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89章 且看德胜门前月,不让胡尘染玉墀

卷首语

《大吴史?兵志》载:“德佑十四年十二月十二,瓦剌太师也先自漠北增兵五万骑,联营数十里,经独石口、居庸关南下,兵锋直指京师外围卢沟桥、通州。时神京震动,户部郎中李嵩(前户部侍郎张建旧僚)首倡‘遣使求和,献金帛万两、彩缎千匹’,称‘胡骑势盛,京师守御薄弱,暂避锋芒为上’;兵部侍郎谢渊力驳,奏请‘募京营余部、民间壮勇,合九边援兵死守’,殿争达四时辰。”

《玄夜卫档?边情录》补:“玄夜卫斥候探得,也先增兵后,遣人联络大吴理刑院主事孙乾(李谟余党,前石迁案漏网者),求‘献京师西直门布防图,许破城后封乾为 “平章”’。乾私藏瓦剌密信于府中佛龛,又伪造‘京师兵卒逃散过半’的伪讯,递予李嵩,促其力主求和。玄夜卫文勘房验得伪讯墨色与孙乾日常用墨一致,骑缝章‘理刑院勘’为私刻,此节入《孙乾通敌案勘卷》,存诏狱署东库第二十五柜。”

胡骑增兵逼帝畿,寒云压城起危机。

求和暗献金缯计,死战高悬铁铠旗。

内奸密传防地讯,忠臣力谏护宗彝。

且看德胜门前月,不让胡尘染玉墀。

胡骑横冲逼宛平,卢沟桥上血飞腥。

将军挺矛当锋立,士卒挥刀向敌迎。

内奸已诛消隐患,外兵方退保宗祊。

帝城今日安稳在,犹赖忠魂护圣明。

卢沟桥上雪初晴,胡骑南来犯帝城。

将军挺矛当锋立,壮勇挥刀向敌迎。

内奸已伏明刑典,外寇方逃保宗祊。

今日德胜门前景,犹传昨日杀声惊。

十二月十二的寒风,把大同卫的哨塔吹得 “呜呜” 作响,塔角的铜铃在风雪里颤,声线碎得像冰碴。王三站在塔上,手搭凉棚望向漠北方向,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远处的尘烟像一条黑色的巨龙,裹挟着雪粒蜿蜒向南,那是也先增派的五万骑,从斥候传回的画影看,骑兵个个披双层铁甲,马背上驮着攻城的云梯、撞车,联营数十里,连天际的雪光都被遮了大半。

“将军,” 斥候队长赵虎喘着粗气跑上来,甲胄上的雪还没融,手里攥着块撕碎的褐布,布上绣着瓦剌的狼头纹,针脚粗粝得扎手,“这是从俘虏的瓦剌兵身上搜的!那兵临死前喊‘也先太师要一举破京师,擒大吴皇帝’,绝无虚言!” 王三接过布,指尖捏得布纹发皱,狼头纹的刺绣刺得他掌心发疼 —— 他想起陈烈将军战死时的血书,想起宣府卫城砖上的暗红痕迹,若京师再破,大吴的宗庙、百姓,就真的要落入胡虏之手了。

突然,赵虎指着尘烟边缘的一抹青色:“将军你看!那是不是咱们大吴的官服?” 王三眯眼细看,风雪里果然有个穿青色盘领袍的人,正对着瓦剌将领比划,袍角的补子虽模糊,却能辨出是理刑院的 “獬豸纹”—— 理刑院的官员,怎么会出现在瓦剌军营?他心里一沉,立刻拽过赵虎的手:“快!写密信!把也先增兵、理刑院官通敌的事写清楚,用双骑缝章,快马递去神京,亲手交给谢侍郎!”

密信写得急,王三用的是大同卫特供的麻纸,纤维粗硬却耐存,骑缝章盖了 “大同卫左营” 和 “玄夜卫大同百户所” 双印 —— 石迁篡改密信的事还在眼前,他不敢有半分马虎,连墨都特意用了边军标配的桐烟墨,黑中带褐,与理刑院的松烟墨截然不同。看着驿骑绝尘而去,马蹄踏碎积雪的声响渐远,王三握紧了腰间的刀,心里默念:谢侍郎,千万要守住京师,守住大吴的根。

十二月十四的清晨,密信递到兵部时,谢渊刚看完宣府卫的援兵奏报。奏疏上的字迹是宣府卫守将亲笔,写着 “可抽调兵力五千,多为补充新兵,需十日方能抵京”,墨迹里还沾着雪粒,想来是急着递信,连墨都没干透。他捏着密信,指尖反复摩挲 “理刑院官通敌” 几个字,心像被冰锥扎着疼:李谟余党还没清干净,又出了通敌的理刑院官,这京师的防卫,既要防外寇的马蹄,还要防内奸的暗箭,难啊!

“谢侍郎,” 兵部司务陈默掀帘进来,声音带着慌,手里的托盘都在晃,碟子里的茶洒了大半,“内阁刚传旨,让您即刻去太和殿议事儿!说是瓦剌增兵的事,李嵩郎中提了‘求和策’,陛下心里没底,让您去说说看法。” 谢渊点头,把密信仔细折好,塞进贴肉的衣襟 —— 这信必须在朝堂上拿出来,让那些主和派看看,瓦剌的野心从来不是金帛能满足的;内奸的危害,也不是妥协能掩盖的。

穿过宫门时,寒风卷着雪粒扑在脸上,谢渊想起昨日边民递来的血书,二十多个边民的指血,在麻纸上拼出 “愿随官军死守” 五个字,指尖的温度仿佛还在。他抬手摸了摸衣襟里的密信,突然觉得脚步沉了些 —— 这不仅是一封密信,是大同卫的安危,是边民的期盼,更是京师的希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太和殿里的气氛,早已剑拔弩张。李嵩站在殿中,手里捧着 “求和策”,绢封上绣着精致的云纹,与他急切的语气格格不入:“陛下!瓦剌五万骑皆是精锐,日行百里;而我京师三大营仅存兵卒一万二千,其中老弱占了半数,连甲胄都凑不齐;九边援兵最快也得十日才能到 —— 若不遣使求和,献金帛暂缓敌锋,京师必破!宗庙一旦有失,再无挽回之机啊!”

他身后的户部官员纷纷附和,袍角扫过金砖的声响连成一片:“李郎中所言极是!金帛可再筹,宗庙不能丢!”“遣个使者去瓦剌营,许以岁贡,也先说不定就退了!” 谢渊刚进殿门,就听见这些话,怒火瞬间烧了起来,他大步走到殿中,甲叶碰撞声震得殿内烛火晃了晃,对着萧桓躬身:“陛下!李郎中所言差矣!瓦剌狼子野心,陈烈将军战死、宣府卫失守,他们何曾因我大吴退让而停步?今日献金帛,明日必索燕云十六州,后日就会要陛下的江山!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啊!”

李嵩立刻转头反驳,袍角扫过地砖带起一阵风,眼里满是不屑:“谢侍郎说得轻巧!你有兵吗?有粮吗?昨日户部查仓,京师粮库只剩粮三万石,够一月支用;兵卒一万二,怎么挡五万瓦剌骑?难不成让你带着边民的血书去打仗?” 谢渊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两样东西,一是王三的密信,二是玄夜卫粮监御史的实账,双手递到萧桓案前:“陛下!王三将军的密信说,大同卫边民愿捐粮助战,通州仓现存粮五万石,边民已自发捐粮二万石,足够三月支用;至于兵,京营余部尚有八千,募民间壮勇可凑二万,再调宣府卫五千援兵,共三万三千兵,分守京师九门,足可御敌!”

他顿了顿,指尖点在密信里 “理刑院官通敌” 的字句上,声音沉了些:“更重要的是,瓦剌能这么快逼近京师,绝非偶然 —— 是因为有内奸给他们送布防图!李郎中只说求和,却不提内奸之害,若内奸不除,就算献了金帛,瓦剌还是能找到京师的薄弱处,照样攻城!到那时,陛下再想守,恐怕连机会都没了!”

李嵩的脸瞬间白了,像被殿外的雪糊了一层。他没想到谢渊会带密信来,更没想到还有 “内奸” 的事 —— 孙乾昨日还在他府中说 “通敌之事天衣无缝,王三远在大同卫,绝查不到”,此刻看来,全是假话。他强撑着后退半步,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袖中的绢帕,帕子上绣的 “平安” 二字都被捏变了形:“谢侍郎... 你这密信是王三递的,说不定是他谎报军情,想骗援兵!内奸之说更是无凭无据,不过是你为了反对求和,编造的借口!”

“无凭无据?” 谢渊冷笑一声,转头看向殿外,目光如炬,“陛下,玄夜卫周指挥使已在殿外候命,他手里有内奸通敌的线索,可让他进来回话,是非曲直,一查便知!” 萧桓坐在龙椅上,指尖反复摩挲着案上的密信,王三的笔迹他认得,去年巡查大同卫时,王三递过的防务奏疏,竖笔带钩的特点与这封信一模一样。他抬眼看向李嵩,见他眼神躲闪,心里已有了数,对身旁的太监道:“传周显进殿。”

周显进殿时,黑色的袍角扫过门槛,带起一阵冷意。他手里捧着一卷纸,是玄夜卫斥候画的瓦剌军营图,图上用红圈标出了穿大吴官服者的活动区域;还有一小袋银币,币面刻着瓦剌特有的狼头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启奏陛下,” 周显躬身递上证据,“斥候连续三日蹲守瓦剌军营,见穿理刑院官服者频繁出入,经查,此人是理刑院主事孙乾;玄夜卫在孙乾府外布控,查获其与瓦剌通使的银币,此币与瓦剌左贤王部所用银币纹路一致,绝非胡商寻常之物。”

李嵩的额头渗出汗,顺着鬓角往下流,滴在金砖上晕开小圈。他突然想起上月孙乾送他的 “胡商银器”,当时只觉得工艺别致,现在想来,那银器的纹路与周显手里的银币如出一辙 —— 那根本就是通敌的赃物!他慌忙往后退,想躲进户部官员的队列里,却被谢渊看穿了心思:“李郎中,你怎么不说话了?孙乾是你三年前举荐进理刑院的,他送你的‘胡商银器’,是不是就是这种瓦剌银币?你收了赃物,还为他遮掩,说!你是不是早就跟他串通好了?”

李嵩的脸涨成猪肝色,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殿内的官员都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他身上,有疑惑,有鄙夷,还有幸灾乐祸。萧桓看着周显手里的银币,又看看李嵩的慌张模样,手指在案上敲了敲:“周显,你立刻带玄夜卫卒,去抓孙乾,查他的同党!若有阻挠,先斩后奏!”

理刑院值房里,孙乾正对着一张京师布防图发呆。图上用红笔圈着西直门,那里的城墙比其他八门矮三尺,守兵只有一千,是京师九门中最薄弱的 —— 这是他花了半个月,借着理刑院 “查城防隐患” 的名义,才摸清的底细。他刚把图折好,想让心腹送去瓦剌营,就听见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玄夜卫卒的呐喊:“奉诏捕理刑院主事孙乾!反抗者格杀勿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孙乾吓得魂飞魄散,抓起布防图就想从后窗跳走 —— 窗外是条窄巷,平时少有人走,是他早就选好的逃生路。可刚爬上窗台,脚踝就被一只手拽住,力道大得像铁钳,他 “啊” 地叫了一声,摔在地上,布防图从怀里掉出来,摊在冰冷的地砖上。“你们... 你们凭什么抓我?” 他挣扎着喊,手指抠着地砖缝,指甲缝里渗出血,“我是理刑院主事,正五品官!你们没有陛下的旨意,不能抓我!”

周显走进来,手里拿着萧桓的手谕,绢纸在烛火下泛着光,他把谕旨扔在孙乾面前:“陛下有旨,查你通敌叛国,证据确凿。你看清楚了,这是陛下的亲笔朱批,‘立捕孙乾,从严审讯’,你还有什么要狡辩的?” 玄夜卫卒在值房里搜查,书架后的暗格被撬开,里面藏着一叠瓦剌密信,最上面一封的封皮写着 “致孙平章”,字迹是瓦剌左贤王的 ——“平章” 是瓦剌的高官,比大吴的主事官高了整整五级。

周显拿起信,凑到孙乾面前,墨香里还带着胡膻味:“这信是你让心腹送的吧?瓦剌许你的‘平章’,比大吴的主事官风光多了,你就忘了自己是大吴的官,忘了身上的‘獬豸纹’补子,是为了监察奸邪,不是为了通敌叛国?” 孙乾瘫在地上,泪水混着鼻涕流下来,沾在满是灰尘的脸上:“我... 我是被李嵩逼的... 他说... 他说若我不帮瓦剌递布防图,就把我当年贪墨理刑院经费三千两的事捅出去... 我也是没办法啊!陛下饶命!”

十二月十五的廷议,太和殿里弥漫着杀气。孙乾、李嵩被押在阶下,背后插着 “通敌” 的斩标,木杆上的纸旗在风里飘,像两朵惨白的花。萧桓坐在龙椅上,手里捏着孙乾的供词,指尖把纸页捏得发皱:“李嵩,你举荐孙乾进理刑院,收他的瓦剌银币,还在殿上力主求和,说!你是不是早就跟瓦剌勾结,想借胡虏之手乱我大吴?”

李嵩趴在地上,头贴着金砖,声音带着哭腔,泪水滴在砖缝里:“陛下... 臣没有勾结瓦剌!收银币是臣一时糊涂,没看清是瓦剌之物;力主求和是臣觉得京师守不住,怕宗庙有失... 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愿捐出所有家产,充作军饷,哪怕去边关做个小兵也行啊!” 孙乾却突然抬头,脖子上的铁链 “哗啦” 作响,对着萧桓喊:“陛下!李嵩撒谎!他早就知道我通敌,还跟我一起改户部粮册,把通州仓的五万石粮改成三万石,说‘京师粮尽’,就是为了逼陛下答应求和!他还说,若瓦剌破城,他能做瓦剌的‘尚书’!”

谢渊突然出列,甲叶碰撞声震得金砖发颤,他看着阶下的两人,目光里满是怒火:“陛下!孙乾、李嵩通敌叛国,妄图借瓦剌之手颠覆社稷,按大吴律,当斩立决,曝首京师九门,让百姓看看通敌者的下场!更重要的是,他们篡改了户部粮册,通州仓的存粮数不实,臣请旨,让玄夜卫粮监御史重新核查京师、通州仓粮,确保募兵、守城有足够粮饷,绝不能让内奸的阴谋影响防务!”

萧桓点头,目光扫过殿内的官员,声音平静却带着威严:“准奏!孙乾、李嵩斩立决,首级曝于京师九门,示众三日;周显,你率玄夜卫粮监御史即刻核查粮册,若有其他篡改痕迹,一并彻查;谢渊,你全权负责京师募兵、守城之事,所需粮饷、器械,户部、工部必须全力配合,若有推诿,以‘误国’论罪!”

谢渊领旨后,立刻去了京师营署。京营余部的兵卒多是老弱,有的连刀都握不稳,手指因为冻僵而发紫,却没人抱怨。当谢渊站在营署的高台上,说 “瓦剌要破京师,杀咱们的家人,抢咱们的粮,烧咱们的房” 时,兵卒们的眼睛突然亮了,纷纷举起手里的刀枪,哪怕有的刀已经锈了,有的枪杆是木头做的,却都喊得震天响:“愿随谢侍郎守城!哪怕战死,也不让瓦剌进京师一步!”

募壮勇的告示贴出去后,京师的百姓涌到营署门口,挤得水泄不通。有卖菜的小贩,手里还提着没卖完的白菜;有打铁的工匠,扛着自己打的菜刀;还有刚成年的少年,个子还没矛杆高,却非要跟着当兵。谢渊站在营门口,看着眼前的人,心里暖暖的 —— 边民捐粮,京民募兵,连最普通的百姓都不愿弃京师,他这个兵部侍郎,更不能退。

三日后,募兵结束,共得兵三万三千:京营余部八千,民间壮勇二万五千。谢渊把他们分守京师九门,西直门、卢沟桥是重点,派了最精锐的京营余部五千,由自己亲自督战;又调宣府卫五千援兵守通州,牵制瓦剌的粮草补给线 —— 他从王三的密信里得知,瓦剌的粮草靠通州附近的胡商补给,只要断了这条线,瓦剌兵卒必因粮尽而乱。

分派防务时,有个叫马二的壮勇突然问:“谢侍郎,咱们能守住吗?瓦剌有五万骑呢。” 谢渊蹲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指了指远处的宗庙方向:“能守住。因为咱们守的不是一座城,是祖宗的宗庙,是家里的爹娘妻儿。只要咱们心齐,就算瓦剌有十万骑,也进不来!” 马二似懂非懂地点头,握紧了手里的菜刀,眼里多了些坚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