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90章 异僧四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90章 异僧四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杯渡:木杯渡世的奇僧,烟火里的神性

东晋年间,世间流传着一位奇僧的故事。没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因为他总乘着一只小小的木杯渡水,无论江河湖海,那木杯都像有灵性一般,载着他稳稳前行,于是人们便称他“杯渡”。他的模样看着寻常,四十岁上下的年纪,身上裹着件破烂的粗布袈裟,布条像索子似的缠在身上,勉强遮住身子,脚下要么光着脚,要么趿拉着双破鞋,肩上总扛着个芦草编的圆筐,里面空空的,连件像样的东西都没有。可就是这么个看着邋遢的僧人,却有着让人咋舌的神力,行事也透着股疯疯癫癫的古怪,没人能猜透他的来历。

杯渡最初在冀州修行时,就不循常规。别的僧人晨起诵经、暮时打坐,规规矩矩守着清规戒律,他却不然——高兴了就蹲在街头和孩童玩石子,不高兴了就对着墙角的野草骂骂咧咧;寒冬腊月里,别人裹着厚衣还冻得发抖,他却能砸开河面的冰,光着身子跳进去洗澡,出来时身上冒着热气,连个喷嚏都不打;有时穿着鞋往陡峭的山上爬,鞋底磨穿了也不在意,有时又光着脚在集市的石板路上走,脚底被扎得流血也像没知觉。当地人都说他是“疯僧”,可又总被他身上的怪事吸引。

有一回,杯渡在北方一户人家借宿。那户人家信佛,堂屋里供着一尊金佛像,是主人家攒了好几年的钱才请回来的。杯渡见了那佛像,竟趁主人不注意,悄悄抱走了。主人家发现佛像不见了,出门一看,正见杯渡抱着佛像慢悠悠地往前走,脚步不快,却像生了根似的稳。主人家急了,牵来家里最快的马,翻身上马就追,可无论马蹄跑得有多快,始终和杯渡保持着一段距离,眼睁睁看着他越走越远,连衣角都碰不到。

追着追着,前面到了孟津河。河面宽得看不到对岸,水流湍急,连摆渡的船都得等风平浪静些才敢开。主人家心想:“这下你跑不了了,看你怎么过河!”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惊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杯渡把怀里的金佛像小心地放在岸边,然后从怀里掏出那只巴掌大的木杯,轻轻放在水面上。木杯竟像有千斤重似的,稳稳浮在水面,没有半点晃动。杯渡抱起佛像,轻轻一踩,就站在了木杯上。没有船桨,没有风帆,那木杯却像长了翅膀的鱼,贴着水面飞快地往前飘,眨眼间就到了河对岸。等主人家反应过来,杯渡早已抱着佛像没了踪影,只留下河面上一圈圈渐渐散开的涟漪。

后来,杯渡辗转到了京师建康。他还是那副邋遢模样,走在街上,小孩们会围着他扔石子,商贩们会嫌他挡路,可他从不生气,要么嘿嘿笑着躲开,要么蹲下来和小孩一起捡石子玩。有一回,他去延贤寺拜访法意道人。法意道人早听说过杯渡的奇事,特意收拾了一间干净的厢房请他住。可杯渡住了没两天,就说要去瓜步,不等法意道人挽留,就背着芦筐出了门。

到了江边,杯渡看见一艘渡船正准备开,就上前跟船夫打招呼,想搭船。船夫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身上还带着股说不清的味道,皱着眉摆手:“船满了,你等下一班吧!”其实船上还有不少空位,只是船夫嫌他寒酸,不想让他上来。杯渡也不辩解,只是笑着走到江边,脱下鞋子,把两只脚叠在木杯里——那木杯本就小,他的脚却像能缩小似的,刚好能放进去。他抱着芦筐,靠在岸边的柳树上,嘴里还哼着没人听得懂的调子。没过一会儿,那木杯竟自己动了起来,顺着江水往对岸飘,速度比渡船还快,等船夫的渡船刚开出去没多远,杯渡已经站在北岸朝他挥手了,气得船夫差点把船桨扔了。

杯渡到了广陵,正赶上村里李家举办八关斋。八关斋是佛教的一种修行仪式,举办时会准备斋饭,招待前来的僧人。杯渡没被邀请,却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李家的人见他模样邋遢,想把他赶出去,可刚伸手碰到他的衣角,就像被什么东西弹了一下,手麻得半天动不了。李家主人觉得奇怪,心想这僧人怕是不一般,就赶紧请他坐下,还端上斋饭。杯渡也不客气,拿起碗筷就吃,一口气吃了三大碗,吃完抹了抹嘴,起身就走,连句谢谢都没说,气得李家的小辈们直跺脚,可主人家却拦住他们:“别惹他,这人不简单。”

后来,杯渡又到了一处渔村。他饿了,就走到河边找渔翁要鱼。那渔翁刚撒了网,正等着收网,见他来要鱼,没好气地骂道:“我还没捞上来呢,哪有鱼给你?快走快走,别耽误我干活!”杯渡也不生气,从地上捡起两颗小石子,轻轻往渔翁的渔网里一扔。没过一会儿,渔翁就听见水里传来“扑通扑通”的声音,低头一看,竟是两只大水牛在渔网里打架,渔网被牛蹄踩得稀烂,鱼也全跑了。渔翁又气又急,抬头想找杯渡理论,可杯渡早就没了踪影,连那两只水牛也不见了,只剩下破成碎片的渔网飘在水面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再后来,杯渡到了松江。松江的江面比孟津河还宽,水流也更急。他这次没乘木杯,而是从芦筐里拿出一片荷叶,像盖碗似的倒扣在水面上,然后轻轻一跃,就站在了荷叶上。那荷叶竟像小船似的,载着他稳稳地渡过了江。上岸后,他又一路往南,去了会稽的剡县,还登上了天台山。天台山山路陡峭,好多地方连路都没有,可杯渡穿着破鞋,走得比当地的樵夫还快,上山下山如履平地。他在天台山待了几个月,没人知道他做了什么,等他回到京师时,身上的袈裟还是那么破,可眼神却比以前更亮了。

杯渡在京师待久了,认识他的人也多了。有人说他是神仙下凡,有人说他是妖怪变的,可不管别人怎么说,他还是该吃吃、该睡睡,有人请他去家里做客,他就去;请他帮忙,只要他愿意,总能办成。有一回,南州有个姓陈的人家,家里还算富裕,也信佛。陈家主人听说过杯渡的奇事,就特意派人去京师请他来家里做客。杯渡也不推辞,背着芦筐就去了。在陈家住的日子里,陈家对他很恭敬,每天都准备好酒好饭招待他。

可没过多久,陈家主人就听说,京师里还有一个“杯渡”,模样、穿着和自家请来的一模一样,也总乘着木杯渡水。陈家父子五人都不信,觉得肯定是有人冒充杯渡骗钱,就决定派两个人留在家里看着“杯渡”,另外三人去京师看看。到了京师,三人果然在一户人家见到了“杯渡”,那模样和家里的杯渡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的破袈裟,一样的芦筐,连说话的语气都一样。三人心里犯嘀咕,就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着蜜姜、刀子和熏陆香,想试探一下。没想到那“杯渡”拿起蜜姜,几口就吃了个精光,剩下的刀子和熏陆香却还好好地放在膝盖上,和家里杯渡的习惯一模一样。

三人赶紧回到南州,见家里的杯渡还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还拿着半块没吃完的蜜姜。父子五人这才明白,杯渡的神通远不止乘杯渡水这么简单,说不定他能分身呢!从那以后,陈家对杯渡更恭敬了,把他当成活菩萨一样供奉。

杯渡不仅有神通,还会治病。有个叫齐谐的人,家里人得了重病,请了好多大夫都治不好。他听说杯渡能治病,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请他。杯渡跟着齐谐到了家,也不把脉,只是对着病人念了几句没人听得懂的咒语,又用手在病人的额头摸了摸。没过一会儿,病人原本苍白的脸就有了血色,呼吸也平稳了,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了。齐谐又惊又喜,当即拜杯渡为师,还想把他的事迹写下来,编成传记。杯渡也不阻拦,只是笑着说:“我的事,你记不全,也写不完,随便写写就好。”

元嘉三年九月,杯渡突然对齐谐说,他要去东边走走。临走前,他把自己攒下的一万钱和一些杂物交给齐谐,说:“这些钱你拿着,帮我办一场斋会,供养僧众。”齐谐还想挽留,可杯渡已经背着芦筐出了门,走得很快,转眼间就没了踪影。

可谁也没想到,没过多久,就有人传来消息,说杯渡在赤山湖得了痢疾,去世了。齐谐听了,心里又难过又不信——那么神通广大的人,怎么会因为痢疾去世呢?他赶紧派人去赤山湖,果然找到了杯渡的遗体。他按照杯渡的嘱托,先办了斋会,然后把杯渡的遗体接回建康,葬在了覆舟山。

可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元嘉四年,吴兴有个叫邵信的人,得了严重的伤寒,浑身发烫,说胡话,家里人请了好多大夫,都没人敢治,怕治不好担责任。邵信平时信佛,躺在床上,只能默默念着观音菩萨的名号,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就在他快撑不下去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僧人走进来,穿着和杯渡一样的破袈裟,手里也拿着个芦筐。那僧人说:“你别担心,我师父杯渡马上就来看你。”邵信虚弱地摇了摇头:“杯渡大师已经去世了,怎么会来呢?”僧人笑着说:“我师父想来,有什么难的?”说着,从袈裟的带子上解下一个小盒子,倒出一点粉末,给邵信服了下去。没过一会儿,邵信就觉得浑身清爽,烧也退了,精神也好多了。等他想道谢时,那僧人已经不见了。

还有个叫杜僧哀的人,以前也侍奉过杯渡。有一回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心里想着:“要是杯渡大师在就好了,他肯定能治好我的病。”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睁开眼,就看见杯渡坐在床边,还是那副邋遢模样,笑着对他说:“你这病,不算重。”说着就念起了咒语,杜僧哀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头顶流到脚底,没过多久,病就好了。

后来,还有人在不同的地方见过杯渡——有人说在江边看见他乘着木杯渡水,有人说在山里看见他和樵夫聊天,还有人说在集市上看见他和小孩玩石子。没人知道他到底是真的去世了,还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也没人知道他的神通到底有多大,他的来历到底是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人们只记得,有这么一个穿着破袈裟、扛着芦筐的僧人,总乘着一只小小的木杯,渡过人世间的江河湖海;他不循常规,却心怀慈悲,用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看起来疯疯癫癫,却比谁都通透,看透了世间的虚名浮利,只守着自己的一份自在。

杯渡的故事,像一缕清风,吹过千年的时光。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神性,从来不在华丽的袈裟里,不在庄严的殿堂里,而在对他人的慈悲里,在对生活的自在里。那些看起来平凡甚至邋遢的人,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暖与力量;那些看似荒唐的举动背后,或许藏着最纯粹的善意。

就像那只小小的木杯,看似脆弱,却能载着人渡过汹涌的江河;就像杯渡身上的破袈裟,看似寒酸,却裹着一颗比金子还珍贵的慈悲心。生活中,我们不必在意他人的外表,也不必执着于世俗的规矩,只要心怀善意,自在前行,就能像杯渡的木杯一样,稳稳地渡过人生的每一条河流,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释宝志:锡杖悬镜的奇僧,乱世中的先知

南朝宋时,金城有个姓朱的少年,自幼便对佛法生出浓厚兴趣,年纪轻轻就剃度出家,法号宝志,在江东道林寺修习禅业。起初,他和其他僧人并无不同,每日诵经打坐,恪守清规,可到了宋大始初年,他却突然变得“怪异”起来——居无定所,有时睡在寺院的屋檐下,有时干脆蜷在街头的石板上;吃饭也没有固定时间,饿了就随手抓些斋食,不饿时几天不吃也不见饥色;头发留得长长的,遮住半张脸,常年光着脚在街巷里行走,脚下的石子磨得脚底生茧也毫不在意。

最特别的是他手中的锡杖,杖头总挂着几样奇怪的东西:一把剪刀、一面铜镜,有时还挂着一两匹粗布帛。有人问他为何挂这些,他要么含糊其辞,要么说些没人听得懂的话,时间久了,江东的百姓都觉得他是“疯僧”,见了他要么躲着走,要么围着看稀奇,只有少数信佛的人,会恭敬地递上些斋饭。

到了南齐建元年间,宝志的“异迹”越来越多。有一次,他在街头坐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眼神却依旧明亮,有人好奇地递给他一个馒头,他接过咬了一口,又还给那人,说:“你自己吃吧,我不饿。”还有一回,他见着一个农夫,突然拉住人家的手说:“往东走,别往西。”农夫觉得奇怪,却还是听了他的话,结果当天下午,西边的山路就发生了塌方,好多往西走的人都被埋了,农夫想起宝志的话,后怕不已,特意提着自家种的蔬菜去谢他,可宝志早就没了踪影。

他与人说话,总是前言不搭后语,起初让人难以理解,可过不了多久,他的话就会一一应验。有次他在街上对着空气喊:“水要来了,水要来了!”旁人都笑他疯癫,可没过半个月,当地就下了一场大暴雨,江水漫过堤坝,淹没了不少房屋,那些提前听了他的话、搬到高处的人,都躲过了一劫。他还时常随口赋诗,诗句看似晦涩,却像谶语一样,能预示未来的事。渐渐地,江东的官民都开始敬重他,有人甚至专门在家中设了香案,供奉他的画像。

南齐武帝萧赜却觉得宝志是“惑众妖人”,担心他的言行会扰乱民心,就下令把他抓起来,关押在建康的监狱里。可第二天一早,就有人在集市上看见宝志,正蹲在路边和小孩玩石子。狱吏听说后,赶紧去狱中查看,却见宝志正坐在牢房里闭目打坐,丝毫没有离开过的痕迹。狱吏又惊又怕,宝志却睁开眼,笑着对他说:“你去门口看看,有两辆车送吃的来,用金钵盛着饭,是给我的。”

狱吏将信将疑地走到监狱门口,果然看见齐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各自带着侍从,提着食盒来给宝志送斋饭。两人听说宝志被关在狱中,特意奏请武帝,获准后亲自前来探望。狱吏这才知道宝志绝非普通人,赶紧把他的话禀报给武帝。武帝也觉得奇怪,就下令把宝志迎入宫中,安置在后堂,还特意取消了当天的宫内宴饮,想看看宝志到底有什么本事。可宝志却像没见过世面的普通人,跟着宫里的侍从四处走动,一点“仙气”都没有。更奇的是,当天景阳山上,还有人看见一个和宝志一模一样的僧人,正和七位僧人一起打坐,武帝派人去查,却什么都没找到,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一次,宝志被人追杀,他一路跑到树林里,看见一棵大树,树上有只鸟,模样和他之前画过的鸟一模一样。他灵机一动,爬上树,坐在鸟的旁边,那鸟竟一点也不害怕,依旧站在枝头。追杀他的人追到树林里,只看见树上的鸟,以为宝志已经跑远了,就转身回去了,宝志就这样躲过了一劫。

南齐的屯骑校尉桑偃,暗中策划谋反,他听说宝志能预知未来,就想去问问吉凶。可他刚走到宝志面前,宝志就突然站起来往后退,一边跑一边大喊:“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桑偃又惊又怒,觉得宝志坏了他的事,却又不敢当场发作,只能灰溜溜地走了。没过十天,桑偃的谋反计划就败露了,他仓皇逃往朱方,结果还是被官府抓住,最终落了个砍头破腹的下场,正应了宝志的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南齐的鄱阳忠烈王,曾经把宝志请到自己的王府里。宝志刚坐下没多久,就突然让侍从赶紧去找“荆子”(即荆木的果实,常用来象征“荆州”),找来了就放在王府的大门上。鄱阳王和侍从都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却还是照办了。没过多久,朝廷就下了诏书,任命鄱阳王为荆州刺史,众人这才明白,宝志早就预知了鄱阳王的任命,用荆子暗示他要去荆州赴任。像这样的预知之事,宝志做过太多,每一件都准确无误。

宝志平时常往来于兴皇寺和净名寺,和寺里的僧人一起诵经打坐。等到梁武帝萧衍即位后,特意下了一道诏书,说:“志公的行迹看似如同尘垢般平凡,精神却能游走于幽冥深远之地,水火不能将他灼伤浸湿,蛇虎不能对他造成伤害。论他的佛理造诣,已达到声闻乘的最高境界;谈他的隐逸修行,道行更是高深卓着。怎能用凡夫俗子的眼光去拘束他,这实在是鄙陋浅薄。从今往后,志公可以随意出入宫廷和各处寺院,不得再加以限制。”

有一回,外地有个僧人,受方丈之托来建康找宝志,却不知道宝志的具体住处,只能四处打听。有人告诉他:“城西的寺院里有个得了风病的僧人,别人都叫他志公,虽然名义上住在那里,却总在都城里热闹的地方逗留,一百天也难得去寺院一次,他的房间常年空着没人住。”两人说话间,那僧人突然看见宝志坐在寺院的厨房房顶上,醉醺醺地喊着要吃的。寺院的僧人说已经过了斋饭时间,暂时没有吃的,宝志就生气地站起来,大声骂了几句。

寺院的僧人想试探一下他,就让一个沙弥在厨房旁边转圈,故意喊“黄头”(宝志的小名)。宝志听见后,立刻从房顶上跳下来,问:“谁在喊我?”然后跟着沙弥走到那个外地僧人的面前,说:“你之前说要带猎狗来抓我,怎么这次是空着手来的?”外地僧人这才知道,眼前的就是宝志,赶紧跪下磕头忏悔,把方丈的书信递给他。宝志接过信看了看,说:“方丈叫我回去,我过不久就会回去的。”然后他伸出手指算了算,说:“某月某日我就走。”之后就不再和那僧人说话了,众人只默默记下了他说的日期。

到了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冬天,宝志在台城后堂对身边的人说:“菩萨要走了。”没过十天,他就无病而终了。去世后,他的尸体依旧香气弥漫,身体柔软,脸上还带着平和喜悦的神情,就像睡着了一样。临终前,他点燃了一支蜡烛,交给后阁的侍从吴庆,吴庆赶紧把这件事禀报给梁武帝。梁武帝听后,悲痛不已,特意下令按照高僧的礼仪安葬宝志,还在他的墓前修建了寺庙,供后人祭拜。

宝志的一生,看似疯癫不羁,却藏着过人的智慧与慈悲。他用剪刀象征“剪断烦恼”,用铜镜象征“映照本心”,用看似怪异的言行,在乱世中提醒人们敬畏因果、坚守善念;他预知未来,却从不用来谋取私利,只用来帮助他人避开灾祸、认清方向。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华丽的言辞里,而在洞察世事的通透中;真正的慈悲,也从来不在庄严的仪式里,而在贴近众生的行动中。那些看似“怪异”的人,或许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世间的温暖与正义。就像宝志手中的锡杖,虽挂着寻常物件,却能指引人走出迷茫;就像他光着的双脚,虽沾满尘土,却能丈量出人心的善恶。只要心怀善念,坚守本心,哪怕身处乱世,也能活出自己的清明与坚定。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