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51章 后汉隐帝刘承佑:急脾气天子的作死人生

少年登极掌乾坤,偏学孤狼斗虎群。

轻信近臣诛元辅,妄开杀戒惹兵燔。

逃紫殿,丧青春,一杯黄土掩荒榛。

若非急智成急祸,怎教后汉作前尘?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契丹人打进开封,把后晋给灭了。可契丹人不懂怎么治理中原,烧杀抢掠一通后,被中原百姓的反抗逼得退回了北方。这时候,一个叫刘知远的武将站了出来——他以前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手里有兵有地盘,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后来又率军开进开封,成了中原的新主人。

可刘知远没当多久皇帝,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就病死了。临死前,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佑,还安排了五个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这五个大臣里,杨邠管朝政,史弘肇掌兵权,王章管财政,苏逢吉管人事,郭威则在外领兵打仗,算是后汉的“五虎上将”,专门给刘承佑保驾护航。

这年刘承佑才十五岁,放在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突然从“皇子”变成“皇帝”,心里既兴奋又慌。他刚登基那会儿,还挺乖的,每天按时上朝,听大臣们汇报工作,遇到不懂的就问杨邠——毕竟杨邠是老臣,做事稳重,刘承佑一开始还喊他“杨公”,把他当长辈看。

可小孩子心性,哪能一直坐得住?刘承佑慢慢就觉得当皇帝没意思了:每天要早起上朝,听大臣们说些听不懂的“民生疾苦”“军政要务”,还不能随便出去玩。他想找点乐子,比如在宫里组织个歌舞表演,或者带着太监去御花园打猎,可每次刚提出来,杨邠和史弘肇就跳出来反对。

有次,刘承佑想给皇后的亲戚封个官,杨邠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怼他:“陛下,当官要看本事,不是看亲戚关系!现在天下还没太平,要是随便封官,士兵们会不服气的!”刘承佑脸都红了,只能把话咽回去。还有一回,刘承佑跟史弘肇商量:“最近宫里的侍卫太少了,能不能调点禁军进来?”史弘肇眼皮都没抬:“禁军是用来保卫国家的,不是给陛下当保镖的!陛下安心待在宫里,有我们在,没人敢害您!”

次数多了,刘承佑心里就有点不痛快了:我是皇帝,还是你们是皇帝?怎么我想干点啥都不行?《宋史·杨邠传》里记载了当时的情况:“隐帝春秋浸长,与左右近臣日狎,邠等屡裁抑之,帝心积不平。”意思是刘承佑年纪慢慢大了,跟身边的太监、亲信越来越亲近,可杨邠等人老是限制他,他心里的不满越积越多。

这时候,有两个人看出了刘承佑的心思,开始在他耳边吹风——一个是太监聂文进,一个是宰相苏逢吉。聂文进是刘承佑的贴身太监,平时没少被史弘肇欺负(史弘肇讨厌太监,觉得他们只会祸乱朝政),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报复。苏逢吉则是跟杨邠、史弘肇不和:杨邠管朝政,把苏逢吉的权力挤得没剩多少;史弘肇掌兵权,说话比苏逢吉还硬气,苏逢吉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聂文进每天跟刘承佑说:“陛下,杨邠和史弘肇太嚣张了,他们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您要是再不管管,以后说不定他们会篡权呢!”苏逢吉则更阴险,他不直接骂杨邠、史弘肇,而是故意跟刘承佑说:“杨公他们确实是忠臣,就是有时候太固执了,陛下年轻,得多忍忍。”这话听着是劝,其实是在提醒刘承佑:你看,连我都觉得他们欺负你年轻!

刘承佑本来就对杨邠、史弘肇不满,被这两个人一挑唆,心里的火气就更大了。他开始觉得,杨邠、史弘肇不是“保驾护航”,而是“挟制皇帝”,必须把他们除掉,自己才能真正当这个家。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佑终于忍不住了。他找来了聂文进、苏逢吉,还有自己的舅舅李业(李业是李太后的弟弟,平时也被杨邠限制,心里有气),几个人躲在后宫里商量怎么除掉杨邠、史弘肇、王章。

李业说:“这三个人手握大权,直接杀肯定不行,得想个办法把他们骗进宫里来!”聂文进接着说:“陛下可以下道圣旨,说要商量边境的军情,召他们进宫议事,等他们来了,埋伏好士兵,直接动手!”刘承佑有点犹豫:“这三个人的手下还有不少兵,要是杀了他们,他们的部下造反怎么办?”苏逢吉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杨邠他们虽然有权,但不得人心,只要陛下下旨说他们谋反,士兵们肯定不会帮他们!”

其实苏逢吉这话是骗人的——杨邠、史弘肇虽然对皇帝不客气,但对士兵很好,史弘肇更是出身行伍,士兵们都服他。可刘承佑被“亲政”的念头冲昏了头,根本没多想,就拍板决定:“就这么办!明天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刘承佑下了道圣旨,召杨邠、史弘肇、王章进宫,说是有紧急军情商议。杨邠三人一点都没怀疑——他们平时经常进宫议事,再说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命大臣,皇帝再不满,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人刚走进宫殿的东门(永福门),就听见刘承佑喊了一声:“动手!”埋伏在两边的士兵立马冲了出来,拿着刀就往三人身上砍。史弘肇是武将,反应快,想拔刀反抗,可士兵太多,没几下就被砍倒了。杨邠和王章是文官,根本没还手之力,当场就被杀死了。

杀了三人后,刘承佑还觉得不解气,又下旨把三人的家人、亲信全部抓起来处死,连婴儿都没放过。《旧五代史·隐帝纪》里记载:“(隐帝)命诛邠、弘肇、章并其家属、部曲,无少长皆死。”一时间,开封城里血流成河,大臣们都吓得不敢出门——谁也没想到,这个平时看起来老实的少年皇帝,下手居然这么狠。

可刘承佑还没意识到,他杀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于捅了马蜂窝——因为这三个人里,史弘肇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他的部下遍布禁军;而更重要的是,当时郭威还在外面领兵打仗,郭威跟史弘肇是好兄弟,两人一起出生入死,关系铁得很。

有人劝刘承佑:“郭威还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领兵,他跟史弘肇关系好,要是知道史弘肇被杀了,肯定会造反!陛下不如先安抚郭威,再想办法除掉他。”可刘承佑这时候已经杀红了眼,他觉得自己连杨邠、史弘肇都敢杀,还怕一个郭威?他说:“郭威算什么东西?他要是敢反,朕就派兵去灭了他!”

于是,刘承佑又下了一道圣旨,派使者去邺都,要杀郭威和郭威的部将王峻、王殷。可他没想到,派去的使者里,有个叫李澄的人,是郭威的老部下。李澄一看圣旨,就知道郭威要倒霉,偷偷把消息告诉了郭威。

郭威当时正在邺都防备契丹,听说杨邠、史弘肇被杀,还要杀自己,气得浑身发抖。他把部将们召集起来,拿着圣旨说:“我跟杨公、史公一起辅佐陛下,从来没想过谋反,可陛下居然要杀我!你们说,我该怎么办?”部将们早就听说了开封的事,都觉得刘承佑太过分了,纷纷说:“将军,陛下昏庸,咱们不如起兵杀回开封,清君侧!”

郭威本来还不想造反,可被部将们一劝,再想想自己的处境——要是不反,迟早会被刘承佑杀死,干脆就坡下驴,决定起兵南下。他写了一封奏折,派人送给刘承佑,说自己要“入朝请罪”,其实就是要逼刘承佑认错。

可刘承佑看了奏折,不仅没认错,反而更生气了。他觉得郭威这是在威胁自己,于是又干了一件蠢事: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全部抓起来,不管老幼,一律处死。郭威的妻子张氏、儿子郭侗、郭信,还有其他亲戚,全被刘承佑杀了个干净。

消息传到邺都,郭威彻底疯了。他哭着对部将们说:“陛下杀了我全家,我跟他不共戴天!咱们现在不是清君侧了,是要报仇!”这下,士兵们的士气更高了——郭威的家人都被杀死了,大家都觉得刘承佑太残忍,跟着郭威造反,不仅能活命,还能替郭威报仇。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下旬,郭威率领大军从邺都出发,往开封方向进军。一路上,郭威的军队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各地的守军要么是郭威的老部下,要么知道刘承佑杀了杨邠、史弘肇,觉得刘承佑昏庸,不愿意替他卖命。

刘承佑这时候才慌了。他本来以为郭威的军队会像杨邠说的那样“不堪一击”,可没想到郭威这么快就打到了开封附近。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可大臣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苏逢吉早就跑了(后来自杀了),聂文进和李业虽然还在,可他们只会耍嘴皮子,根本不懂打仗。

最后,还是一个叫慕容彦超的节度使站了出来。慕容彦超是刘知远的亲戚,平时喜欢吹牛,说自己多能打仗。他对刘承佑说:“陛下放心,郭威那点兵力,我一只手就能收拾了!我愿意领兵去抵挡郭威!”刘承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封慕容彦超为兵马大元帅,让他率领禁军去开封北边的刘子陂迎战郭威。

可慕容彦超就是个“纸老虎”。他率领禁军到了刘子陂,刚跟郭威的军队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慕容彦超本人骑着马,头也不回地跑了,连自己的部下都不管了。禁军士兵见主帅跑了,也纷纷四散逃跑,有的干脆投降了郭威。

《新五代史·汉隐帝纪》里记载了这场战斗:“彦超与威战于刘子陂,彦超败,走还兖州。威军遂至京师。”意思是慕容彦超跟郭威在刘子陂打仗,慕容彦超战败,逃回了兖州,郭威的军队很快就到了开封城下。

刘承佑在宫里等着慕容彦超的捷报,可等来的却是“慕容彦超战败,郭威大军逼近开封”的消息。他吓得魂都没了,连忙叫上聂文进、李业,还有几个太监,想从皇宫的北门逃出去,往慕容彦超逃跑的方向跑——他觉得慕容彦超虽然打了败仗,但还有点兵力,能保护自己。

可刘承佑刚跑出皇宫没多远,就遇到了一群乱兵。这些乱兵是开封城里的散兵,不知道是哪一方的,看到刘承佑穿着龙袍,以为他是“反贼”(也有可能是知道他是皇帝,想抢点东西),就围了上来。刘承佑身边的太监和聂文进、李业,吓得赶紧跑,把刘承佑一个人丢在了原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承佑想跑,可没跑几步,就被一个叫郭允明的乱兵追上了。郭允明以为刘承佑是个大官,想杀了他邀功,举起刀就往刘承佑身上砍。刘承佑惨叫一声,倒在了血泊里,年仅二十岁。

可怜的刘承佑,当了两年多皇帝,最后死在了一个不知名的乱兵手里,连尸体都没人管。后来,郭威打进开封,找到了刘承佑的尸体,把他葬在了开封城外的一个乱坟岗里,连个像样的陵墓都没有。

刘承佑死了,后汉也跟着亡了——从刘知远称帝到刘承佑被杀,后汉只存在了四年,是五代十国里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说起来,刘承佑本来有一手好牌。他爹刘知远虽然在位时间短,但给了他一个相对稳定的江山:中原地区基本统一,有杨邠、史弘肇、郭威这样的能臣武将辅佐,只要他稍微老实点,慢慢学习治理国家,就算不能开创盛世,至少能保住后汉的江山。

可他偏偏是个“急脾气”,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还没掌握权力,就想把权臣一网打尽。他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三个:

第一,分不清“忠奸”。杨邠、史弘肇虽然对他不客气,经常限制他的行为,但他们是真心为后汉着想——杨邠管朝政,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史弘肇掌兵权,把禁军训练得很有战斗力;王章管财政,让后汉的国库有了点积蓄。可刘承佑听了聂文进、苏逢吉的挑唆,就觉得这三个人是“奸臣”,非要杀了他们,这就等于自断臂膀。

第二,做事没脑子。杀杨邠、史弘肇之前,他没考虑过他们的部下会不会造反;杀郭威家人之前,他没考虑过郭威会不会被逼反;甚至在郭威大军逼近开封的时候,他还相信慕容彦超这个“草包”能打败郭威。从头到尾,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根本没考虑后果。

第三,太残忍。杀杨邠、史弘肇、王章的时候,他连他们的家人都不放过;杀郭威家人的时候,更是斩草除根。这种残忍不仅没吓到别人,反而让大臣和士兵们寒了心——连忠臣的家人都能随便杀,谁还敢替他卖命?最后他被乱兵杀死,也算是“自作自受”。

郭威打进开封后,一开始还想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皇帝,可后来觉得刘赟不好控制,干脆自己称帝,建立了后周。而刘承佑呢,只留下了一个“隐帝”的庙号(“隐”是贬义,意思是他的过错被隐藏,或者说他死得不明不白),和一段让后人笑话的“作死史”。

有人说,五代十国是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时代,刘承佑就算不杀杨邠、史弘肇,后汉也未必能长久。可如果刘承佑能沉住气,不那么冲动,至少他自己不会死得那么惨,后汉也不会亡得那么快。

就像他登基时,有个老臣给他写了首诗:“少年天子欲亲政,当学文王慢用心。若使锋芒先太露,恐教社稷付寒林。”可惜,刘承佑没听进去。他用自己的急脾气,亲手把自己和后汉都送进了坟墓,成了五代十国里又一个“短命皇帝”的典型。

参考《新五代史·汉隐帝纪》《宋史·杨邠传》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