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23章 忠与佞 假和真 是非曲直问何人

卷首语

《大吴史?刑法志》载:" 德佑十四年二月,镇刑司佥事李谟密嘱北镇抚司典吏张全,伪造《岳峰与阳和卫都指挥王庆饮酒密谈录》。其录以麻纸仿宣府卫军报格式,墨汁调以边地砂粒充旧,录中 ' 岳峰言:朝廷粮饷不济,不若据宣府自立 ' 等语,皆摹岳峰笔迹而故意露拙,使识者疑其半真半伪。

初,谟擒王庆于阳和卫,以其幼子为质,刑讯三日,用 ' 烙铁烫指节 ' 之法,逼其画押认 ' 曾与岳峰密谈 '。录成,谟亲携入宫,疏中援引《元兴帝实录》永乐二十年条陈 ' 边将不得私议钱粮 ',称岳峰 ' 借祖制调兵之名,行割据之实,密谈录乃铁证 '。

帝萧桓览录于暖阁,见 ' 自立 ' 二字,掷录于地,谓李德全曰 ' 岳峰十年戍边,竟有此心?'。时谢渊方在左顺门待罪(因前次闯宫),闻之免冠叩首,力辩 ' 录中笔迹有诈 '。帝终命三法司(刑部尚书周立仁、大理寺卿刘宗周、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会审,然镇刑司已将王庆囚于诏狱署暗牢,隔绝内外。"

铁衣冷,角声酸,宣府城头月半残。

刁斗敲残三更雪,烽燧烧穿万里寒。

十年戎马心犹壮,百战疮痍鬓已斑。

一朝墨卷诬忠骨,千行血泪未轻弹。

权奸计,弄刑章,墨丸暗蘸九边霜。

金銮殿上风云变,玉阶前下是非茫。

可怜百战封侯将,不及权臣笔半行。

镇刑司北镇抚司地牢深处,腥气混着霉味漫在潮湿的空气里。石壁上渗着水珠,顺着 "永乐二十年镇刑司重造" 的刻痕蜿蜒而下,在地面积成汪发黑的水洼。李谟捏着支狼毫,笔尖蘸的朱砂混了三滴人血 —— 这是镇刑司伪造供词的规矩,说 "能让字迹带戾气,瞒过圣上"。他盯着空白供状上的朱丝栏,忽然想起李嵩今早的嘱咐:"岳峰的字带钩,你仿的时候,把 ' 兵' 字的钩写歪半分,让圣上看着像藏着刀。"

"大人,这供状..." 典吏张全缩在墙角的阴影里,手指绞着沾满墨污的袖管。他刚从诏狱署过来,王庆的幼子还关在那里,哭声隔着三道墙都能听见。"王庆总兵的指节都烫焦了,还是不肯认..."

李谟猛地转头,烛火在他眼底投出两道竖影,像头蓄势的狼。"不肯认?" 他抓起案上的铁钳,钳口的血痂簌簌掉落,露出底下暗红的锈迹,"你忘了元兴帝定下的规矩?镇刑司审案,没有 ' 不肯认 ' 的人。" 他往火盆里添了块炭,火苗舔着钳身,映得 "镇刑司北镇抚" 的刻字发亮,"去把 ' 弹琵琶 ' 的铁钩拿来 —— 王庆是阳和卫的都指挥,琵琶骨最硬,得用三斤重的钩。"

两名缇骑拖着王庆进来时,铁链在石阶上磨出刺耳的响。王庆的甲胄早被剥成碎片,后背的皮肉翻卷着,露出森森白骨,每块骨头上都凝着黑血。他被按在刑架上,喉间发出嗬嗬的声,像头受伤的兽,却仍死死盯着李谟:"我与岳将军... 在雁门关同守过三年... 他的为人... 比你这腌臜货干净百倍..."

李谟把玩着发烫的铁钳,突然往王庆的肋骨上一按。"滋啦" 一声,焦糊味漫开来,王庆的惨叫撞在石壁上,又弹回来钻进张全的耳朵。"干净?" 李谟俯身在他耳边,声音黏得像蛛网,"去年秋,你押送的粮草里掺了三成沙土,这事镇刑司的账册记着呢。你若认了密谈,我就把账册烧了 —— 不然,你儿子明天就得去教坊司当小幺。"

张全蹲在油灯下仿王庆的笔迹,手抖得像筛糠。案上摊着王庆往年的军报,"阳和卫" 三个字的捺笔总是带个小钩,那是他在大同卫当百户时,被北元兵砍伤右手留下的习惯。张全蘸着调了砂粒的墨 —— 那是从宣府卫带来的边砂,据说能让纸页显出经年的旧气 —— 可写了七遍,捺笔的钩还是歪得不像样。

"废物!" 李谟夺过狼毫,在纸上重重一划。他早年跟过翰林院的老吏学过仿字,知道王庆写 "岳" 字时,上撇总往回收半分,像怕伤着谁。"你得想着,王庆是恨岳峰出卖他,字里才带怨气。" 他边写边念,"岳峰言:' 朝廷粮饷三个月没到,再等下去,弟兄们就得吃雪。'—— 这里的 ' 吃雪 ',要写得重,像咬着牙说的。"

烛火突然跳了跳,照亮案角堆着的《元兴帝实录》。李谟翻到永兴二十年六月,用朱笔圈出 "边将不得私议钱粮,违者以谋逆论" 的条款,冷笑一声:"岳峰总拿祖制压人,这次就让祖制送他去死。" 他让张全把条款抄在密谈录末尾,特意让墨迹洇开半分,看着像王庆急着画押时蹭的。

三更的梆子敲过时,密谈录终于抄完。李谟把它卷成细筒,塞进根掏空的竹管 —— 这是镇刑司传递密信的规矩,竹管里塞着晒干的艾草,能防虫蛀。"天亮前送到李首辅府里,让他过目。" 他瞥了眼刑架上昏死的王庆,突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驿卒时,曾见过岳峰冒雪送流民入关,那时的雪,好像比今天暖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全抱着竹管往外走,经过诏狱署的侧门时,听见王庆幼子的哭声。那孩子才六岁,昨晚还在喊 "爹带糖糕回来",此刻嗓子已经哑了。张全摸出块藏在袖里的麦芽糖,想从门缝塞进去,却被缇骑一脚踹在背上:"典吏也敢徇私?不怕李佥事扒你的皮?"

文华殿的鎏金铜炉里,安息香烧到了底,烟缕散得像团乱麻。谢渊把岳峰的奏疏拍在案上,纸页上 "臣敢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 的朱印,被他的指腹磨得起了毛。刑部尚书周立仁捧着杯冷茶,茶盏沿的茶渍圈像道解不开的锁 —— 他今早收到李嵩的帖子,说 "王庆案若审清,刑部今年的盐引配额加三成"。

"周大人,你再看看这个。" 谢渊从袖中掏出玄夜卫的密报,是用明矾水写的,在烛火下显出字来:"镇刑司缇骑刘显,于德佑十四年正月廿三,在居庸关截留宣府卫冬衣三千件,转手卖给大同卫的商户。" 他用指甲点着 "三千件" 三个字,指节泛白,"这些冬衣,够宣府卫的弟兄撑过正月 —— 可现在,每天都有冻死的人被抬出城。"

周立仁的喉结滚了滚,密报上的字迹他认得,是玄夜卫指挥使沈毅的亲笔。当年沈毅在雁门关救过他的命,可镇刑司的势力比玄夜卫大得多 —— 上个月,大理寺卿想查镇刑司的账,结果被李谟按了个 "私通北元" 的罪名,现在还关在诏狱署。"谢尚书," 他放下茶盏,声音涩得像吞了沙,"镇刑司呈的供状里,王庆确实画了押..."

"画押?" 谢渊猛地站起来,玉带撞在案角,震得砚台里的墨汁溅出来,"你见过用烙铁烫出来的画押吗?" 他走到墙边,指着挂着的《宣府卫舆图》,阳和卫的位置被他圈了个红圈,"王庆在阳和卫屯田五年,仓里的粮够支半年,他犯得着跟岳峰私议钱粮?"

周立仁望着窗外飘落的雪,突然想起十年前,他和谢渊在翰林院当编修,那时谢渊总说 "当官要学元兴帝,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能让边军冻着"。可现在,雪还在下,人心却比雪还冷。"谢尚书," 他低声道,"三法司会审时,我会盯着李谟 —— 但你得答应我,别硬闯诏狱署,那里的暗牢... 进去就出不来。"

李嵩的书房里,檀香混着松烟墨的味漫开来。他展开李谟送来的密谈录,手指在 "岳峰言:' 宣府卫的兵,听我的比听朝廷的多 '" 这句话上停住。墨迹里的边砂硌得指尖发痒,他忽然想起德佑十二年,岳峰在左顺门弹劾他 "克扣边饷",那时的岳峰,眼睛亮得像要烧起来。

"首辅大人,这录子... 能呈上去吗?" 李谟站在案前,玄色蟒袍的下摆沾着雪 —— 他刚从诏狱署过来,王庆的供词又加了句 "岳峰让我私藏五十副甲胄",那是他逼王庆用断指按的印。

李嵩没抬头,翻着案上的《大吴官制》,边镇总兵的职权条下被他用朱笔标了道:"无圣旨,不得调兵过五千。" 他想起元兴帝曾说 "边将如良犬,得拴着链子",现在岳峰这条犬,好像快挣断链子了。"把王庆的幼子送回阳和卫," 他突然开口,笔尖在密谈录上点了点,"再让张全写份《王庆悔罪书》,就说他 ' 被岳峰胁迫,如今幡然醒悟 '。"

李谟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放了孩子,王庆就不会再翻供;写悔罪书,就能堵上谢渊的嘴。"那... 三法司会审..."

"三法司?" 李嵩冷笑一声,往火盆里扔了片雪,"刑部周立仁的儿子在国子监当监生,我已让人给他谋了个外放的缺;大理寺卿刘宗周是个老古板,可他门生在镇刑司当差;都察院李邦华... 他去年修祖坟,用的木料是我送的。" 他把密谈录卷起来,塞进个锦盒,"明日早朝,你捧着这个去,就说是 ' 王庆连夜托缇骑送来的 '。"

窗外的风卷着雪打在窗纸上,像无数只手在拍。李谟捧着锦盒退出去时,听见李嵩在哼元兴帝时的《北伐歌》,哼到 "边将忠勇卫家国" 时,突然停了,接着是茶盏摔碎的脆响。

早朝的钟声响时,谢渊正站在金水桥的石阶上,望着东华门的匾额。雪落在他的朝服上,很快积成层白,像给这身藏青的缎面镶了道边。玄夜卫的线人刚从诏狱署回来,说王庆的琵琶骨被铁钩穿了,却还在喊 "岳将军是忠臣",声音哑得像破锣。

"谢尚书,天这么冷,怎么不进殿?" 周立仁从后面走来,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里面是三法司的印信。他的眼泡肿着,像是一夜没睡,"昨晚... 我去看了王庆的幼子,孩子发着烧,嘴里还喊 ' 爹别签字 '..."

谢渊的喉间发紧,从袖中掏出块油纸包,里面是王庆的血书。血已经发黑,"弹琵琶之刑" 四个字被指甲抠得破了洞。"等会审时,你把这个呈上去。" 他把油纸包塞进周立仁手里,指尖的温度烫得对方一颤,"就算扳不倒李谟,也得让圣上知道,镇刑司干的是什么勾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钟声响到第三下时,文武百官开始列队。李谟捧着锦盒走在武官班首,玄色蟒袍上的金线在雪光里闪,像条吐信的蛇。他经过谢渊身边时,故意撞了下对方的肩:"谢尚书,今早的朝会,怕是要让你失望了。"

谢渊没看他,目光望着奉天殿的方向。那里的琉璃瓦在雪光下泛着蓝,像元兴帝北征时穿的甲胄。他想起岳峰父亲的牌位,就供在功臣庙里,牌位后的壁画上,画着当年护驾的场景 —— 那时的雪,也下得这么大,却埋不住忠魂的热。

奉天殿的金砖被雪水浸得发亮,映着萧桓御座上的十二章纹。李谟出列时,锦盒在手中晃了晃,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陛下,臣有密呈。" 他跪在地上,把锦盒举过头顶,"这是阳和卫都指挥王庆,连夜托镇刑司缇骑送来的《密谈录》,事关宣府卫总兵岳峰!"

萧桓的目光落在锦盒上,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着。那扶手是元兴帝用的旧物,刻着 "慎刑" 二字,此刻被他的指腹磨得发亮。"呈上来。"

李德全捧着密谈录走到御座前,展开时,纸页上的砂粒簌簌掉落。萧桓盯着 "岳峰言:' 朝廷若再克扣,不如据宣府自立 '" 这句话,突然想起去年秋,岳峰求发冬衣的奏疏,那时的字迹苍劲,绝没有这般歪斜的钩。

"陛下,这录子是伪造的!" 谢渊猛地出列,朝服的下摆扫过李谟的靴底,"王庆的幼子还被镇刑司扣着,他是被屈打成招!" 他从袖中掏出血书,举过头顶,"这是王庆托人带出的血书,上面写着 ' 李谟用烙铁烫指节,逼我认假供 '!"

李谟突然笑了,笑得肩膀发颤:"血书?谁知道是不是谢尚书自己写的?" 他指向殿外,"王庆的供状上有他的指印,还有阳和卫的军印 —— 这些,谢尚书能伪造吗?"

李嵩缓步出列时,朝服的玉带在烛火下泛着暗光。他没看谢渊,径直走到御座前:"陛下,王庆是边镇大将,若非确有其事,断不会轻易画押。" 他瞥了眼血书,"至于血书,或为旁人胁迫所写,不足为凭。"

谢渊的目光像淬了冰:"李首辅说得轻巧!王庆在阳和卫镇守八年,秋毫无犯,怎么到了镇刑司手里,就成了 ' 通敌 '?" 他转向萧桓,声音陡然拔高,"陛下忘了元兴帝的祖训?' 边将在外,多有劳苦,若无罪证,不得轻罪 '!"

"祖训?" 李嵩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元兴帝实录》,翻到折角的一页,"陛下请看,永乐二十年,元兴帝斩了私议钱粮的辽东总兵,只因 ' 边将私议,易生二心 '。岳峰与王庆密谈粮草,正合此条!"

周立仁突然出列,捧着三法司的印信:"陛下,依《大吴律》,凡涉及边将的案子,需三法司会同玄夜卫、镇刑司共审。臣请即刻提审王庆,核对供词与笔迹。"

萧桓的目光在谢渊和李嵩之间转了转,御案上的《边镇图》被他的指甲划了道痕,正好在宣府卫的位置。"准奏。"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的烛火都抖了抖,"三法司明日开审,镇刑司需将王庆移交刑部大牢 —— 不得有误。"

退朝后,李嵩在文渊阁的回廊上叫住李谟。雪落在他的貂皮帽上,很快化成水,顺着帽檐往下滴。"王庆不能移交刑部。" 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怕被风听见,"你今晚让人做场 ' 意外 '—— 比如,他想越狱,被缇骑当场格杀。"

李谟的脸白了:"可圣上有旨..."

"圣上的旨,也得看怎么执行。" 李嵩往他手里塞了个小瓷瓶,里面是鹤顶红,"王庆死了,密谈录就成了铁证 —— 岳峰就算有十张嘴,也说不清。" 他盯着远处的角楼,那里的玄夜卫正在换岗,"谢渊肯定会派人盯着,你得做得干净些。"

李谟捏着瓷瓶,指尖冰凉。他想起王庆的幼子,那孩子今早还抓着他的衣角,问 "爹什么时候回来"。"首辅大人," 他的声音发颤,"若是败露..."

"败露?" 李嵩拍了拍他的肩,力道重得像要捏碎他的骨头,"镇刑司的缇骑,哪个手上没几条人命?你若办砸了,明年今日,就是你的忌日。" 他转身时,袍角扫过廊柱上的 "忠" 字碑,那是永熙帝亲笔写的,此刻看着像个笑话。

谢渊在兵部值房里磨墨,砚台里的墨汁泛着青,那是用松烟和艾草汁调的,据说能防腐。他正在抄录岳峰历年的军报,想找出与密谈录笔迹的不同 —— 岳峰写 "卫" 字时,竖钩总是往外撇,像要护住什么,而密谈录里的 "卫" 字,钩是往里收的,透着股狠劲。

"大人,玄夜卫的人来了。" 亲随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王庆的指节骨 —— 镇刑司的缇骑说他 "畏罪自尽",可指节上的焦痕明明是烫的。

谢渊的手一抖,狼毫掉在纸上,晕开个墨团。他想起今早朝堂上,李嵩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什么。"备马。" 他抓起抄好的军报,"去刑部大牢,我要亲眼看着王庆被移交 —— 谁敢动他,我就斩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亲随拦住他:"大人,镇刑司的缇骑肯定在半路设了埋伏..."

"埋伏?" 谢渊的笑声在空荡的值房里回荡,带着泪,"当年元兴帝北征,带着三千兵就敢闯北元大营。我现在有玄夜卫的弟兄跟着,还怕他几个缇骑?" 他把王庆的指节骨揣进怀里,那骨头凉得像冰,却烫得他心口发疼。

刑部大牢的铁门 "吱呀" 打开时,王庆被缇骑架着出来。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的血痂与冰霜冻在一起,却仍死死盯着天边的启明星 —— 那是阳和卫的方向,他的屯田就在那里,此刻该下种了。

"王将军!" 谢渊翻身下马,玄夜卫的弟兄立刻围上来,刀剑出鞘的声在雪地里格外脆。"我是谢渊,陛下让三法司会审,你要活着把真相说出来!"

王庆的嘴唇动了动,血沫子从嘴角漏出来。他想说什么,却被缇骑猛地捂住嘴。李谟站在远处的墙根下,手里捏着个小瓷瓶,目光像淬了毒的箭。

周立仁带着刑部的人赶来,验了王庆的伤,突然对着缇骑厉喝:"圣上有旨,不得虐待钦犯!你们若再动手,休怪我按律处置!"

李谟看着谢渊和周立仁把王庆扶进刑部大牢,瓷瓶在掌心捏得发白。雪落在他的蟒袍上,很快积成层白,像给这身黑衣裳裹了层孝布。他突然想起张全仿的那句 "岳峰言",此刻才明白,最狠的刀,从来不是铁做的,是人心。

远处的钟声响了,是早朝的预备钟。李谟转身往奉天殿走,脚下的雪被踩得咯吱响,像无数冤魂在哭 —— 哭这大吴的天,怎么就亮得这么慢。

片尾

《大吴史?三法司会案卷》载:" 德佑十四年,刑部大牢会审岳峰案。王庆当庭翻供,露指节焦痕泣言 ' 镇刑司烙铁烫供 ',并指认密谈录中 ' 岳峰言 ' 诸语全系李谟口述。谢渊呈岳峰历年军报比对笔迹,周立仁验王庆血书确为指血所书,刘宗周查《元兴帝实录》援引条款实有篡改。

帝萧桓览卷宗三日,终下旨:' 李谟滥用刑罚,革职流放辽东;镇刑司缇骑扣冬衣事,着都察院彻查;岳峰虽无反心,然久掌边军,改调蓟州卫总兵,宣府卫军务由副将暂代。'

王庆出狱后,辞阳和卫都指挥职,归乡屯田。次年夏,其于田间劳作时,见北风吹麦浪,忽忆与岳峰在雁门关同饮之酒,泣曰 ' 当年酒烈,如今麦香,只是...' 言未毕而逝,乡人葬之阳和卫屯田侧,碑无字,惟刻麦穗一束。

宣府卫士卒闻岳峰调职,夜聚城楼,以麦秸扎 ' 岳' 字灯悬于垛口,三日不灭。镇刑司缇骑欲拆之,被老卒周平率伤兵拦下,平曰 ' 将军虽走,灯得照着路 '—— 平,即大同卫老兵周铁山侄,血书之事,其亲见也。"

一纸谤书动九阍,权臣袖里弄乾坤。金銮殿上风云起,玉阶前畔血泪痕。忠与佞,假和真,是非曲直问何人?可怜百战边关将,不及权臣墨半痕。

卷尾

《大吴史?刑法志》载:"德佑十四年,三法司会审岳峰案。镇刑司所呈供状多有矛盾,王庆翻供称刑讯逼供。帝萧桓震怒,责李谟 ' 滥用刑罚,构陷忠良 ',命革职查办。岳峰虽免罪,然宣府卫兵马钱粮仍受制于镇刑司。"

此事件虽暂告一段落,然朝堂之上,权斗仍在暗处继续。岳峰镇守宣府,外有北元虎视眈眈,内有权臣百般刁难,其命运究竟何去何从?且看下回分解。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