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521章 谁识君王宴罢后,案头犹压岳侯功。

卷首语

《大吴史?礼志》载:" 德佑十四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帝萧桓于文华殿设宴,召文武三品以上官。时兵部尚书谢渊、首辅李嵩、镇刑司指挥使李谟等皆至,独宣府卫总兵岳峰未得召 —— 按制,边镇总兵遇庆典例有赐宴,岳峰戍边十载,此为首次缺席。

席间议边镇事,嵩奏曰:' 宣府卫总兵岳峰久掌兵权,部曲私附,今大同卫新破,宜换帅以安边圉,臣荐辽东都司赵能代之。' 渊厉声驳曰:' 岳峰斩北元使者、裂劝降书,忠节昭然,若无故易帅,恐寒边军之心!' 二人争执三刻,引群臣附议,或左或右,殿内哗然。帝始终默然,仅于案头批注《边镇图》,至散宴未发一言。时人窃议,帝之沉默,盖疑岳峰而未决也。"

文华殿里烛摇红,水晶帘外雪初融。

玉盏斜倾驼峰腻,金盘高垒炙羊浓。

独缺边关征戍将,铁甲犹寒宣府东。

偏多朝阙是非风,换帅议生满座讧。

凤笙才歇羯鼓急,刀兵语杂管弦中。

琥珀杯空人未醉,谢郎拍栏气填胸。

谁识君王宴罢后,案头犹压岳侯功。

旧折堆里寻征西,朱笔悬而墨未浓。

正月十五上元节的文华殿,檐角的琉璃灯映着漫天飞雪,雪粒打在窗棂上沙沙作响,像无数细碎的玉屑在叩门。鎏金铜炉里燃着西域进贡的安息香,三股烟缕顺着龙纹梁柱盘旋而上,在藻井处凝成一团薄雾,与殿外飘入的雪气撞个满怀,散出清冽中带着馥郁的异香。

萧桓坐在紫檀木御座上,明黄色龙袍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泛着暗光 —— 日月星辰纹的金线绣得极密,晃动间仿佛真有光影流转。他左手拇指摩挲着腰间的白玉带钩,边缘已被摩挲得温润。目光扫过阶下的群臣时,他的视线在每个人的朝服补子上稍作停留:李嵩的仙鹤补子沾着些许酒渍,谢渊的狮子补子袖口处洇着暗红 —— 那是药膏混着血的颜色。这目光像在清点棋盘上的棋子,却迟迟未落定在哪一颗。

他端起白玉酒杯,杯壁薄如蝉翼,映得烛火在酒液里碎成点点金鳞。一片朱砂梅的花瓣浮在酒面,是李德全半个时辰前让人从御花园折来的,花瓣边缘还带着冰晶,浸在温热的酒里慢慢舒展,像团将融未融的雪。"今日是上元," 萧桓的声音比殿外的雪更轻,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不谈边事,只说家常。"

话虽如此,李嵩的目光却总往兵部尚书的席位瞟。他的手指在象牙箸上绕着圈,那箸尾刻着的 "文渊阁" 小印被摩挲得发亮。谢渊的朝服袖口缠着半旧的青布,药膏从布里渗出来,在深蓝的缎面上洇出浅黄的痕 —— 那是三日前在金水桥被缇骑用铁棍打伤的旧伤,此刻正随着他握杯的动作隐隐作痛。他捧着酒杯出神,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仿佛殿外的风雪都凝在他紧锁的眉峰里,化作化不开的霜。

宴席上的驼峰羹冒着热气,银匙探进去时,能看见碗底沉着的枸杞与桂圆,甜香混着肉香漫开来。旁边银盘里的炙羊肉油光发亮,撒着的孜然粒在烛火下闪着细碎的光,可满殿官员谁都没心思细品。坐在末席的户部主事偷偷用帕子擦着汗,他今早刚核过宣府卫的粮账,镇刑司送来的册子与边军报的数目差着三千石,此刻正怕被李嵩点名问话。

李德全站在殿角的铜鹤灯旁,看似打哈欠,眼角的余光却没离开李嵩。他袖中藏着今早李嵩递的密折,折子里 "岳峰在宣府卫私练死士三千,玄夜卫旧部多归其麾下" 的字句,此刻正像烙铁般烫着他的掌心。阶下的自鸣钟 "当" 地敲了一声,惊得檐外的雪粒落得更急,李嵩终于放下象牙箸,杯底与案几相撞的轻响,在这寂静里竟像投了块石头。

"谢尚书," 李嵩突然打破沉默,象牙箸在青瓷碗沿轻轻一磕,"叮" 的脆响像冰棱坠地,划破殿内的死寂。他夹起一块蜜饯,慢条斯理地放进嘴里,山楂的酸气混着安息香漫开来:"听闻宣府卫送来的军报,说岳总兵斩了北元使者?"

谢渊抬眼时,烛火在他瞳孔里跳了跳,像被风吹动的火星。他搁在案上的手指猛地收紧,缠在袖口的青布被攥出褶皱,药膏渗出的浅黄色晕开些许:"是,岳峰还裂了劝降书。" 他刻意顿了顿,每个字都像从齿缝里挤出来,"他说 ' 大吴将士断不与北元为伍 ',当场用佩刀劈了狼皮函,连玄狐裘都让亲兵用矛挑在辕门示众。" 放下酒杯时,杯底与案几相撞的声响在殿内荡开,震得案上的银匙轻轻颤动,"臣已将此事详奏,恳请圣上嘉奖,以励边军士气 —— 此刻的宣府卫,最缺的就是这口气。"

李嵩轻笑一声,袍袖扫过案上的蜜饯碟,几颗金橘脯滚落在地。他弯腰去捡时,貂皮袄的下摆扫过靴面,露出里面金线绣的 "首辅" 字样:"嘉奖?依老臣看,怕是要查。" 他转向萧桓,原本带笑的脸突然绷紧,眼角的皱纹里积着寒意:"北元使者为何独独找岳峰?为何偏在大同卫破城后送信?这其中恐有蹊跷。" 他捻着胡须的手指突然停住,"老臣记得,元兴帝时也先祖父曾遣使诈降,若非当时总兵警觉,险些丢了开平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的手指在御座扶手上摩挲,那里刻着元兴帝亲题的 "守正" 二字,笔画凹槽里积着经年的香灰。他想起前日李德全呈上的密报,宣纸上 "岳峰与玄夜卫旧部沈毅三日一密会" 的墨迹还带着未干的潮意,又想起谢渊雪夜跪宫门时,额头的血在金砖上洇开的形状,像朵被踩烂的红梅。喉结轻轻滚了滚,他端起酒杯遮住半张脸:"先不说这个,喝酒。"

歌舞伎的《霓裳羽衣舞》正跳至**,领舞的舞伎甩出水袖,绛红色的绫罗扫过李嵩的案角,带起一阵香风。李嵩的亲信、礼部侍郎王显突然出列,朝服的前襟沾着酒渍,像是匆忙起身时碰翻了杯盏。他捧着朝笏的手微微发颤,象牙笏板上的汗渍洇出浅痕:"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他偷瞥了眼李嵩,声音细得像蚊蚋,"宣府卫乃北疆重镇,岳总兵镇守十载,为何近来边报频传,一会说 ' 斩使拒降 ',一会说 ' 缺粮断饷 '?莫非......"

"莫非什么?" 谢渊猛地起身,腰间的玉带撞在案角,"当啷" 一声震得酒壶摇晃,琥珀色的酒液顺着壶嘴淌下来,在案上积成小小的水洼。他往前半步,朝服的下摆扫过王显的靴尖:"王侍郎是说岳峰故意制造事端?" 他指着殿外的风雪,声音陡然拔高,惊得檐角的琉璃灯轻轻摇晃,"你可知大同卫的弟兄冻毙在城楼上时,手里还攥着没织完的毛袜?那些毛袜是百姓连夜赶织的,棉线里还缠着芦花!岳峰斩使拒降,是为了告诉北元,我大吴还有骨气,不是任人啃噬的肥肉!"

王显被他吼得后退半步,朝笏差点脱手。李嵩忙打圆场,抬手示意舞伎退下,殿内的丝竹声戛然而止:"谢尚书息怒,王侍郎也是忧心边事。" 他话锋一转,端起酒杯对着萧桓遥遥一敬,酒液里的梅花瓣早已沉底,"说起来,岳峰在宣府卫待了十年,也该换个地方歇歇了。老臣看辽东都司赵能忠勇可嘉,去年在抚顺卫击退过兀良哈,不如调他去宣府卫,让岳峰回来......"

"不可!" 谢渊的声音撞在梁柱上,回音嗡嗡作响。他的脸涨得通红,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袖口的青布已被药膏浸透,显出底下暗红的血痕:"岳峰熟悉宣府卫的地形,哪里有暗哨,哪里能藏兵,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赵能虽勇,却是辽东的将,宣府卫的风沙能迷得他找不着北!这时候换帅,如同自毁长城 —— 陛下,大同卫的教训还不够吗?"

萧桓突然放下酒杯,酒液溅在龙袍前襟,像朵暗红的梅,在十二章纹的星辰间格外刺眼。他捏着杯耳的手指泛白,指节因用力而突出:"李德全,"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块冰投进滚油,让殿内瞬间安静,连檐外的风雪声都清晰可闻,"宣府卫的军粮,还能撑多久?"

李德全忙躬身,腰间的玉带扣 "咔" 地撞上袍角的玉坠。他垂着眼帘,睫毛上仿佛凝着霜:"回陛下,镇刑司刚报,说上月运去的粮草,在居庸关被雪耽搁了。" 膝盖弯到一半时,眼角飞快地瞟了眼李嵩,见对方微微颔首,才继续说道,"驼队陷在雪窝里,冻毙了三匹骆驼,估计...... 还能撑半月。" 最后三个字说得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谢渊猛地拍案,案上的银盘被震得跳起,炙羊肉上的孜然粒撒了满地。他从袖中掏出张纸条,纸边卷着毛边,显然被反复摩挲过:"一派胡言!" 纸条上的水纹印在烛火下若隐若现,是玄夜卫特有的暗记,"臣昨日收到玄夜卫线人密报,说粮草早过了居庸关,是镇刑司的缇骑故意卸在古北驿的草料场!" 他将纸条往前一递,指尖因愤怒而颤抖,"这上面写着卸粮的时辰,还有缇骑头领刘显的签字画押 —— 圣上若不信,可传古北驿的驿丞对质!"

李嵩的脸色沉了沉,袍袖下的手紧紧攥住,指节捏得发白。他往前两步,朝萧桓深深一揖,袍角扫过地上的金橘脯:"谢尚书又在说玄夜卫?" 语气里的讥诮像冰碴子,"镇刑司早已查过,那些所谓 ' 线人 ',多是岳峰当年带出来的旧部,沈毅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话,如何能信?" 他凑近萧桓,声音压得极低,像怕被风雪听去:"陛下,宣府卫的事,怕是得派个信得过的人去查 —— 老臣举荐诏狱署的陈岳,此人是神武年间的旧人,最是谨慎。"

宴席散时,雪下得更紧了。谢渊刚走出文华殿,就被李嵩堵在回廊下。檐角的冰棱滴着水,落在两人的朝服上,瞬间冻成细小的冰珠。李嵩解开貂皮袄的系带,露出里面绣着仙鹤的锦袍,从贴身处摸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片残破的麻纸,上面的蒙古文歪歪扭扭,墨迹发乌。

"谢大人," 李嵩的哈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拂过两人之间的积雪,"别再护着岳峰了。" 他用指尖点了点麻纸,"这是镇刑司在大同卫废墟里找到的,据说是岳峰与夜狼将军的通信残片,虽不全,却能看出 ' 粮草 ' ' 互市 ' 字样。" 油纸包被他捏得发皱,"这东西若呈上去,别说岳峰,连你都得受牵连 —— 毕竟,你三番五次为他担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盯着那纸包,像盯着团烧得正旺的火。他想起周铁山的血书,想起王忠临死前的呼喊,突然笑出声,笑声在空荡的回廊里撞来撞去:"李嵩,你到底想干什么?"

"很简单," 李嵩的手指在纸包上轻轻一点,麻纸发出细碎的响声,"明日早朝,你与我一同奏请 ' 暂调岳峰回京 ',让赵能去宣府卫。" 他凑近半步,雪落在两人的肩头,"事后,镇刑司扣粮的事,我可以当没发生过。古北驿的驿丞,我已经让人 ' 送' 去孝陵种菜了,死无对证。"

回廊的灯笼被风吹得摇晃,昏黄的光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影。谢渊望着漫天飞雪,雪花落在他的眉峰上,瞬间融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像无声的泪。他突然想起十年前,岳峰在雁门关的城楼上说的话:"当官的,总得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对得起袍泽的血。" 转身时,袍角扫过李嵩的手,带起一阵寒风:"你我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嵩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突然将油纸包扔进雪堆。麻纸很快被冻住,那些伪造的蒙古文在雪光里模糊不清。他弯腰捡起块冰,攥在手心,直到刺骨的寒意浸进肉里 —— 谢渊不肯低头,那就只能让他彻底趴下。

萧桓在暖阁翻着岳峰的卷宗,从百户到总兵,厚厚一叠,每一页都沾着边地的砂。其中有元兴帝亲批的 "勇" 字嘉奖,有永熙帝赏赐的 "戍边楷模" 匾额拓片,还有去年冬,岳峰求发冬衣的奏疏,上面批着 "着镇刑司办理"—— 正是李谟的笔迹。

"李德全," 皇帝突然开口,炭火盆里的银骨炭发出细碎的爆裂声,"你说岳峰会不会反?"

李德全正往茶盏里添雪水,闻言手一抖:"陛下圣明,岳峰若想反,何必等到现在?只是......" 他压低声音,"老奴听说,宣府卫的士兵只认岳峰的令,不认朝廷的旨,这可不是好事。"

萧桓望着窗外的雪,那雪落在元兴帝手植的柏树上,积了厚厚一层。他想起小时候,泰昌帝抱着他在树下说:"治天下,就像养这棵树,既得防着虫蛀,又不能伤了根。" 此刻的岳峰,到底是虫,还是根?

次日早朝,李嵩果然联合三位尚书上奏:"宣府卫亟需整顿,恳请陛下调岳峰回京述职,另择良将镇守。"

谢渊出列时,朝服上还带着未化的雪:"陛下,万万不可!" 他举起那份玄夜卫密报,"镇刑司扣粮在前,构陷在后,就是想逼走岳峰,让北元有机可乘!"

镇刑司指挥使李谟突然出列,玄色蟒袍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谢尚书说镇刑司构陷,可有证据?" 他拍了拍手,两名缇骑押着个披枷的汉子上殿,"这是从宣府卫抓的逃兵,说岳峰让他私带书信给北元,被我们截获了。"

那汉子跪在地上,棉衣上的破洞露出冻青的皮肉:"是... 是岳总兵让我去的,说... 说只要北元退兵,就... 就送他们粮草..."

谢渊的血瞬间冲上头顶:"你胡说!这汉子分明是镇刑司的缇骑假扮的,他耳后有块胎记,去年在大同卫见过!"

萧桓看着殿上争执的群臣,突然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想起岳峰十年前在雁门关的请战书,字迹苍劲如松;想起李嵩呈上来的 "书信残片",墨迹新得发亮;想起谢渊雪夜跪宫门时,额头的血混着雪水......

"够了!" 他猛地拍案,龙椅扶手的雕花硌得掌心生疼,"宣府卫的事,朕自有决断。" 他看向李德全,"传旨,让岳峰将宣府卫军务暂交副将,即刻回京述职。"

谢渊还想争辩,却被萧桓的眼神制止:"谢尚书,朕知道你忧心边事,但岳峰是否清白,总得让他回来对质。"

李嵩嘴角的笑意藏不住,朝李谟递了个眼色 —— 只要岳峰离开宣府卫,剩下的事,镇刑司有的是办法。

散朝后,谢渊在金水桥拦住李嵩的轿子。雪水从桥栏滴落,在他靴底积成小水洼:"李嵩,你赢了一步,但别太得意。" 他从袖中摸出块玄夜卫的腰牌,上面刻着 "密" 字暗纹,"玄夜卫的弟兄已经去宣府卫了,他们会把镇刑司扣粮的证据带回来。"

轿帘后的李嵩轻笑:"带回来又如何?圣上现在信的是 ' 换帅安边 ',不是 ' 追查旧账 '。" 轿夫抬起轿子时,他突然掀开帘角,"谢大人,还记得十年前被你参倒的户部尚书吗?他也是太相信 ' 证据 '。"

谢渊望着轿子远去的背影,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十年前那位尚书被镇刑司构陷,抄家时发现的 "罪证",后来才知是伪造的,可那时人已经死在诏狱署了。

宣府卫的急报送到岳峰手里时,他正在城楼上巡视。密信是玄夜卫的线人送来的,说 "圣上召你回京,李嵩在京师布了天罗地网"。旁边的亲随周平急得直搓手:"将军,不能回去啊!这一去就是龙潭虎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岳峰将密信凑到火盆边,火苗舔着纸页,很快蜷成灰烬。他望着城下连绵的营帐,北元的夜狼将军虽退了三十里,却像头蓄势待发的狼。"我若不回," 他的声音比城砖还冷,"就坐实了 ' 拥兵自雄 ' 的罪名,让李嵩的奸计得逞。"

周平突然跪在雪地里:"那也不能去送死!大同卫的弟兄白死了吗?您忘了周铁山的血书?"

岳峰伸手扶起他时,指腹触到亲随冻裂的手。他想起十年前刚到宣府卫,周平还是个小兵,现在脸上已经刻满风霜。"告诉弟兄们," 他转身走向帅帐,雪在靴底发出咯吱的响,"我走后,守好城门,等我回来。"

帐外的风卷着雪,像在哭,又像在等一个不会回来的人。

片尾

《大吴史?本纪》载:"德佑十四年二月初一,岳峰离宣府卫赴京,行至居庸关时,为镇刑司缇骑所阻,称 ' 有旨,岳峰涉嫌通敌,暂押诏狱署 '。谢渊在朝堂力谏,被斥 ' 结党营私 ',贬为山西参政。"

卷尾

宫宴上的沉默,比刀枪更伤人。萧桓的犹豫,不是看不清忠奸,而是在 "防边将" 与 "防权臣" 的权衡里,选择了最稳妥的路 —— 却不知稳妥之下,藏着边军的白骨与忠良的血泪。

李嵩的步步紧逼,借的是 "君疑" 的东风;谢渊的据理力争,守的是 "良知" 的底线;岳峰的慨然赴京,赌的是 "圣明" 的可能。可在**的棋局里,良知抵不过权术,忠诚敌不过猜忌,最终只能落得 "缇骑押途,忠臣遭贬" 的结局。

居庸关的雪,那年比往年来得更早。岳峰被押解入关时,城楼上的戍卒认出他,偷偷扔下块冻硬的麦饼,饼里夹着张纸条:"将军,我们等你回来。" 这纸条后来被镇刑司搜出,成了 "岳峰勾结边卒" 的罪证 —— 世间的公道,有时就藏在块麦饼里,却终究敌不过绣着金线的罗网。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