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权宣示与边疆隐患:王磊的立碑筹备与内外博弈
鄂霍次克海(大明称“北海”)沿岸的初夏,寒风仍带着凛冽的气息。王磊站在庙街港的码头边,望着远处湛蓝的海面,浪花拍打着礁石,发出沉闷的声响。他脚下的土地,是黑龙江入海口与北海的交汇处,也是大明东北边疆的最北端。身后,李率泰正捧着一份绘制精细的《北海沿岸舆图》,神色凝重地汇报:“国公爷,沙俄残余势力虽已退出库页岛,但仍在北海北侧的勘察加半岛筑有临时据点,时常派小股骑兵袭扰沿岸的楚科奇部落,还散布‘北海沿岸为沙俄领土’的谣言,不少部落已心生动摇。”
王磊接过舆图,指尖划过标注着“楚科奇部落”“科里亚克部落”的区域,眉头紧锁。自库页设卫、三卫联防体系建成后,大明对东北边疆的实际控制已延伸至北海沿岸,但“控制”不等于“认同”——沙俄的谣言攻势、部落对大明主权的模糊认知,以及南京朝廷对边疆领土的漠视,都可能让这片刚稳定的土地再次陷入动荡。
“必须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宣告大明对北海沿岸的主权。”王磊沉声道,目光坚定,“在北海沿岸修建一座‘大明疆界碑’,刻碑明志,让所有部落、所有觊觎这片土地的势力都知道,这里是大明的疆土,不容侵犯!”
李率泰心中一震,随即躬身道:“国公爷高见!立碑不仅能宣示主权,还能安抚部落人心。但选址需谨慎,既要位于交通要道,让各方势力都能看到,又要易守难攻,防止沙俄人破坏。”
王磊指着舆图上一处名为“迭卡斯特里湾”的海湾:“就选在这里。此处位于北海与鞑靼海峡的交汇处,是楚科奇、科里亚克等部落往来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沙俄人南下的咽喉要道。在此立碑,既能彰显主权,又能借助三卫联防力量守护,万无一失。”
确定选址后,立碑筹备工作迅速展开。王磊从辽东调派百名石匠、两千民夫,携带充足的粮食与工具,前往迭卡斯特里湾;同时下令黑龙江卫抽调一千骑兵,提前进驻海湾周边,搭建营寨,肃清周边的沙俄散兵,确保施工安全。
然而,筹备刚启动,南京的圣旨便抵达沈阳。崇祯在圣旨中斥责王磊“擅自动用民力修筑石碑,劳民伤财”,要求“即刻停止施工,将民夫与石匠调回辽东耕作”。更让王磊意外的是,崇祯还派了工部尚书范景文作为“钦差”,前往沈阳督查,名义上是“审核工程合理性”,实则是阻止立碑。
“陛下这是怕我借立碑之名,进一步巩固在东北的势力啊。”王磊看着圣旨,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身边的陈谦忧心忡忡:“国公爷,范景文是陛下心腹,向来对您的边疆政策持反对意见,他此次前来,怕是会百般阻挠立碑之事。若强行施工,恐会被冠以‘抗旨’之罪。”
王磊沉思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立碑之事,事关主权,绝不能停。范景文那边,我来应付。你立刻给陛下写一封奏折,阐明立碑的必要性——就说‘北海沿岸部落因沙俄谣言心生动摇,若不立碑宣示主权,部落恐归附沙俄,届时北疆防线将崩溃,朝廷需耗费百万军饷才能收复’,同时承诺‘立碑工程费用由辽东商队承担,不花朝廷一两银子,民夫每日发放工钱,完工后可留居边疆开垦荒地,一举两得’。”
陈谦连忙按王磊的吩咐草拟奏折,加急送往南京。与此同时,范景文已抵达沈阳,刚下马车便直奔经略府,态度强硬地要求王磊“即刻停止立碑工程”。
“范尚书,一路辛苦。”王磊亲自迎接,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立碑之事,关乎北疆安危,并非‘劳民伤财’。我已派人将北海沿岸的情况与立碑的必要性奏明陛下,相信陛下会理解。在陛下批复前,工程照常进行,还请范尚书到迭卡斯特里湾实地考察,看看沙俄的威胁与部落的困境。”
范景文本想直接下令停工,但见王磊态度坚决,且提出让他实地考察,若强行拒绝,反而显得自己不顾边疆安危。他冷哼一声:“好!我倒要看看,你所谓的‘主权危机’是不是真的!若考察后发现你虚张声势,定要向陛下参你一本!”
三日后,王磊与范景文率领亲兵,抵达迭卡斯特里湾的施工营地。刚到营地,便看到楚科奇部落首领帖木儿带着数十名族人前来求援,哭诉道:“国公爷,沙俄人昨日又来劫掠,抢走了我们的牛羊,还说‘这片土地是他们的,让我们归顺,否则就屠村’!求您救救我们!”
范景文脸色微变,他本以为王磊是夸大其词,没想到沙俄的威胁竟如此真实。王磊安抚好帖木儿,带着范景文登上营地旁的高地,指着远处海平面上隐约可见的沙俄据点旗帜:“范尚书,那就是沙俄人的临时据点。他们虽人数不多,但凭借火铳优势,不断袭扰部落,若我们不立碑宣示主权、震慑敌人,不出半年,这些部落就会被迫归附沙俄,届时北海沿岸将成为沙俄南下的跳板,黑龙江卫与库页卫都将陷入险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后,王磊又带范景文查看施工营地:民夫们正在有序地开采石料、打磨石碑,营地内粮食充足,民夫们脸上虽有疲惫,却无不满之色。一名民夫见王磊到来,主动上前说道:“国公爷,俺们都是山东流民,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拿五十文工钱,还管饭,完工后能分到土地,比在老家饿死强多了!”
范景文沉默了。他亲眼看到了沙俄的威胁、部落的困境,也看到了民夫们自愿施工的场景,知道王磊所言非虚。回到营地后,他对王磊道:“辽国公,立碑之事确实必要,我会向陛下如实禀报,恳请陛下批准工程继续。但碑文中需强调‘大明朝廷主权’,而非你个人功绩,此事关乎朝廷威严,绝不能含糊。”
王磊心中松了口气,笑道:“范尚书放心,碑文中定会明确‘大明永乐年间,朝廷已在此设奴儿干都司,今日重立石碑,重申主权’,彰显朝廷对边疆的管辖,绝无个人邀功之语。”
范景文满意地点头,随即向南京递上奏折,详述北海沿岸的局势与立碑的必要性,力劝崇祯批准。崇祯接到王磊与范景文的双重奏报后,虽仍对王磊心存猜忌,但也明白立碑关乎边疆稳定,若因自己反对导致部落归附沙俄,后果不堪设想。最终,他下旨“准王磊在北海沿岸立碑,宣示大明主权,所需费用由辽东商队承担,朝廷不予拨款”。
得到崇祯的批准后,立碑工程加速推进。王磊亲自参与碑文撰写,碑文共分三部分:首段追溯历史,阐明“自汉以来,北海沿岸便是中原王朝属地,大明永乐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至库页岛以北”;中段宣告主权,明确“今大明重申对北海沿岸及库页岛、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权,凡在此地生活之部落,皆为大明子民,受朝廷保护”;末段警示外敌,“任何觊觎此地之势力,皆为大明仇敌,朝廷将举全国之力征讨,绝不姑息”。碑文用汉、女真、蒙古、楚科奇四种文字刻写,确保各部落与周边势力都能看懂。
与此同时,沙俄人得知大明要在迭卡斯特里湾立碑,派使者前往沈阳,威胁王磊“立即停止立碑,否则将派大军南下,摧毁营地”。王磊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加强了迭卡斯特里湾的防御——从三卫各抽调五百骑兵,组成联合防御部队,在海湾周边修建三座堡垒,架设二十门火炮;调郑联率领的水师战船进驻海湾,封锁海面,防止沙俄人从海上突袭。
沙俄使者见王磊态度强硬,且防御严密,知道自己无力阻止,只能悻悻返回据点。但他们并未放弃,暗中联络北海沿岸的一小股反叛部落,许诺“若能破坏立碑工程,将给予丰厚赏赐”,试图借部落之手阻挠立碑。
反叛部落首领名叫巴图,因曾与大明军队发生冲突,对王磊心怀不满,在沙俄人的利诱下,决定趁夜袭击施工营地。他率领三百名部落士兵,携带弓箭与弯刀,悄悄靠近营地,却不知王磊早已通过楚科奇部落的情报,得知了他们的计划。
当巴图的部队抵达营地外时,突然一声炮响,营地周围的火把瞬间点亮,大明军队从四面八方涌出,将他们团团包围。王磊站在高台上,高声道:“巴图,你勾结沙俄,背叛大明,可知罪?若你现在投降,可饶你部落族人不死,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巴图见大势已去,却仍负隅顽抗,下令士兵冲锋。大明军队早已做好准备,火炮与燧发枪齐鸣,反叛部落士兵纷纷倒地。巴图见士兵死伤惨重,知道无法突围,只能放下武器投降。
处理完反叛部落,王磊并未严惩,而是召集北海沿岸各部落首领,当着他们的面,将巴图流放至库页岛开垦荒地,其部落族人仍留在原地生活,不予追责。他对各部首领道:“大明对待子民,向来‘恩威并施’,只要你们真心归附,朝廷会保护你们的安全与利益;但若背叛大明,勾结外敌,定严惩不贷!”
各部首领见王磊既有雷霆手段,又有容人之量,纷纷表示“永远归附大明,绝无二心”。迭卡斯特里湾的立碑工程,在一片安定的氛围中,稳步推进。
第二节 碑成定界与边疆新局:王磊的治边深化与长远布局
迭卡斯特里湾的秋日,天高云淡。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大明疆界碑”终于落成。石碑高达三丈,宽一丈,由整块花岗岩打造而成,顶端雕刻着大明的龙纹图腾,正面刻着四种文字的碑文,背面则刻着参与立碑的三卫将领、部落首领与工匠代表的名字。立碑当天,王磊率领三卫将领、各部落首领与数千军民,在海湾举行了盛大的立碑仪式。
仪式当天,迭卡斯特里湾人声鼎沸。清晨,朝阳初升,王磊身着蟒袍,手持圣旨,缓步走到石碑前,高声宣读崇祯的敕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海沿岸,乃大明固有疆土,今立碑定界,重申主权。凡在此地生息之民,皆为大明子民,受朝廷庇护;凡觊觎此地之敌,皆为大明公敌,必诛之!钦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宣读完敕令,王磊亲手将一块鎏金匾额挂在石碑顶端,匾额上“大明疆界”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后,三卫将领与部落首领依次上前,向石碑行三叩九拜之礼,军民们齐声高呼“大明万岁”,声音响彻海湾,久久回荡。
立碑仪式刚结束,楚科奇部落首领帖木儿便带着族人,捧着精心准备的皮毛与药材,走到王磊面前,躬身道:“国公爷,感谢大明为我们撑起一片天!从今往后,我们楚科奇部落愿为大明守卫北海,若有外敌来犯,定当血战到底!”
其他部落首领纷纷效仿,向王磊表达归附之心。王磊笑着扶起帖木儿,对众人道:“各位首领,你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保卫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朝廷不会亏待你们,接下来,会在各部落聚居地设立驿站与学堂,教授汉话与农耕技术,还会开放贸易,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仪式结束后,王磊并未立刻返回沈阳,而是留在迭卡斯特里湾,主持后续的边疆治理工作。他深知,立碑只是宣示主权的第一步,要让北海沿岸真正成为大明稳固的边疆,还需从民生、军事、文化三方面深化治理。
在民生方面,王磊下令在楚科奇、科里亚克等部落聚居地修建“惠民驿”,每个驿站配备两名郎中、十名工匠与二十石粮食。郎中负责为部落族人治病,工匠教授农具制作与房屋修建技术,粮食则在部落遭遇饥荒时无偿发放。同时,开放庙街港与迭卡斯特里湾的“互市市场”,允许部落用皮毛、药材等特产,换取大明的食盐、布匹、农具等物资,且免征三年关税。
科里亚克部落因常年以渔猎为生,不懂农耕,冬天常因粮食短缺而挨饿。王磊得知后,从辽东调派十名农师,带着玉米、红薯种子,前往部落教授种植技术。农师们根据北海沿岸的气候,指导部落族人在房屋周边开垦小块农田,种植耐寒的作物。次年春天,部落族人惊喜地发现,种下的种子竟长出了幼苗,他们第一次看到了不靠渔猎也能饱腹的希望。
在军事方面,王磊以三卫联防体系为基础,在北海沿岸增设“北海卫”,驻扎兵力三千,由李率泰兼任都指挥使,负责统筹北海沿岸的防御。北海卫下设三个千户所,分别驻守迭卡斯特里湾、庙街港与库页岛北侧的波罗奈斯克旧址,形成“三足鼎立”的防御格局。同时,从各部落招募青壮年,组建“边民联防队”,由大明军官训练,配备燧发枪与弯刀,负责日常巡逻与情报搜集,战时则配合正规军作战。
为解决北海卫的粮草供应问题,王磊在庙街港周边开垦万亩屯田,从辽东调派五千移民与部落族人共同耕作,采用“军屯 民屯”的模式——士兵与移民各占一半土地,士兵屯田所得归军队,民屯所得归个人,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让移民与部落族人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文化方面,王磊在各部落聚居地设立“汉夷学堂”,招收部落子弟入学,教授汉话、汉字与大明律法。学堂的老师由辽东选拔的儒生担任,同时要求老师学习部落语言,以便更好地教学。王磊还规定,凡学堂毕业的部落子弟,可优先进入辽东军事学堂或沈阳工坊学习,优秀者可直接在三卫任职。
楚科奇部落首领帖木儿的儿子阿古拉,是第一批入学的学生。他聪慧好学,仅用半年便熟练掌握了汉话与汉字,还能背诵《大明律》中的部分条款。王磊得知后,亲自召见阿古拉,见他谈吐不凡,对答如流,十分欣慰,当场任命他为楚科奇部落的“部落文书”,负责部落与大明官府的文书往来。阿古拉感激涕零,发誓要为大明效力,促进部落与朝廷的融合。
立碑与治理的成效,很快显现出来。短短半年内,北海沿岸的部落再也没有受到沙俄的袭扰,百姓安居乐业;屯田收获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北海卫的需求,还剩余十万石,成为辽东的储备粮;各部落子弟纷纷入学,汉话逐渐成为部落间交流的通用语言,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
沙俄人见大明在北海沿岸的治理日益稳固,知道自己已无力染指这片土地,只能放弃南下的计划,将据点撤回勘察加半岛深处,不敢再轻易靠近大明疆界。而南京的崇祯,接到王磊送来的北海治理奏报后,虽仍对王磊的势力扩张心存顾虑,但也不得不承认,王磊确实为大明守住了东北边疆。他下旨嘉奖王磊“治边有功”,赏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同时批准设立北海卫,将其纳入大明的卫所体系。
然而,崇祯的猜忌并未因此消除。他暗中授意范景文,在北海卫安插亲信,担任千户之职,试图监视王磊的动向。王磊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阻止——他知道,崇祯的小动作难以动摇他对东北的掌控,只要边疆稳定、民心归附,就算有几个亲信安插进来,也翻不起大浪。
此时的王磊,站在迭卡斯特里湾的疆界碑前,望着北海湛蓝的海面与岸边繁忙的互市市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收服索伦部、库页设卫,到三卫联防、北海立碑,他一步步将大明的边疆从辽东推向北海,为大明守住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但他也清楚,这并非终点——西域的准噶尔部已开始崛起,江南的流民问题仍未解决,崇祯对他的猜忌也从未停止,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回到沈阳后,王磊召集核心幕僚与将领,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他指着墙上的《大明全舆图》,对众人道:“北海立碑,只是我们经略边疆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深化东北治理,推广农耕与手工业,让东北从‘边疆’变成‘粮仓’与‘工坊’;第二,加强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增加财政收入;第三,密切关注西域局势,一旦准噶尔部威胁大明边疆,立刻派兵支援。”
幕僚陈谦担忧道:“国公爷,东北的治理已耗费大量精力,若再兼顾西域与海上贸易,恐力不从心。且崇祯皇帝对您的戒心越来越重,若您的势力进一步扩张,恐会引发君臣决裂。”
王磊笑了笑:“治理东北,是为了夯实根基;兼顾西域与贸易,是为了壮大实力。至于崇祯的戒心,只要我们始终以‘大明边疆稳定’为借口,他便找不到发难的理由。而且,我们现在手握东北、台湾与北海,兵力充足,粮草充沛,就算君臣决裂,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将领们纷纷点头,他们深知王磊的远见卓识,也对他充满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磊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东北的工坊开始大规模生产农具与武器,屯田面积扩大至五百万亩,粮食产量突破千万石;与朝鲜、日本的贸易航线正式开通,辽东的皮毛、药材与台湾的蔗糖、瓷器,通过海运销往海外,为辽东带来巨额收入;派往西域的情报人员,也源源不断地传回准噶尔部的动向,为未来的边疆防御做好准备。
而在南京,崇祯看着王磊送来的一份份“功绩奏报”,心中的焦虑日益加重。他知道,王磊的势力已如日中天,东北、台湾、北海几乎成为他的“独立王国”,自己这个皇帝,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力已微乎其微。但他又无可奈何——王磊的每一步行动,都打着“为大明稳固边疆”的旗号,且成效显着,若强行削权,恐引发兵变,让大明陷入更大的危机。
崇祯只能通过安插亲信、限制财政支持等手段,暗中制衡王磊,却始终不敢与他彻底翻脸。这种“表面和睦、暗中较劲”的君臣关系,成为大明接下来数年的常态。
王磊对此早有预料,却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并非推翻崇祯,而是为大明守住边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只要东北、台湾、北海稳固,只要大明的疆域不再被外敌侵占,就算崇祯对他心存猜忌,就算自己永远无法进入南京的权力中心,也无怨无悔。
站在沈阳经略府的窗前,王磊望着北方的天空。北海的疆界碑,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大明的东北边疆;而他自己,愿做守护这座灯塔的人,用一生的心血,为大明撑起一片稳固的北疆。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迎接每一个黎明与黄昏,守护每一寸大明的土地与每一位大明的子民。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