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235章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第235章

作者:暴富雅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06:48: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不远处,李氏儿媳正教阿侬织锦。阿侬的手指在织机上磕磕绊绊,刚织出的半片稻叶歪歪扭扭,嫩黄的丝线却在月光下闪着光,像刚抽芽的稻尖。

“别怕,”李氏儿媳握着她的手穿过经线,“你看这线,就像田里的渠,得直溜溜的才好走水。”她把梭子塞进阿侬掌心,“投梭要稳,跟插秧时往泥里插苗似的,得准。”

阿侬盯着锦面上的稻穗,忽然抓起一把金黄丝线往织机上凑,嘴里“呜呜”地哼着部落调子。旁边的小女儿阿月举着刚编的稻穗花环跑过来:“娘,汉家姐姐织的稻子,比咱画在树皮上的好看!”

李氏儿媳笑着摸摸阿月的头:“等织好了,挂在新屋当门帘。客人一来,就知道咱汉家和越人是一家人。”

阿侬指着田里的秧苗,用生硬的汉话喊:“稻...稻子...长!织...织稻子!”她猛地把梭子投出去,这次竟没跑偏,引得众人都笑起来。

“阿侬婶子真棒!”小石头从田埂那边跑过来,手里攥着颗熟透的红毛丹,“我娘让我送这个给你,说织锦费眼睛,吃了亮堂。”

王老实蹲在田埂上抽烟,看着儿子狗剩扎的稻草人——那稻草人穿着狗剩的旧布衣,戴着斗笠,手里还攥着把小镰刀,活像个守田的汉家汉子。

“爹,阿侬婶子织的锦能换盐不?”狗剩凑过来,鼻尖沾着泥,“阿月说她家的香料能换汉家的铁锄,我尝了那香料,炖鱼肯定香。”

“傻小子,”王老实弹了弹烟灰,烟杆在石头上磕了磕,“锦能换的东西多着呢——盐、铁、布,说不定还能换你爱吃的糖。”他望着远处织锦坊的灯火,“你阿侬婶子织的哪是锦,是咱跟越人过日子的情分。前儿你张叔还说,要跟越人换头水牛,开春好耕地。”

田埂那边传来争执声,几个汉家汉子正围着越人比划。王老实赶紧起身:“准是为渠的事,我去看看。”

走近了才听见,汉家汉子嫌越人挖的支渠太窄,越人却怕挖宽了占了自家的地。王老实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你看,主渠是经,支渠是纬,纬窄了,经里的水过不去,两边的田都长不好——就像织锦,纬线太细,经线再好也织不出好花样。”

越人首领似懂非懂,指着旁边的织锦坊。王老实笑道:“走,去问问你阿侬妹子,她准懂。”

建章宫的铜漏刚滴过辰时三刻,晨光在《交趾垦荒册》上投下斜斜的光斑。

刘妧指尖划过册页上“织锦里亩产三石二斗”的记录,旁边朱砂画的小稻穗栩栩如生。泛胜之送来的“区田成图”上,田垄方方正正,像展开的锦缎,图边注着“越人仿织锦法开渠,水流通畅”。

侍女换砚时,砚台里的松烟墨混着殿外的环佩声——陈阿娇披着玄色织锦衣踏入,衣襟上的凤纹金线映着册页上“南亩初熟”四字,格外鲜亮。

“看看这稻穗,”陈阿娇将刻着“禾稼盈仓”的玉镇纸按在册上,镇纸边缘的稻穗纹蹭着纸面,“泛胜之说占城稻三月抽穗,比汉地快一半!前儿蜀郡郡守还来抱怨,说早知道该多派些农妇去学,他们那儿的稻子还在灌浆呢。”

她摘下发间的赤金簪,簪头新缀的“稻花珠”闪着光:“这是交趾使者送的,用稻穗和金箔熔的,说比珍珠金贵——他们现在知道,稻子比珠宝金贵。昨儿西域商队来求见,说要去交趾收粮,被我打发了,自家都不够吃呢。”

卫子夫扶着侍女走进,裙摆上的稻浪纹沾着晨露,像是刚从田里回来。

“太后,陛下,”她展开绢帛,上面用彩线标着各闾里的进度,“渔阳李氏儿媳的‘织锦里’挖了三十六条渠,像锦缎的经纬;王老实的‘农耕里’用区田法,稻穗比越人种的长三寸,瓯雒首领看了直咂嘴,说要让儿子跟王老实学耕。”

绢帛末页贴着片压平的稻穗,谷粒被朱砂点染,像迁民们的笑脸。“这是小石头摘的,”卫子夫笑着说,“他娘说孩子半夜还摸这稻穗,说要给陛下瞧瞧交趾的稻子多结实,比长安的沉手。”

“这孩子有心了,”刘妧拿起稻穗,谷粒饱满得硌手,“让少府给小石头送支新笔,告诉他好好学认字,将来给交趾的稻田记账。”

殿外传来木屐敲地的脆响,“噔噔噔”越来越近,泛胜之的信使捧着竹简闯进来,竹简上还缠着新鲜稻穗,带着水汽。

“启禀陛下!泛博士编了‘交趾农谚’,汉越双语的!”信使单膝跪地,展开竹简,“您瞧这‘浸种如染线,三日色方变’,配的是织锦染色图,越人一看就懂!还有‘插秧如投梭,疏密要合辙’,连村里的老妪都能记住。”

陈阿娇凑过去看,忽然笑起来:“这图编得好!把浸种画成染丝线,把插秧画成投梭子,越人天天织锦,哪有不懂的道理?昨儿司农寺的老吏还说,要是早有这法子,当年他去南方劝农,也不至于跟越人比手画脚半天说不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正说着,侍卫唱喏:“交趾使者献‘学耕锦屏’!”

锦屏抬进来时,众人都惊呼出声——上面用金线织着“汉犁开疆,越人学耕”,边缘绣满了部落图腾:大象、巨鲇、稻穗,还有个小小的织梭,针脚虽糙,却透着认真,显然是阿侬她们绣的。

领头的使者穿着汉式长袍,弯腰行礼:“首领说,汉家的犁比铜锄好用,织锦比树皮布好看。他让小女儿跟着李氏儿媳学织布,说学会了能织出稻穗的样子,将来嫁人的时候,陪嫁就用这锦。”

刘妧指着锦屏上的织梭:“这梭子绣得好,是谁的手艺?”

使者笑道:“是瓯雒部落的阿侬,她现在织锦比纺芭蕉布还快。前儿李氏儿媳教她织‘汉越同耕图’,她织到半夜还不肯睡,说要献给陛下。”

未时的阳光透过窗棂,在陈阿娇的披帛上投下菱形光斑,像撒了把碎银。

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三个交趾女子走进来,她们穿着汉式襦裙,裙摆绣着越式花纹,手里捧着织锦机零件——梭子、综片,还有卷染得鲜亮的彩线,红得像扶桑花。

“陛下!太后!”阿侬的脸涨得通红,举着彩线说,“织...织稻穗!换...换区田书!”她身后的越女解开包袱,露出块刚织好的锦帕,上面的稻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子认真劲儿。

陈阿娇把她们拉到身边,珍珠璎珞蹭着她们的发顶:“好!哀家让尚方署铸‘农技印’,凭着这印,农学弟子上门教耕织!”她指着彩线,“这颜色真鲜亮,用什么染的?”

“用...用扶桑花!”阿侬指着窗外,“汉家姐姐说,能...能织出太阳的颜色。越人...越人喜欢太阳,稻子...爱太阳。”

李氏儿媳在一旁补充:“阿侬她们还学会了用苏木染红色,靛蓝染蓝色,说要织出湄公河的水色呢。”

卫子夫展开《民族交流录》,指着其中一页:“女户们用织锦换了瘴气地图,比汉使绘的详细。前儿王老实家狗剩被蛇咬了,按图找的草药,抹了就好,那草药长得像咱们的紫苏,越人叫‘蛇怕草’。”

账册末页贴着李氏儿媳画的“互市图”:汉家女子抱锦缎,越女捧药草,中间摆着算筹,旁边写着“三匹锦换蛇药,值!李寡妇说,这药比长安的金疮药管用。”

“李寡妇还学会了越语,”卫子夫补充道,“说要教越人女子算数,说‘会算账才不会吃亏’。昨儿她教越人用算筹算收成,越人都看呆了,说这小木棍比贝壳好用。”

申时的更鼓敲过,“咚——咚——”声在殿内回荡。

刘妧望着《二次迁徙计划》,上面列着“增派织锦女、铁匠各千人”,眉头微蹙:“还得加派些木匠,越人的高脚屋不错,让木匠学学,改良一下,既防潮湿又结实。”

“传旨,”她提笔蘸墨,“第二批迁民增派文院女徒,教越人织锦、算学。告诉她们,不光要教手艺,还要学越人的好话,懂他们的规矩。”

陈阿娇立刻接话:“我让泛胜之编了‘织锦农书’,把区田法画成织锦纹样——越人看不懂字,总认得锦缎上的花。你看这‘行距如经,株距如纬’,画得多明白,连我都能看懂。”她翻出样稿,上面的田垄果然像极了锦缎的纹路。

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稻田旁,新割的稻穗扎成束,插在殿角当装饰,清香满殿。

陈阿娇给交趾使者斟稻花酒,酒液泛着浅黄:“文院女徒在编‘汉越农歌’,用织锦的调子谱的,说越人爱唱,这样学起来快。昨儿我听见她们唱‘稻花香,锦缎长,汉越一家谷满仓’,挺顺口的。”

使者饮尽酒盏,掏出卷图腾:“首领说,汉家织梭比铜鼓神奇,能织出稻穗,还能织出好日子。”他指着图腾上并排的汉犁与越锄,“这是咱两家的日子,像这犁和锄,缺了谁都不行。”

卫子夫搅着稻米粥,轻声道:“少府算过,交趾的粮食够接回十万戍边兵——让他们回家种地,比在边关啃干粮强。前儿戍边将军的家信里还说,士兵们听说交趾有田,都盼着轮换呢。”

刘妧摸着“归化令”玉节,忽然笑道:“让尚方署铸‘汉越同耕’铜犁,犁柄刻双语‘丰收’,发到各部落去。告诉他们,这犁不光能耕地,还能当信物,凭着它,汉家和越人互相借粮、借农具,不用立字据。”

陈阿娇拍手道:“我早让匠人改了犁头,做成锦梭形状,说这样入土更顺——越人见了都笑,说这是‘会耕地的织梭’,现在家家户户都想要一把呢。”

此刻的交趾“织锦里”,李氏儿媳正教越女织“稻穗锦”。织机“咔嗒”声混着蛙鸣,像支自然的歌谣。

“经线要直,像主渠;纬线要匀,像支渠,”李氏儿媳握着阿侬的手,“这样稻穗才饱满。”

阿侬猛地投出梭子,这次竟没跑偏,引得众人欢呼。阿月举着稻穗花环跑进来:“娘!汉家哥哥教我用算筹量田了!我算的这块田,能收十石稻子!”

不远处,王老实正收割首茬占城稻,镰刀“唰唰”作响,金黄的稻穗堆成小山。狗剩背着竹筐捡稻穗,嘴里哼着新学的农歌:“稻子长,锦缎长,汉越一家谷满仓...”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