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50章 汉高祖刘知远:布衣天子的逆袭之路

起自寒微走乱尘,刀光剑影历艰辛。

救主曾凭孤胆勇,开国更赖智谋深。

平叛乱,定乾坤,一朝登极掌朝伦。

可惜天不假年寿,空留遗憾付儿孙。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太原府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刘知远的年轻人正牵着几匹瘦马在山坡上放牧。这年他二十出头,长得人高马大,胳膊上的肌肉块比村里的石碾子还结实,可日子过得却比村里的乞丐还惨——爹娘死得早,家里没田没房,只能靠给地主家放马混口饭吃,有时候赶上地主心情不好,连口热饭都捞不着。

按说这条件,搁一般人早就躺平了,可刘知远不一样。他每天放马的时候,不跟其他放马的伙计瞎唠嗑,而是盯着远处军营里士兵训练的模样,偷偷学招式;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月光下用树枝在地上画阵型,嘴里念念有词。有人笑话他:“刘大个子,你一个放马的,学这些有啥用?难不成还想当将军?”刘知远也不辩解,只是嘿嘿一笑——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这辈子绝不能只当个放马娃。

机会这东西,有时候就像天上掉馅饼,你得先抬头才能接着。这年冬天,后唐的军队路过太原,要招兵买马。刘知远听说后,连地主家的马都没顾上还,揣着两个冷馒头就跑去报名了。招兵的校尉一看他这身高体型,再试了试他的力气——能把百斤重的石锁举过头顶,当即拍板:“就你了!跟着我混,保准有肉吃!”

刘知远就这么进了军营,可刚进去的时候,他还是个“边缘人”——没背景没文化,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但他有个优点:能打,还不怕死。有次军队跟契丹人打仗,对方有个将领特别嚣张,提着大刀冲过来,接连砍倒了好几个唐兵。刘知远眼看队友要吃亏,抄起一把长戟就冲了上去,跟那契丹将领打了十几个回合,最后一戟把对方挑落马下。这一战,让刘知远在军营里出了名,也被一个大人物看中了——此人就是后来的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当时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正缺能打的手下。他见刘知远又勇猛又实在,就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亲卫。刘知远这才算真正“熬出了头”,可他没飘——别人当了亲卫就想着偷懒耍滑,他还是该站岗站岗,该训练训练,而且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旧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记载:“知远从晋高祖,数有战功,累迁军校。高祖镇河东,知远为都押衙,委以心腹。”意思是刘知远跟着石敬瑭,多次立下战功,慢慢升到了军校的职位。后来石敬瑭镇守河东,让刘知远当都押衙,把他当成心腹对待。

不过,刘知远跟石敬瑭的关系,也不是一直“铁”。后来石敬瑭为了当皇帝,跟契丹人做了笔“买卖”——割让燕云十六州,还认契丹皇帝当“干爹”,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儿皇帝”事件。当时满朝文武都觉得丢人,可没人敢说,只有刘知远私下里劝石敬瑭:“陛下,契丹人贪得无厌,割让土地还认父,这事儿太冒险了!咱们不如多给他们点钱,别割地,也别认亲,免得以后被他们拿捏。”

石敬瑭当时一门心思想当皇帝,根本听不进去,还把刘知远骂了一顿:“你懂个啥?没有契丹人帮忙,我能当上皇帝吗?”刘知远见劝不动,也就不再多说,但心里已经有了想法:这个“儿皇帝”,恐怕当不长久。

果然,石敬瑭当了七年皇帝,就因为整天被契丹人欺负,又被大臣们背后骂,抑郁而终。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也就是后晋初帝。石重贵比他爹有骨气,上台后就跟契丹人翻脸,说:“我爹认你当干爹,我可不认!以后咱们平等相处,别想再欺负我!”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听就火了,当即率领大军南下,要灭了后晋。这下,刘知远的机会又来了。

契丹大军南下,后晋朝廷慌了手脚,石重贵连忙下令让各地节度使起兵勤王。当时刘知远已经是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要是他出兵,说不定能帮后晋挡一下契丹人。可刘知远却迟迟不动,只是在河东按兵不动,看着后晋和契丹人打仗。

有人就劝刘知远:“大人,陛下都快被契丹人打垮了,咱们再不出兵,后晋就完了!”刘知远却摇了摇头,说:“你以为我不想出兵?可现在情况不一样。契丹人战斗力强,后晋的军队早就被石重贵折腾得没了斗志,咱们要是现在出兵,说不定会被契丹人一起消灭。不如再等等,看看形势再说。”

这话听起来有点“自私”,但其实是刘知远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后晋朝廷已经烂透了——石重贵上台后,整天吃喝玩乐,还重用奸臣,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朝廷,就算救下来,也撑不了多久。而且契丹人虽然厉害,但他们是外来者,中原百姓肯定不会服他们,只要等契丹人在中原待不下去,到时候自己再出手,就能事半功倍。

果不其然,后晋的军队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对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大军攻克后晋的都城开封,活捉了石重贵,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还放纵士兵在中原烧杀抢掠,老百姓恨得牙痒痒,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契丹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资治通鉴》里记载当时的惨状:“契丹纵兵掠京城,民死者什三四,取三司财帛,悉辇归其国。”意思是契丹人在开封城里大肆抢掠,老百姓死了十分之三四,他们还把后晋国库的钱财全部运到契丹。

这时候,刘知远知道,自己该出手了。他在河东召集手下将士,说:“契丹人欺负咱们中原人,杀咱们的百姓,抢咱们的钱财,这种日子咱们能忍吗?今天我刘知远要起兵,驱逐契丹人,还中原百姓一个太平!愿意跟我干的,以后咱们同享富贵;不愿意的,我也不勉强。”

将士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一听刘知远要起兵,纷纷响应:“愿随大人征战!”刘知远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契丹人的使者,一律杀了;凡是契丹人任命的官员,一律赶走。咱们要让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刘知远的军队纪律严明,又打着“驱逐契丹”的旗号,很快就得到了中原百姓的支持。老百姓纷纷给军队送粮食、送衣服,还有不少人直接加入军队。契丹人本来就因为遭到反抗,日子不好过,现在又遇到刘知远的大军,更是节节败退。耶律德光看着形势不对,只好带着抢来的钱财,灰溜溜地逃回契丹,半路上还病死了。

这下,刘知远成了中原最有威望的人。各地的节度使纷纷派人来归附,劝刘知远登基称帝。刘知远一开始还假意推辞:“我只是想驱逐契丹人,没想当皇帝。”可手下的大臣们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天天在他面前劝进,说:“大人,现在天下无主,您要是不登基,老百姓就没了依靠,那些坏人也会趁机作乱。您就当为了天下百姓,登基吧!”

公元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一年,刘知远四十四岁,从一个放马娃,硬生生逆袭成了皇帝,堪称五代十国时期最励志的“草根选手”。

刘知远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秩序。当时中原因为契丹人的抢掠和战乱,到处都是盗贼,老百姓根本没法过日子。刘知远下了一道严令:“凡是盗贼,不管偷了多少东西,一律处死;凡是官员贪污受贿,一经发现,全家抄斩。”

这道命令一出来,朝野上下都吓了一跳——以前的皇帝顶多就是流放、贬官,刘知远这是来真的!有个官员贪了老百姓十贯钱,被刘知远知道后,当即下令斩首,还把他的尸体挂在城门口示众。其他官员一看,再也不敢贪污了;盗贼们也吓得不敢出来作案,中原的秩序很快就稳定下来。

《旧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说他:“帝在藩邸,多历艰难,知民间疾苦,及即位,专以爱民为急,故能以少击众,平定天下。”意思是刘知远在没当皇帝的时候,经历了很多艰难,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所以登基后,把爱护百姓当成最重要的事,才能以少胜多,平定天下。

不过,刘知远也不是个“软柿子”。他对那些不服从自己的人,下手也特别狠。有个叫杜重威的节度使,以前是后晋的将领,契丹人来的时候,他投降了契丹,后来又想归附后汉。刘知远知道杜重威反复无常,根本不信任他,就派人把杜重威的军队包围起来,逼他投降。杜重威没办法,只好开城投降,刘知远当场就把杜重威关了起来,后来又找了个借口,把他全家都杀了。

有人觉得刘知远太狠了,可刘知远却说:“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今天能投降我,明天就能背叛我。留着他,就是给天下留祸患。”也正是因为这种“铁腕”,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节度使,都不敢再耍花样,纷纷乖乖归附,后汉的疆域很快就稳定下来,基本上恢复了后晋时期的地盘。

可就在刘知远准备大展拳脚,好好治理国家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刘知远突然病倒了。一开始只是感冒发烧,他以为没什么大事,还坚持上朝处理政事。可没过几天,病情就越来越严重,连说话都费劲了。

刘知远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邠等几个心腹大臣叫到床边,嘱咐他们:“朕不行了,以后朝政就交给你们了。太子刘承佑年纪还小,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别让那些奸臣有机可乘。还有,河东是咱们的根基,一定要派可靠的人去镇守,千万别出乱子。”

大臣们听了,都忍不住哭了起来,说:“陛下放心,我们一定辅佐太子,守护好后汉的江山。”刘知远又看了看太子刘承佑,想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却再也说不出来了。正月二十七日,刘知远在开封的万岁殿驾崩,享年四十六岁,在位还不到一年。

这位从放马娃逆袭成皇帝的“草根天子”,终究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刘知远死了,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也就是后汉隐帝。可刘知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后汉,居然成了五代十国里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只存在了四年就灭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要说后汉灭亡的原因,还得从刘知远留下的“辅政大臣”说起。刘知远临死前,安排了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四个人辅佐刘承佑。这四个人里,杨邠、史弘肇是武将,性格耿直,办事认真,但脾气不好;苏逢吉是文官,擅长耍小聪明,还特别贪财;郭威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既能打仗,又会治理地方,而且为人低调。

刘承佑登基的时候才十八岁,正是叛逆的年纪,根本不想被大臣们管着。杨邠和史弘肇又特别“较真”,每次刘承佑想出去玩,或者想给身边的太监封官,杨邠都会站出来反对:“陛下,现在天下还没太平,您应该专心治理国家,怎么能整天玩乐?那些太监没什么功劳,怎么能随便封官?”

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刘承佑就不耐烦了。他觉得杨邠、史弘肇太欺负人,连苏逢吉也在旁边煽风点火:“陛下,杨邠、史弘肇手握兵权,又这么不把您放在眼里,再这样下去,他们迟早会谋反的!”

刘承佑本来就没什么主见,被苏逢吉这么一撺掇,顿时起了杀心。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佑趁杨邠、史弘肇、王章(另一位辅政大臣)上朝的时候,埋伏了刀斧手,把他们三个当场砍死。杀了这三个人后,刘承佑还觉得不解气,又下了一道圣旨,要杀郭威——他觉得郭威也是辅政大臣,肯定跟杨邠他们是一伙的。

可刘承佑忘了,郭威当时正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镇守,手握重兵,而且很得军心。郭威接到圣旨后,又惊又怒,他知道自己要是回去,肯定会被刘承佑杀死,于是干脆起兵造反,率领大军向开封进军。

刘承佑听说郭威造反,连忙派兵去镇压,可他派去的军队,要么是郭威的老部下,要么是害怕郭威的胆小鬼,根本不堪一击。很快,郭威的大军就逼近开封。刘承佑慌了,带着几个亲信逃出皇宫,结果在半路上被自己的侍卫杀死了——侍卫觉得跟着这个昏君,迟早会倒霉,不如先杀了他,向郭威邀功。

郭威率军进入开封后,本来想直接登基称帝,可又觉得时机不成熟,就暂时立了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皇帝。可没过多久,郭威就找了个借口,说契丹人入侵,率军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阳)的时候,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将士们把一件黄色的袍子披在郭威身上,劝他登基称帝。郭威“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答应了。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汉就此灭亡,从刘知远登基到灭亡,只过了四年。

回头再看刘知远的一生,他无疑是个“成功者”——从社会最底层的放马娃,靠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谋,在乱世中打拼,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在五代十国那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的年代,简直是个奇迹。他爱护百姓,整顿秩序,要是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能把后汉治理得更好,甚至有可能统一中原。

可他的遗憾也很明显:一是寿命太短,在位不到一年,没能实现自己的治国蓝图;二是选错了辅政大臣,又没教好儿子,导致自己辛苦建立的王朝,短短四年就走向了灭亡。就像《新五代史·汉高祖纪》里评价的:“汉高祖起于寒微,而能以宽厚得民心,虽短祚而功烈着矣。然其教子无方,辅臣失选,故其亡也速。”意思是刘知远从寒微中崛起,用宽厚赢得民心,虽然在位时间短,但功劳很大。可他教子无方,选的辅臣也有问题,所以后汉灭亡得很快。

不过,就算后汉灭亡了,刘知远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他告诉我们:不管出身多低,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再加上一点运气和智谋,就算在最混乱的时代,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而他的教训也提醒后人: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选对人、教好下一代,比打下江山还重要。

参考《新五代史·汉高祖纪》《资治通鉴》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