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那跋摩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建康城的春天总裹着一层薄雾。祗园寺的晨钟刚敲过第三响,扫地僧就看见西跨院的竹门开了——永那跋摩法师披着件洗得发白的僧袍,正蹲在石阶边,小心翼翼地将石缝里的蚯蚓移到花坛里。
这是法师来建康的第三个月。他从西域跋涉万里,渡江南来时,船在采石矶遇到风浪,同船商人慌得往江里扔货物,唯有他盘腿坐在甲板上,手里攥着串菩提子,轻声念着经。等船靠岸时,商人发现他袍角沾着的江泥里,竟还裹着只没被冲走的蜻蜓卵。
消息传到宫里,宋文帝立刻派了人来请。彼时文帝正为国事烦忧:去年江南大旱,今年又有流民涌入建康,他虽下了令减免赋税,却总觉得做得不够。更让他纠结的是“持斋不杀”的誓言——身为帝王,宫廷宴饮要备肉食,祭祀典礼需用牲畜,他想守着慈悲心,却总被俗务捆着手脚。
第一次在太极殿见永那跋摩,文帝特意屏退了侍从。殿外的石榴花正开得热闹,他却皱着眉叹道:“法师,朕一直想持斋,不伤害生灵,可总被国事牵绊,连这点心愿都难实现。您远道而来教化我们,可有办法教朕?”
永那跋摩刚喝完一杯茶,指尖还沾着茶渍。他没急着回答,反而指了指殿角的铜漏:“陛下看这铜漏,水滴昼夜不停,是为了计时;可若没有上面的刻度,水滴得再多,也分不清时辰。”
文帝愣了愣,没明白这话的意思。
法师又道:“修行就像铜漏,‘心’是水滴,‘事’是刻度。寻常百姓身份低微,能影响的只有身边人,所以得靠持斋、不杀生这些具体的事来约束自己,守住善心;可陛下是万民之主,您的‘心’不只是自己的,更是天下人的。”
他起身走到殿门口,指着宫外的街巷:“陛下说想持斋,可若能让百姓粮仓里有米,不用为了饱腹去捉鱼虾,这比您自己不吃肉更实在;您说不想杀生,可若能减轻徭役,让农夫不用累死在田埂上,能安安稳稳活到老,这比您救下一只禽鸟更慈悲。”
文帝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他想起上个月去城郊巡查,看见农户王阿婆的孙子因为没钱治病夭折,当时他只给了些银两,却没想着改革徭役制度——若是农户不用年年被征去修河,能多照看家人,或许孩子就不会走得那么早。
“法师是说,帝王的修行,不在一时一餐的克制,而在治国的仁心?”文帝问。
永那跋摩点头:“陛下颁布一道善令,能让千万人安居乐业;整顿一次刑罚,能让无数人免于冤死。就像辨明钟律,风雨自然调和;理顺时令,寒暑才会分明。您把国家治理好了,百姓能平安度日,这才是最大的持斋,最广的不杀啊。”
那天之后,文帝变了。他不再执着于自己是否吃斋,而是每天清晨都要听大臣奏报民生:哪里的堤坝该修了,哪个州的赋税太重了,哪家私塾缺先生了。他还下了令,减少宫廷用度,把省下来的钱拿去建义仓、开医馆。
有次宫廷宴饮,御厨按旧例备了烤乳猪,文帝看着那道菜,忽然对大臣们说:“这乳猪若是活着,能长成大猪,农户能靠它卖钱养家;可现在它成了盘中餐,只够我们几个人饱腹。不如以后宴饮少备些肉食,多备些蔬果,省下的钱拿去给流民买种子。”
大臣们听了,纷纷赞同。没过多久,建康城里的义仓堆满了粮食,医馆里挤满了看病的百姓,连街边的乞丐都少了许多。
祗园寺的扫地僧发现,永那跋摩法师后来很少待在寺里,总是带着弟子去城郊的农户家帮忙——有时帮着插秧,有时给老人看病,有时还会教孩子们认字。有农户问他:“法师,您怎么不去宫里给陛下讲经了?”
永那跋摩笑着说:“陛下已经把经念到百姓心里了,我这老头子,不如多帮大家干点实事。”
那年冬天,建康下了场大雪,文帝特意派人给祗园寺送了炭火。送炭的小太监回来禀报,说看见法师正和流民一起在寺外扫雪,还把自己的僧袍给了冻得发抖的孩子。文帝听了,默默吩咐人再送些棉衣过去。
后来有人问永那跋摩,为何愿意千里迢迢来南朝教化。他指着寺外的桃树说:“不管在西域还是江南,桃树都会开花结果;不管是帝王还是百姓,善心都能滋养万物。我只是告诉陛下,他的善心能庇佑更多人,就像阳光不只会照在窗边,还会洒遍田野。”
这世间的善,从不是困在一方小小的斋堂里,也不是守着一只禽鸟的性命。真正的慈悲,是把自己的仁心化作春雨,洒向需要的人——帝王如此,普通人亦如此。你多帮邻居扛一次东西,多给陌生人一个微笑,都是在践行善念。就像永那跋摩所说,道在心,不在事;只要心里装着别人,每一件小事,都是修行。
2、法度
南齐初年的金陵城,秋风吹得玄武湖的芦苇沙沙响时,释法度法师刚踏上摄山的石阶。他背着半旧的经卷,草鞋沾着山道的泥土,远远就看见山腰处有片荒废的院落——断墙爬满枯藤,石阶缝里长着半人高的野草,风一吹,竟带着几分说不出的寒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处院落本是高士僧绍的隐居地。僧绍是齐郡有名的读书人,一生不恋官场,只爱躲在摄山读书修行。半年前他偶遇法度,见法师谈吐清雅、心性澄澈,便引为知己,临终前特意留下遗愿,要将这摄山居所捐出,改建为栖霞寺。可谁也没想到,寺院还没动工,怪事就接连发生。
最早来打理院落的是两个杂役,刚住了一夜,就高烧不退,嘴里胡话连篇,说夜里总听见窗外有车马声;后来有个道士听说了,觉得这地方风水好,想改成道观,结果刚搬来的当天,就从石阶上摔了下去,腿骨断了两根。久而久之,没人再敢靠近这处院落,连山下的农户路过,都要绕着道走,说山里有“山灵”在作祟。
法度却没当回事。他搬进断墙里的旧屋,当晚就点起一盏油灯,坐在案前翻阅经卷。夜色渐深,山风裹着落叶敲打着窗棂,忽然间,院外传来一阵清晰的人马声——有马蹄踏在石阶上的“得得”声,有兵器碰撞的“铿锵”声,还有人低声吆喝着,像是一支队伍正往院里来。
油灯的火苗晃了晃,法度却依旧垂着眼,手指轻轻拂过经卷上的字迹。没过多久,屋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身着青色长袍的男子走了进来。这男子面容俊朗,腰间佩着玉饰,身后跟着十几个侍从,个个衣着整齐,却没一点脚步声,仿佛踏在云端上。
男子走到案前,递上一张竹制的名刺,声音温和却带着几分威严:“在下靳尚,久闻法师高名,今日特来拜访。”
法度抬眼看向他,目光平静无波:“施主深夜到访,不知有何见教?”
“实不相瞒,”靳尚拱手道,“这摄山一带,我已守护七百余年。神道有神道的规矩,凡俗之人若心不诚、意不纯,强行在此栖居,难免会遭祸患。先前那些想占此地的人,或贪求风水,或心怀杂念,并非真心向道,所以才会遇险,这也是他们的命数。”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法度身上,语气多了几分敬重:“但法师不同。您心怀慈悲,为建寺而来,是真正的有德之人。我今日来,是想将这摄山之地正式奉送给您,助您建成栖霞寺。另外,我还想拜在法师门下,受持五戒,从此结下善缘。”
法度听完,轻轻摇了摇头:“人有神道,人有人间道,本就殊途,不必强求共处。况且施主身为山灵,世代受山下百姓的祭祀,祭祀中难免有杀生之举,这正是五戒中‘不杀生’的大禁,施主如何能守?”
靳尚沉默了片刻,随即坚定地说:“若能为法师护法,助栖霞寺建成,我愿即刻下令,让山下百姓从此改用蔬果祭祀,再也不伤害生灵。只要能受持五戒,这点约束又算得了什么?”
法度看着他眼中的诚意,缓缓点头:“施主有此善念,便是功德。既如此,我便为你授戒,盼你日后能坚守善念,护佑一方生灵。”
靳尚大喜,当即率侍从在案前跪下,恭恭敬敬地受了五戒。等仪式结束,他又深深作了一揖,带着侍从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院外的人马声也随之消失,只留下满院的宁静。
第二天清晨,法度刚推开屋门,就看见石阶上放着一个布囊,里面装着一万钱,还有几捆新的香烛,旁边附了一张字条,字迹工整:“弟子靳尚,谨以薄礼供奉,助建栖霞寺,望法师笑纳。”
后来,栖霞寺顺利动工。施工时,工匠们总说夜里能看见有身影在工地周围巡视,遇到刮风下雨,工棚却从没漏过雨;有次山脚下发山洪,洪水眼看要冲上山寺,却在离寺院百步远的地方突然改道,绕山而去。山下百姓都说,是靳尚在暗中护法,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法度法师的德行,感化了神道。
栖霞寺建成那天,法度站在大殿前,看着往来的香客,轻声对身边的弟子说:“所谓‘妖邪’,不过是人心的畏惧;所谓‘神道’,也需以善念为基。只要心怀真诚与慈悲,纵是阴阳殊途,也能共赴善缘。”
这世间从没有天生的“凶地”,只有不被感化的人心。无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看不见的“神道”,真诚与善念,永远是最有力的“法度”。它能化解畏惧,能联结殊途,更能让每一份善意,都开出温暖的花。
3、通公
南朝梁末年的建康城,总飘着一股说不清的沉郁。街市上的行人脚步匆匆,连茶馆里的说书人都少了往日的热闹——人人都在传,北朝的侯景带着大军往江南来了,说不定哪天就会渡过长江,兵临城下。
就在这人心惶惶的时候,城里总少不了一个奇怪的身影。这人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只唤他“通公”,既不僧不道,也不务农经商,天天披着件油渍斑斑的旧袍,揣着个酒葫芦,要么蹲在街角啃酱肉,要么在集市里东游西逛,嘴里还总念叨些没人听得懂的疯话。可奇的是,他说的那些“疯话”,后来竟都一一应验。
有次他在西明门外的墙根下,捡了足足两筐死鱼头,密密麻麻堆在路边,路过的人嫌腥臭,都绕着走,他却拍着鱼头笑:“快了,快了,以后这里要堆更多‘大头’哩!”还有一回,他扛着一捆带刺的青草荆棘,在最繁华的朱雀大街上挖坑栽种,店家骂他疯癫,他也不恼,只说:“没多久,这里就只剩这些玩意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