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22章 朱批只写防边变,谁省关河少甲兵

卷首语

《大吴史?兵志》载:" 德佑十四年正月末,宣府卫总兵岳峰三上奏,请调备用兵五千,以补大同卫破后之缺。其首疏曰 ' 北元夜狼部三万骑屯漠南,距宣府卫仅百里,而卫中现存兵八千,半为伤卒,难支两面夹击 ';再疏附《大同卫阵亡名录》,泣言 ' 西墙尸骨未寒,若宣府再破,北疆无险可守 ';三疏则免冠叩首,愿 ' 以世代军籍为质,调兵后即交兵权 '。

帝萧桓览疏三日,于文华殿召李嵩、谢渊议。嵩奏 ' 备用兵隶五军都督府,岳峰久掌边军,若再得此兵,恐成尾大不掉 ',渊力辩 ' 边镇危在旦夕,先议御敌,再论其他 '。帝终以 ' 边兵调遣过频,恐生内变 ' 驳回,朱批 ' 暂以地方民壮充数,着镇刑司监督招募 '。

时镇刑司已扣宣府卫冬衣四月,库存棉袄仅余三百,皆为镇刑司缇骑以 ' 验质 ' 为名截留。民壮闻招募令,多以 ' 无衣无粮,徒死无益 ' 辞,旬日仅得二百余人,皆面有菜色。岳峰四疏陈其弊,言 ' 民壮非兵,无甲无械,是以肉躯挡锋刃 ',疏入竟被留中,月余未发。"

三疏啼痕叩紫宸,龙旗空卷塞垣尘。

朱批只写防边变,谁省关河少甲兵。

雪压壕沟埋战骨,风传刁斗咽征人。

可怜百战沙场将,难向君王借一兵。

宣府卫帅帐内,牛油烛芯突然爆出个灯花,将案头《元兴帝实录》的泛黄纸页映得忽明忽暗。岳峰握着狼毫的手悬在半空,笔尖的墨汁凝成颗黑珍珠,啪嗒坠在朱丝栏上,晕染了疏文开篇的 "臣岳峰稽首顿首上言"。

臣岳峰稽首顿首上言:

自大同卫失陷以来,北元夜狼部三万骑屯驻漠南,距宣府卫仅百里之遥。今卫中现存兵卒八千,然半数为大同溃退伤卒,甲胄不全,兵器锈蚀,每日需分兵守护七处关隘,实难支应两面夹击之危。

昨接塘报,夜狼部又增兵三千,其前锋斥候已出没于万全右卫辖境。臣遣细作探察,见其辎重车帐绵延十里,马料堆积如山,显有长期围困之意。而宣府卫现存粮草,仅能支撑旬日,冬衣器械亦多被镇刑司以 "验质" 为名截留,士卒寒馁交加,每日冻毙者不下十人。

臣谨遵《元兴帝实录》永兴二十年六月丙戌条陈:"边镇遇急,总兵官可先调备用兵五千,事后补奏"。查五军都督府旧档,宣府卫本有备用兵八千,然自德佑元年至今,镇刑司以 "京畿防务" 为由,先后抽调六千赴通州、涿州屯驻。今卫中仅存备用兵两千,却被镇刑司缇骑锁于居庸关仓库,臣屡次行文调取,均遭驳回。

更可虑者,镇刑司近日在居庸关增设关卡,凡往宣府卫文书必经其查验。上月臣遣千户周平押送军报入京,竟被缇骑扣留在古北驿三日,待文书送达时,大同卫已失陷两日。此等行径,直欲使边镇耳目闭塞,坐以待毙!

臣深知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之古训,然念及元兴帝 "忠勇" 佩刀之赐,不敢不遵祖制。伏乞陛下速发金牌,着五军都督府开释居庸关备用兵,并令镇刑司归还截留之冬衣器械。若再迁延,宣府卫一旦失守,北元铁骑可直驱居庸关,京师危矣!

附:《元兴帝实录》永乐二十年六月丙戌条陈抄录、宣府卫现存粮草清单、镇刑司截留冬衣器械文牒副本各一份。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具疏以闻。

德佑十四年正月廿七日夜 宣府卫总兵官 岳峰 顿首再拜

狼毫在 "顿首再拜" 四字上洇出墨团,岳峰盯着疏尾的朱砂指印,仿佛看见永熙帝在奉天殿召见自己时的场景。那时老皇帝亲手将刻着 "忠勇" 的佩刀递给他,刀锋映着龙案上《皇吴祖训》的金字:"凡边镇调兵,须遵永乐旧例,违者以通敌论处"。可如今,祖制竟成了镇刑司手中的玩物。

"将军,镇刑司的缇骑又在营外滋事。" 周平掀开帐帘,甲叶上的冰碴簌簌掉落,"他们说要查验新到的文书,可居庸关的驿卒根本没送来任何东西。"

岳峰将疏文折成三叠,用玄夜卫特有的蜂蜡火漆封口,火漆上的虎头纹在烛火下泛着暗红。"把这个藏在马鞍夹层里," 他压低声音,"明日你随商队混出西门,绕道飞狐峪进京,务必将奏疏亲手交给谢尚书。镇刑司的人若盘问,就说送的是药材。"

帐外传来皮鞭抽打的脆响,夹杂着缇骑的叫骂:"老东西,私藏北元狼头旗,你活腻了?" 岳峰猛地攥紧佩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知道那所谓的 "狼头旗",不过是大同卫士卒用破毡子缝的御寒之物。

"将军,要不... 咱们..." 周平欲言又止,手指绞着腰间的牛皮水囊。

"不行。" 岳峰打断他,目光扫过帐中悬挂的《宣府卫山川图》,"李嵩他们就等着抓咱们私调兵马的把柄。当年魏王萧烈就是前车之鉴,咱们不能重蹈覆辙。" 他摸出谢渊托人带来的密信,信末用玄夜卫暗语写着:"镇刑司伪造《岳峰与北元往来书信》,已呈内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烛芯再次爆响,岳峰在奏疏空白处添上一行小字:"臣敢以全家百口性命担保,若调兵后有丝毫异心,甘受千刀万剐之刑。" 他知道这道疏文送出去,必定会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但更清楚,这是宣府卫最后的生机。

寅时三刻,周平带着两名亲兵扮作药商,消失在漫天风雪中。岳峰站在帐外,望着他们的背影逐渐被雪幕吞噬,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居庸关查验粮草时,镇刑司佥事李谟说的话:"岳总兵,这天下的兵,是听皇上的,还是听你的?"

他握紧腰间的佩刀,刀刃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帐内案头,《元兴帝实录》仍摊开在永乐二十年那页,泛黄的纸页上,墨迹未干的奏疏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寒鸦。

宣府卫帅帐的毡帘挡不住风雪,雪水顺着帐顶的破洞往下滴,在案上积成一小滩水,倒映着烛火的影子,晃得人眼晕。岳峰捧着奏疏的手在发抖,指腹反复摩挲着 "备用兵五千" 五个字,纸页边缘已被捻得起毛。狼毫笔蘸着浓墨,笔尖悬在 "急请" 二字上方,迟迟落不下去 —— 这是他本月第三次请调备用兵,前两封都被 "留中",连朱批都没有,仿佛石沉大海。

帐外传来亲随周平的咳嗽声,一声紧似一声,像是要把肺咳出来。那是上月在大同卫守城时冻坏的根儿,此刻咳得弓起身子,甲叶上的冰碴子簌簌落在地上,碎成细粉。"将军..." 周平捂着嘴喘了半天才掀帘而入,怀里揣着的麻纸被体温焐得发潮,"玄夜卫的线人送消息来了。"

他将麻纸展开在案上,玄夜卫特有的水纹印在烛火下泛着暗蓝,字迹是谢渊的亲笔:"李嵩于左顺门言 ' 备用兵乃国之根本,岳峰借补防之名行扩军之实 ',帝意微动。" 岳峰的指节猛地攥紧,奏疏边角被捏出褶皱,他忽然想起晨间翻出的《元兴帝实录》,忙从案头堆里抽出那册泛黄的线装书,书页间还夹着去年抄录的《北征军制考》。

"你看这个。" 岳峰翻开实录卷二十七,指着用朱砂圈出的段落,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元兴十二年北征,永清卫总兵邱福奏 ' 鞑靼异动,请调备用兵三千 ',先帝当日即批 ' 边镇急务,不拘常制,调毕补奏 '。" 他又翻到卷三十一,"还有这里,元兴十四年,阳和卫遇袭,总兵官王通未及奏请先调备用兵,先帝不仅不罪,反赞 ' 临机决断,有大将风 '!"

狼毫笔被他往砚台上一掷,墨汁溅在奏疏上,晕开 "北元夜狼部" 五个字,像泼了滩血。"祖宗家法写得明明白白,备用兵隶属五军都督府,边镇总兵有紧急调遣权!" 他指着帐外的风雪,"可如今呢?镇刑司一个缇骑都能插手兵事,先帝定下的规矩,在他们眼里竟成了废纸!"

周平的咳嗽声又起,他望着案上的《元兴帝实录》,封皮上 "御制" 二字已被磨得模糊:"将军,谢尚书还说,李嵩让翰林院编修改了《军制考》,把 ' 紧急调遣权 ' 改成了 ' 需经中枢核准 '..."

奏疏写至深夜,帐外的刁斗敲过三响,每一声都像砸在岳峰心上。他在 "备用兵" 三字下画了道粗线,旁注密密麻麻写了半页:"案《元兴帝实录》卷二十七载:' 凡边镇遇急,总兵官可便宜调遣备用兵,事后三日内补奏,五军都督府不得阻挠。' 又卷三十一云:' 兵者,诡道也,稍纵即逝,若事事请旨,恐误战机。'—— 此皆先帝亲批,臣不敢妄议,唯盼圣上念及祖制,速发援兵。"

案头堆着的塘报越来越厚,最上面那份用红笔圈着的 "夜狼部增兵三千,距宣府卫仅百里",墨迹新得发亮,是今早刚送到的。岳峰将《元兴帝实录》压在塘报上,仿佛这样就能压住心头的焦躁。

"将军,要不... 咱私下调吧?" 周平突然开口,手指绞着甲叶上的绳子,指节泛白,"阳和卫的都指挥是您旧部,他那里有两千备用兵,只要您一句话,今夜就能到..."

岳峰猛地抬头,烛火在他眼底烧出两团火,映得《元兴帝实录》上的 "忠" 字格外刺眼:"你想让我成第二个萧烈?" 当年魏王萧烈私调边兵,至今仍是《大吴史》里 "边将跋扈" 的典型,李嵩那群人正等着抓这个把柄。他摸出元兴帝赐的佩刀,刀鞘上 "忠勇" 二字被摩挲得发亮,"我大吴的兵,调兵有祖制,行军有军法,不能坏了规矩。"

帐外突然传来喧哗,夹杂着马鞭抽打的脆响。岳峰掀帘而出,寒风裹着雪灌进领口,冻得他一哆嗦。只见镇刑司的缇骑正围着个老卒,刘显手里的马鞭蘸了雪水,抽在老卒背上 "啪啪" 作响。那老卒是从大同卫逃出来的,怀里揣着块冻硬的麦饼,饼上还留着牙印 —— 那是他儿子的遗物,今早刚从城楼上冻毙的尸体上找到的。

"岳总兵来得正好。" 刘显皮笑肉不笑,马鞭指着老卒怀里的麦饼,"这老东西私藏北元的信物,你看这饼上的印,分明是北元的狼图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岳峰的目光落在麦饼上,那分明是大同卫粮仓的印记,边缘还刻着 "德佑十三年冬"。他按住拔刀的周平,声音比帐外的雪还冷:"刘千户,《元兴帝实录》卷十八载:' 边军遗物,无论贵贱,皆需妥为收存,违者以不敬论。' 这老卒揣着儿子的遗物,怎么就成了北元信物?"

刘显的马鞭僵在半空,随即又扬了起来:"岳总兵倒是对先帝实录记得清楚,怎么不记得 ' 镇刑司查案,边将不得干预 '?" 他突然凑近岳峰耳边,"李大人说了,您若再护着这些 ' 余孽 ',下次的奏疏,怕是连留中的资格都没有。"

雪落在老卒花白的头发上,瞬间积成一层白。他望着岳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唯有冻裂的手死死攥着那块麦饼,仿佛攥着最后一点念想。岳峰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血珠渗出来,滴在雪地里,很快凝成了冰。

老卒怀里的 "信物",其实是块刻着 "大同卫" 的木牌,是他儿子的遗物。岳峰按住拔刀的周平,指甲掐进掌心:"刘千户,镇刑司的职责是监察,不是擅杀边军。" 他指着营外的雪,"这老卒的儿子死在大同卫,您现在要斩他,是想寒了所有边军的心?"

刘显的马鞭僵在半空,突然凑近岳峰耳边:"李大人说了,您若识相,就别再提调兵的事。不然... 这老卒的今天,就是您的明天。" 他故意撞了下岳峰的肩,甲叶相撞的声响在雪夜里格外刺耳,"对了,您那封奏疏,怕是到不了圣上案头。"

岳峰望着缇骑扬长而去的背影,突然转身回帐,在奏疏末尾添了句:"臣愿以阖家性命担保,调兵只为御敌,绝无他念。" 写完,他将奏疏折成细条,塞进玄夜卫特有的蜡丸 —— 这次不走驿道,让线人从密道送进京,直接交谢渊。

蜡丸送到谢渊府中时,他正在整理大同卫的阵亡名单。墨迹未干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像蚂蚁,爬得他眼晕。看到 "周铁山" 三个字,谢渊突然想起那封被烧毁的血书,心口像被雪块堵住。

"大人,这是岳将军的奏疏。" 玄夜卫线人压低声音,袖口沾着边地的砂,"宣府卫的弟兄已经三天没吃饱饭了,镇刑司扣了粮,说 ' 等岳峰回京再发 '。"

谢渊拆开蜡丸的手在抖,岳峰的字迹里带着急,"夜狼部增兵" 五个字的笔画都劈了叉。他想起早朝时李嵩的话:"备用兵一动,万一被北元趁机偷袭怎么办?岳峰是想让京师无险可守吗?" 当时萧桓皱着眉,没说话,却把御案上的《边镇图》翻到了宣府卫那页。

"备马。" 谢渊抓起奏疏就往外走,门环撞在手掌上,疼得他一哆嗦,"去见圣上,就算闯宫,也得把这奏疏递上去!"

乾清宫的暖阁里,萧桓正翻着李嵩递上的《防边策》。策中说 "岳峰久掌兵权,麾下旧部遍布北疆,若再得备用兵,恐成尾大不掉之势",旁边还附着张地图,用红笔圈出宣府卫与阳和卫的位置,标着 "岳党密布"。

"陛下,谢尚书在外求见,说有紧急军情。" 李德全的声音带着犹豫,"他... 他怀里揣着东西,像是奏疏。"

萧桓的手指在 "岳党" 二字上敲了敲:"让他进来。" 他想起元兴帝曾说 "边将不可不防,亦不可过防",可现在,李嵩的话像根刺,扎在他心头 —— 当年泰昌帝临终前,也曾担心边将权重。

谢渊进殿时,雪水从朝服下摆滴下来,在金砖上积成小水洼。他举起奏疏,声音发颤:"陛下,宣府卫危在旦夕,岳峰的奏疏,请您务必一看!"

李嵩不知何时也来了,站在暖阁门口,棉帽上的雪还没化:"谢尚书又在替岳峰说话?" 他瞥了眼奏疏,"老臣刚收到镇刑司的密报,说岳峰在宣府卫私藏了三千副甲胄,比备用兵的甲胄还好。"

"一派胡言!" 谢渊的朝笏砸在地上,裂成两半,"那是永熙帝赐的,当年岳峰守雁门关,圣上特赏的!李首辅连先帝的赏赐都要污蔑,是何居心?"

萧桓捡起地上的奏疏,岳峰的字迹里透着恳切,"臣不敢欺君" 四个字的笔画都透着血。可再往下看,"备用兵五千" 的数字让他想起李嵩的话:"五千兵看似不多,但若与岳峰旧部合兵,便是一万五,抵得上半个京营了。"

"李德全," 萧桓突然放下奏疏,龙袍的袖子扫过烛台,"传旨,宣府卫备用兵暂不调,令岳峰 ' 就地募民壮补充 '。"

谢渊猛地跪下,额头撞在金砖上:"陛下!民壮没有甲胄,没有冬衣,怎么御敌?这是让他们去送死!"

圣旨送到宣府卫时,岳峰正在城楼上巡视。传旨太监尖细的声音刺破风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宣府卫调兵事,恐生内变,着暂止。岳峰当谨守职责,以民壮充数,不得有误。钦此。"

岳峰接旨的手在抖,圣旨上的 "恐生内变" 四个字,像冰锥扎进眼里。他想起十年前萧桓还是太子时,曾在演武场拍着他的肩说 "岳将军,将来北疆就靠你了"。那时的雪,好像没这么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将军..." 周平的声音带着哭腔,指着远处的烽火台,"北元的探子又在山上晃了,他们肯定知道咱们调不到兵。"

岳峰望着城楼下的民壮,大多是些面黄肌瘦的百姓,手里握着锄头,连像样的兵器都没有。他突然解下自己的佩刀,塞给民壮里最壮实的汉子:"拿着,若北元来了,就往死里拼。" 汉子的手抖得厉害,刀鞘上的 "忠勇" 二字硌得他掌心发红。

李嵩在府里收到岳峰接旨的消息,正和李谟对弈。黑子落在 "宣府卫" 的位置,将白子围得水泄不通。"岳峰现在就是瓮中之鳖。" 李嵩捻起颗白子,突然扔进炭盆,"没有备用兵,他守不住宣府卫;守不住,就是死罪。"

李谟的黑子犹豫了下,落在 "大同卫":"可谢渊还在闹,今早又去左顺门哭谏,说 ' 不调兵就是让边军白白送死 '。" 他想起刘显的密报,岳峰把自己的冬衣分给了民壮,"那岳峰... 倒真是条汉子。"

"汉子?" 李嵩冷笑,火星溅在他的锦袍上,"再汉子,也斗不过圣心。" 他从匣中取出份密令,盖着镇刑司的朱印,"让刘显再紧点,宣府卫的粮,只发三成。饿垮了他们,看岳峰还怎么调兵。"

宣府卫飘起了春雪。岳峰在城楼上望着北元的营帐,炊烟袅袅,竟比宣府卫的还旺。周平递来半块冻硬的麦饼,饼里掺着沙子:"将军,民壮跑了一半,说 ' 与其冻死饿死,不如回家 '。"

岳峰咬了口麦饼,砂砾硌得牙床生疼。他突然想起元兴帝北征时,曾在雪地里与士兵分食麦饼,说 "兵无粮则散,将无信则亡"。那时的麦饼,虽然也硬,却没有沙子。

"周平," 他指着远处的山峦,"看见那道山梁了吗?元兴帝曾在那里设伏,大败北元。" 他从怀里掏出块磨损的地图,是当年的作战图,"若有备用兵五千,就能再现当年的战局..."

话没说完,就见尘烟滚滚,北元的骑兵冲过来了。民壮们吓得往后退,岳峰突然拔剑,雪光映着刀刃:"弟兄们,大吴的土地,不能丢!"

谢渊在朝堂上听到宣府卫遇袭的消息时,正和李嵩争执。李嵩的声音尖利:"我说什么来着?岳峰调不到兵,就是守不住!"

谢渊突然笑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守不住?李首辅可知,岳峰用仅有的八千兵,把夜狼部挡在山梁外?他让民壮举着空盾当疑兵,自己带亲军从侧翼突袭,现在... 北元退了!"

萧桓猛地抬头,御座上的龙纹仿佛活了过来。李德全悄声道:"陛下,玄夜卫的密报说,岳将军中了一箭,还在指挥作战..."

李嵩的脸白了,却仍强撑着:"那... 那也是侥幸。没有备用兵,下次怎么办?"

谢渊盯着他,一字一顿:"下次?若圣上早发备用兵,岳峰何至于中箭?李首辅,你敢摸着良心说,你扣粮扣兵,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萧桓的手指在御案上抠出红痕,案头的《边镇图》被指甲划了道口子,正好在宣府卫的位置。窗外的春雪还在下,像在为谁哭。

片尾

《大吴史?岳峰传》载:"德佑十四年二月,岳峰以八千兵却夜狼部三万骑,中箭三,犹坐镇城楼。捷报送京,萧桓仅批 ' 知道了 ',未赏一银。李嵩复奏 ' 峰虽胜,然私调民壮,违制 ',帝默然。"

卷尾

调兵之拒,非关兵之多寡,实关君之猜忌。岳峰三疏泣血,字字皆边关风雪;萧桓一旨驳回,句句藏庙堂权衡。李嵩以 "防内变" 为刀,斩的不是边患,是边臣的忠;镇刑司扣粮为锁,锁的不是兵权,是军心的暖。

当宣府卫的民壮举着空盾冲锋时,他们护的不仅是城,更是 "大吴" 二字最后的体面。而紫禁城里的朱批,落在奏疏上的不是墨,是雪 —— 寒了岳峰的心,冻了边军的血,终致后来的 "宣府之溃"。

后世读史者见 "帝以防内变驳回" 八字,常叹萧桓之昏,却不知**之痼疾:君疑如影,臣忠难明;权臣如狼,边将如羊。岳峰的箭伤能愈,大吴的溃烂却难医,盖因病根不在边镇,在朝堂;不在北元,在人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