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95章 今朝谁不颂谢公,一片丹心照汗青

卷首语

《大吴史?刑法志》载:“德佑十五年二月廿二,前镇刑司书吏石迁,乃李谟余党,先年脱逃未获。是时迁伪造兵部尚书谢渊‘与瓦剌左贤王密约’,书曰‘许岁贡金帛三万、彩缎千匹,待破城后立也先为漠南王,授渊掌大吴朝政’,又私刻‘兵部堂印’钤于文末,托理刑院评事孙宁 —— 李谟旧僚也 —— 呈递御案。帝萧桓览之,初有疑色,遂命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北司指挥使秦飞共勘其事。二臣率文勘房属吏细验,七日之内尽出伪迹,旋擒石迁、孙宁,其党羽亦尽数伏诛。”

《玄夜卫档?奸佞录》补:“密约经玄夜卫文勘房详勘验,辨出四伪:一者印鉴‘兵部堂印’属私刻 —— 真印边缘镌‘神武三年铸’阴纹,深浅合度,伪印无此痕,且字体歪斜;二者笔迹‘渊’字末笔收锋过锐,如刀削斧劈,而谢渊真迹收锋温润,取其《京营操练策》原稿比对,笔势、转折差异昭然,非出一手;三者纸张为镇刑司旧藏桑皮纸,边缘隐现‘镇刑司万历库’朱色暗记,谢渊奏疏素用兵部特制竹纸,质坚而纹细,二者质料迥异;四者墨色为松烟墨,色沉而滞,谢渊日常奏疏皆用桐烟墨,色清而润,且伪约之墨中掺沙以仿旧迹,文勘房核验沙粒,与石迁匿居之城南王氏宅柴房沙土成分完全相符,无可抵赖。”

伪约欺君祸暗萌,忠良遭陷众心忡。

玄夜勘痕辨伪真,圣主昭冤赐铁盟。

兵练京营威慑漠,民安帝里福填城。

今朝谁不颂谢公,一片丹心照汗青。

伪约栽赃献御筵,奸谋暗缔害忠贤。

私镌印绶欺天听,密遣奸僚乱圣权。

勘墨验痕明伪迹,执言持正雪深冤。

终令宵小膏锋刃,再固山河亿万年。

御筵的鎏金盏里,酪浆泛着冷光。北元使者献上的 “盟约” 摊在玉案上,麻纸粗糙的纹理间,“谢相私许岁贡三万石” 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像根毒刺,扎得满殿文武大气不敢出。萧桓的指腹摩挲着纸边,指尖的凉意顺着血脉往心里钻 —— 这盟约的墨迹看着新鲜,可谢卿昨日还在殿上力陈 “北元无信,不可许和”,怎会突然变了卦?

“陛下明鉴!” 献约的户部侍郎李嵩突然跪倒,袍角扫过金砖地,带出细碎的响,“此约是北元使者从谢相府中搜出,还有府中仆役为证,说谢相上月曾密会北元细作!” 他身后立刻跟上几个穿绯色官袍的官员,有镇刑司的主事,有漕运使的副手,纷纷躬身附议:“臣等亦有耳闻,谢相近日与江南盐商过从甚密,恐是私通敌国,谋图不轨!”

谢渊站在阶下,绯色官袍挺得笔直。他望着案上的伪约,目光落在 “岁贡” 二字的钩笔上 —— 那是李嵩的笔迹,去年他修订漕运账册时,李嵩就总爱用这种歪斜的钩笔,当时还被谢渊斥过 “字迹潦草,有失官体”。此刻,这钩笔却成了栽赃的利器,刺向他,也刺向这刚有起色的江山。“陛下,此约是伪!” 谢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的沉,“臣从未与北元使者私会,更无岁贡之诺!”

可附和的声音早已盖过他的辩解。有官员捧着 “证物” 进殿 —— 是块刻着北元狼纹的玉佩,说是从谢相府的书房搜出的;还有份 “密信”,上面 “愿助北元破居庸关” 的字样,模仿的正是谢渊的笔迹。萧桓的眉头越皱越紧,他看向谢渊,这位自德佑初年就辅佐他的老臣,鬓角已染了霜,此刻却被架在 “通敌” 的火上烤,连殿外的风,都似带着寒意。

“臣请陛下令玄夜卫彻查!” 就在满殿议论纷纷时,玄夜卫百户周显突然出列。他捧着个黑漆木匣,跪在案前:“臣昨夜奉旨查验伪约,已发现破绽!” 木匣打开,里面是两张纸 —— 一张是案上的伪约,一张是宫廷存档的谢相亲笔奏折。周显用银簪挑起伪约的墨迹,凑近烛火:“陛下请看,伪约的墨汁里掺了松烟,干后泛青;而谢相的奏折用的是徽墨,干后发乌。再看印章,伪约上的‘谢渊印’,边角比真印少了半分,是仿刻时的疏漏!”

烛火的光映在纸上,伪约的墨迹果然泛着淡淡的青,与真迹的乌亮截然不同。周显又展开那枚狼纹玉佩:“此佩是北元普通牧民的饰物,去年边军缴获过数百枚,绝非使者所用;至于那封密信,纸是江南的竹纸,而谢相素来只用蜀地的桑皮纸 —— 这些都是伪造的铁证!” 他的声音越来越响,“臣已查明,李嵩上月曾私会北元使者,还从私窖里运走了五千石漕米,这伪约,正是他与镇刑司的奸徒合谋伪造,只为诬陷谢相,逼陛下罢黜忠良!”

李嵩的脸瞬间白了,他往后缩了缩,却被周显的目光钉在原地:“李大人,您还要狡辩吗?玄夜卫已擒获您的贴身小厮,他已招认,是您让他把玉佩藏进谢相府的!” 话音刚落,两个玄夜卫押着个小厮进殿,小厮一看见李嵩,就哭着求饶:“大人饶命!是您让小的做的,小的不敢不说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真相像道惊雷,劈得满殿文武哑口无言。萧桓猛地一拍御案,鎏金盏里的酪浆溅了出来,落在伪约上,晕开 “通敌” 二字:“好个李嵩!好**徒!竟敢欺君陷忠!” 他站起身,走到谢渊面前,亲手扶起他:“谢卿,是朕错信奸言,让你受委屈了!” 谢渊的眼眶突然红了,他躬身行礼:“陛下明察,臣便无憾。臣只怕奸徒未除,江山难安。”

“奸徒一个也跑不了!” 萧桓的声音震得殿瓦轻晃,“传朕旨意,李嵩及涉案奸徒即刻收监,镇刑司彻查私窖漕米案!” 他望着满殿臣工,目光落在周显身上:“玄夜卫查案有功,赏!” 随后,他取过案上的尚方宝剑,亲手递给谢渊:“此剑赐你,今后若有奸徒作乱,你可先斩后奏!” 剑身在烛火下闪着冷光,映着谢渊的脸,也映着满殿的清明。

三日后,李嵩及同党被押赴刑场。百姓围在街边,扔着烂菜叶和石块,骂声不绝 —— 他们都记得,去年冬边军断粮时,是谢相顶着寒风去江南催粮,把自己的俸禄都换成了麦麸,送到前线;而李嵩却把漕米藏进私窖,还想栽赃忠良。刑刀落下时,天边正好飘过一朵云,像在为这迟来的昭雪,拂去最后的阴霾。

此后数月,谢渊奉旨整顿京营。他亲自去校场练兵,看着士兵们穿着新甲、握着新刀,眼里的光比往日更亮。京营的鼓声震彻京师,传到塞北,北元的胡骑再不敢轻易南下;江南的漕粮按时运往前线,边军再不用煮弦为粥,守关的士气,比任何城墙都坚固。

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安定了。街头的小贩又开始吆喝,孩童在巷子里追逐打闹,连茶馆里的说书先生,都把 “谢相昭雪” 的故事编成了段子,每次讲到玄夜卫辨伪、圣主赐剑,都能引来满座的喝彩。有老丈捧着新蒸的麦饼,送到谢相府前:“谢大人,这是新收的麦,您尝尝 —— 若不是您,咱们哪能安稳吃上新麦啊!”

谢渊站在府前,接过麦饼,咬了一口,清甜的麦香在嘴里散开。他抬头望向紫宸殿的方向,阳光正好,风里带着麦香,也带着这江山的暖意。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 —— 守忠良之心,护家国之安。而这丹心,终会像案上的奏折、校场的鼓声、百姓的笑脸一样,刻在这汗青里,刻在这万里河山里,永不褪色。

德佑十五年二月廿二的深夜,京师城郊王氏宅的柴房里,一盏油灯忽明忽暗。石迁缩在墙角,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麦饼,目光却像淬了毒的刀,盯着桌上铺开的纸 —— 那是他从镇刑司旧吏张成(已伏诛)宅中搜出的桑皮纸,边缘 “镇刑司万历库” 的暗记,在灯下隐约可见。他想起三个月前,李谟伏诛时,谢渊站在刑场监斩,目光冷得像冰;想起自己从镇刑司逃出来时,一路被玄夜卫追杀,若不是王氏(太后近侍之兄)收留,早已成了阶下囚。

“谢渊... 若不是你,李大人不会死,我也不会像丧家之犬!” 石迁咬着牙,把麦饼狠狠摔在地上,碎屑溅了一地。他从怀里掏出一卷纸,是去年谢渊递的《京师防御策》,上面有谢渊的笔迹 —— 这是他从京营旧吏手里买来的,目的就是仿造谢渊的字,伪造 “密约”。“只要这密约递到陛下案前,谢渊就算有百张嘴,也说不清!” 石迁冷笑,手指在 “谢渊” 二字上反复摩挲,像在丈量着复仇的距离。

王氏端着一碗冷粥进来,声音带着慌:“石大哥,玄夜卫最近查得紧,你还是快走吧... 万一被他们发现,我哥和我都要遭殃!” 石迁抬头,眼里满是狠戾:“走?我还没让谢渊死,怎么能走!你放心,等我扳倒了谢渊,让李大人的旧部掌权,定会保你们兄妹富贵!” 王氏看着他的眼神,心里发怵,却不敢再多说 —— 三个月前,石迁杀了举报他的邻居,她怕自己也落得同样下场。

次日清晨,石迁换上一身青色布袍,假装是 “理刑院小吏”,溜出王氏宅,直奔城南的破庙 —— 那里藏着李谟的旧党,擅长仿字的书吏刘平。刘平见石迁进来,慌忙起身:“石大哥,你怎么来了?玄夜卫的人昨天还来查过!” 石迁坐在破庙里的草堆上,从怀里掏出《京师防御策》和桑皮纸,扔在刘平面前:“我要你仿谢渊的字,写一份‘密约’,就说谢渊跟瓦剌左贤王约定,许岁贡金帛,破城后让也先当漠南王,谢渊掌朝政。”

刘平拿起《京师防御策》,手指颤抖着划过谢渊的笔迹:“这... 这是欺君之罪,要诛九族的!” 石迁突然拔出腰间的刀,架在刘平脖子上:“你以为你现在就能活命?李大人死了,咱们都是玄夜卫的通缉犯!若不扳倒谢渊,咱们迟早都是死!” 刘平看着刀光,眼泪流了下来:“我... 我仿,可谢渊的字有特点,‘渊’字末笔收锋圆润,我怕仿不像...”

“没关系,” 石迁从怀里掏出一小袋掺了沙的松烟墨,“用这个墨,墨里掺了沙,能仿旧迹;写完后,我再私刻个‘兵部堂印’盖上,陛下一看有印,定会信!” 刘平接过墨,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 他以前在理刑院当书吏,见过谢渊的奏疏,知道谢渊用的是桐烟墨,且笔迹刚劲中带温润,可此刻,他只能点头:“我... 我尽量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下来的三日,石迁都躲在破庙里,盯着刘平仿字。刘平写废了十几张桑皮纸,每次 “渊” 字的收锋都不像,石迁就用刀背打他的手:“没用的东西!再仿不像,我现在就杀了你!” 刘平忍着疼,把《京师防御策》铺在面前,一笔一划地描,直到第五日清晨,终于写出一份让石迁满意的 “密约”:

“德佑十五年二月,兵部尚书谢渊,致瓦剌左贤王:今京师兵弱,民心渐散,若贤王率部南下,渊愿为内应,许岁贡金帛三万、彩缎千匹;破城后,立贤王为漠南王,辖漠南五部;渊掌大吴朝政,罢玄夜卫,释李谟旧党。恐口说无凭,立此为据,钤印为信。谢渊 顿首。”

石迁拿着 “密约”,反复看了几遍,嘴角勾出冷笑:“好!现在就刻印章!”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寿山石 —— 这是他从张成宅中搜的,早就磨成了印章的形状,又拿出一把小刀,对照着京营旧吏手里的 “兵部堂印” 拓片,一点点刻起来。刻到 “兵” 字时,小刀划了手,血滴在印章上,石迁却浑然不觉,反而笑得更狠:“谢渊,你的死期到了!”

二月廿七的清晨,理刑院评事孙宁坐在值房里,手里捏着石迁送来的 “密约”,手心全是汗。他是李谟的旧僚,李谟伏诛后,他靠贿赂玄夜卫卒才没被清算,此刻石迁找到他,说 “只要把密约递到陛下案前,扳倒谢渊,李大人的旧部就能掌权,你也能升为理刑院侍郎”。

“孙评事,” 石迁的声音从值房的屏风后传来,“你若不递,我就把你当年贪墨理刑院经费、给李大人送银器的事,告诉玄夜卫!” 孙宁浑身一颤 —— 那件事是他的软肋,若被玄夜卫知道,必死无疑。他深吸一口气,把 “密约” 放进理刑院的奏疏袋里,盖上 “理刑院勘” 的印:“我... 我递,可你得保证,事后不连累我。”

石迁从屏风后走出来,拍了拍孙宁的肩:“放心,等我掌权,定会保你富贵!” 说完,转身从后窗溜走 —— 他怕玄夜卫认出他,不敢在理刑院多待。孙宁拿着奏疏袋,走到内阁衙署,心里反复挣扎:递,是欺君;不递,是死。最终,他还是把奏疏袋交给了内阁的奏疏官:“此乃‘谢渊通敌密约’,需即刻递御书房。”

萧桓在御书房看谢渊递的《九边防务增补策》,上面写着 “大同卫需增火炮二十门,宣府卫需补兵三千”,字迹刚劲,处处透着对防务的用心。突然,近侍太监王福躬身进来,声音带着慌:“陛下,理刑院递来急奏,说是‘谢尚书与瓦剌密约’,孙宁评事说‘事关重大,需即刻呈陛下’。”

萧桓心里一沉,接过奏疏袋,掏出里面的 “密约”。展开一看,“谢渊” 二字映入眼帘,再往下读,“许岁贡金帛”“立也先为漠南王”“谢渊掌朝政” 的字句,像惊雷一样炸在他心里。他手指颤抖着捏着 “密约”,目光落在文末的 “兵部堂印” 上 —— 印鉴的字体,似乎和谢渊奏疏上的有些不一样,可 “密约” 的内容,又让他不得不疑。

“陛下,” 王福见萧桓脸色发白,小声问,“要不要传谢尚书来对质?” 萧桓摇头,声音沉得像冰:“先别声张... 传周显、秦飞即刻来御书房,朕要他们彻查!” 他想起前几日秦飞查谢渊时,回报的 “岳峰祠盟誓”;想起谢渊与兵卒同食粥饼、手上冻疮流血的模样,心里像被两股力量拉扯:一边是 “密约” 的 “铁证”,一边是谢渊的忠行。

周显和秦飞赶到御书房时,萧桓正把 “密约” 放在灯下,反复查看。“陛下,” 周显躬身,“臣等奉召而来,不知有何要事?” 萧桓把 “密约” 扔在案上:“你们看!理刑院递来的,说谢渊跟瓦剌有密约!你们立刻查,这密约是真的还是假的!”

秦飞拿起 “密约”,先闻了闻墨味:“陛下,这墨是松烟墨,谢尚书奏疏用的是桐烟墨,墨味不同;而且墨里掺了沙,像是故意仿旧迹。” 周显则拿出随身携带的 “兵部堂印” 拓片 —— 这是玄夜卫文勘房的存档,对照着 “密约” 上的印鉴:“陛下,您看,真印边缘有‘神武三年铸’的阴纹,伪印没有;而且真印的‘部’字右边是‘阝’,伪印的‘部’字右边是‘卩’,笔画不对。”

萧桓凑近一看,果然如周显所说,伪印的 “部” 字少了一笔。可他还是不放心:“会不会是谢渊故意用松烟墨、刻假印,掩人耳目?” 秦飞躬身道:“陛下,臣请去兵部调取谢尚书近日的奏疏,比对笔迹;再去理刑院,问孙宁这密约是从哪来的 —— 只要找到递密约的人,就能查清楚。” 萧桓点头:“准奏!你们立刻去查,三日之内,必须有结果!”

秦飞带着玄夜卫卒去兵部时,谢渊正在看京营的操练记录,见秦飞进来,愣了愣:“秦指挥使,今日怎么有空来兵部?” 秦飞躬身,声音压得极低:“谢尚书,有人伪造您与瓦剌的密约,递到了陛下案前,陛下命臣来调取您近日的奏疏,比对笔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手里的笔 “当啷” 掉在案上,他猛地起身,目光里满是震惊,却不是愤怒,而是担忧:“密约?瓦剌刚退,若此事传开,京营士气会乱,百姓也会慌!” 他立刻走到案前,打开抽屉,拿出近日的奏疏:“这些都是我近日递的,有《九边防务增补策》《京营火器需求奏》,你们拿去比对。”

秦飞接过奏疏,见谢渊的 “渊” 字末笔收锋圆润,与 “密约” 上收锋过急的 “渊” 字,差异显着。“谢尚书放心,” 秦飞躬身,“臣定会查清楚,还您清白。” 谢渊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京营方向:“辛苦你了,若有需要兵部配合的,尽管说 —— 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京营和百姓知道此事,免得人心乱。”

与此同时,周显带着玄夜卫卒去了理刑院,孙宁正在值房里坐立不安,见周显进来,脸色瞬间白了。“孙评事,” 周显手里拿着 “密约”,声音冷得像冰,“这密约是你递的,说说是从哪来的?” 孙宁慌忙起身,强笑道:“是... 是一个‘理刑院小吏’送来的,说... 说事关重大,让我递上去。”

“小吏?” 周显冷笑,“什么小吏?叫什么名字?在哪见的?” 孙宁答不上来,支支吾吾:“我... 我忘了...” 周显挥手,玄夜卫卒立刻上前,把孙宁按在地上:“孙评事,你若不说实话,就别怪我们不客气!玄夜卫已经查了,你是李谟的旧僚,三个月前还贿赂玄夜卫卒,隐瞒你跟李谟的往来!”

孙宁吓得魂飞魄散,眼泪混着鼻涕流下来:“我说!我说!是石迁!是石迁让我递的!他说... 他说扳倒谢渊后,让我升理刑院侍郎,还说若我不递,就把我贪墨经费的事告诉玄夜卫!” 周显眼睛一亮:“石迁在哪?” 孙宁颤抖着说:“在... 在城南王氏宅,王氏是太后近侍王福的妹妹!”

周显立刻派人去城南王氏宅,自己则带着孙宁去破庙 —— 他猜石迁可能在那里。玄夜卫卒赶到王氏宅时,石迁正收拾行李,准备逃去漠北。“石迁!束手就擒!” 玄夜卫卒大喝,石迁转身,手里拿着刀:“想抓我?没那么容易!” 他挥刀冲向玄夜卫卒,却被玄夜卫卒甩出的铁链缠住脚踝,“扑通” 摔在地上。

就在这时,周显带着孙宁赶到,石迁见孙宁被抓,知道大势已去,却仍不死心:“谢渊那个奸贼!害死李大人,我就算死,也要拉他垫背!” 玄夜卫卒上前,把石迁按在地上,周显蹲下身,手里拿着 “密约”:“你伪造密约,私刻印章,勾结孙宁欺君,还有什么话说?” 石迁冷笑:“我没说错!谢渊掌兵权过盛,迟早会反!陛下早该杀了他!”

周显不再跟他废话,命玄夜卫卒把石迁押走。路过破庙时,他们还抓了正在收拾东西的刘平 —— 刘平见石迁被抓,当场哭着招供:“是石迁逼我仿字的!我不想的!”

二月三十的廷议,太和殿里气氛肃穆。石迁、孙宁、刘平被押在阶下,背后插着 “伪造密约、欺君通敌” 的斩标。萧桓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 “密约” 和玄夜卫的勘验报告,声音威严:“石迁,你身为镇刑司旧吏,不思悔改,反而伪造密约,构陷谢尚书这样的忠良;孙宁,你为了升官,助纣为虐,递假密约欺君;刘平,你仿字助恶,皆罪该万死!按大吴律,斩立决,曝首九门三日,以儆效尤!”

石迁还想狡辩,却被玄夜卫卒堵住嘴,押了下去。孙宁和刘平则趴在地上,哭着求饶,可萧桓根本不理。这时,谢渊突然出列,躬身道:“陛下,石迁虽罪该万死,可他的旧党或许还有潜伏在京营、六部的,臣请旨,让玄夜卫彻底清查,免得再出乱子。”

萧桓点头,目光里满是愧疚:“谢尚书,朕错信假密约,让你受委屈了。朕准你的奏,请周显、秦飞率玄夜卫,清查石迁旧党;另外,朕赐你‘免死铁券’,以后再有人构陷你,凭此券可免罪一次!” 谢渊躬身谢恩:“陛下言重了,臣只愿守住京师,护好大吴的百姓,不敢求免死之恩。”

群臣看着谢渊的背影,心里满是敬佩 —— 这样的忠臣,难怪能让百姓拥戴、兵卒信服。萧桓看着谢渊,突然笑道:“有谢尚书这样的忠臣,是大吴的幸事!以后京师及九边防务,朕全信你,户部、工部若不配合,你可直接奏朕!”

片尾

德佑十五年三月初五,石迁、孙宁、刘平伏诛,曝首九门,百姓路过时,纷纷扔烂菜叶、石头,骂声不断。玄夜卫清查石迁旧党,共抓获理刑院小吏三人、京营旧卒十人,皆判流刑,发配大同卫充军。

同日,萧桓下旨:赐谢渊 “免死铁券”,加 “太子少保” 衔,仍掌京师及九边防务;命内阁制定《奏疏勘验制》,凡递御书房的奏疏,需先经玄夜卫文勘房勘验笔迹、印鉴、墨纸,确认无误后再递;玄夜卫北司与兵部设 “防务协同司”,实时互通军情,防内奸再构陷忠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获赐铁券后,仍住在京营的帐篷里,每日与兵卒一起操练、吃粥。有兵卒问他:“尚书大人,陛下赐了您铁券,您怎么还住帐篷?” 谢渊笑了笑:“我住在这里,心里踏实;只要京师安稳,百姓平安,我住哪里都一样。”

瓦剌左贤王闻知石迁构陷谢渊失败,谢渊获 “免死铁券”,京营士气更振,又得知大吴九边援兵已至,遂彻底放弃南下之念,率部退回漠北深处,三年内再不敢犯大吴边境。京师的烽燧燃起平安火,一串接一串,从西直门连到卢沟桥,像给大吴的江山系了条红绸,那是忠勇的见证,是信任的纽带,在春风里,温暖了整片土地。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德佑十五年二月,石迁伪造密约构陷渊,帝疑,命周显、秦飞勘,验出伪迹,诛迁及其党。帝愧,赐渊免死铁券,加太子少保,益信其忠。渊益感奋,练京营、固九边,瓦剌遂不敢南下。”

《玄夜卫档?奸佞录》补:“石迁案后,帝命玄夜卫文勘房‘凡遇 “通敌”“谋逆” 类奏疏,需以 “笔迹、印鉴、墨纸、人证” 四证为凭,不得妄递’;又将石迁伪造的密约与勘验报告,抄送九边各镇,令边将‘知奸佞之诈,识忠良之诚’。德佑十五年夏,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安稳,大吴边防遂入鼎盛之期。”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