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2章 诚孝张皇后:六朝风雨历沧桑,贤名千古颂流芳

洪武二十八年的河南永城,秋阳把卫所军营的旌旗晒得发烫。指挥使张麒家的庭院里,十六岁的张氏正踮脚够着院墙上的石榴,一身粗布襦裙沾满尘土,额角沁着汗珠,活像只灵活的小松鼠。谁也没想到,这户普通军官家的姑娘,未来会成为横跨六朝、辅佐三帝的传奇女人。

张氏嫁入燕王府时,朱元璋的铁腕统治还没降温,藩王们活得那叫一个如履薄冰。她的丈夫朱高炽,是燕王朱棣的长子,天生心宽体胖,走路都得人扶,骑射更是一塌糊涂——这在尚武的朱家,简直就是反面教材。更要命的是,朱高炽还有两个虎视眈眈的弟弟:老二朱高煦勇猛善战,深得朱棣宠爱,总觉得大哥占了不该占的位置;老三朱高燧阴险狡诈,整天在老爹面前嚼舌根。

刚进王府的张氏,很快就看清了局势,要想在这王府站稳脚跟,光靠贤良淑德可不够,得有点硬本事。她先是把公婆关系打理得明明白白,对朱棣和徐皇后孝顺得无可挑剔。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伺候公婆起居,徐皇后生病时,她衣不解带地守在床边,端汤喂药比亲闺女还贴心。朱棣打仗回来,她总能提前备好清爽的茶水和合口的饭菜,唠家常时只说朱高炽的优点,从不抱怨半句。

有一回朱棣北征归来,心里憋着对朱高炽的火气,刚进府就想发作。张氏恰好端着一碗亲手熬的莲子羹过来,笑着说:殿下一路辛苦,这羹熬了三个时辰,清热解乏。高炽知道您回来,昨晚就没睡好,一早就在府门口等着呢。朱棣看着儿媳诚恳的眼神,再尝尝温润的莲子羹,一肚子火气顿时消了大半。徐皇后在一旁帮腔:这孩子真是我们家的福气,有她在,高炽也稳重多了。久而久之,朱棣对这个儿媳越看越顺眼,常对徐皇后说: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意思是,这姑娘靠谱,以后能撑起咱们朱家的家业。

除了搞定公婆,张氏还得帮丈夫。朱高炽性格宽厚,不擅长勾心斗角,好几次都被朱高煦陷害。有一次,朱棣命朱高炽监国,朱高煦趁机在京中散布谣言,说太子苛待下属、延误政务。朱棣闻讯大怒,准备回京后好好整治朱高炽。张氏得知后,一边安抚慌乱的丈夫,一边赶紧整理监国期间的政务文书,把朱高炽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的举措一一记录下来。等朱棣回京,她亲自带着文书去见公婆,条理清晰地汇报了监国情况,还拿出百姓送来的万民伞作证。朱棣核对后发现都是实情,不仅没责怪朱高炽,反而对他多了几分认可。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张氏也升级为太子妃。但这并不意味着斗争结束,反而更加激烈。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却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而动。有一回宫中宴会,朱高煦故意当着众人的面调侃朱高炽: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意思是大哥你之前差点栽了,以后可得小心点。这话明摆着是挑衅,朱高炽脸都红了,不知如何回应。张氏却笑着站起来,端起酒杯走到朱高煦面前:二叔说笑了,皇家用功,不在于一时快慢,而在于长久安稳。我敬二叔一杯,愿二叔日后就藩,镇守边疆,咱们朱家同心协力,共保大明江山。一番话既给足了朱高煦面子,又暗指他该遵守规矩就藩,噎得朱高煦说不出话来,在场的大臣都暗自佩服太子妃的机智。

永乐十五年,朱棣又一次对朱高炽不满,想废黜太子。张氏得知后,没有哭闹辩解,而是带着儿子朱瞻基入宫。当时朱瞻基才十几岁,却聪明伶俐,深得朱棣喜爱。张氏让朱瞻基在朱棣面前背诵经书,又讲述自己教导儿子要以国事为重的日常。朱棣看着聪慧懂事的孙子,又想起张氏这些年的付出,终究没忍心废太子。可以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能坐得稳,张氏功不可没。那些年的燕王府和东宫,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张氏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隐忍,硬生生帮丈夫杀出了一条血路。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张氏终于熬出了头,被册封为皇后。本以为可以好好享受一下皇后的尊荣,没想到朱高炽的身体一直不好,在位仅十个月就病重了。

成为皇后的张氏,并没有沉溺于后宫的奢华生活。她深知仁宗身体孱弱,主动帮着处理一些政务。史书记载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也就是说,朝廷内外的大小事务,她都了如指掌。但她始终坚守分寸,从不多言多语,只是在仁宗犹豫不决时,给出恰当的建议。比如,仁宗想提拔一些亲信官员,张氏就提醒他:选拔官员当以才能和品行为先,不可凭私意,否则会让朝臣寒心。仁宗听取了她的意见,任用了一批贤能之士,使得洪熙朝的政治清明了不少。

张氏还非常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她下令裁减后宫多余的宫女太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有一回,工部准备给皇后的宫殿添置一些新的器物,张氏得知后坚决反对:如今百姓生活不易,朝廷应当体恤民情,这些器物能用上就好,不必换新。她自己的服饰也十分朴素,除了祭祀等重要场合,平时都穿粗布衣服,后宫的妃嫔们见皇后如此,也都不敢奢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洪熙元年五月,仁宗病情加重,眼看就要不行了。此时的京城暗流涌动,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蠢蠢欲动,随时可能起兵谋反。张氏临危不乱,一面封锁仁宗病重的消息,不让消息泄露出去;一面秘密召见杨荣、杨士奇等大臣,商议后事和皇位继承事宜。她果断决定,让太子朱瞻基尽快从南京赶回北京继位。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两地相隔千里,路途遥远,万一消息走漏,被朱高煦半路截杀,后果不堪设想。

张氏安排亲信太监秘密前往南京,传达密诏,同时命禁军加强京城防卫,严查出入人员。她还亲自安抚朝中大臣,稳定人心:太子仁孝,定会继承先帝遗志,守护大明江山。各位大臣都是国之栋梁,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在她的周密安排下,朱瞻基顺利赶回北京。仁宗去世后,张氏立刻拥立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迅速完成了权力交接。等朱高煦得到消息时,大局已定,只能眼睁睁看着侄子登上皇位,谋反的计划彻底泡汤。

宣宗即位后,尊张氏为皇太后。这时候的张氏,已经成为明朝最有威望的人。宣宗对母亲十分孝顺,军国大事都要先请示太后再做决定。张氏虽然参与政事,但始终坚守参政而不干政的原则,从不越权。

她非常重视人才,尤其信任杨士奇、杨荣、杨溥组成的内阁,还有张辅、胡濙等贤臣。每次宣宗处理政务,她都会提醒儿子:三杨老成持重,张辅战功赫赫,胡濙忠心耿耿,这些人都是先帝留下的宝贵财富,遇事要多听他们的意见。她还会定期召见这些大臣,询问朝政情况,了解百姓疾苦。有一回,杨士奇上奏说江南地区遭受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张氏立刻让宣宗下令赈济灾民,还亲自捐出后宫的钱财,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张氏不仅对大臣宽容,对家人却十分严格。她的父亲张麒早已去世,弟弟张升、张旭想凭借外戚的身份谋取高官厚禄。张氏得知后,严厉拒绝:我朝祖制,外戚不得干预政事,你们若是安分守己,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若是敢胡作非为,休怪我不念亲情。她只给弟弟们封了些虚职,不让他们参与任何政务。

有一次,张升在外仗着太后的身份欺压百姓,被地方官弹劾。张氏得知后,立刻让宣宗严惩张升,还亲自写信向受害百姓道歉。此事过后,外戚们都收敛了不少,再也不敢仗势欺人。

宣宗在位期间,明朝进入了仁宣之治的鼎盛时期,这背后离不开张氏的默默支持。有一年,宣宗想派兵征讨交趾,张氏得知后,召来宣宗和大臣们商议。她问道:交趾偏远,百姓安居乐业,为何要轻易动兵?打仗受苦的终究是百姓,朝廷的粮草物资也会受到损耗。杨士奇等人也纷纷附和,劝宣宗放弃征讨。宣宗听了母亲的话,仔细权衡利弊后,最终取消了出兵计划,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宣宗和张氏的母子关系十分融洽。每年太后生日,宣宗都会亲自下厨,给母亲做几道爱吃的菜。有一回,宣宗陪张氏去昌平谒陵,路上亲自扶着母亲的车驾,遇到颠簸的路段,就下车步行牵引。途中百姓夹道欢迎,张氏掀开轿帘,对宣宗说: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之福,你要始终记得以民为本。宣宗连连点头,对着百姓拱手致意。

宣德十年,宣宗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这对于刚稳定下来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当时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有人提议立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为帝。张氏得知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开会。她抱着年幼的朱祁镇,对着大臣们说:这是先帝的儿子,正统所在,谁敢有异议?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大臣们见状,纷纷跪倒在地,高呼。就这样,朱祁镇顺利即位,是为明英宗,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英宗即位后,由于年纪太小,大臣们纷纷上书,请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却拒绝了,她说:我朝祖制,后妃不得干政,如今有先帝留下的贤臣辅佐,我只需教导皇帝,不必垂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放手不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大明江山。

她效仿宣宗时期的做法,让英宗尊、张辅、胡濙为五辅臣,凡事都要和他们商议,没有五臣的同意,不能擅自做主。每天早上,她都会亲自送英宗上朝,坐在屏风后听政。如果看到英宗处理政务不当,或者大臣们有争执,她就会出来调解。

有一回,户部和工部因为赈灾物资的分配问题吵了起来,英宗不知所措。张氏从屏风后走出来,先安抚了双方的情绪,然后根据灾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了物资,既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朝廷的和睦。

当时,英宗身边有个太监叫王振,深得英宗信任。王振为人阴险狡诈,总想利用皇帝的信任干预政事。张氏早就看出了王振的野心,对他十分警惕。

有一天,张氏当着英宗和五辅臣的面,召来王振。她脸色一沉,厉声问道:王振,你可知罪?王振吓得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张氏接着说:太祖皇帝立下规矩,太监不得干预政事,你却屡次怂恿皇帝做不当之事,离间君臣关系,今日若不杀你,他日必成大患!说完,就让旁边的女官拿出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英宗吓得赶紧求情:太后饶命,王振只是一时糊涂,以后再也不敢了。五辅臣也纷纷劝说,希望太后能给王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张氏见目的达到,就顺水推舟地说:看在皇帝和大臣们的面子上,今日就饶了你。但你要记住,以后不准再干预政事,否则定斩不饶!王振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谢恩,从此在张氏面前收敛了不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弄权。

为了防止王振作乱,张氏还特意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又有一回,王振偷偷让英宗减少对大臣的赏赐,被张氏得知后,她立刻召来王振,严厉斥责道:大臣们为国家操劳,赏赐是他们应得的,你竟敢私自做主,离间君臣感情,是不是忘了上次的教训?王振赶紧认错,张氏下令罚他杖责二十,还让他在朝堂上公开道歉。经此一事,王振再也不敢轻易招惹张氏,在她在世期间,始终不敢专权擅政。

张氏还非常重视对英宗的教育。她每天都会亲自教导英宗读书写字,给她讲历代帝王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她告诉英宗:君主当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任用贤能之士,远离奸佞小人,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她还让英宗背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培养他的仁爱之心。在张氏的教导下,英宗初期还算勤政爱民,朝政也保持着清明的局面。

正统七年十月,张氏病重。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召见了五辅臣和英宗,嘱咐道:“我死后,你们要好好辅佐皇帝,坚守祖制,任用贤臣,远离奸佞。尤其是王振,你们一定要严加看管,不能让他干预政事。”

她还告诫英宗: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独当一面,凡事多听大臣们的意见,不要意气用事。要记住,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一定要好好爱护他们。说完这些话,张氏就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多岁

英宗悲痛欲绝,按照最高规格为张氏举办了葬礼,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将她与仁宗合葬于献陵。

可惜的是,张氏去世后,王振再也没有了约束,逐渐专权擅政。英宗也忘记了祖母的教诲,宠信王振,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诚孝张皇后的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从一个普通的军官之女,一步步成为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辅佐了仁宗、宣宗、英宗三位帝王,见证了明朝从初创到鼎盛的过程。

她没有像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那样垂帘听政、独揽大权,而是始终坚守祖制,参政而不干政,以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响着朝政。她孝敬公婆,辅佐丈夫,教导儿孙,任用贤臣,打压奸佞,约束外戚,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她的存在,仁宣之治才能得以延续,正统初年的朝政才能保持清明。

后世对张氏的评价极高。王世贞称赞她史于太后之圣政,王振之蠢国,盖娓娓焉;何乔远说她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张岱更是把她与孝慈高皇后相提并论,认为她总不及孝慈高深,但得其毫发,亦足以光被彤管。就连《剑桥中国明代史》也评价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