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41章 北海立碑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41章 北海立碑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 主权宣示与边疆隐患:王磊的立碑筹备与内外博弈

鄂霍次克海(大明称“北海”)沿岸的初夏,寒风仍带着凛冽的气息。王磊站在庙街港的码头边,望着远处湛蓝的海面,浪花拍打着礁石,发出沉闷的声响。他脚下的土地,是黑龙江入海口与北海的交汇处,也是大明东北边疆的最北端。身后,李率泰正捧着一份绘制精细的《北海沿岸舆图》,神色凝重地汇报:“国公爷,沙俄残余势力虽已退出库页岛,但仍在北海北侧的勘察加半岛筑有临时据点,时常派小股骑兵袭扰沿岸的楚科奇部落,还散布‘北海沿岸为沙俄领土’的谣言,不少部落已心生动摇。”

王磊接过舆图,指尖划过标注着“楚科奇部落”“科里亚克部落”的区域,眉头紧锁。自库页设卫、三卫联防体系建成后,大明对东北边疆的实际控制已延伸至北海沿岸,但“控制”不等于“认同”——沙俄的谣言攻势、部落对大明主权的模糊认知,以及南京朝廷对边疆领土的漠视,都可能让这片刚稳定的土地再次陷入动荡。

“必须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宣告大明对北海沿岸的主权。”王磊沉声道,目光坚定,“在北海沿岸修建一座‘大明疆界碑’,刻碑明志,让所有部落、所有觊觎这片土地的势力都知道,这里是大明的疆土,不容侵犯!”

李率泰心中一震,随即躬身道:“国公爷高见!立碑不仅能宣示主权,还能安抚部落人心。但选址需谨慎,既要位于交通要道,让各方势力都能看到,又要易守难攻,防止沙俄人破坏。”

王磊指着舆图上一处名为“迭卡斯特里湾”的海湾:“就选在这里。此处位于北海与鞑靼海峡的交汇处,是楚科奇、科里亚克等部落往来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沙俄人南下的咽喉要道。在此立碑,既能彰显主权,又能借助三卫联防力量守护,万无一失。”

确定选址后,立碑筹备工作迅速展开。王磊从辽东调派百名石匠、两千民夫,携带充足的粮食与工具,前往迭卡斯特里湾;同时下令黑龙江卫抽调一千骑兵,提前进驻海湾周边,搭建营寨,肃清周边的沙俄散兵,确保施工安全。

然而,筹备刚启动,南京的圣旨便抵达沈阳。崇祯在圣旨中斥责王磊“擅自动用民力修筑石碑,劳民伤财”,要求“即刻停止施工,将民夫与石匠调回辽东耕作”。更让王磊意外的是,崇祯还派了工部尚书范景文作为“钦差”,前往沈阳督查,名义上是“审核工程合理性”,实则是阻止立碑。

“陛下这是怕我借立碑之名,进一步巩固在东北的势力啊。”王磊看着圣旨,嘴角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身边的陈谦忧心忡忡:“国公爷,范景文是陛下心腹,向来对您的边疆政策持反对意见,他此次前来,怕是会百般阻挠立碑之事。若强行施工,恐会被冠以‘抗旨’之罪。”

王磊沉思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立碑之事,事关主权,绝不能停。范景文那边,我来应付。你立刻给陛下写一封奏折,阐明立碑的必要性——就说‘北海沿岸部落因沙俄谣言心生动摇,若不立碑宣示主权,部落恐归附沙俄,届时北疆防线将崩溃,朝廷需耗费百万军饷才能收复’,同时承诺‘立碑工程费用由辽东商队承担,不花朝廷一两银子,民夫每日发放工钱,完工后可留居边疆开垦荒地,一举两得’。”

陈谦连忙按王磊的吩咐草拟奏折,加急送往南京。与此同时,范景文已抵达沈阳,刚下马车便直奔经略府,态度强硬地要求王磊“即刻停止立碑工程”。

“范尚书,一路辛苦。”王磊亲自迎接,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立碑之事,关乎北疆安危,并非‘劳民伤财’。我已派人将北海沿岸的情况与立碑的必要性奏明陛下,相信陛下会理解。在陛下批复前,工程照常进行,还请范尚书到迭卡斯特里湾实地考察,看看沙俄的威胁与部落的困境。”

范景文本想直接下令停工,但见王磊态度坚决,且提出让他实地考察,若强行拒绝,反而显得自己不顾边疆安危。他冷哼一声:“好!我倒要看看,你所谓的‘主权危机’是不是真的!若考察后发现你虚张声势,定要向陛下参你一本!”

三日后,王磊与范景文率领亲兵,抵达迭卡斯特里湾的施工营地。刚到营地,便看到楚科奇部落首领帖木儿带着数十名族人前来求援,哭诉道:“国公爷,沙俄人昨日又来劫掠,抢走了我们的牛羊,还说‘这片土地是他们的,让我们归顺,否则就屠村’!求您救救我们!”

范景文脸色微变,他本以为王磊是夸大其词,没想到沙俄的威胁竟如此真实。王磊安抚好帖木儿,带着范景文登上营地旁的高地,指着远处海平面上隐约可见的沙俄据点旗帜:“范尚书,那就是沙俄人的临时据点。他们虽人数不多,但凭借火铳优势,不断袭扰部落,若我们不立碑宣示主权、震慑敌人,不出半年,这些部落就会被迫归附沙俄,届时北海沿岸将成为沙俄南下的跳板,黑龙江卫与库页卫都将陷入险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后,王磊又带范景文查看施工营地:民夫们正在有序地开采石料、打磨石碑,营地内粮食充足,民夫们脸上虽有疲惫,却无不满之色。一名民夫见王磊到来,主动上前说道:“国公爷,俺们都是山东流民,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拿五十文工钱,还管饭,完工后能分到土地,比在老家饿死强多了!”

范景文沉默了。他亲眼看到了沙俄的威胁、部落的困境,也看到了民夫们自愿施工的场景,知道王磊所言非虚。回到营地后,他对王磊道:“辽国公,立碑之事确实必要,我会向陛下如实禀报,恳请陛下批准工程继续。但碑文中需强调‘大明朝廷主权’,而非你个人功绩,此事关乎朝廷威严,绝不能含糊。”

王磊心中松了口气,笑道:“范尚书放心,碑文中定会明确‘大明永乐年间,朝廷已在此设奴儿干都司,今日重立石碑,重申主权’,彰显朝廷对边疆的管辖,绝无个人邀功之语。”

范景文满意地点头,随即向南京递上奏折,详述北海沿岸的局势与立碑的必要性,力劝崇祯批准。崇祯接到王磊与范景文的双重奏报后,虽仍对王磊心存猜忌,但也明白立碑关乎边疆稳定,若因自己反对导致部落归附沙俄,后果不堪设想。最终,他下旨“准王磊在北海沿岸立碑,宣示大明主权,所需费用由辽东商队承担,朝廷不予拨款”。

得到崇祯的批准后,立碑工程加速推进。王磊亲自参与碑文撰写,碑文共分三部分:首段追溯历史,阐明“自汉以来,北海沿岸便是中原王朝属地,大明永乐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至库页岛以北”;中段宣告主权,明确“今大明重申对北海沿岸及库页岛、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权,凡在此地生活之部落,皆为大明子民,受朝廷保护”;末段警示外敌,“任何觊觎此地之势力,皆为大明仇敌,朝廷将举全国之力征讨,绝不姑息”。碑文用汉、女真、蒙古、楚科奇四种文字刻写,确保各部落与周边势力都能看懂。

与此同时,沙俄人得知大明要在迭卡斯特里湾立碑,派使者前往沈阳,威胁王磊“立即停止立碑,否则将派大军南下,摧毁营地”。王磊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加强了迭卡斯特里湾的防御——从三卫各抽调五百骑兵,组成联合防御部队,在海湾周边修建三座堡垒,架设二十门火炮;调郑联率领的水师战船进驻海湾,封锁海面,防止沙俄人从海上突袭。

沙俄使者见王磊态度强硬,且防御严密,知道自己无力阻止,只能悻悻返回据点。但他们并未放弃,暗中联络北海沿岸的一小股反叛部落,许诺“若能破坏立碑工程,将给予丰厚赏赐”,试图借部落之手阻挠立碑。

反叛部落首领名叫巴图,因曾与大明军队发生冲突,对王磊心怀不满,在沙俄人的利诱下,决定趁夜袭击施工营地。他率领三百名部落士兵,携带弓箭与弯刀,悄悄靠近营地,却不知王磊早已通过楚科奇部落的情报,得知了他们的计划。

当巴图的部队抵达营地外时,突然一声炮响,营地周围的火把瞬间点亮,大明军队从四面八方涌出,将他们团团包围。王磊站在高台上,高声道:“巴图,你勾结沙俄,背叛大明,可知罪?若你现在投降,可饶你部落族人不死,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巴图见大势已去,却仍负隅顽抗,下令士兵冲锋。大明军队早已做好准备,火炮与燧发枪齐鸣,反叛部落士兵纷纷倒地。巴图见士兵死伤惨重,知道无法突围,只能放下武器投降。

处理完反叛部落,王磊并未严惩,而是召集北海沿岸各部落首领,当着他们的面,将巴图流放至库页岛开垦荒地,其部落族人仍留在原地生活,不予追责。他对各部首领道:“大明对待子民,向来‘恩威并施’,只要你们真心归附,朝廷会保护你们的安全与利益;但若背叛大明,勾结外敌,定严惩不贷!”

各部首领见王磊既有雷霆手段,又有容人之量,纷纷表示“永远归附大明,绝无二心”。迭卡斯特里湾的立碑工程,在一片安定的氛围中,稳步推进。

第二节 碑成定界与边疆新局:王磊的治边深化与长远布局

迭卡斯特里湾的秋日,天高云淡。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大明疆界碑”终于落成。石碑高达三丈,宽一丈,由整块花岗岩打造而成,顶端雕刻着大明的龙纹图腾,正面刻着四种文字的碑文,背面则刻着参与立碑的三卫将领、部落首领与工匠代表的名字。立碑当天,王磊率领三卫将领、各部落首领与数千军民,在海湾举行了盛大的立碑仪式。

仪式当天,迭卡斯特里湾人声鼎沸。清晨,朝阳初升,王磊身着蟒袍,手持圣旨,缓步走到石碑前,高声宣读崇祯的敕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北海沿岸,乃大明固有疆土,今立碑定界,重申主权。凡在此地生息之民,皆为大明子民,受朝廷庇护;凡觊觎此地之敌,皆为大明公敌,必诛之!钦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宣读完敕令,王磊亲手将一块鎏金匾额挂在石碑顶端,匾额上“大明疆界”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后,三卫将领与部落首领依次上前,向石碑行三叩九拜之礼,军民们齐声高呼“大明万岁”,声音响彻海湾,久久回荡。

立碑仪式刚结束,楚科奇部落首领帖木儿便带着族人,捧着精心准备的皮毛与药材,走到王磊面前,躬身道:“国公爷,感谢大明为我们撑起一片天!从今往后,我们楚科奇部落愿为大明守卫北海,若有外敌来犯,定当血战到底!”

其他部落首领纷纷效仿,向王磊表达归附之心。王磊笑着扶起帖木儿,对众人道:“各位首领,你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保卫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朝廷不会亏待你们,接下来,会在各部落聚居地设立驿站与学堂,教授汉话与农耕技术,还会开放贸易,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仪式结束后,王磊并未立刻返回沈阳,而是留在迭卡斯特里湾,主持后续的边疆治理工作。他深知,立碑只是宣示主权的第一步,要让北海沿岸真正成为大明稳固的边疆,还需从民生、军事、文化三方面深化治理。

在民生方面,王磊下令在楚科奇、科里亚克等部落聚居地修建“惠民驿”,每个驿站配备两名郎中、十名工匠与二十石粮食。郎中负责为部落族人治病,工匠教授农具制作与房屋修建技术,粮食则在部落遭遇饥荒时无偿发放。同时,开放庙街港与迭卡斯特里湾的“互市市场”,允许部落用皮毛、药材等特产,换取大明的食盐、布匹、农具等物资,且免征三年关税。

科里亚克部落因常年以渔猎为生,不懂农耕,冬天常因粮食短缺而挨饿。王磊得知后,从辽东调派十名农师,带着玉米、红薯种子,前往部落教授种植技术。农师们根据北海沿岸的气候,指导部落族人在房屋周边开垦小块农田,种植耐寒的作物。次年春天,部落族人惊喜地发现,种下的种子竟长出了幼苗,他们第一次看到了不靠渔猎也能饱腹的希望。

在军事方面,王磊以三卫联防体系为基础,在北海沿岸增设“北海卫”,驻扎兵力三千,由李率泰兼任都指挥使,负责统筹北海沿岸的防御。北海卫下设三个千户所,分别驻守迭卡斯特里湾、庙街港与库页岛北侧的波罗奈斯克旧址,形成“三足鼎立”的防御格局。同时,从各部落招募青壮年,组建“边民联防队”,由大明军官训练,配备燧发枪与弯刀,负责日常巡逻与情报搜集,战时则配合正规军作战。

为解决北海卫的粮草供应问题,王磊在庙街港周边开垦万亩屯田,从辽东调派五千移民与部落族人共同耕作,采用“军屯 民屯”的模式——士兵与移民各占一半土地,士兵屯田所得归军队,民屯所得归个人,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让移民与部落族人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文化方面,王磊在各部落聚居地设立“汉夷学堂”,招收部落子弟入学,教授汉话、汉字与大明律法。学堂的老师由辽东选拔的儒生担任,同时要求老师学习部落语言,以便更好地教学。王磊还规定,凡学堂毕业的部落子弟,可优先进入辽东军事学堂或沈阳工坊学习,优秀者可直接在三卫任职。

楚科奇部落首领帖木儿的儿子阿古拉,是第一批入学的学生。他聪慧好学,仅用半年便熟练掌握了汉话与汉字,还能背诵《大明律》中的部分条款。王磊得知后,亲自召见阿古拉,见他谈吐不凡,对答如流,十分欣慰,当场任命他为楚科奇部落的“部落文书”,负责部落与大明官府的文书往来。阿古拉感激涕零,发誓要为大明效力,促进部落与朝廷的融合。

立碑与治理的成效,很快显现出来。短短半年内,北海沿岸的部落再也没有受到沙俄的袭扰,百姓安居乐业;屯田收获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北海卫的需求,还剩余十万石,成为辽东的储备粮;各部落子弟纷纷入学,汉话逐渐成为部落间交流的通用语言,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

沙俄人见大明在北海沿岸的治理日益稳固,知道自己已无力染指这片土地,只能放弃南下的计划,将据点撤回勘察加半岛深处,不敢再轻易靠近大明疆界。而南京的崇祯,接到王磊送来的北海治理奏报后,虽仍对王磊的势力扩张心存顾虑,但也不得不承认,王磊确实为大明守住了东北边疆。他下旨嘉奖王磊“治边有功”,赏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同时批准设立北海卫,将其纳入大明的卫所体系。

然而,崇祯的猜忌并未因此消除。他暗中授意范景文,在北海卫安插亲信,担任千户之职,试图监视王磊的动向。王磊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阻止——他知道,崇祯的小动作难以动摇他对东北的掌控,只要边疆稳定、民心归附,就算有几个亲信安插进来,也翻不起大浪。

此时的王磊,站在迭卡斯特里湾的疆界碑前,望着北海湛蓝的海面与岸边繁忙的互市市场,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收服索伦部、库页设卫,到三卫联防、北海立碑,他一步步将大明的边疆从辽东推向北海,为大明守住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但他也清楚,这并非终点——西域的准噶尔部已开始崛起,江南的流民问题仍未解决,崇祯对他的猜忌也从未停止,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回到沈阳后,王磊召集核心幕僚与将领,召开了一次战略会议。他指着墙上的《大明全舆图》,对众人道:“北海立碑,只是我们经略边疆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深化东北治理,推广农耕与手工业,让东北从‘边疆’变成‘粮仓’与‘工坊’;第二,加强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北线,增加财政收入;第三,密切关注西域局势,一旦准噶尔部威胁大明边疆,立刻派兵支援。”

幕僚陈谦担忧道:“国公爷,东北的治理已耗费大量精力,若再兼顾西域与海上贸易,恐力不从心。且崇祯皇帝对您的戒心越来越重,若您的势力进一步扩张,恐会引发君臣决裂。”

王磊笑了笑:“治理东北,是为了夯实根基;兼顾西域与贸易,是为了壮大实力。至于崇祯的戒心,只要我们始终以‘大明边疆稳定’为借口,他便找不到发难的理由。而且,我们现在手握东北、台湾与北海,兵力充足,粮草充沛,就算君臣决裂,也有足够的底气应对。”

将领们纷纷点头,他们深知王磊的远见卓识,也对他充满信心。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磊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东北的工坊开始大规模生产农具与武器,屯田面积扩大至五百万亩,粮食产量突破千万石;与朝鲜、日本的贸易航线正式开通,辽东的皮毛、药材与台湾的蔗糖、瓷器,通过海运销往海外,为辽东带来巨额收入;派往西域的情报人员,也源源不断地传回准噶尔部的动向,为未来的边疆防御做好准备。

而在南京,崇祯看着王磊送来的一份份“功绩奏报”,心中的焦虑日益加重。他知道,王磊的势力已如日中天,东北、台湾、北海几乎成为他的“独立王国”,自己这个皇帝,对这些地方的掌控力已微乎其微。但他又无可奈何——王磊的每一步行动,都打着“为大明稳固边疆”的旗号,且成效显着,若强行削权,恐引发兵变,让大明陷入更大的危机。

崇祯只能通过安插亲信、限制财政支持等手段,暗中制衡王磊,却始终不敢与他彻底翻脸。这种“表面和睦、暗中较劲”的君臣关系,成为大明接下来数年的常态。

王磊对此早有预料,却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并非推翻崇祯,而是为大明守住边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只要东北、台湾、北海稳固,只要大明的疆域不再被外敌侵占,就算崇祯对他心存猜忌,就算自己永远无法进入南京的权力中心,也无怨无悔。

站在沈阳经略府的窗前,王磊望着北方的天空。北海的疆界碑,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大明的东北边疆;而他自己,愿做守护这座灯塔的人,用一生的心血,为大明撑起一片稳固的北疆。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他已做好准备,迎接每一个黎明与黄昏,守护每一寸大明的土地与每一位大明的子民。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