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38章 群英荟萃长春宫,平阳公主筹组中国历史第一支“娘子军”

前章讲到留下李渊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屈突通,自己继续率领另一路人马渡过黄河。

李渊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各路军队,如一条奔腾的巨龙般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黄河。那震天的战鼓声仿佛还在黄河畔回响,船桨划动水面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一时间,河岸两边尘烟滚滚,士兵们的呐喊声汇聚成一片雄浑的声浪。

关中地区的百姓听闻李渊的大军前来,纷纷扶老携幼,箪食壶浆,前来归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那人群聚集的景象真可谓如同集市一般。男女老少的脸上都洋溢着希望与憧憬,眼神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李渊站在营帐之前,目光坚定而沉稳。他派遣自己的长子李建成和司马刘文静率领着王长谐等数万精锐之师前往永丰仓进行驻守。那数万士兵整齐地排列着队伍,军旗飘扬在空中猎猎作响。他们在将领的指挥下,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向着永丰仓进发。到达永丰仓后,他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依城据守。

而敦煌公李世民则与刘弘基等率领着数万充满斗志的军队奔赴渭北地区巡行。这支队伍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士兵们身穿着明亮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们的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如同滚滚黄烟在空中弥漫。李世民英姿飒爽,骑在高头大马上,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前方的大地。当他率领军队到达渭北时,当地的百姓们怀着敬畏与期待的心情前来观望。

慰抚使殷开山等人也随之被李渊派遣过来,他带着温和的笑容,迅速融入当地的民众和士兵之中,协助李世民对军队进行指挥调度,使得整个军队在当地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巡行安定之事。

为了进一步巩固朝邑地区的稳定,李渊安排好驻守人员,率众又返回朝邑城,他没把自己当外人,当晚就住进了隋炀帝的行宫长春宫。

隋朝朝邑城距离长安城大约65公里,长安城在朝邑城的东北方向。朝邑县属冯翊郡,这一时期朝邑县的行政地位和归属地随着国家的行政区划调整而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朝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东,长安城在隋朝时期被称为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期建立的新都,唐朝建立后改名为长安,成为都城。

长春宫始建于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由宇文护筑(宇文护,字萨保,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鲜卑族。他于北周建立后,专政三年,连续杀害了三位皇帝,最终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杀死),初名“晋城”。建德二年(573年),因“晋城”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遂改名为长春宫。

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命人增建殿宇,使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作为行宫。隋炀帝杨广也曾在此居住。长春宫因战乱破坏,五代全废。现遗址位于朝邑镇北寨子村,已半为农田,半为北寨子村庄所覆压,但遗址的西围墙基础仍明显暴露。真可谓:“秦宫汉殿亦兴废,天地无穷哀雁飞。”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李渊进入霍邑城的壮观景象,关中老百姓就跟看见金元宝似的往李渊这边跑,嘴里都呼喊着要投效太尉唐公老大人!可见李渊此时已美名远扬,深得民心。

李渊刚入住长春宫,他的表兄弟窦轨也带领手下数千壮丁前来投效。窦轨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窦轨的祖父窦炽是北周上柱国、隋朝太傅,封乐陵县公;父亲窦恭是北周雍州牧,封酂国公;叔父窦威是唐朝内史令,封延安郡公。

窦轨归附表兄李渊后,随其攻取长安,因功受封赞皇县公,官拜大丞相咨议参军。窦轨先后担任太子詹事、秦州总管、益州道行台左仆射等职,并在贞观元年被授予右卫大将军,次年担任洛州都督。

窦轨以其军功和严酷治军着称,因其治军之严酷也导致了一些负面评价。窦轨治军严酷表现在,对部下无论贵贱老少,作战时如有畏敌者立即斩首,犯小过也要遭受鞭打,流血满地。窦轨曾因其外甥夜间出门未及时返回,将其斩首示众。窦轨性情喜好杀戮,在任益州道行台左仆射期间,有一次突然派一名家仆到官府厨房去取饮用的浆水,后因改悔要将其处死,家仆大喊冤枉,监刑官因犹豫未斩,窦轨怒将其一并斩杀。窦轨的严酷治军方式导致了许多负面评价,如被描述为“杀人魔王”,这一事件最终被朝廷所知,窦轨因此被召入朝,并受到唐高祖的严厉斥责。

在玄武门之变后,窦轨因诬陷韦云起为太子党羽并将其杀害,他的行为引起了李渊的怒火,将其关入大牢。

他的死亡在唐朝志怪小说《冥报记》中被描述的比较凄惨。说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的冬天,窦轨在洛州患病,突发高烧并胡言乱语,声称有人送来了瓜,然而身边的侍从却回应并无瓜。窦轨听后惊恐万分,声称自己看到的是一颗颗人头,是来索命的。紧接着,他急切地嚷嚷着要去见被自己害死的韦尚书,话音刚落,便一命呜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然,以上描述是作者唐临(唐初的名臣、法官、文学家)以窦轨为作恶之人,在故事中让其不得好死,不让其善终,以博得读者共鸣而采用的的虚幻写法。

《冥报记》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是唐代最早的志怪小说集之一。此书在中国长期亡佚,但在日本高山寺藏有唐钞卷子本,后由杨守敬辑录佚文,分为六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观看,此书中可以窥见唐代社会对于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接受程度,以及佛教文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公元617年9月18日,李渊在稳固好后方基地后,开始发布下一步行动指令。他一方面派遣进驻永丰仓的李建成带领刘文静、王长谐等数万人马,继续驻守潼关方向,再从永丰仓拔出五千精锐,防备河东和东都方向的隋军。另一方面,李渊派遣二儿子李世民和刘弘基等将领,率领数万人马向渭水以北攻击前进,计划切断长安北面外围支援。这左右两路军队的总目标就是扫清长安外围,为唐军包围长安做出战略准备。

眼瞅着长安城是保不住了,关中的有识之士、贵族等也开始纷纷向李渊投效。《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渊给足了这帮文士老爷们的面子,全都是礼而用之。这群人里就有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隋冠氏县长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等人。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出身于显赫的长孙氏家族,与文德皇后同母。他是唐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生平和贡献对唐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初宰相、外戚,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等,主持修订《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帮助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后在立储之争中,长孙无忌坚定地支持高宗李治,并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成功地将李治推上了皇位,为后来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长孙无忌在晚年遭到许敬宗的诬陷,被削去爵位并流放至黔州,最终在流放途中自缢身亡。

于志宁,字仲谧,今陕西高陵人。出身于显赫的于氏家族,与文德皇后同母,是唐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隋朝授冠氏县令,李渊自晋阳起兵将入关中时,率众归顺,后投身秦王李世民麾下,担任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后升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拜为宰相,监修国史。他着有《于志宁集》四十卷、《谏苑》二十卷,并参与修撰《律疏》《大唐仪礼》《周易正义》《留本司行格》等,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于志宁在唐高宗时期因未明确表态支持废后之事,被贬为荣州刺史,后改任华州刺史,最终以华州刺史之职致仕,665年病逝,享年七十八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颜师古,本名籀,字师古,是唐朝时期的着名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是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思鲁之子。颜师古在隋朝时曾任安养县(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县尉,唐朝建立后,历任中书舍人、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职,最终因病去世,享年65岁,谥号“戴”。颜师古的《汉书注》是他在史学上的重要成就,对后世的《汉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师古在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方面有深入研究,着有《匡谬正俗》《封禅仪注书》等作品。颜师古晚年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专心研究学问。他因仕途不顺而感到沮丧,但这并未阻止他在学术上的追求。颜师古的一生充满了对学术的热爱和贡献,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使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渊对前来投奔之人一一封了官职,这时,有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下属县市)驿卒来见李渊,呈上书信。

李渊刚看了一眼,就把柴绍喊来,笑着说道:“我的女儿真是智勇双全,巾帼不让须眉啊。”

说完将书信递给女婿,柴绍看后,也是非常高兴。李渊说道:“你快去挑选轻骑快马,带人去把我女儿接过来吧。”

前章我们讲过,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即平阳公主)是柴绍的妻子。李渊与李世民在晋阳城筹备起兵义时,柴绍接到二舅哥李世民的密信,让他赶快到晋阳会合。他出发后,妻子李氏可没闲着。她听说父亲李渊起义后,立即回到自己陪嫁的庄园,变卖了家产,隐藏身份,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自掏腰包赈济灾民,借此机会,将所有钱财用于招募士兵,很快就聚集起六百余人的队伍。

李氏从小熟读兵书,深谙谋略。她听说长安的一个大富商何潘仁因钱财货物被隋朝军队拉走充公,投告无门,一怒之下携裹了一群胡商举起大旗造反。他手下已发展有数万人,也曾打败过隋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