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90章 阁议纷纭定战和,老臣持正拒迁讹

卷首语

《大吴史?宰辅志》载:“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廿二,瓦剌屯兵通州外围,内阁召紧急议。次辅王直首倡‘暂避锋芒’,奏疏称‘京师兵卒新募未练,九边援兵未至,若死战必致城破,可暂迁皇太子于南京,帝留京师督战,进退皆可’;首辅李东阳力驳,附兵部侍郎谢渊‘主战策’,言‘迁太子则人心乱,弃宗庙则国本摇,唯募兵死守、清内奸固城防,方为上策’。时内阁七臣,附王直者三(皆其任吏部尚书时所举旧僚),附李东阳者四,廷议僵持至日暮,帝萧桓召玄夜卫勘验王直疏中‘兵粮虚实’,方定议。”

《玄夜卫档?密勘录》补:“玄夜卫查得,王直疏中‘京师粮仅支月余’之语,引自户部主事赵秉正(前户部侍郎张建旧僚)所呈‘粮情报告’,实则通州仓存粮五万石、边民捐粮三万石,赵秉正私改账册减粮四万石,为‘暂避策’造依据。又查王直私宅,灶下暗格藏有镇刑司旧吏张成(已伏诛)所赠银器二十件,器底刻‘王’字,与张成案中赃物形制一致 —— 直欲借‘暂避’乱朝局,为李谟余党留后路,此节入《王直私通旧党案勘卷》,存诏狱署东库第二十七柜。”

阁议分途起暗尘,战和二策角君臣。

暂迁托故欺君上,死战执言护庙神。

旧僚附势传虚讯,老相持正辨伪真。

终凭铁证裁疑案,不让奸谋误国身。

阁议纷纭定战和,老臣持正拒迁讹。

粮情勘破奸谋露,兵勇齐心力战多。

瓦剌退师消国患,京师安堵庆时和。

忠魂若问今何状,万里河山尽凯歌。

十二月廿二的晨霜,在内阁衙署的青砖上凝着冷光,像给这方议事之地铺了层薄冰。王直坐在次辅的楠木椅上,指尖反复摩挲着奏疏的封皮 —— 那封皮是昨日让书吏用双层厚纸糊的,边角还压了铜条,显得格外厚重,仿佛这样就能让 “暂避锋芒” 的主张多几分 “稳妥” 的分量。他抬眼看向窗外,玄夜卫的黑袍身影在衙署外的槐树下徘徊,腰间的刀鞘在霜光里泛着冷,心里突然发紧:前几日孙乾、李嵩伏诛时,玄夜卫查抄的狠劲还在眼前,若今日议 “暂避” 时被揪出半分破绽,自己这半生仕途,怕是要尽数折在里面。

“次辅大人,” 书吏轻手轻脚推门进来,手里捧着盏刚沏好的热茶,茶盏是官窑的白瓷,却只盛了半盏,怕烫着他,“首辅大人已到议房,说陛下传口谕,辰时准时开议,玄夜卫周指挥使也在殿外候着,说是‘奉旨听议备查’。” 王直接过茶,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却没喝,茶水的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细纹:“知道了。你把赵秉正那本‘粮情报告’再取来,我再核对一遍,别在数字上出岔子。”

书吏转身从书架上取下账册,王直翻到 “京师仓粮收支” 那页,“三万石” 三个朱笔字刺得他眼睛生疼 —— 这是赵秉正昨日深夜改后的数字,真实存粮究竟有多少,他其实并不清楚,却笃定 “粮少” 二字,最能逼陛下松口同意暂迁。他手指在 “三万石” 上划了划,墨色还带着点潮,是赵秉正用浓茶调了墨补的,不细看竟瞧不出破绽。“走,去议房。” 王直把账册合上,揣进袖中,奏疏则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像捧着块烫手的山芋。

穿过走廊时,正遇见李东阳从对面过来,对方手里攥着谢渊的 “主战策”,纸页边缘被捏得发皱,目光扫过他怀里的奏疏,带着几分探究的冷。王直慌忙别过脸,加快了脚步,靴底踩在青砖上,发出 “笃笃” 的响,像在替他慌乱的心跳打节拍 —— 他向来怕李东阳的眼睛,那双眼总像能看穿人心底藏的鬼。

内阁议房是五间连通的大屋,七张梨花木案几摆成半圆,正中设着萧桓的御座,铺着明黄色的绒毯,此刻还空着。王直抢先站到靠近御座左侧的案前,展开奏疏,手指按在纸页上,试图稳住发颤的声线:“诸位大人,瓦剌五万骑屯驻通州,距京师仅五十里;京师新募兵卒三万三千,其中两万五千是民间壮勇,未历战阵,连基本的刺杀之术都未习得;九边援兵虽有消息,最快也需五日方能抵达 —— 若强行死战,恐难挡胡骑铁蹄。依臣之见,可暂迁皇太子于南京,陛下留京师督战,如此既保宗庙传承之根,又为朝廷留进退余地,实为万全之策。”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张伦立刻从案后走出 —— 他是王直任吏部尚书时亲手举荐的,此刻自然要站出来附和:“次辅所言极是!太子乃国本,迁南京可免瓦剌挟太子以胁朝廷之患;陛下留京师,可安民心、振士气,一举两得!” 户部尚书刘焕也跟着点头,手里捧着本账册,像是早有准备:“臣昨日核查粮册,京师仓粮仅存三万石,按三万三千兵卒每日耗粮计算,支月余即尽,若不暂避,粮尽之日便是兵溃之时,后果不堪设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东阳突然从案前起身,袍角扫过案几上的砚台,墨汁溅出几滴,落在青砖上晕开黑痕。“王次辅此言差矣!” 他的声音不高,却压过了张伦、刘焕的附和声,“迁太子看似‘保国本’,实则乱人心 —— 百姓见太子迁走,必以为朝廷要弃京师,恐争相逃亡,瓦剌趁乱攻城,届时更难抵挡!至于粮情,谢侍郎昨日已递来玄夜卫粮监御史的实勘报告,通州仓存粮五万石,边民捐粮三万石,合计八万石,按当前兵卒数支用,足可支撑三月有余,何来‘粮尽’之说?”

他将实勘报告 “啪” 地拍在中间的案几上,纸页在穿堂风里抖个不停:“刘尚书说‘粮仅三万石’,怕是看了赵秉正改后的假账册吧?玄夜卫粮监御史昨日已去通州复核,仓粮数目与报告分毫不差,刘尚书这‘核查’,查的是哪本账册?”

刘焕的脸瞬间白了,手忙脚乱地去翻自己案上的账册,指尖在纸页上滑来滑去,却找不到对应的页数:“不... 不是假的... 这账册是户部主事赵秉正呈上来的,臣... 臣只是按册奏报,未及细勘仓廪实情。”

王直见刘焕露了破绽,立刻插话打断,声音刻意提得高了些:“李首辅,就算粮饷充足,兵卒战力如何弥补?三万三千兵卒,两万五千是壮勇,连刀枪都握不稳,怎么去挡瓦剌身经百战的精锐骑兵?谢侍郎口口声声说‘死守’,可若死战后京师仍破,宗庙社稷谁来保全?迁太子非弃京师,是为‘留根’ —— 大吴不能没有太子,不能没有传承!”

“留根?” 李东阳冷笑一声,目光像冰锥似的扎向王直,“王次辅怕是忘了陈烈将军的血书,忘了宣府卫百姓被绑在烽燧上焚烧的惨状!他们死守城池时,可曾想过‘留根’?边民捐粮、壮勇投军,皆愿与京师共存亡,咱们这些食朝廷俸禄的内阁大臣,反倒先提‘暂避’,对得起边关死难的忠魂,对得起城外捐粮的百姓吗?”

谢渊从议房外进来时,正好听见这话,甲叶碰撞的 “当啷” 声瞬间打破了屋内的僵持。他身着未卸的甲胄,肩上还沾着卢沟桥练兵时的雪粒,躬身向御座方向行了一礼:“陛下刚命臣来听议,臣有话要奏。” 说罢,他走到案几前,目光扫过王直的奏疏,指着 “援兵五日到” 一句:“王次辅说九边援兵‘五日到’,可王三将军今早辰时递来的玄夜卫驿报显示,大同卫援兵三千已于昨日抵达通州,正在城外扎营;宣府卫五千援兵也已出塞,明日即可至京师 —— 何来‘援兵未至’?”

王直的手猛地攥紧了奏疏,指节泛白,纸页被捏出深深的褶子:“谢侍郎... 你这是谎报军情!大同卫距京师千里之遥,援兵怎会这么快抵达?” 谢渊突然从袖中掏出玄夜卫的驿报,驿报上还带着驿骑的体温,递到王直面前:“这是今日辰时玄夜卫驿骑直递兵部的,上面有‘大同卫左营’与‘玄夜卫通州百户所’的双骑缝章,王次辅若不信,可召通州驿丞来对质 —— 您连最新的驿报都未查阅,就断言‘援兵未至’,是真不知,还是故意装不知?”

就在这时,萧桓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明黄色的龙袍身影出现在门口,屋内众人立刻躬身行礼。萧桓没坐御座,径直走到案几前,拿起李东阳递来的实勘报告和谢渊的驿报,目光沉沉地落在王直身上:“王次辅,你奏疏中说‘粮仅三万石’‘援兵五日到’,可玄夜卫的实勘结果与驿报皆非如此 —— 你这奏疏,是基于前线实情,还是基于别的心思?”

王直的额头瞬间渗出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流,滴在明黄色的袍角上,晕开一小片湿痕:“陛下... 臣... 臣是听了刘尚书、赵秉正的报告,才拟定此策,臣不知账册与驿报有假!” 萧桓突然转头看向侍立在旁的周显,周显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启奏陛下,玄夜卫已于昨日拘押户部主事赵秉正,经审讯,赵秉正招认是王次辅密令他篡改粮册,称‘改少粮数,好让陛下同意暂迁太子’;此外,玄夜卫在王次辅私宅灶下暗格中,搜出镇刑司旧吏张成所赠银器二十件,器底所刻‘王’字,与张成案中查获的赃物形制、刻工完全一致。”

这话像一道惊雷,劈得王直浑身发麻,他 “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响:“陛下!臣没有!是赵秉正诬陷臣!张成所赠银器,臣只是暂存,从未敢用,更未与他私通!” 李东阳上前一步,声音沉得像寒冬的冰:“王次辅,张成乃李谟余党,你收其银器,又令赵秉正篡改粮册,再倡‘暂避’之策 —— 你是不是想等瓦剌破城,借李谟旧党之力扰乱朝局,趁机夺取权柄?”

议房内瞬间陷入死寂,只有窗外的风声卷着霜粒,拍打窗棂发出 “呜呜” 的响。之前附议王直的张伦、刘焕等人,此刻都缩着脖子往后退,没人敢再出声 —— 玄夜卫的铁证摆在面前,谁若再替王直说话,便是自陷 “旧党同谋” 的嫌疑。王直趴在地上,泪水混着鼻涕流下来,浸湿了身前的青砖:“陛下... 臣真的没有!臣倡‘暂避’,只是怕京师失守、宗庙蒙难,绝非想通敌乱政!求陛下查明实情,还臣清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走到萧桓身边,躬身奏道:“陛下,王次辅的‘暂避策’,看似‘万全’,实则暗藏‘乱国’之祸 —— 迁太子则民心涣散,百姓必以为朝廷弃守,恐生逃亡之乱;改粮册则军情误判,若依假粮情部署防务,必致兵卒饥寒;收旧党银器则内奸难清,李谟余党若借‘暂避’之机潜伏,日后更难肃清。若此策成行,京师内外必乱,瓦剌定会趁虚而入,到那时,再想挽回便悔之晚矣!臣请旨,驳回‘暂避策’,将赵秉正按律严惩,并彻查王次辅与李谟旧党的关联,绝不容奸谋得逞!”

萧桓捏着实勘报告,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 他想起昨日去岳峰祠祭拜时,守祠老兵捧着岳峰的断矛说:“岳将军当年守狼山,粮尽时嚼草根都没提‘暂避’,只说‘守土乃兵卒本分’”;又想起前日在通州仓,看见边民们背着粮袋,老妪拄着拐杖还在说 “愿与京师共存亡”。这些画面像一把把锤子,撞碎了王直 “暂避” 主张的伪装,让他突然明白:所谓 “暂避”,不过是贪生怕死之辈的借口,是私通旧党者的阴谋。

“周显,” 萧桓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将王直带至诏狱署,彻查他与张成、赵秉正的关联,若确有私通旧党、操纵粮情之举,按大吴律从严处置!户部主事赵秉正篡改粮册、构陷大臣,斩立决,曝首通州粮仓,以儆效尤!”

王直被玄夜卫卒架起来时,还在拼命挣扎,哭喊着 “陛下饶命”,声音越来越远,最终被议房厚重的门隔绝。张伦、刘焕等人立刻跪倒在地,连连磕头:“陛下!臣等附议‘暂避’,皆因被王直蒙蔽,不知其中有奸谋,求陛下从轻发落!” 萧桓看着他们,目光里没有半分温度:“你们身为内阁大臣,当辨是非、知荣辱,却因‘旧僚’私情盲目附议错策,愧对你头顶的官帽!现罚你们去通州粮仓督运粮饷,戴罪立功 —— 若再出错,一并严惩不贷!”

众人忙磕头谢恩,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议房内只剩萧桓、李东阳、谢渊三人,气氛终于缓和了些。李东阳躬身奏道:“陛下,王直被拘后,内阁需补次辅之位,臣举荐礼部尚书杨荣 —— 杨荣为人持正,且去年曾随谢侍郎前往大同卫巡查,深知边军疾苦,向来支持主战,可为臣之助,协理朝政。” 谢渊也附和道:“陛下,杨尚书在大同卫时,曾亲见边民守土之愿,回京后还上疏请增边军粮饷,其心可鉴,确是次辅的合适人选。”

萧桓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准奏。李首辅,你与杨荣协理内阁,务必确保粮饷、器械供应无虞;谢侍郎,你继续主持募兵练兵,加固京师九门城防 —— 朕要让瓦剌知道,大吴的京师,不是他们想破就能破的!”

赵秉正被押往刑场时,通州粮仓的最终实勘结果正好递到京师。萧桓下旨,命人将实勘结果誊写数十份,张贴在京师九门及繁华街巷 ——“通州仓存粮五万石,边民捐粮三万石,合计八万石,支用三月有余,军民无需忧粮”。百姓们围在告示前,小声念着上面的字,之前因 “暂避策” 而起的恐慌,像被阳光驱散的雾,瞬间消散。有个卖菜的老妇,捧着刚收的铜钱说:“早说朝廷不会弃咱们,这下放心了,明日我再捐些粮!”

谢渊站在刑场旁的高台上,看着赵秉正的头颅落地,鲜血染红了脚下的白雪,心里却没有半分快意,只有沉甸甸的沉重 —— 若不是玄夜卫查得及时,若陛下真信了 “粮尽” 的谎言,“暂避策” 或许真会被采纳,届时京师人心大乱,瓦剌趁势攻城,后果不堪设想。他转身走下高台,甲胄上的雪粒融化成水,顺着甲叶滴下来,像在替那些差点因谎言受难的百姓落泪。

营署的练兵场上,壮勇们正在练习刺杀,有的手里握着锄头,有的拿着菜刀,动作虽生涩,却格外认真。谢渊走过去,从一个少年手里接过锄头,示范着刺杀的动作:“瓦剌骑兵虽凶,却怕咱们的合力 —— 只要咱们心齐,就算手里只有锄头,也能把他们挡在城外!” 壮勇们齐声呐喊:“愿随谢侍郎死守京师!” 声音震得场边的槐树落了一地霜。

十二月廿四的清晨,宣府卫援兵抵达京师西直门。谢渊亲自出城迎接,领兵的是宣府卫指挥使陈安 —— 他是陈烈的长子,穿着父亲留下的旧甲,甲肩上还留着宣府卫守城时的刀痕,手里捧着陈烈的断矛。“谢侍郎,” 陈安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少年人的坚定,“家父临终前说,守好大吴的土地,就是对死难弟兄最好的告慰 —— 宣府卫援兵五千,愿听您调遣,死守京师,绝不后退!”

谢渊接过断矛,指尖触到矛杆上早已发黑的血痕,突然想起陈烈血书上 “守土” 二字,此刻竟觉得格外沉重。他拍了拍陈安的肩:“陈将军的忠魂,就在咱们身边。你带援兵驻守西直门 —— 那里是瓦剌之前意图主攻的方向,城防虽已加固,仍需谨慎,绝不能让瓦剌越雷池一步。” 陈安用力点头:“末将遵令!若瓦剌来攻,末将定与西直门共存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同日午后,大同卫援兵三千也抵达通州,与之前的驻军汇合,共同守卫通州粮仓。王三派来的斥候还带来消息:瓦剌因粮草补给被通州守军截断,兵卒已有逃散,也先在营中大发雷霆,却无计可施 —— 谢渊知道,这是守城的关键时机,只要再坚持几日,瓦剌必因粮尽退军。

内阁议房内,李东阳与新上任的次辅杨荣正在拟定《京师防务协同策》。策文中将京师九门分为三个防区:谢渊亲督西直门、卢沟桥一线,统领京营余部五千及壮勇一万;陈安率宣府卫援兵守西直门,重点防范瓦剌攻城;大同卫援兵与通州守军合兵,死守通州粮仓,确保京师粮道安全。三个防区之间设联络哨,每半个时辰互通军情,确保一处遇袭,其他防区可及时驰援。

萧桓看着策文,满意地点头:“就按此策执行 —— 粮饷、器械,户部、工部必须优先供应,不得有半分延误。” 李东阳躬身奏道:“陛下放心,户部已调通州仓粮两万石运入京师,存于内城粮仓,便于支取;工部也在赶制箭簇、云梯,明日即可送至各防区。” 萧桓拿起御笔,在策文末尾签下 “可” 字,又盖上御印:“传旨下去,让全城军民都知道,朝廷要死守京师,要与他们共存亡!”

傍晚时分,传旨太监的声音传遍京师的大街小巷:“陛下有旨,死守京师,不弃宗庙,不弃百姓!凡助朝廷守城者,战后皆有奖赏;凡私通瓦剌、散布谣言者,严惩不贷!” 百姓们听到旨意,纷纷涌上街头,有的送粮,有的送御寒的棉衣,还有的直接提着兵器去营署投军 —— 京师内外,一片众志成城的景象。

十二月廿五的雪,下得格外轻柔,像在为这座饱经风雨的城池披上一层素纱。谢渊站在西直门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瓦剌军营的方向,只见营中炊烟比昨日少了许多,偶尔还能看见零星的人影往营外逃 —— 斥候说,瓦剌的粮草已不足三日,兵卒逃散的越来越多,也先虽派人拦截,却无济于事。

陈安捧着半块焦麦饼走过来,饼上还带着余温:“谢侍郎,吃点吧,这是通州百姓今早送来的新麦做的,暖和身子。” 谢渊接过饼,咬了一口,麦香混着淡淡的雪味,格外香甜。他想起几日来内阁的分歧、王直的阴谋,又看向城下往来送粮的百姓,心里突然踏实起来 —— 只要君臣一心,官民同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守不住的城。

“陈安,” 谢渊指着瓦剌军营的方向,声音带着几分笃定,“他们撑不了多久了。咱们再守几日,瓦剌必退。” 陈安点头,目光落在父亲的断矛上,矛尖在雪光里泛着冷光:“家父若泉下有知,定会为咱们高兴 —— 咱们守住了京师,守住了他用命护着的这片土地。”

雪落在城楼上,落在断矛上,轻轻的,像在安抚逝去的忠魂,也像在祝福这片即将迎来安宁的土地。城楼下,壮勇们正唱着边军的歌谣,歌声穿过风雪,飘向远方,与远处隐约的胡笳声形成对峙 —— 那是大吴军民的决心,是永不屈服的守土之魂。

片尾

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廿七,瓦剌太师也先因粮草耗尽、兵卒逃散过半,终于率部退离通州,往漠北方向撤去 —— 持续半月的京师之危,终得暂解。萧桓下旨,追赠此前因赵秉正诬陷而被罢官的粮监御史三人,恢复其官职与俸禄;王直因 “私通旧党、操纵粮情、倡乱政之策”,被判流放大同卫戍边,终身不得返回京师;张伦、刘焕等人因督运通州粮仓有功,免其附议之罪,仍留原职,责令其戴罪立功。

谢渊因守城有功,升任兵部尚书,总领九边军务,获赐 “忠勇伯” 爵位;李东阳加授太子太傅,杨荣正式就任内阁次辅,二人协理朝政,稳定朝局。京师百姓自发在德胜门立 “忠勇碑”,碑上刻谢渊、李东阳、陈安等主战大臣之名,还有战死的壮勇、边民之名,碑额题 “守土保民” 四字,以铭记此战之功。

玄夜卫继续清查李谟余党,至德佑十五年正月,终将最后五名潜藏在理刑院、户部的旧党擒获,皆按律伏诛 —— 困扰大吴数年的李谟余党之患,彻底肃清。九边援兵陆续撤回驻地,京师恢复往日的繁华,只有城墙上残留的箭痕、卢沟桥上淡淡的血痕,还在无声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守城战。

卷尾

《大吴史?宰辅志》载:“德佑十四年十二月,王直因私通李谟旧党、篡改粮情、倡暂避乱政之策,流大同卫戍边;李东阳加太子太傅,杨荣任内阁次辅,二人协心辅政,助谢渊死守京师,保全宗庙。帝萧桓赞曰:‘首辅持正不阿,次辅补阙匡正,尚书死战守土,此三者,乃大吴之柱石也。’”

《玄夜卫档?防务录》补:“内阁分歧案后,玄夜卫奏请设‘内阁奏疏勘核司’,凡内阁所呈涉及兵、粮、刑狱类的奏疏,皆需先经玄夜卫文勘房勘验虚实,核查无误后再递陛下御览,以防篡改、虚报。又定‘旧党牵连报备制’,凡曾任镇刑司、与李谟有过往来者,无论现任官阶高低,皆需每月向玄夜卫报备行踪与职事,以防旧党死灰复燃。德佑十五年春,京师仓廪充盈,兵卒精练,九边防线稳固,瓦剌再无南下犯边之念。”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