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332章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卷首语

《大吴荒政考》载:"预备仓者,国之命脉,民之倚仗。丰岁储粟,凶年赈饥,维系天下安稳。" 德佑年间,旱蝗交迫,灾荒频仍,预备仓粮却因贪腐亏空殆尽。谢渊以左都御史之身,察民情之艰,谋救荒之策,力推 "仓粮借贷" 制。此制春贷秋还,取息充赈,既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固朝廷仓储之基。然新政触动豪绅巨贾与贪腐官吏利益,镇刑司百般阻挠,地方官吏阳奉阴违。谢渊以《贷粮章程》为刃,凭监察之权为盾,在权谋漩涡与民生困局间披荆斩棘,终使此制泽被天下,成大吴荒政千古典范。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德佑十五年惊蛰,晨雾未散。谢渊身着素色布袍,头戴竹笠,踩着泥泞不堪的官道,穿行于陈州乡间。道旁枯树虬枝上,挂着破衣烂衫,在风中飘荡;沟壑里横陈着饿殍,野狗龇牙咧嘴地撕扯着尸体,见有人来,才不甘地退开。他弯腰查看一位蜷缩的老妪遗体,发现其手指深深抠进泥土,手中还攥着半截挖草根的木铲,指甲缝里满是黑泥,眼眶不禁微微泛红。

"大人,这已是第三日所见的第二十七具尸体。" 师爷赵文声音发颤,怀中的赈灾记录簿沾满泥浆,纸页间还夹着几片枯黄的野菜叶,"预备仓存粮仅够支撑七日,而新麦成熟尚需两月有余。周边州县的流民,正源源不断往陈州涌来。"

谢渊缓缓站起身,望着远处荒芜的田地。干裂的土地上,只有稀疏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本该是春耕时节,却不见耕牛犁地,不闻农人吆喝。突然,他目光落在田埂上两个争抢野菜的孩童身上 —— 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尚在襁褓,大孩子死死护着一小把野菜,被推倒在地也不肯松手。他心头一紧,攥紧腰间革带:"回衙!即刻召集户部、工部及地方官吏,明日巳时议事!"

议事厅内,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户部主事王庸将算盘拨得噼啪响,算珠撞出急躁的节奏:"谢大人,预备仓本就入不敷出,再贷粮出去,秋收若遇灾,拿什么还?如今仓储账目混乱,亏空巨大,根本经不起折腾!"

"不贷,百姓现在就饿死!" 谢渊猛地拍案,震得案头的《大吴荒政书》跳起来,茶杯倾倒,茶水在书页上晕开,"《荒政书》明载 ' 凶年贷种,丰年偿还 ',如今正是践行祖制之时!春贷秋还,收取低息充作赈济,既能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可充实仓廪,此乃两全之策!若因循守旧,坐视百姓饿死,我们这些朝廷命官,于心何安?"

话音未落,镇刑司的飞鱼服闪过门槛。大太监王真的尖细嗓音响起:"谢大人,随意动用预备仓粮,置祖宗法度于何地?预备仓乃国之根本,岂能容你胡来!" 他手中拂尘扫过案头的《荒政书》,金丝穗子扫过之处,仿佛留下一道无形的裂痕。

谢渊的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案头堆满《大吴户律》《荒政辑要》等典籍,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纸条,写满批注。他握着狼毫的手微微发颤,在宣纸上反复书写,又重重划去,墨汁溅在案头的赈灾图上,宛如点点血泪。窗外春雨淅淅沥沥,打在芭蕉叶上,更添几分愁绪。

"大人,这利息定为多少合适?" 师爷赵文小心翼翼地问,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豪绅放印子钱,利息高达五分,百姓苦不堪言。"

"十分之一!" 谢渊果断落笔,狼毫在纸上留下苍劲的字迹,"《户律》规定民间借贷不得超过三分,我们取其下限,既能保证仓廪充实,又不让百姓负担过重。" 他展开草拟的《贷粮章程》,逐字逐句核对:"贷粮需保甲长作保,乡老见证;秋收后,里正监督偿还,不得拖延;若遇灾年,可申请缓还...... 但必须如实申报灾情,不得虚报瞒报。"

然而,章程尚未公布,反对声便已如潮水般涌来。地方豪绅联名上书,称 "此举坏了祖宗规矩,扰乱民间借贷秩序";镇刑司的缇骑在城中散布谣言,说 "仓粮贷出就成了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最后还是百姓遭殃"。深夜,谢渊坐在书房,握着那些匿名恐吓信,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眼中满是愤怒与坚定:"你们越是阻拦,我越要推行下去!"

文华殿内,龙涎香混着炭火气息,氤氲缭绕。谢渊怀抱装订整齐的《贷粮章程》,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光下微微发亮,腰间玉带扣随着步伐轻响。他跪在丹墀上,挺直脊背,声音洪亮:"陛下,' 仓粮借贷 ' 制可解眼前饥荒,充实仓廪,恳请准行!此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乃救荒良策。"

王真尖着嗓子抢道:"陛下,谢渊此举分明是乱政!预备仓粮乃国之根本,岂能随意借贷?若开此先例,日后必生乱象!" 他身后,户部尚书陈显文微微颔首,手中的象牙笏板轻轻晃动,眼神闪烁不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乱政?" 谢渊猛地抬头,额角青筋暴起,"陈大人,去年预备仓采购的粮食,有三成发霉变质,这算不算乱政?" 他从袖中掏出一本装订严密的账册,封皮上 "陈州预备仓采购记录" 几个字墨迹未干,"这些都是下官暗访所得,采购价高出市价五成,敢问中间差价去了何处?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还是另有隐情?"

殿内一片哗然。德佑帝眉头紧皱,目光在谢渊、王真和陈显文之间来回扫视:"谢卿,此制当真可行?莫要空口无凭。"

"可行!" 谢渊展开《贷粮章程》,又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书,"臣已在陈州试点,选取五个村落,派专人监督。春借一石粮,秋还一石一斗,百姓感恩戴德,仓廪也有了盈余。这是试点的详细账目、百姓的联名证词,以及地方官吏的反馈。" 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王真和陈显文,"若有人敢从中作梗,臣身为左都御史,定当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当圣旨下达时,谢渊瞥见王真与陈显文交头接耳,陈显文的袖中隐约露出一角银票。他心中警铃大作,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场与贪腐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陈州李家庄,晨光微露。谢渊站在预备仓前,看着百姓们排成长队等待贷粮。队伍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背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满脸稚气的少年。一位老农颤巍巍地递上借据,双手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大人,俺家断粮三日了,这粮......"

"放心,按章程办事,秋后归还即可。" 谢渊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转头叮嘱监贷官,"每一笔借贷都要登记清楚,姓名、住址、借贷数量、担保人,一样都不能少。这些粮食,都是百姓的救命粮。"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次日清晨,监贷官急匆匆来报,官帽歪斜,官服上沾满泥土:"大人,昨夜有人撬开粮仓,偷走了三百石粮食!门锁被砸得稀烂,粮仓里一片狼藉!" 谢渊赶到现场,只见粮仓大门洞开,地上散落着镇刑司特有的铁蒺藜,脚印杂乱,延伸向远处。

"查!" 谢渊握紧拳头,指节发白,"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盗贼找出来!" 他暗中派人调查,发现被盗的粮食竟出现在豪绅王员外的粮囤里。王员外的粮仓戒备森严,家丁们个个手持棍棒,而王员外正是王真的远房亲戚。更蹊跷的是,负责守卫粮仓的衙役,事发当晚竟集体称病告假。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谢渊手中,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诛心:"谢渊私吞贷粮,中饱私囊,与地方豪强勾结,狼狈为奸!" 镇刑司迅速介入,缇骑如狼似虎地冲进衙门,将谢渊的亲信一一抓捕,预备仓的借贷记录也被强行收走。

空荡荡的衙门里,谢渊站在 "清正廉明" 的匾额下,看着满地狼藉,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连夜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老,在昏暗的油灯下,听老人们讲述这些年豪绅欺压百姓、官商勾结的恶行,收集百姓的联名证词;又暗中联络玄夜卫,冒着风险寻找被藏匿的借贷记录。

三日后,当谢渊将完整的证据链呈给德佑帝时,包括被盗粮食的流向记录、王真与王员外的往来信件,以及被篡改的账目原本。王真等人脸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冒。"陛下,臣一心为国为民,却遭奸人陷害。" 谢渊声泪俱下,"若不彻查,' 仓粮借贷 ' 制何以推行?百姓又何以存活?这些蛀虫,才是真正的乱政之源!"

虽然真相大白,但反对声并未平息。地方官吏消极怠工,故意拖延贷粮审批,找各种借口刁难百姓;豪绅们则哄抬粮价,囤积居奇,让百姓即便贷到粮食,也买不到种子农具。更有甚者,在民间散播谣言,说 "贷了官粮会遭天谴"。

谢渊顶着压力,亲自下乡宣讲。他站在土坡上,对着围坐的百姓们大声说道:"乡亲们,这粮是朝廷借给你们救命的,利息低,还能缓还。只要好好种地,秋后丰收,日子就有盼头!" 他还带着衙役丈量土地,确保贷粮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刁难百姓的官吏,当场撤职查办。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师爷赵文满脸疲惫,眼窝深陷,"那些人阳奉阴违,我们防不胜防。长此以往,百姓对新政失去信心,可如何是好?"

谢渊望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他们佝偻着背,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耕种,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他目光坚定:"明日起,我亲自坐镇预备仓,所有借贷事务,必须经我之手。谁敢阻拦,就是与百姓为敌,与朝廷为敌!"

秋收时节,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谢渊在陈州督促还粮,看着百姓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脸上洋溢着喜悦,心中倍感欣慰。突然,一伙蒙面人冲进粮仓,手持火把,企图烧毁账本。

"你们敢!" 谢渊抄起一根木棍,挡在账本前。蒙面人蜂拥而上,棍棒如雨般落下。谢渊奋力抵抗,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官袍。混战中,玄夜卫及时赶到,将蒙面人制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审讯得知,幕后主使竟是王真和陈显文。他们妄图烧毁账本,毁灭证据,让 "仓粮借贷" 制彻底失败。谢渊看着他们的供词,浑身颤抖:"好啊,为了阻止 ' 仓粮借贷 ',你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连百姓的救命粮都要算计,良心何在?"

他连夜赶往京师,将证据呈给德佑帝。当王真等人被押入诏狱时,谢渊站在皇宫外,望着巍峨的宫墙,心中百感交集 —— 这场与贪腐的较量,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他知道,守护百姓的路,还很长。

在谢渊的坚持下,《贷粮章程》不断完善。新增 "贷粮公示" 条款,要求各州县将借贷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百姓监督;设立 "百姓评议团",由乡老、里正和普通百姓代表组成,参与贷粮事务的管理;明确规定镇刑司不得干预正常借贷事务,违者严惩不贷。

德佑帝还下旨,将 "仓粮借贷" 制推广至全国常平仓。谢渊亲自编写《贷粮实操指南》,详细说明贷粮流程、利息计算、灾情认定等细则,下发到每一个州县。他不辞辛劳,四处巡视,指导地方官吏推行新政。

当第一份来自其他州县的捷报传来时,谢渊正在批改文件。看着上面 "仓廪充实,百姓安居" 的字样,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窗外阳光明媚,照在他疲惫却欣慰的脸上。

"仓粮借贷" 制在全国推行。各地预备仓、常平仓重新焕发活力,百姓不再为青黄不接而发愁。春种时节,粮仓开仓贷粮;秋收之后,百姓自觉还粮。利息收入充实了赈济资金,灾年时,朝廷有足够的粮食救济百姓,不再饿殍遍野。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人,御史台弹劾您越权!" 师爷拿着弹劾奏章,神色紧张,"说您干预地方事务,破坏朝廷法度。"

谢渊微微一笑,将奏章丢进火盆,看着纸页在火焰中卷曲、变黑:"只要百姓能吃饱饭,我这顶乌纱帽,不要也罢。比起百姓的安危,这些虚名又算得了什么?"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麦浪翻滚,炊烟袅袅。

片尾

大吴学子仍在研读《谢公贷粮改制记》。书中详细记载着 "仓粮借贷" 制的推行过程,以及那些为守护百姓口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各地的预备仓前,都立着刻有《贷粮章程》的石碑,碑文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

每当春荒,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谢渊推行贷粮制的故事:"那是个好官啊,为了咱老百姓,敢和贪官斗,敢改祖宗规矩。没有他,多少人要饿死在荒年......" 而谢渊的名字,永远与这项利民制度紧紧相连,成为大吴王朝救荒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心怀苍生,为民请命。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仓粮借贷之制,可知利民之策,难在破除积弊;治国之道,贵在心系苍生。其以《贷粮章程》为剑,斩尽贪腐之徒;以监察之权为盾,守护百姓口粮。此制非独解一时之饥,更立百年之规,使仓廪常实,百姓无饥。谢公不畏强权,不惧诽谤,虽九死而不悔,终成千古之功。后之治世者,当效谢公之勇,守此制,护此仓,方不负黎民所托,社稷所望。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