谢渊转头看向刘凯,目光锐利如刀,扫过他手里那卷旧纸:“刘少卿,你这‘私语录’,是何时、何地、听哪名兵卒所言?记录者姓甚名谁、在理刑院任何职?可有玄夜卫或理刑院的‘勘验勘合’—— 按《大吴刑律》,私录人言需有勘合为凭,否则即为伪证。”

刘凯的眼神瞬间闪烁起来,手指下意识地把纸往身后藏了藏,支支吾吾道:“是... 是臣的下属听京营兵卒说的,记录者... 记录者不愿露面,怕遭谢尚书报复。” 谢渊冷笑一声,声音里带着彻骨的寒意:“不愿露面?怕是根本没有记录者吧!臣请陛下传京营都指挥使陈安 —— 陈将军自宣府卫援兵到京,每日与兵卒同食同住,操练、巡营从无间断,兵卒若有此语,他岂会不知?”

陈安走进殿时,甲叶上还沾着京营操练场的黄土,袖口别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 —— 是今早操练时,兵卒周小五塞给他的,还带着点体温。他对着萧桓躬身,声音洪亮得震得殿内铜铃轻响:“陛下!臣在京营督练月余,每日与兵卒同吃掺麦粥、同练补垣术,从未听过‘陛下的话不如谢尚书的话管用’!兵卒们常跟臣说‘陛下信谢尚书,才让他来练咱们;咱们跟着谢尚书守京师,就是跟着陛下守家’—— 刘少卿这‘私语录’,定是伪造的!”

刘凯慌得后退半步,脱口而出:“你... 你是谢渊的下属,自然帮他说话!” 谢渊立刻上前一步,声音里带着一丝悲愤:“刘少卿此言差矣!陈将军是宣府卫死节将军陈烈之子 —— 陈烈将军守宣府时,左臂被瓦剌刀斩断,仍握矛拒敌;胸骨被马蹄踏碎,怀中犹藏‘守土’血书!陈将军承父志而来,只知‘守土护民’,不知‘结党偏护’!若刘少卿仍疑,臣请陛下传京营兵卒代表 —— 昨日臣在卢沟桥操练,问过兵卒‘为何听臣调遣’,他们说‘因臣是陛下派来的,听臣的,就是听陛下的’,陛下可召兵卒当面问,真假立辨!”

萧桓点头,声音比之前坚定了些:“传京营兵卒三人,即刻入殿。” 不多时,三个兵卒跟着玄夜卫卒走进来 —— 通州菜农周小五,手上还留着种菜的老茧;宣府卫老兵李福,鬓角染着霜,甲胄是父亲传下来的旧甲;年轻铁匠王二,脸上还带着练刀时蹭的灰。萧桓看向周小五,语气缓和了些:“你说说,你们听谢尚书调遣,是因信他,还是信朕?”

周小五 “扑通” 跪在地上,膝盖磨到金砖发出轻微的声响,声音带着激动的沙哑:“陛下!臣等听谢尚书调遣,是因谢尚书是陛下派来守京师的!前几日雪大,谢尚书还把自己的棉袍脱给冻得发抖的小兵,说‘这是陛下让我带来护着你们的’—— 臣等心里,只有陛下一个主子,哪敢有第二个!” 李福、王二也跟着磕头,额头贴在金砖上:“陛下明鉴!刘少卿的话是假的!”

刘凯的脸瞬间白如纸,连扶着 “私语录” 的手都开始发抖。张端却仍不死心,咬牙抛出最后一根 “稻草”:“陛下!谢渊与边将往来过密 —— 陈安、李默等边将,每月都要去他府中议事,议事时屏退左右,连玄夜卫都不让靠近!此非私结边将,何为私结边将?”

谢渊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纸 —— 是兵部特制的 “防务奏疏纸”,边缘盖着 “兵部存档” 的朱印,递到萧桓案前:“陛下,此乃臣与边将议事的‘议事录’—— 每次议事,臣皆命兵部主事当场记录,会后抄送内阁、玄夜卫,绝无半分隐秘。昨日臣与陈安、李默议事,议的是‘大同卫增筑十二座箭楼、调百名火器匠’之事,议事录已抄送李首辅,上面还有内阁的‘接收印’,李首辅可证。”

内阁首辅李东阳立刻出列,手里捧着另一卷纸,躬身道:“陛下,谢尚书所言属实。臣昨日午时收到‘大同卫箭楼议事录’,上面详记箭楼的高度、火器的配置、匠人的调遣,皆为防务急事,无半分私语。张侍郎说‘屏退左右’,实因议事涉及城防虚实 —— 西直门瓮城的暗门位置、通州粮仓的布防,若被内奸听去,后果不堪设想,故只留记录主事,此乃九边防务的常规做法,非私结边将。”

张端的手攥紧了《劾疏》,指节泛得发白,连指骨都清晰可见 —— 他没想到谢渊竟把 “议事” 也记录在案,还抄送了内阁和玄夜卫,断了他所有狡辩的路。可他仍不愿放弃,声音里带着一丝绝望的狠戾:“就算议事是防务,可谢渊掌九边兵权,边将多是他举荐的 —— 陈安是他保举的宣府卫指挥使,李默是他保举的大同卫副将,此非培植私党,何为培植私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听到 “培植私党” 四字,终于再也忍不住,往前走了两步,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 —— 不是害怕,是悲愤:“张侍郎!陈安任宣府卫指挥使,是陛下念陈烈将军死节,亲自下的旨,臣只是递了‘陈安知边务、可继父职’的奏疏,何来‘保举’?李默在大同卫与瓦剌战十七次,斩敌将五人、俘敌卒三百,是九边总兵官联名举荐,臣只是附署,非臣一人之力!你怎能为构陷臣,连死节将军的忠名、边将的战功都不顾?”

他转身对着萧桓,突然解开腰间的锦盒,将左符捧在掌心 —— 玉符温润,映着殿内的晨光;再抬手免冠,官帽上的孔雀翎因之前操练被风吹得微弯,“当啷” 一声落在金砖上,惊得殿内群臣瞬间静默。谢渊 “扑通” 跪在地上,额头紧紧贴在金砖上,冰凉的触感透过额头传到心里,眼泪混着额头的汗,滴在金砖上,晕开一小片湿痕:“陛下!臣自德佑十四年十二月领兵部侍郎职,至今四月余,夙兴夜寐,不敢有半分懈怠 —— 练京营,是怕京师无兵可守;固城防,是怕百姓再遭兵祸。若臣有半分专权、私结边将、培植私党之心,愿以死明志!请陛下收臣兵符,下臣诏狱;若查得臣有半分奸情,臣甘受凌迟之刑,以谢天下、以慰死节忠魂!”

他跪在那里,脊背挺得笔直,像宣府卫城墙上的断矛 —— 那是陈烈将军的遗物,陈安每日都带在身边。谢渊心里默念着父亲的话、岳峰将军的血书、陈烈将军的断矛,眼泪越流越凶:他不是怕死,是怕自己若被冤杀,京师无人守,瓦剌再南下,那些捐粮的老妪、投军的壮勇,又要遭流离之苦。

萧桓看着谢渊免冠叩首的模样,又低头看着案前的《京营调兵册》《议事录》,再想起张端、刘凯那漏洞百出的 “劾疏”“私语录”,心里突然涌起强烈的愧疚 —— 他竟因旧党的几句谗言,让一个日夜为京师操劳的忠臣,在朝堂之上免冠请死。他刚要开口,玄夜卫指挥使周显突然出列,手里捧着个木盒,躬身道:“陛下,臣有要事奏报 —— 玄夜卫昨日在刘凯宅中搜出李谟旧党银器三事,器底刻‘李’字,与李谟案中赃物形制一致;又查得张端与王直旧僚往来书信,信中写‘若扳倒谢渊,王大人(王直)或可回京复职’—— 张侍郎、刘少卿,并非为‘国本’劾渊,实为替旧党报仇!”

周显打开木盒,银器上的 “李” 字虽有些模糊,却仍清晰可辨;张端的书信,用的是户部专用笺纸,上面还盖着户部的 “司印”—— 是他利用职务之便,借户部公文的名义传递的。玄夜卫卒将银器和书信呈到萧桓案前,萧桓拿起书信,看着上面张端的笔迹,又看着银器上的 “李” 字,脸色瞬间铁青,龙椅扶手被他攥得咯咯响:“张端!刘凯!你们竟敢欺朕、构陷忠良!”

张端、刘凯 “扑通” 跪在地上,身体抖得像筛糠,声音发颤:“陛下!臣... 臣是一时糊涂!求陛下饶命!” 群臣哗然 —— 原来这场 “劾专权”,竟是旧党借题发挥,想扳倒谢渊,为流放的王直、死的李谟报仇。李东阳上前一步,声音里带着愤怒:“陛下!张端、刘凯构陷忠良、私通旧党,按大吴律,当斩立决!若不严惩,恐再有人效仿,朝堂永无宁日!”

谢渊仍跪在地上,听到周显的奏报,心里的委屈像退潮般消散 —— 他不是一个人在撑,玄夜卫的勘验、李首辅的证言、兵卒的赤诚、边将的忠勇,都在为 “守土护民” 的忠字作证。他抬起头,额头还沾着金砖的灰,对着萧桓躬身:“陛下,张侍郎、刘少卿虽构陷臣,然臣请陛下留他们一命 —— 将他们流配大同卫,让他们去边地看看:边民如何用冻裂的手捐粮,边将如何用带伤的身拒敌,瓦剌的铁蹄下,百姓是何等流离。若他们能悔改,也算对大吴有补;若仍不悔改,再斩不迟。”

萧桓看着谢渊,目光里满是敬佩 —— 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仍想着 “留人生路”,这才是忠臣的胸怀。他点头,声音里带着愧疚:“谢尚书宅心仁厚,朕准奏!张端、刘凯流配大同卫,终身不得回京;其串联的廿余位官员,若有私通旧党者,下玄夜卫勘问;若只是附和,罚俸三月,戴罪立功!”

张端、刘凯被玄夜卫卒押走时,还在哭着求饶,可群臣没有一人为他们求情 —— 所有人都清楚,这场 “构陷”,终究是忠战胜了奸。萧桓从案上拿起兵部左符,走下龙椅,龙袍下摆扫过金砖,发出轻微的声响。他递兵符时,手指碰到谢渊的手,感觉到那双手有些凉 —— 是之前跪地时,金砖的寒气渗进去的。“谢尚书,” 萧桓的声音里满是愧疚,“朕错信奸言,让你受委屈了。这兵符,仍交你保管 —— 京师及九边防务,朕全信你,以后再有人构陷你,朕先斩构陷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接过兵符,双手捧在胸前,玉符的温润透过掌心传到心里,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下来 —— 这不是委屈的泪,是被信任的暖。他对着萧桓躬身,声音哽咽却坚定:“陛下!臣定不负圣望!臣会继续练京营、固九边、清内奸,不让瓦剌再前进一步,不让京师百姓再受恐慌!”

萧桓拍了拍谢渊的肩,转身对群臣道:“今日之事,让朕明白 —— 忠臣,是大吴的根;构陷忠臣,是断大吴的根!以后朝堂之上,若有人再敢借故构陷忠良,无论官阶高低,一律严惩!” 群臣齐齐躬身,声音震得殿内铜铃轻响:“陛下圣明!”

廷议结束后,谢渊走出太和殿,晨光洒在他脸上,暖得像边民送的热粥。陈安、李默、秦飞、周显围上来,陈安从怀里掏出块麦饼,递到他手里:“谢尚书,这是周小五让我给您带的,他说‘您在殿里受委屈了,吃点东西暖暖胃’—— 是他娘子昨晚做的,还裹了芝麻。” 谢渊接过麦饼,还带着点体温,咬了一口,麦香混着芝麻的香,又掺着眼泪的咸,格外香甜。他看着眼前的人,心里突然踏实起来:只要君臣一心、官民同心,再大的风浪,大吴都能扛过去。

三月初十,萧桓下旨:追赠谢渊之父谢承宗为 “大同卫儒学教授加赠太常寺少卿”,赐 “忠教” 匾额 —— 匾额是工部用上好的楠木打造,字是萧桓亲笔题写,命人挂于谢承宗在姑苏的墓前;玄夜卫设 “朝堂弹劾勘核司”,由秦飞兼领,凡群臣弹劾官员,需先提交 “实证”,司内文勘吏需在三日内完成笔迹、墨纸、人证核验,无误后方可递御案,防再有人伪造证据构陷;兵部完善 “兵符三重核验制”,除双符、双印外,需再经内阁首辅副署,所有调兵记录存档于诏狱署东库第三十八柜,由玄夜卫专人看管,永为定制。

同日,京营举行 “誓师大会”,谢渊手持兵符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三万三千兵卒 —— 他们队列整齐,甲胄虽旧却擦得发亮。他声音洪亮:“弟兄们,陛下信咱们,百姓信咱们,咱们定要守住京师,守住大吴的江山!” 兵卒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卢沟桥的石狮子都在微微颤动。大同卫、宣府卫的边将也递来奏疏,字里行间满是赤诚:“愿听谢尚书调遣,死守边地,不让瓦剌南下半步!”

瓦剌左贤王闻知张端、刘凯流配、谢渊获陛下重信,京营士气更振、九边边防更固,遂彻底放弃南下之念,率部退回漠北深处 —— 探子来报,瓦剌营中已开始拆帐篷,连之前囤积的粮草都烧了大半。京师的烽燧燃起平安火,一串接一串,从西直门连到卢沟桥,橘红色的火光在暮色里跳动,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那是忠勇的见证,是信任的纽带,在三月的春风里,温暖了整片土地。

片尾

德佑十五年三月十五,萧桓下旨:张端、刘凯流配大同卫,命玄夜卫卒沿途护送,若二人有反抗或通敌之举,可就地正法;其串联的廿余位官员,经玄夜卫勘问,五人私通王直旧党,下诏狱署待审,其余十七人罚俸三月,派往通州粮仓督运粮饷,戴罪立功。

玄夜卫 “朝堂弹劾勘核司” 正式挂牌,首日便收到三份弹劾奏疏 —— 秦飞率文勘吏按制勘验,发现其中一份弹劾礼部尚书杨荣的奏疏,笔迹与李谟旧党一致,当即拘拿递疏者,避免了又一场冤屈。兵部 “兵符三重核验制” 写入《大吴兵律》,九边各镇皆派文吏来京学习,大同卫指挥使王三特意带了份 “调兵流程图” 回去,说要贴在卫所衙署的墙上,让每个将领都记牢。

谢渊仍住在京营的帐篷里,与兵卒同食同住 —— 有人劝他搬回兵部官署,他却笑:“住在这儿,能听见兵卒的鼾声,心里踏实。” 京师百姓自发在德胜门内搭了个 “谢公亭”,虽未获朝廷批准,却常有老弱妇孺提着粥、拿着饼去,说 “给谢尚书留着”。李东阳在《内阁记事》里写道:“谢尚书之忠,如岳峰、陈烈之流,大吴有此臣,实乃社稷之幸 —— 若天下官员皆如谢尚书,何愁边患不平、百姓不安?”

玄夜卫继续清查张端、刘凯的同党,至三月底,共抓获理刑院典吏、户部主事等十人,皆判流刑发配九边 —— 他们中有人曾帮张端伪造 “兵卒私语录”,有人曾为刘凯传递旧党消息,如今都成了阶下囚。萧桓还命内阁编纂《忠良录》,派翰林院编修赴各地采集岳峰、陈烈、谢渊等人的事迹,计划颁行天下,“以励百官之忠,以醒万民之智”。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三月,张端、刘凯构陷渊,帝召廷议对质。渊持兵符、议事录自证,免冠叩首愿死明志,群臣震动。帝知渊冤,斥端、凯之奸,流配二人,慰渊留任,仍掌京师及九边兵权。渊益感奋,练京营、固城防、整边务,瓦剌遂不敢南下。帝尝谓近臣曰:‘渊之忠,可比岳峰、陈烈,非此臣,京师难安,大吴难固。’”

《玄夜卫档?廷议录》补:“朝堂对质案后,帝命玄夜卫将‘张端刘凯构陷案’卷宗抄送九边各镇、六部诸司,令‘百官知忠则荣,知奸则辱,勿蹈端、凯之覆辙’;又命兵部将‘兵符三重核验制’推行九边,凡边将调兵,皆需经双符、双印、内阁首辅副署,玄夜卫勘验存档。德佑十五年夏,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无警,大吴边防遂入鼎盛之期,时人谓‘谢公守边,胡尘不起’。”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