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3章 圣章孙皇后:宝印争来地位显,力挽狂澜心不灰

永乐八年的北京城,秋高气爽得有些过分。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像极了朱棣老爷子眼里对权力的执着。东宫太子府里,十岁的朱瞻基正百无聊赖地拨弄着蛐蛐罐,忽然听见乳母通报:皇太孙,彭城伯夫人带了位小姐姐来见。

彼时的朱瞻基还不知道,这位被老乡举荐入宫的山东姑娘孙氏,会成为他一生的牵挂,更会在三十年后,以一己之力扛起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

孙氏的老家在山东邹平,老爹孙忠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说起来就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可架不住人家有个好老乡——太子朱高炽的丈母娘,也就是彭城伯夫人。这位老太太是个热心肠,见孙氏十岁出头就出落得眉清目秀,还透着股机灵劲儿,当即拍板:这姑娘有福气,我得把她送进宫里去。

永乐八年,孙氏揣着忐忑和好奇踏入东宫。彼时的朱瞻基刚满十二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平日里跟着爷爷朱棣学骑马射箭,跟着老爹朱高炽学治国道理,日子过得又忙又闷。孙氏的到来,像一缕清风闯进了规矩森严的东宫。

两人年纪相仿,孙氏嘴甜会来事,朱瞻基调皮爱闹腾,很快就玩到了一块儿。春日里,他们在东宫的桃花树下捉迷藏,孙氏总能凭着小聪明找到朱瞻基藏身处;夏日里,一起在树荫下听老太监讲三国故事,孙氏还会悄悄给朱瞻基递上冰镇的瓜果;秋日里,跟着彭城伯夫人学做针线,孙氏给朱瞻基绣了个小小的蛐蛐袋,引得朱瞻基爱不释手;冬日里,一起堆雪人,朱瞻基还会把自己的暖炉偷偷塞给孙氏。

太子妃张氏(也就是后来的张太后)对孙氏也十分喜爱,亲自教她读书识字、宫廷礼仪。在东宫上下眼里,这俩孩子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连朱高炽夫妇都默认了这个未来的儿媳。孙氏自己也觉得,等朱瞻基将来继承大统,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后。

可她忘了,大明朝的婚事,最终说了算的是皇帝。朱棣老爷子对这个皇长孙寄予厚望,早就开始为他物色正妃人选。经过一番海选,朱棣看中了济宁指挥使胡荣的女儿胡善祥,理由很简单:胡家清白本分,胡善祥端庄贤淑,还有祥瑞之象。

永乐十五年,一道圣旨打破了东宫的宁静:册立胡善祥为皇太孙妃,孙氏为皇太孙嫔。这道圣旨让朱瞻基当场就炸了毛,跑到爷爷面前据理力争:爷爷,我要娶孙姐姐,不要什么胡妹妹!

朱棣是谁?那是从靖难之役里杀出来的狠角色,哪会惯着孙子的小脾气。他板着脸训斥道:婚姻大事,关乎国本,岂容你任性妄为?胡氏贤良,堪为正妃,孙氏侧室,亦合规矩。朱瞻基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初恋变成侧室。

孙氏更是委屈得不行,但她深知宫廷险恶,一句抱怨的话都没说。

大婚当天,看着朱瞻基和胡善祥拜堂成亲,孙氏穿着嫔位的礼服站在一旁,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心里却像被针扎一样。但她很快就想通了——在这深宫里,哭闹没用,硬碰硬更没用,想要站稳脚跟,只能靠自己。

婚后的日子里,朱瞻基对胡善祥始终淡淡的,反而经常往孙氏的寝殿跑。胡善祥性子柔弱,不擅争宠,每天就知道礼佛念经,对朱瞻基的偏心眼也不怎么计较。而孙氏则把二字发挥到了极致:朱瞻基处理政务晚了,她就亲自下厨做些可口的点心;朱瞻基打猎累了,她就温柔地为他捶背揉肩;朱瞻基和大臣们闹了别扭,她就耐心劝解,还从不干涉朝政。

有一次,朱瞻基因为处理不好江南漕运的问题被朱棣训斥,回到东宫后一肚子火气。胡善祥劝他谨言慎行,结果越劝朱瞻基越烦;而孙氏则拉着他的手,轻声说:皇爷爷也是为了殿下好,殿下慢慢来,总会做好的。再说了,殿下在我心里,已经很厉害了。几句话说得朱瞻基心里暖暖的,对孙氏的宠爱更是有增无减。

洪熙元年,朱高炽登基仅十个月就驾崩了,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登基后,朱瞻基立马册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册封有金册金宝,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朱瞻基觉得委屈了孙氏,特意跟张太后求情,破例给孙氏也颁发了金宝。这在明朝历史上,是头一遭。

孙氏拿着金宝,心里百感交集。她知道,朱瞻基对她的情意没变,但皇后的位置还在胡善祥手里。想要真正坐稳后宫之主的位置,她还缺一个最重要的筹码——皇子。

宣德二年,紫禁城传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孙贵妃诞下皇长子朱祁镇!

这个消息让朱瞻基欣喜若狂。要知道,他已经快三十岁了,后宫嫔妃虽多,却一直没有皇子降生,朝堂上下都在为此担忧。朱祁镇的出生,不仅解了朱瞻基的燃眉之急,更让大明王朝有了继承人。

可就在举国欢庆之际,一个流言悄悄传开:朱祁镇不是孙贵妃亲生的,而是她阴取宫人之子为己子。这个说法越传越玄乎,甚至被写进了清朝编修的《明史》里,说孙氏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么,这个流言是真的吗?咱们来掰扯掰扯。

首先,从当时的宫廷环境来看,孙氏想要偷龙转凤难度极大。彼时张太后还在世,她是出了名的睿智严谨,对后宫之事管得极严。孙氏当时只是贵妃,想要在十个月里瞒过张太后、朱瞻基以及后宫众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孙氏当时已经深得朱瞻基宠爱,还生下了女儿常德公主,完全有机会生下自己的皇子,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万一事情败露,她不仅会失去宠爱,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笔买卖太不划算。

再者,当时朱瞻基急着要皇子,后宫嫔妃谁能生下皇长子,谁就能母凭子贵。如果真有宫人怀孕,早就被张太后和朱瞻基重点保护起来了,孙氏根本没机会下手。

那么,这个流言是怎么来的呢?大概率是因为孙氏后来取代了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守旧的文官,觉得孙氏恃宠夺位,破坏了嫡庶有序的礼法,于是就编出这样的流言来抹黑她。

不管流言是真是假,朱祁镇的出生,让孙氏的地位彻底稳固。朱瞻基对这个儿子宝贝得不行,对孙氏更是宠爱有加。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让孙氏当上皇后。

机会很快就来了。胡善祥虽然端庄贤淑,但一直没能生下皇子,只生了两个女儿。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代,尤其是在皇家,没有皇子就是最大的硬伤。朱瞻基抓住这一点,多次在朝堂上表示:皇后无子,理应让贤。

大臣们一听就炸了锅。胡善祥没犯任何过错,就因为没生儿子就要被废,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内阁首辅杨荣、杨士奇等人纷纷上书反对,说皇后贤德,不可轻废。

朱瞻基铁了心要废后,又不想落下的骂名,于是就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孙氏。孙氏多聪明啊,她知道这个时候不能主动争,反而要表现得。她对朱瞻基说:皇后无过,陛下不可因我而废后,这样会让天下人非议陛下的。

这番话不仅没让朱瞻基打消念头,反而更觉得孙氏懂事体贴。宣德三年,朱瞻基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以胡后无子,愿逊位为由,逼胡善祥上表退位。胡善祥无奈,只能搬到长安宫出家为尼,法号静慈仙师。

同年三月,孙氏被册立为皇后。册立大典当天,紫禁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朱瞻基亲自为孙氏颁发金册金宝,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孙氏穿着华丽的皇后礼服,一步步走上丹陛,接受百官朝拜。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光。这一刻,她终于实现了从东宫嫔到皇后的跨越,也终于回应了那些年的委屈和等待。

不过,胡善祥的遭遇让很多人同情,就连张太后都觉得对不住她,经常召她入宫,待遇和皇后没什么两样。有一次宫廷宴会,张太后还特意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上首,气得孙氏心里直冒火,却又敢怒不敢言。百姓们也为胡善祥鸣不平,编了句顺口溜:富易交,贵易妻,果然如此!

孙氏对此心知肚明,但她并不在意。在她看来,后宫之争本就是弱肉强食,想要活下去,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须不择手段。她现在是大明皇后,只要守住朱瞻基的宠爱,守住儿子朱祁镇的地位,其他的流言蜚语,不过是过眼云烟。

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三十八岁。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砸懵了孙氏。她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相爱相守二十多年,如今爱人突然离世,留下她和九岁的儿子朱祁镇,还有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

按照朱瞻基的遗诏,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孙氏被尊为皇太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张太后虽然是祖母,但对朝政十分上心,她重用(杨荣、杨士奇、杨溥)等老臣,稳定了朝政大局。孙氏也很识趣,知道这个时候不宜出头,于是就安心做她的太后,专心抚养儿子。

可朱祁镇实在不是个省心的主。他从小被孙氏宠坏了,性格顽劣,不爱读书,反而对身边的大太监王振言听计从。王振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趁着朱祁镇年幼,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排挤忠臣,安插亲信,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孙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劝说朱祁镇:王振是个阉人,不可轻信,朝政大事要多听大臣们的意见。可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还觉得母亲管得太多。张太后也想除掉王振,有一次她当着朱祁镇和大臣们的面,历数王振的罪状,拿起剑就要杀他,多亏朱祁镇跪地求情,王振才保住一条小命。但经此一事,王振收敛了不少,直到张太后去世。

正统七年,张太后驾崩,王振彻底没了顾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不仅在朝堂上作威作福,还怂恿朱祁镇亲征瓦剌。正统十四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极力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头脑一热,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执意要亲征。

孙氏得知后,极力劝阻:陛下年幼,不懂军事,瓦剌勇猛善战,亲征太过危险,还是派大将出征为好。可朱祁镇被王振灌了**汤,根本听不进母亲的劝告。他临走前,把朝政大权交给了王振,还让弟弟朱祁钰监国。孙氏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果然,不出所料,朱祁镇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伏击,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虏。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很多大臣觉得大明要完了,主张南迁金陵。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大声疾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孙氏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她虽然是个女子,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冷静和魄力。面对朝堂上的混乱局面,她首先做的就是稳定人心。

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加上宫中的珍宝,一共凑了一大批财物,派使者送到瓦剌军营,想要赎回儿子。可瓦剌首领也先觉得朱祁镇是个奇货可居的宝贝,收下财物后,不仅没放朱祁镇回来,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攻打明朝边境。

孙氏知道,靠赎金救不回儿子,想要保住大明江山,必须另想办法。她采纳了于谦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第一,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朱见深才两岁,立他为太子,既是为了维护明朝的嫡长继承制,也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大明的皇位传承不会因为朱祁镇被俘而中断。

第二,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钰为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被俘,太子年幼,只有立成年的朱祁钰为帝,才能稳定局势,凝聚人心,共同抵御瓦剌的进攻。

这两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要知道,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立他为帝,意味着朱祁镇回来后可能再也当不了皇帝。作为母亲,孙氏当然希望儿子能平安归来,重登帝位。但作为太后,她更清楚,大明江山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

有人说,孙氏这是顺水推舟,不得不这样做。但不管怎么说,她的这两个决定,确实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朱祁钰登基后,是为明代宗,他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于谦不负众望,率领明军奋勇抵抗,最终击退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在这场危机中,孙氏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朝政,但她的决策却为大明王朝指明了方向。她不仅要承受儿子被俘的痛苦,还要应对朝堂上的各种压力,还要安抚宫中的妃嫔和宗室。那段时间,她经常深夜独自垂泪,但第二天一早,又会以坚强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有一次,瓦剌使者带着朱祁镇的亲笔信来到北京,要求明朝割地求和。孙氏看着儿子的字迹,心如刀割,但她还是强忍着泪水,对使者说:割地求和万万不可,太上皇被俘,是大明的耻辱,我们会尽全力营救,但绝不会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使者见孙氏态度坚决,只好无功而返。

还有一次,宫中传言说朱祁镇已经被瓦剌杀害,很多妃嫔都哭成了一团。孙氏听到后,立刻召集众人,大声说:太上皇吉人自有天相,一定能平安归来,你们不许再造谣生事,否则按宫规处置!其实她自己心里也没底,但她知道,这个时候,她必须坚强,不能让众人失去希望。

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觉得朱祁镇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于是在景泰元年,把朱祁镇送回了北京。可让朱祁镇没想到的是,他回来后,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弟弟朱祁钰的冷遇和幽禁。

朱祁钰已经尝到了做皇帝的甜头,根本不想把皇位还给哥哥。他先是把朱祁镇安置在南宫,派人严加看管,不准任何人探视。后来,他又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孙氏得知后,非常生气,但她并没有立刻发作。她知道,朱祁钰现在根基已稳,朝堂上大部分大臣都依附于他,这个时候硬碰硬,不仅救不出儿子,还可能给自己和朱见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她选择了隐忍,暗中却一直在关注着南宫的动静,经常派心腹去给朱祁镇送些衣物和食物,还多次亲自去南宫探视,鼓励儿子一定要坚持下去。

有一次,孙氏去南宫探视朱祁镇,看到儿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形容憔悴,不由得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朱祁镇见到母亲,更是泣不成声:娘,弟弟太绝情了,我不想这样活着,不如死了算了!

孙氏握着儿子的手,坚定地说:你不能死!你是大明的太上皇,是朱见深的父亲,你一定要活着,总有一天,娘会想办法让你重新站起来!

可命运似乎和朱祁钰开了个玩笑。景泰四年,朱见济夭折了,朱祁钰悲痛欲绝。更让他绝望的是,此后他再也没有生下儿子。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卧床不起。朝堂上下人心浮动,很多大臣都在琢磨着,一旦朱祁钰驾崩,皇位该由谁来继承。

这个时候,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野心家看到了机会。他们觉得,朱祁镇虽然被幽禁南宫,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而且有孙氏这位太后支持,如果能帮助朱祁镇复辟,他们就能立下不世之功,飞黄腾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于是,石亨等人偷偷派人去见孙氏,向她表明了想要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复位的想法。孙氏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她当即表示同意,并给了石亨等人一道旨意,上面写着奸臣擅谋,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统,为政变提供了合法性。她还让自己的长兄孙继宗率领族人参与政变,确保万无一失。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石亨、徐有贞等人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潜入南宫,砸开宫门,救出了朱祁镇。然后,他们带着朱祁镇闯入皇宫,直奔奉天殿。第二天一早,朱祁镇在奉天殿登基,宣告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辟后,废朱祁钰为郕王,不久后,朱祁钰就不明不白地死了。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复辟有功,被加官进爵,权倾朝野。但他们并没有得意太久,后来因为专权跋扈,被朱祁镇一一清算。

而在这场政变中,最受争议的就是于谦的死。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是大明的栋梁之臣,但因为他曾经支持朱祁钰登基,被徐有贞等人诬陷为,最终被朱祁镇下令处死。

很多人因此指责孙氏,说她为了儿子复辟,不惜牺牲忠臣于谦。但平心而论,孙氏当时的首要目标是救儿子,是稳定大明江山。她可能并没有想到,石亨、徐有贞等人会借机除掉于谦。而且,于谦之死,主要责任在于朱祁镇的昏庸和徐有贞等人的陷害,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孙氏身上,未免有些不公平。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为了感谢母亲的支持,给孙氏上了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这是明代后宫第一次有太后获得徽号,可见朱祁镇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孙氏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让儿子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天顺六年,孙氏病重。朱祁镇衣不解带地在病床前伺候,亲自为母亲端汤喂药,就像小时候母亲照顾他一样。可即便如此,也没能留住孙氏的生命。同年九月,孙氏驾崩,享年六十三岁。朱祁镇悲痛欲绝,追谥她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朱瞻基合葬于景陵,附太庙。

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一生都在为儿子朱祁镇操劳,从抚养他长大,到劝说他远离王振,再到土木堡之变后营救他,最后支持他复辟。无论朱祁镇犯了多大的错误,她都始终不离不弃,无条件地支持他、保护他。这份母爱,是纯粹的,也是无私的。

当然,孙氏也有她的缺点和过错,她为了成为皇后,确实不择手段,虽然胡善祥的被废主要责任在朱瞻基,但她也难辞其咎。她支持夺门之变,虽然是为了儿子,但客观上确实导致了于谦的死亡,给大明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她对朱祁镇的过度宠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朱祁镇的顽劣和昏庸。

但我们不能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求一个古代的后宫女子。在那个男权至上、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想要生存下去,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孙氏只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女性,她有自己的**和私心,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坚守。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