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48章 唐王李渊历尽艰辛拿下隋朝老将屈突通,尧君素杀妻守忠义

唐王李渊招抚陇右计划失败后,便开始着手稳定后方局势。

前章讲过,李渊率大军挺进长安时,命刘文静、窦琮等人驻守潼关,以防驻守河东城的隋将屈突通偷袭后方。

刘文静在潼关附近与五十九岁的老将屈突通已相持一个多月,期间屈突通曾派部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刘文静受伤,隋军一度占据优势。然而,刘文静利用隋军休息的间隙,加固营寨并发起反击,成功扭转战局,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就这样,两军你来我往,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李渊成功进驻长安后,屈突通见局势日渐严峻,对自己极为不利,决定先撤退以保存实力。他留下桑显和与儿子屈突寿继续在潼关与唐军对峙。

考虑到洛阳是隋朝的东都,相对较为安全,且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援,屈突通选择向东撤往洛阳。

当屈突通离开之后,桑显和站在原地,望着屈突通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早就考虑过,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中即将沉没的大船。他看着身边这些疲惫且茫然的士兵,心中明白继续追随隋朝已没有太多的意义。

而阵地的对面,刘文静率领的唐军则展现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那是一股新兴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对于投降唐王李渊,桑显和的内心经过了复杂的挣扎。他一方面有着对旧主的忠诚之情,毕竟曾经为隋朝效力多年,那些过往的经历并非能轻易忘却;但另一方面,他清楚看到李渊势力所蕴含的无限潜力。他明白,如果继续对抗,不仅可能会让手下的士兵遭受更多无谓的伤亡,而且自己也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他又考虑到自身的前程,归降唐王或许能够在新的政权下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也许在唐军的阵营里,他能够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地位,不必陪着即将覆灭的隋朝一同走向灭亡。

桑显和在这些想法的驱使下,最终下定决心投靠唐军。他先派心腹羁押了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这似乎也成为他在新政权面前表明诚意的一种手段。然后召集士兵们于兵马场,他站在高处,大声说道:“兄弟们!如今大势已去,隋朝已不可挽救,我们何必再做无谓的抵抗?跟随刘文静将军,或许是我们新的出路!”

说罢,他便率领众前往潼关归降刘文静。

刘文静见到桑显和来降,眼中精芒一闪,心中满是惊喜。虽然昨日两军还是对立的敌人,剑拔弩张,可如今桑显和却率领众人在自己面前跪伏称降。

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这判降的事自古有之,刘文静未敢怠慢,赶忙走上前去,亲自扶起桑显和,大笑道:“桑将军深明大义,此乃明智之举啊!”

说罢,便拉着桑显和的手走进营帐,同时命人准备最高规格的酒席招待于来降将士。

营帐之中,一张巨大的酒桌早已摆好,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窦琮、段志玄等将领也在营帐之中,都是战场上的老熟人,他们分别与桑显和打过招呼,众人纷纷落座后。

刘文静站起身来,举起酒杯,对桑显和说道:“桑将军,往日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你我虽为敌手,但如今你投诚而来,那便是我刘文静的兄弟,这一杯,敬你!”

桑显和忙起身回敬:“刘将军,我桑显和也是看清了局势,隋朝气数已尽,唐王之师才是这天下未来的希望,我愿追随将军,共创大业。”

窦琮在一旁听着,心中却是急切得很。他皱着眉头,忍不住开口道:“司马大人,如今桑将军带队来降,屈突通那厮必定是军心大乱。他的人马如今已是强弩之末,我们趁此良机追击过去,定能将其一举歼灭,如此一来,咱们在这河东之地便再无后患了。”

段志玄也点头称是:“是啊,大人。如今他失了桑将军这员大将,后路无人防守,必定人心惶惶。此时不趁势追击,更待何时?”

刘文静手抚下巴,微微点头,心中也是意动。

他看向桑显和,眼中有几分询问之意。桑显和见状,赶忙说道:“刘大人,屈突通虽兵败一时,但他毕竟也是身经百战之人,若此时贸然追击,恐怕他也会有应对之法。不过,将军若是要追击,我也愿为将军出谋划策。”

刘文静哈哈一笑:“桑将军能有此等心思,自是极好。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屈突通如今虽乱了阵脚,但他手下仍有不少死忠之士。我们若是追击,不仅要防止他的拼死抵抗,还要考虑周边的地形等不利因素。”

窦琮听了,有些焦急地说:“将军,可是战机转瞬即逝啊。若是我们犹豫不决,屈突通缓过神来,又纠结其他势力来对抗我们,那可就麻烦了。”

刘文静扫视一眼营帐中的将领,缓缓说道:“诸位将军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从大局来看,我们现在刚刚接收了桑将军的降兵,需要时间来整顿。而且,屈突通的兵力虽减,但也不可小觑。我们若此时追击,一旦失败,那之前的努力便都白费了。我们如今要做的,是先稳定军心,安抚降兵,再派人去探查屈突通的动静,做到知己知彼,再做决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段志玄听了,沉思片刻,说道:“将军所言极是。我们现在确实不能盲目行动,还是谨慎为好。”

刘文静又看向桑显和:“桑将军,你久在屈突通麾下,对他应该比较了解。你且说说,若是你去追击屈突通,他会往何处逃窜?又会采取何种防御之策?”

桑显和沉思片刻,说道:“刘将军,屈突通此人重义气,若是我们追击,他肯定会往向东逃窜,那里的地形复杂,他可能会依托山地等地形设下埋伏。他的士兵虽然疲惫,但若是拼死一战,也颇难为对付。”

刘文静点头:“多谢桑将军告知。来,大家先饮酒,明日我们再好好商议。”

众将领听闻,纷纷举杯。那酒坛中的美酒在营帐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可众人的心思却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战事之上。

在这隋末乱世的大棋盘上,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而他们如今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必须谨慎谋划,方能在未来的局势中占据有利地位。

从时局来看,此时隋朝已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各方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屈突通作为隋朝旧将,虽然兵败,但底蕴仍在。桑显和的投降使得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变化,如何利用这一变化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刘文静等人急需考虑的问题。

出于军务考虑,宴席之上大家均未放开豪饮,草草结束。

经过紧锣密鼓的谋划,第二日,刘文静便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率精骑兵与桑显和共同去追击屈突通。唐军在弘农郡稠桑追上了屈突通。

隋朝弘农郡是今日的河南省灵宝市(县级市),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函谷关城)。稠桑是灵宝市北黄河南岸的一个村庄,位于函谷关镇西北部,周边有稠桑塬、稠桑水(今名沙河)、稠桑谷。因三门峡大坝蓄洪,1960年村庄移至沙河东岸1千米处的台地斜坡上。

灵宝市,是河南省辖县级市,由三门峡市代管,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河南省西部,东与陕州区为邻,南倚小秦岭、崤山与卢氏县、洛宁县毗连,西与陕西省潼关县、洛南县接壤,北濒黄河,与山西省芮城县、平陆县隔河相望。

灵宝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春秋时期属虢,后归晋。灵宝市地处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更名为灵宝市,成为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

灵宝因老子在此着写《道德经》而闻名,被誉为“道家之源”。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着名的黄帝铸鼎原、函谷关等,是探索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场所。而且灵宝市还被誉为“黄金之城”、“苹果之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色农产品。

窦琮在弘农城外安营扎寨,此时驿卒传来刘文静军令,说是唐王李渊有令,要以招抚为主。

原来,唐王李渊接到军情战报,知道屈突通向东退兵,便向刘文静传达了劝降屈突通的命令。

劝降是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心理战术,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劝降者所说的话需要与对方的内心产生心理共鸣,唤醒对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一来,对方在倾听时能够感受到谈判者的真诚与关怀,进而触动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此外,劝降者还需清晰地阐述投降或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利益,对比不同选择所带来的利弊,从而引导对方作出明智的决策或选择。这就对谈判者提出了极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这名谈判者还需赢得对方的信任。

于是,窦琮便先让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降。

哪知,屈突通见到儿子来到城下劝降,恼羞成怒,心说“老子派你驻守唐军,你个龟儿子却投降了敌人”,二话不说,就命人射杀儿子,吓得屈突寿赶忙逃回唐军阵营。

桑显和看到老首长屈突通被逼到绝路还宁死不降,不忍心老首长和曾经的战友兄弟就此战死沙场,于是亲自来到城下喊话:“屈将军,兄弟们!京师长安已经陷落,各位的家人都住在关西,为何还要向东而去?!”

桑显和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劝降词,在当时的环境下却引起了隋军将士们的共鸣,城楼上有将领开始带头放下兵器,旁边的士兵们一看,这还打什么仗啊,于是,全军人马纷纷丢盔卸甲,就地投降。

屈突通看到这种情况,跪地痛哭着说:“我深受国家的恩情,侍奉隋朝两位君主,怎么能逃避投降呢?我只有以死报国!”

但奈何众将士都不再为隋朝而战,城门也已大开,屈突通被冲进来的唐兵三下五除二来了个五花大绑,生擒活捉。

刘文静命人将屈突通押送至长安,李渊命人赶紧松绑,并对屈突通的到来表示欢迎,不仅没有怪罪于他,还诚恳的称赞他为忠臣,贴心的安慰后,授予屈突通兵部尚书的高位,并封他为蒋国公,兼任秦王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唐王李渊这种情感上的认可和尊重,使屈突通心中得到解脱,开始全心全意为新政权服务,死心塌地的跟随唐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之劳。

屈突通选择为唐王李渊效力后,接到的第一件任务便是去劝降尧君素。前章我们讲过,屈突通在率领大军支援长安时,留下尧君素留守河东城(今山西省运城)。

李渊占领长安后,隋炀帝杨广任命尧君素为河东通守。

尧君素在被任命为河东通守后,带领部下顽强抵抗唐军的进攻,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和勇气。尽管面对唐军的多次劝降,包括屈突通的亲自劝说,尧君素仍然坚持不降。

当屈突通到达河东城下劝降尧君素时,尧君素看到屈突通后,非常悲不自胜。本是同朝官员,再见面已是各为其主,《隋书·列传第三十六·尧君素传》记载,尧君素看到昔日的长官前来劝降,愤恨的说道:“公当爪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

尧君素的话意是屈突通你被委任为国家的重臣,是代王杨侑的辅佐者,杨广把整个关中地区交给了您,把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托付给了您。国家的兴衰存亡,就维系在您的手中。您不想着效力报答国家,却落到投降敌军的地步。即使您自己不感到惭愧,但您所骑的马,还是代王赐给您的,您有什么脸面再骑它呢!”

屈突通急回应说:“吁!君素,我力屈而来。”

“吁!”表示感叹或叹息,包含着无奈、遗憾等复杂情感。“我力屈而来”意思是自己的军事力量已经衰竭,无法继续作战,因此选择投降。这里屈突通试图以自身的困境来说服尧君素理解他,并放弃抵抗。

尧君素听后,怒言道:“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

“方今力犹未屈”明确指出目前河东城的防御力量还未耗尽,君素仍有能力坚守阵地,对比了屈突通德“力屈”之说,批评屈突通未尽力就投降的行为。

“何用多言”即“何必再说那么多废话”,表达了对屈突通劝降行为的不屑和不耐烦,认为对方的理由不成立且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讨论。

屈突通听到尧君素对自己的批评,羞愧难当,不再言语,匆匆退了回去。之后,一些投降唐军的隋朝官员陆续前来劝降尧君素,但均被其拒绝。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为了劝降尧君素,命人将其妻子带到城下劝降。尧君素在见到妻子后,选择了忠诚于隋朝,对妻子批评道“天下大事,你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然后用弓箭射杀了妻子。后来,城中物资缺乏,粮草殆尽,尧君素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在《旧唐书·尧君素传》中,关于尧君素坚守蒲坂、与敌交战以及被俘后的情景,与《资治通鉴》稍有不同。旧唐书记载,当蒲坂城被敌军攻陷时,尧君素依然手持弓箭与敌人进行战斗。隋朝的司隶刺史窦琮派人到城下劝降,并阐述了当前的形势与利害关系。尧君素坚定地回应:“我是隋朝的大臣,负责守护皇上的城邑,按照道义我不能向贼寇投降,哪里会有二心呢?”

随后,尧君素被支援唐军的突厥军队俘虏。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特意派自己的家僮前去慰问并试探其想法。家僮转达了太宗的问题:“隋朝已经灭亡,天命已经归于他人,您难道不知道吗?”

尧君素回答说:“我深受国家的厚恩,如今若被你们杀害,就等于是灭绝了我的族类(意指断绝了忠诚的传承)。”

此话传给李世民知道后,对尧君素的忠诚感动,表示赞赏,并按照礼节将他放了回去,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尧君素最终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所杀。

虽然两本史书对尧君素的死亡描述有所不同,但尧君素被后世普遍认为是忠义的代表。他在隋朝末年,面对李渊的进攻,坚守河东郡,拒绝投降,展现了极高的忠义精神。即使在被敌军包围、城池将破之际,他仍然坚决抵抗,直至最后以死效忠。

他的忠义精神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尧君素被追赠为蒲州刺史,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贡献,并称赞他的忠义气节,这是后话,我们后章再讲。

但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尧君素的行为被认为是不近人情和残忍的。他为了忠于**的隋朝,牺牲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幸福。尧君素射杀妻子的事件不仅反映了个人家庭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也展现了古代战争和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至于尧君素死亡的真相,对后世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暂且不提。

目前唐公李渊劝降尧君素失败后,没办法,只能调用虞州刺史韦义节领兵继续攻打隋朝河东通守尧君素。至于战果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