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89章 异僧三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89章 异僧三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释道安:陋貌藏慧光,丹心照佛途

东晋年间的常山扶柳,是个浸染着儒学气息的小城。城里的魏家虽不算名门望族,却也是世代耕读传家,家里的书架上总摆着《论语》《礼记》,逢着农闲时节,父亲还会教孩子们认字断句,日子过得平和又安稳。可这份安稳,在释道安七岁那年戛然而止——父母相继离世,小小的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只能跟着外兄孔家过活。

寄人篱下的日子,总少不得看人脸色。外兄家的孩子多,粮食本就紧张,释道安从不争抢,总是默默帮着扫地、喂鸡,做完活就缩在角落里,捧着外兄家旧得卷了边的书本看。谁也没料到,这孩子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有次外兄随手拿了篇《论语》里的《学而》篇让他读,他只盯着书页看了两遍,再抬头时就能一字不落背出来,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语气停顿都分毫不差。外兄又惊又喜,连忙跟邻里说,邻里们起初不信,特意找了些生僻的诗文来考他,结果释道安依旧应答如流,大家这才叹着气说:“魏家这孩子,是块读书的好料子,可惜命苦啊。”

十二岁那年,释道安路过城郊的寺院,听见里面传来僧人诵经的声音,那声音沉稳悠长,像山间的清泉淌过心间,瞬间抚平了他这些年的委屈。他站在寺门外,听了整整一下午,直到夕阳把寺院的影子拉得老长,才鼓起勇气走进寺院,对着住持磕了三个响头,说想出家为僧。住持见他年纪小,又瘦又矮,眉眼也没什么出众之处,心里便有了些轻视,只淡淡说:“出家可不是闹着玩的,要做粗活,要诵经书,你吃得消吗?”释道安用力点头:“弟子不怕苦,只求能跟着师父学佛法。”住持见他态度坚决,便收留了他,却没把他当成可塑之才,只让他跟着杂役僧一起,每日扫地、挑水、打理菜园,连经书的边都摸不到。

其他弟子见他模样普通,又总做些杂活,也时常拿他打趣,说他“天生就是干粗活的命”。释道安从不反驳,只是每天把活计做得格外仔细——菜园里的杂草拔得干干净净,挑来的水清澈见底,连扫地都要把青砖缝里的灰尘抠出来。做完活,他就偷偷躲在藏经阁的窗台下,听里面的僧人讲经,耳朵贴在冰冷的窗棂上,生怕错过一个字。有次天下大雨,窗台漏雨,他的衣服被淋得湿透,却还是一动不动地站着听,直到僧人讲完经出来,见他浑身发抖,才把他拉进屋里,给了他一块干布巾。

这样过了三年,释道安觉得自己听得差不多了,才壮着胆子去找当初收留他的师父,双手合十说:“师父,弟子想读经书,恳请师父赐经。”师父正坐在蒲团上捻着佛珠,抬眼瞥了他一眼,见他还是那副不起眼的模样,便随手从书架上抽了一卷《辩意经》扔给他:“这卷经有五千字,你先拿去读,读懂了再来找我。”释道安双手接过经书,书页边缘有些磨损,却依旧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他紧紧抱在怀里,像捧着稀世珍宝。

第二天一早,释道安照常去菜园干活,怀里却揣着那卷《辩意经》。中午歇晌时,其他弟子都躺在树荫下睡觉,他就找了个僻静的土坡,把经书摊在膝盖上,一字一句地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页上,他读得入了迷,连蚂蚁爬到手上都没察觉。到了傍晚收工,他把经书仔仔细细卷好,捧着去找师父,轻声说:“师父,这卷经我读完了,想再换一卷。”师父皱起眉头,语气里带着些不耐烦:“昨天才给你的经,你就读完了?莫不是拿我寻开心?”释道安连忙说:“弟子不敢欺瞒师父,这卷经我已经背下来了。”

师父显然不信,让他当场背诵。释道安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声音清亮地背了起来:“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从开篇到结尾,五千字的经文,他背得流畅自然,没有一处卡顿,连标点符号对应的停顿都精准无误。师父手里的佛珠停了下来,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却还是嘴硬:“或许是你运气好,刚好记熟了这卷。”说着,又从书架上拿了一卷《成具光明经》,这卷经有一万多字,比《辩意经》难读不少,“你再把这卷读了,若是还能背下来,我就教你正经佛法。”

释道安依旧把经书揣在怀里,白天干活间隙读,晚上就借着寺院大殿里的长明灯接着读。长明灯的光忽明忽暗,他怕把经书弄脏,就把书页放在干净的布垫上,手指轻轻点着字,一个一个地记。有天晚上,他读得太入神,不小心碰倒了油灯,灯油洒在书页上,他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连忙用布巾小心翼翼地擦,直到把油渍吸干净,才又接着读。

就这样过了一天,到了傍晚,释道安又捧着《成具光明经》去找师父。师父这次没多说,直接拿过经书,翻到中间的章节,指着其中一段让他背。释道安张口就来,不仅背出了经文,还能简单解释其中的含义。师父这才彻底服了,他放下经书,站起身,对着释道安深深鞠了一躬:“是我有眼无珠,错看了你。从今往后,你就跟着我学经,我定把我会的都教给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那以后,释道安终于能光明正大地坐在藏经阁里读经,他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佛法知识,不管是《金刚经》还是《法华经》,只要读过几遍,就能融会贯通。几年后,他的学识已经超过了师父,开始有人来向他请教佛法。可他总觉得,市面上流传的佛经注解,有些地方不够准确,甚至曲解了佛陀的本意。于是,他决定自己注解佛经,让更多人能读懂真正的佛法。

可注解佛经哪有那么容易?有些经文的含义深奥难懂,不同的僧人有不同的解读,稍有不慎就会偏离真理。释道安对着经书,常常愁得睡不着觉。有天晚上,他在佛前焚香,双手合十,郑重地发誓:“弟子释道安,愿注解佛经以传后世。若弟子所注经文,未偏离佛法真理,愿诸佛菩萨显祥瑞之兆,以安弟子之心。”

说完这话,他便回到禅房,疲惫地躺在床上睡着了。梦里,他看见一位僧人缓缓走来,那僧人头发雪白,垂到肩膀,眉毛又长又密,眼神慈祥得像冬日的暖阳。僧人走到他面前,轻声说:“你不必担忧,你注解的经文,与佛法道理十分契合。我本是宾头卢尊者,因未能入涅盘,一直在西域修行,今后会助你通达佛法。你可时常设斋食供奉,既是积累功德,也是我们缘分的见证。”释道安正要行礼道谢,却突然醒了过来,窗外天已经蒙蒙亮,可梦里僧人的话语,却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有了这个梦的指引,释道安注解经书的劲头更足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在佛前诵经,然后坐在桌前,一边对照原文,一边写下注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闭目沉思,总能想起梦里僧人的指点,找到最合适的解读。后来,西域的僧人带来了《十诵律》,释道安翻开一看,里面记载的宾头卢尊者的事迹,竟和梦里僧人的模样、话语一模一样,他这才确定,梦里的僧人真的是宾头卢尊者,心中对佛法的信仰也越发坚定。

那时的天下,早已不是太平盛世。前秦君主苻坚统一了北方后,野心越来越大,想要一举吞并江南的东晋。大臣们纷纷劝谏,说:“陛下,江南地势复杂,百姓又拥护东晋朝廷,不如先向江南传布檄文,说明我朝的诚意,若他们不服,再出兵讨伐也不迟。”可苻坚根本听不进去,他拍着桌子说:“我有百万大军,还怕打不过一个小小的东晋?”

很快,苻坚就派遣平阳公苻融率领二十五万精锐作为前锋,自己则亲自率领六十万步兵骑兵,浩浩荡荡地向江南进军,一路打到了须城。东晋王朝得知消息后,急忙任命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为统帅,率领八万军队抵抗。所有人都以为,东晋必败无疑,可谁也没料到,谢石、谢玄利用苻坚军队轻敌的弱点,在八公山设下埋伏,趁着夜色突袭前秦军营。前秦军队毫无防备,瞬间乱作一团,士兵们互相踩踏,死伤无数,苻融也在混乱中被杀。

苻坚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少数亲信仓皇逃跑,一路上不敢停歇,连鞋子跑掉了都顾不上捡。后来他想起大臣们当初的劝谏,才后悔不已,可早已为时已晚。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淝水之战”,而释道安当时正在前秦的都城长安,亲眼见证了这场战乱带来的苦难——街上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孩子们哭着找爹娘,老人们坐在路边叹气。他看着这一切,心里越发坚定了要弘扬佛法的决心,他想通过佛法,给苦难中的人们带去一丝慰藉。

战乱中,寺院里的僧人走了不少,可释道安依旧坚守着。他每天除了注解经书,还会给百姓们讲经,教他们如何在苦难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有天傍晚,他正在给百姓们讲《心经》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的道理,突然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僧人走进寺院。那僧人模样普通,甚至有些粗陋,脸上沾着灰尘,鞋子也破了个洞,他走到释道安面前,双手合十说:“师父,弟子路过此地,想在寺院借宿一晚,不知可否?”

当时寺院里的房间本就紧张,很多房间因为战乱都被毁坏了,释道安便笑着说:“施主不嫌弃的话,就住在讲堂吧,那里虽简陋,却能遮风挡雨。”僧人连忙道谢,拿着释道安递给他的干布巾,去讲堂收拾了。

当晚负责值守大殿的维那,是个细心的僧人。他半夜起来巡查,路过讲堂时,无意间瞥见里面有个人影——那僧人竟从讲堂的窗户里走了出来!要知道,讲堂的窗户很小,只有一尺来宽,寻常人侧身都难通过,可那僧人却像穿过薄纱一样轻松,走出来后又轻轻飘了回去,窗户连晃动一下都没有。维那吓得差点叫出声,他揉了揉眼睛,再仔细看时,僧人已经坐在讲堂里,对着一盏油灯诵经了。

维那不敢耽误,连忙跑去禅房找释道安,结结巴巴地把自己看到的事情说了一遍。释道安听后,却一点也不惊讶,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僧衣,说:“走,我们去拜见这位高僧。”维那愣了一下:“师父,您怎么知道他是高僧?”释道安笑着说:“能有如此神通,又如此低调,定是有修行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两人走到讲堂门口,释道安轻轻敲门,里面传来僧人的声音:“请进。”推开门,只见僧人正坐在蒲团上,手里捧着一卷经书,脸上的灰尘已经洗净,眼神明亮而平和。释道安对着僧人深深鞠了一躬:“弟子释道安,拜见高僧。”僧人笑着起身,扶起他说:“我只是个云游的僧人,当不起‘高僧’二字。我听闻你注解经书,弘扬佛法,特意来看看。”

两人坐在油灯下,从佛法教义聊到世间苦难,僧人给释道安讲了很多西域的佛法故事,还指点了他注解经书中的几个难点。释道安听得入了迷,直到窗外泛起鱼肚白,才发现天已经亮了。他正要起身去准备斋饭,却发现僧人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心正则道通,行正则法显”八个字。

释道安拿着纸条,心里豁然开朗。他知道,这位僧人定是来点化他的,而这八个字,也成了他日后修行和弘扬佛法的准则。后来,他注解的《金刚经注》《法华经注》等经书流传开来,帮助无数人读懂了佛法;他还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为后世佛经翻译立下了标准。

释道安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年幼丧亲、寄人篱下,出家后又因外貌被轻视,中年时还遭遇战乱,可他从未被这些困境打倒。他用行动证明,外貌的美丑无关紧要,出身的高低也不值一提,真正能决定一个人价值的,是内心的坚定与执着,是对信仰的忠诚与坚守。

就像山间的竹子,起初只是不起眼的笋芽,被石头压着,被风雨吹着,可它从不放弃生长,一点点往上钻,最终长成挺拔的竹子,为人们遮风挡雨,带来阴凉。释道安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苦难中扎根,在信仰中成长,最终活成了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这束光,跨越了千年时光,直到今天,依旧在告诉我们:无论境遇如何,只要守住内心的热爱与信仰,就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鸠摩罗什:舌不焦烂的译经巨匠,跨越乱世的佛法明灯

东晋年间的天竺,佛法如温润的雨水浸润着大地,一户世代研习佛法的贵族家中,诞生了一个名叫鸠摩罗什的男婴。“鸠摩罗什”在梵语中意为“童寿”,既含着家人对他长寿的期许,也暗合了他日后如孩童般纯粹、却能承载千年佛法的一生。他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慧根,三岁随母亲接触佛经,五岁就能背诵简短经文,到了七岁,更是主动剃度出家,跟着师父游走于西域各国,研学《经》《律》《论》三藏佛法。

彼时的西域,诸国林立,却都尊崇佛法。鸠摩罗什的声名,像风一样掠过沙漠与绿洲,所到之处,国王亲迎,僧众敬仰。当他东游至龟兹国时,龟兹王为表敬重,特意为他打造了一座纯金狮子座,每逢讲经之日,便请他端坐其上,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与百姓,在殿下伏地聆听。那金色的狮子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可比起鸠摩罗什口中流淌的佛法奥义,却又显得黯淡了几分——他讲经时,语调平和却极具穿透力,复杂的义理经他拆解,竟如家常话般易懂,连目不识丁的百姓都能听得入迷,西域诸国因此尊称他为“第一法师”。

而此时的中原,前秦君主苻坚已统一北方,正野心勃勃地想要收服四方。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令观测星象后,急匆匆奏报苻坚:“陛下,外国分野处有星象异动,预示将有大德智人前来辅佐中国!”苻坚心中一动,想起此前听闻的传闻,沉吟道:“朕听说西戎有位鸠摩罗什,襄阳有位沙门释道安,莫非应在他们身上?”当即派遣使者前往西域,想要请鸠摩罗什东来。

可彼时的西域路途遥远,又有诸国阻隔,使者的脚步尚未抵达龟兹,苻坚便又收到了新的请求——建元十七年二月,鄯善王与前部王再次入朝,恳请苻坚出兵西伐,帮助他们平定西域乱局,让西域诸国归附前秦。苻坚本就有意拓展疆域,又念着那位“大德智人”,便在十八年九月,任命骁将吕光为统帅,凌江将军姜飞为副将,率领七万大军,连同前部王、车师王一同西征龟兹。

出兵前夜,苻坚在皇宫建章殿为吕光设宴饯行。酒过三巡,他放下酒杯,神色郑重地对吕光说:“帝王治理天下,应以爱护苍生为根本,朕并非贪图西域的土地才出兵,而是为了安抚远方的百姓。朕最看重的,并非西域的珍宝,而是龟兹的鸠摩罗什。你此去若攻克龟兹,务必将他平安带回中原,切不可怠慢。”吕光虽心中疑惑——为何陛下对一位僧人如此重视?却还是躬身应下:“臣遵旨。”

吕光率领大军西出玉门关,穿越茫茫沙漠,历经一年苦战,终于攻破龟兹都城。可他毕竟是武将出身,不懂佛法的珍贵,见鸠摩罗什不过是个文弱僧人,便没将苻坚的嘱托放在心上,不仅没以礼相待,反而时常拿他取乐。后来吕光班师回朝,途中听闻苻坚已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前秦大乱,索性在凉州自立为王,建立后凉,鸠摩罗什也因此被困在凉州,一困就是十七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十七年间,凉州战火不断,吕光与其子吕纂、吕隆反复争夺王位,朝堂动荡不安。可鸠摩罗什却似乱世中的一株翠竹,始终保持着从容——他虽被软禁,却从未停下研学佛法的脚步,反而趁机学习中原语言,将梵文佛经与汉语语境反复对照,为日后的译经埋下伏笔。期间,后凉朝堂的数次重大决策,都印证了他的智慧。

吕光龙飞二年,张掖临松的卢水胡人沮渠男成与其堂弟沮渠蒙逊起兵反叛,推举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吕光派庶子、秦州刺史吕纂率领五万大军讨伐。当时满朝文武都认为,段业的军队不过是乌合之众,而吕纂素有威名,此战必能大胜。吕光也有些得意,特意去请教鸠摩罗什的看法。鸠摩罗什却摇了摇头,平静地说:“我观此行,未见其利。”吕光不信,依旧让吕纂出征,结果吕纂果然在合黎被叛军击败,损兵折将。

不久后,将领郭黁又起兵作乱,吕纂仓促之下放弃大军,独自轻装返回都城,却被郭黁的军队伏击,险些丧命,最终只带着少数亲信逃了回来。经此两战,后凉国力大损,吕光这才意识到鸠摩罗什的预见绝非偶然,对他多了几分敬畏,却依旧没放他离开凉州。

后来吕光的中书监张资病重,张资文采出众,性情温雅,是吕光最为器重的大臣。吕光为救张资,遍寻名医,这时有个名叫罗叉的外国僧人前来,声称能治好张资的病。吕光大喜,当即赏赐罗叉大量金银财宝,让他为张资诊治。鸠摩罗什却看出罗叉是个骗子,悄悄找到张资,说:“罗叉根本没有治病的本事,不过是浪费钱财罢了。生死虽有定数,但可以用一件事验证。”

他取来五色丝线,编成一根绳子,烧成灰末后投入水中,对张资说:“若是灰末能从水中浮起,重新聚成绳子的形状,便说明你的病已无药可治;若是不能,或许还有转机。”张资与家人屏息凝视,只见水中的灰末渐渐聚拢,竟真的浮出水面,恢复成了五色绳子的模样。后来罗叉果然治不好张资的病,没过多久,张资便病逝了。经此一事,后凉上下无人再敢轻视鸠摩罗什,都称他为“圣僧”。

直到后秦君主姚兴攻破凉州,鸠摩罗什才终于得以离开凉州,被迎往长安。此时的他,已年近六十,鬓发染霜,可眼中的慧光却愈发明亮。姚兴对他极为敬重,将他安置在逍遥园,为他修建译经道场,召集天下高僧与儒生相助,让他主持佛经翻译工作。

此前的中原,佛经多为西域僧人直译,语言晦涩难懂,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鸠摩罗什便创新译经方法,以“达意”为核心,既保留梵文佛经的原意,又用流畅优美的汉语表达,让佛法真正走进了中原百姓的生活。他每日伏案工作,从清晨到深夜,常常为了一个词语的精准翻译,与助手们争论数日。据记载,他一生**翻译佛经三百余卷,其中《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仍是佛教徒必读的典籍。

可长期的劳累,渐渐掏空了他的身体。晚年的鸠摩罗什,时常感到身体不适,却依旧坚持译经。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便对弟子们说:“我一生所求,便是让佛法在中原流传。如今我已年老,恐怕不能再与你们一同研学,只能期待来生再与诸位相遇,继续弘扬佛法。”

在生命的最后几日,鸠摩罗什感觉身体愈发虚弱,便口诵三番神咒,让外国弟子诵经为自己祈福,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他强撑着身体,召集所有弟子与僧众,神色庄重地说:“我因佛法与诸位相遇,却未能将所有心得尽数传授,心中实在遗憾。我翻译的三百余卷经论中,唯有《十诵律》一部,尚未来得及删减繁复之处,但已保留了核心要义,必定没有差错。我今日在众人面前立下誓言:若我所传译的佛经没有偏离原意,待我焚身之后,舌头定不会焦烂!”

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圆寂,这一年,正是东晋义熙五年。弟子们遵照他的遗愿,依西域习俗将他的遗体火化。熊熊烈火燃烧了许久,待火焰熄灭,众人上前查看,却见他的身体已化为灰烬,唯有舌头完好无损,依旧保持着柔软的质感,丝毫没有被火烧焦的痕迹。

“舌不焦烂”的奇迹,不仅印证了鸠摩罗什译经的虔诚与精准,更成了跨越千年的精神象征。他的一生,历经乱世漂泊,却始终坚守佛法初心;面对轻视与软禁,却从未放弃传播智慧的使命。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权势与财富,而是来自对信仰的执着、对真理的追求。

如今,每当我们翻开那些流畅优美的佛经译本,仿佛仍能看到那位端坐于灯下的老人,一笔一划地推敲字句,用智慧的光芒,照亮了乱世的黑暗,也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坚持,就能在岁月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成为照亮他人的明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3、法朗:流沙古道上的善意考验

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大地战火初燃,百姓流离失所,不少僧人选择西行天竺,求取更完备的佛经,沙门康法朗便是其中之一。他自幼在中山郡的寺院出家,研学佛法多年,总觉得对佛经的理解仍有欠缺,听闻天竺是佛法发源地,便下定决心,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比丘结伴,踏上了西行之路。

那时的西行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出了玉门关,便是茫茫流沙,白日里烈日炙烤,沙子烫得能烤熟面饼,夜里又寒风刺骨,连星辰都显得格外清冷。两人背着干粮与简单的行囊,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漠中行走,走了一千多里路,水囊里的水越来越少,脚下的路也渐渐模糊,连引路的骆驼刺都变得稀疏起来。

这天傍晚,他们正疲惫地翻过一道沙丘,忽然望见前方不远处有一片残破的佛图(即佛塔)。那佛图的墙体早已斑驳,屋顶塌了大半,只剩下几根歪斜的木柱,周围长满了齐腰深的蓬蒿,风一吹,蒿草沙沙作响,透着几分荒凉。法朗心中一动,对着同伴说:“既是佛塔所在,便是有缘之地,我们去拜一拜,也好歇脚。”

两人拨开蓬蒿走进佛塔,只见废墟中竟住着两位僧人。一位盘腿坐在残破的佛龛旁,手里捧着一卷经书,低头诵读,声音平缓却清晰,仿佛周遭的破败与他无关;另一位则躺在角落里的草席上,面色蜡黄,气息微弱,看样子是得了痢疾,身边的陶罐与布巾上满是秽污,气味刺鼻,连苍蝇都围着打转。

法朗与同伴见状,心里先泛起一阵恻隐。他们走到读经的僧人面前,轻声行礼,可那僧人只是抬眼瞥了他们一下,便又低下头继续读经,对角落里的病僧不闻不问,连一丝要帮忙的意思都没有。法朗的同伴皱了皱眉,小声对法朗说:“同为僧人,他怎的如此冷漠?见同门病重,竟不管不顾。”

法朗也觉得这位读经僧人心肠太硬,可眼下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他叹了口气,对同伴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不管他如何,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说着,便从行囊里拿出仅剩的米粮,找了个还算完好的陶罐,去附近唯一一处积水的洼地打水,生火煮粥。

水很浑浊,法朗滤了三遍才敢用;米粮不多,他便少放米多放水,熬成稀粥,好让病僧容易消化。粥煮好后,他小心翼翼地端到病僧面前,用小勺子一点点喂他。病僧虚弱得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粥水顺着嘴角流下来,法朗便用布巾轻轻擦掉,耐心地喂了一碗又一碗。

喂完粥,法朗又拿起病僧身边脏污的布巾与陶罐,去洼地边清洗。水冰冷刺骨,他的手很快就冻得通红,可他丝毫不在意,仔仔细细地把秽污洗干净,晾晒在断墙上。同伴见他如此,也放下心中的不满,帮忙清理佛塔内的杂草与垃圾,把病僧的草席换了个干净的地方。

就这样,两人在佛塔住了下来,每天轮流煮粥、喂药(他们带了些治腹泻的草药)、清洗脏物,悉心照料病僧。可病僧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到了第六天,反而越发严重,痢疾像泉水一样不停,整个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气息微弱得仿佛随时会断。

当天夜里,法朗与同伴坐在篝火旁,看着角落里的病僧,心里都有些沉重。同伴叹了口气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恐怕……他熬不过今晚了。”法朗沉默着点头,心里却有些不甘,他对着佛龛默默祈祷,希望佛祖能保佑病僧渡过难关。

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法朗起身去看病僧时,却惊得愣住了——原本面色蜡黄、气息奄奄的病僧,此刻竟坐了起来,容光焕发,眼神明亮,哪里还有半点病重的样子?更奇怪的是,昨天还满是秽污的角落,此刻竟飘着淡淡的花香,那些脏污不见了踪影,连空气都变得清新起来。

法朗又惊又喜,连忙叫醒同伴。病僧见他们来了,笑着起身行礼,说:“多谢二位连日照料,我并非真的病重,只是与我师兄一同在此考验过往行人的诚心罢了。”

法朗与同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遇到了得道高僧。病僧指着仍在读经的僧人,继续说:“那位隔房的比丘,是我的师父,早已得道,只是性子沉静,不喜表露。之前他看似冷漠,实则是在观察二位是否有真心的慈悲,而非一时的做作。”

法朗想起自己昨日还暗自嫌弃读经僧人心肠硬,顿时满脸羞愧,连忙拉着同伴走到读经僧人面前,跪下磕头悔过:“弟子无知,昨日错怪师父,还望师父恕罪。”

读经僧人这才放下经书,抬手扶起他们,语气平和地说:“二位不必自责,你们能在破败佛塔中,不顾污秽照料‘病重’之人,可见心中有真慈悲,诚心得以。西行之路虽苦,但只要心怀善念,坚守初心,必能抵达目的地,求得真经。”

说完,两位高僧从怀中取出两卷梵文佛经,递给法朗与同伴:“这是我们早年求得的经书,赠予二位,助你们研学佛法。前路漫漫,切记‘慈悲’二字,不仅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内心的坚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法朗与同伴接过经书,双手合十,深深行礼。等他们再抬头时,两位高僧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佛塔中淡淡的花香,与手中沉甸甸的经书。

两人带着经书继续西行,后来果然成功抵达天竺,求取了更多佛经,返回中原后,还将所学佛法传授给弟子,帮助了许多在乱世中迷茫的人。而那次在流沙古道上的遭遇,也成了法朗一生难忘的经历——他始终记得,真正的慈悲,从不是表面的热情,而是在看到他人困境时,不问回报、不顾污秽的真心相助;真正的考验,也从不是惊天动地的难关,而是在平凡日常中,对善意与初心的坚守。

就像沙漠中的骆驼刺,看似不起眼,却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用微小的绿色点缀荒凉——善意与诚心,也从来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表现,只需在他人需要时,伸出一双援手,付出一份真心。这份真心,不会被岁月磨灭,反而会像佛塔中那淡淡的花香,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4、李恒:福报前的选择,贪欲后的警醒

西晋年间,谯郡有个叫李恒的人,字元文。他出身寒门,自小性子急躁,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摆脱贫困,靠做官出人头地。平日里街坊邻里闲聊,别人说些家长里短,他却总插话说哪家子弟当了官、哪家官员得了赏赐,眼神里满是羡慕,连家里的田埂都懒得打理,总觉得种地没出息,迟早要被人看不起。

有一天,李恒正在家门口劈柴,想着晚上去邻村找个熟人打听做官的门路,忽然看见一个穿着僧衣的僧人朝自己走来。那僧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僧袍,手里托着个布囊,脚步轻缓,走到李恒面前停下,双手合十说:“施主,我观你面相,本有福报将至,但也有灾祸紧随其后。若你能守住清贫,潜心修道,不执着于做官发财,福报会更深厚,灾祸也会消散,你可要好好把握啊。”

李恒一听“修道”就皱起了眉,他本来就觉得出家人清苦,现在僧人还让自己放弃做官,简直是白费口舌。他放下斧头,拍了拍手上的木屑,不耐烦地说:“师父,我家本就穷,要是再不做官,这辈子都抬不起头。您就别跟我说修道了,不如跟我说说,我要是做官,能做到什么位置?能不能富贵?”

僧人见他心思全在仕途上,眼中闪过一丝惋惜,从布囊里取出一卷经书,递到李恒面前:“这卷经书能帮你静心,若你能读一读,或许能明白祸福相依的道理。”可李恒连看都没看,伸手把经书推了回去,又往前凑了凑,追着问:“师父您就别绕弯子了,您直说,我当官能到什么级别?是做小官,还是能当大官?”

僧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你若执意做官,将来能穿戴金印紫绶,最多能担任三个郡的太守。但我劝你,若是能在担任第一个郡太守时就停下,不再追求更高的官位,也算是一条安稳的路,能避开后面的灾祸。”

李恒一听“三个郡的太守”,眼睛都亮了,金印紫绶可是大官的象征,到时候自己出门有车马,回家有仆人,谁还敢说自己是寒门子弟?他根本没把“灾祸”和“停在一郡”的劝告放在心上,哈哈大笑说:“先富贵了再说!只要能当官享福,以后的事以后再想,哪顾得上什么后患!”

僧人见他执迷不悟,也不再多劝,只说天色晚了,想在李恒家借宿一晚。李恒想着僧人或许还能给自己透点做官的“玄机”,便爽快地答应了,把僧人安排在自家西厢房住下。

到了半夜,李恒翻来覆去睡不着,总想着僧人说的“三个郡太守”,心里又好奇又不安——这僧人到底是什么人?会不会是神仙?他悄悄起身,踮着脚走到西厢房门口,想看看僧人在做什么。透过门缝往里一看,李恒吓得差点叫出声:原本只有一人宽的床,竟被僧人的身体填得满满当当,僧人的身形不知何时变得异常高大,根本不像普通人。

李恒赶紧跑回屋,叫醒家人,拉着他们一起去看。可等众人举着油灯赶到西厢房,推开门一看,屋里的景象又变了:僧人不见了,房梁上却站着一只巨大的鸟,羽毛乌黑发亮,翅膀展开几乎能盖住半个屋顶,正低头看着他们,眼神锐利却不凶狠。众人吓得不敢动弹,僵在门口,直到天快亮时,那大鸟才扑棱着翅膀消失,僧人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坐在床边闭目打坐。

第二天一早,李恒送僧人出门,刚走到门口,僧人忽然身形一晃,就不见了踪影,只留下一阵淡淡的檀香。李恒这才彻底明白,自己遇到的是神人,神人本是来指点自己避开灾祸,可自己却满脑子都是富贵,根本没听进去劝告。他又悔又怕,赶紧在家里摆上佛像,开始供奉佛祖,可心里对做官的渴望,还是压过了修道的诚心,供奉也只是走个过场,从来没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贪念。

后来,李恒果然靠着力气和一点运气,结识了官场的人,一步步往上爬,真的像僧人说的那样,先后担任了西阳、江夏、庐江三个郡的太守,还被加封为龙骧将军,穿戴起了金印紫绶,出门前呼后拥,家里也堆满了钱财,成了谯郡人人羡慕的大人物。他越发得意,觉得当初僧人的“灾祸”之说都是吓唬人的,只要自己有权有势,什么都不用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好运终究没能一直跟着他。东晋太兴年间,权臣钱凤发动叛乱,李恒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财富,竟然选择投靠钱凤,参与了叛乱。他以为跟着钱凤能更富贵,却没想到叛乱很快就被朝廷平定,钱凤被杀,他也被牵连进去,最终落了个被斩首的下场。

临刑前,李恒站在刑场上,看着围观的人群,才想起当年僧人的劝告——“若能于一郡止者,亦为善道”“且当富贵,何顾后患”。他要是当初能收敛贪念,在当第一个郡太守时就停下,哪怕只是安安稳稳做个小官,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可世上没有后悔药,他的富贵像一场短暂的梦,最终被自己的贪欲碾碎,连性命都赔了进去。

李恒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心中的贪念。神人给了他选择的机会,福报与灾祸就在他的一念之间,可他却被“富贵”迷了眼,看不见背后的风险。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选择,是追求眼前的利益,还是守住内心的底线;是被贪欲牵着走,还是懂得适可而止,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了最终的结局。

真正的安稳,从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是知道“见好就收”,不被**裹挟。就像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旺反而容易倒伏,人若贪念太盛,也迟早会被贪念所伤。守住一份清醒,懂得取舍,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