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37章 冯慈明命丧翟让之手,李密怒杀季珣

李渊的义军向着汉中方向可劲的攻城占地,捷报频传。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却还在被隋朝的政府军死缠烂打,紧盯不放。

前文讲过,隋炀帝杨广,初次见到李密时便心生嫌恶。曾经那杨广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李密前来觐见。杨广的目光在李密脸上停留,只觉得那双眼睛狡黠无比,眼白多得有些异样,当下心中就泛起一阵厌恶之感,这种感觉在心底生根发芽,随着李密后来的举动愈发浓烈。李密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立门户,妄图将隋朝那庞大的根基撼动,这无疑是在杨广的逆鳞上狠狠挠了一下。杨广气得在江都的迷宫中来回踱步,心中满是对李密的愤恨,连和可人的吴女们玩耍的心情都没有了。

于是,杨广满脸怒容地叫来中书舍人(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则是中书省中的官员,具体负责撰写诏书),给正在洛口与李密对峙的王世允写下一道督办函,那字里行间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命你全力剿灭李密所率瓦岗军,不得有丝毫懈怠,若有不从,严惩不贷!”

写罢,杨广审阅之后,将督办函重重地拍在龙案上,命中书舍人安排使臣迅速送往洛口。随后,他又传下旨意,命令韦霁、王辩、王隆以及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郡尉独孤武都,各自点齐所统领的军队,火速会集到东都。并且严令各路军队,皆要听从王世充的统一指挥调度,务必将这股逆军扼杀。

韦霁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军事世家,其父韦孝宽是北周的重要军事将领。韦霁在北周官至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并被封为安邑县开国伯。隋朝建立后,韦霁继续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官至太常少卿。他参与了隋炀帝杨广的许多重要活动,包括祭祀黄帝和此次讨伐李密的战役。

王辩(562年—617年),字警略,冯翊蒲城人,是隋朝时期的一位着名将领。他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自幼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兵书,擅长骑射。王辩在北周时期就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被授帅都督。隋文帝即位后,王辩升任大都督,累授车骑将军,参与了平定汉王杨谅叛乱、征讨吐谷浑、辽东之战等重大军事行动。此时,王辩奉隋炀帝之命与王世充联手围攻洛口仓,与李密率领的瓦岗军作战。

王隆,字伯高,太原祁县人,是北周济州刺史安康郡公王杰之子。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学,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在隋朝时期崭露头角。隋开皇年初,王隆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详细论述了六国的得失,深得隋文帝的赞赏。王隆后被任命为昌乐县令,再迁至忻州铜川县令,任内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铜川府君”。

孟善谊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他的祖父孟景和父亲孟善谊都在隋朝时期仕于洛阳,因此他也在洛阳出生。孟善谊在隋朝担任的河内通守,是负责河内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的职位。孟善谊是孟诜的父亲。孟诜在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武后时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等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善谊虽然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相对较少,但他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他的儿子孟诜,仍然显着。孟诜在医药和食疗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之一。

独孤武都是北周大臣独孤信的孙子,隋朝大臣独孤罗的次子。隋大业末年,担任河阳都尉,与杨广、李渊同为表兄弟。独孤武都与将作大匠宇文恺子宇文儒童、河南留守职方郎柳续、河内郡丞柳燮等一同降李密,后图谋逃归唐朝,叛逃一事不小心泄露后,被洛阳的王世充所杀。唐高祖时追赠独孤武都为上柱国、蜀国公,谥曰悼。唐高宗时又追赠夏州都督。

公元617年九月初七这天,留守洛阳城的越王杨侗听说爷爷杨广增派了援军,本来还在担惊受怕的小心脏又来了信心,他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城中留守的士兵,以及庞玉率领的偃师的军队,前往王世充的军队会合了十余万人,去洛口攻打李密。双方隔着洛河对峙。

庞玉,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肃省临洮县)。隋末时期,曾任监门直阁,支持王世充留守洛阳,抵抗瓦岗农民起义军。后统率万余骑兵投降李渊,作为隋朝旧臣和陇西故人,受到至高的礼遇。唐高祖即位后,授左领军、左武卫二大将军,后出任梁州总管,转任越州都督。唐太宗即位后,召还长安,授左监门大将军,掌管太子东宫军兵事务,庞玉死后,唐太宗为之废朝,追赠豳州都督、工部尚书,表现出唐太宗对庞玉的高度评价和哀悼。

看到隋朝援军来势汹汹,李密正在营帐中头疼,突然有兵卒来报,说是抓到了隋朝的奸细。李密命令带到帐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原来,被抓之人正是隋炀帝派往东都的使臣江都郡丞冯慈明,本想偷偷渡过洛水,不想却被李密的巡逻士兵抓住。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今河北衡水)人。冯慈明十四岁时便担任了淮南王开府参军事,后补为司州主簿,升任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平齐后,授帅都督。隋文帝即位后,曾任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等职。隋大业十三年,冯慈明被任命为江都太守,此时奉诏前往东都洛阳,被李密军队俘虏。

李密听说过冯慈明的名声,邀请他坐下并慰问他,礼节非常周到。然后对他说:“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你若能和我一起,必能建立大功,你看怎么样?”

冯慈明说:“我家几代人都侍奉朝廷,享有朝廷的恩惠。前者我已有过过错,我未能好好守住家族的地位与忠诚,竟然和杨玄感一起起兵,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才有今天的处境。我现今只想着报效朝廷。王莽、董卓、王敦、桓玄等人虽然一度强盛,但最终都被消灭,罪过还牵连到他们的祖宗。所以,我是不会归降的,至死方休,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李密听后很生气,就把他囚禁了起来。

在被俘期间,身陷囹圄的冯慈明并没有放弃希望与抵抗。尽管身处敌营,但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暗地里精心谋划着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冯慈明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偷偷地撰写了一封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表章,详细地向远在江都的朝廷汇报了当前敌军的兵力部署、战略意图以及自身所掌握的其他关键信息。同时,他也不忘向东都寄去一封信函,深入剖析贼军的整体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负责看守冯慈明的席务本竟然被他的说辞打动。或许是出于对正义的向往,亦或是受到冯慈明义薄云天之气概的感染,席务本最终决定帮助冯慈明逃离这充满危机的地方。于是,冯慈明在席务本的帮助下,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巡逻的士兵,历经危险逃出囚牢。

不过,他们的行动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李密的眼线。很快,李密便知晓了冯慈明的所作所为。但出人意料的是,李密非但没有因为冯慈明的反抗而动怒,反而对他这种忠于朝廷、毫不畏惧的精神深感钦佩。在权衡利弊之后,李密释放了冯慈明。

得到自由后的冯慈明满心欢喜地朝着营地门口走去,以为就此可以摆脱这段噩梦般的经历。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他即将踏出营地大门的那一刻,一道寒光闪过,紧接着便是一阵剧痛袭来。原来,翟让早已带人埋伏在此处,趁其不备痛下杀手。可怜的冯慈明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结束了他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冯慈明的忠诚和牺牲感动了天地,后被隋炀帝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号壮武。唐初,唐高祖感其忠烈,追赠吏部尚书。

李密能够释放冯慈明,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不久前,他还杀掉了隋朝的一位忠臣,事后也是耿耿于怀。

在李密捕获冯慈明之前,李密在617年三月攻打洛口的时候,因为自己兵力寡弱,派人去招降季珣。

季珣,京兆人。在隋朝末年,他担任箕山府郎将,负责守卫箕山府。箕山府在隋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其具体位置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观点认为箕山府可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当李密率领如乌云压境般的大军,气势汹汹的攻打洛口之时,季珣率领着为数寥寥的数百士兵,大义凛然的坚守着城池。那城墙在风中沉默着,宛如一个忠诚的守护者,而城内的士兵们个个眼神中透着坚定,毫无投降之意。

李密站在城外,望着那紧闭的城门,心中满是不屑,他觉得这小小一座城池,很快就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于是,他派人前去传达自己的意思,让城中的季珣投降。

季珣站在城楼上,听闻劝降之词,脸上满是不屑与愤怒。他对着使者大骂道:“尔等这群乱臣贼子,李密更是不忠不义之徒。我季珣生为天子臣,岂能与你们同流合污?速去告诉你家主子,我宁死不降!”

使者灰溜溜地回去复命。李密一听,顿时大怒,脸上肌肉抽搐,咬牙切齿地说道:“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竟敢如此对我,那我定要踏平此城,看他嘴硬到几时!”

说罢,便派兵开始攻打城池。

然而,那些士兵如恶虎扑食般冲向城墙时,却发现这城池防守极为坚固。季珣在城内指挥若定,士兵们也拼死抵抗,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当时,李密那几十万的雄师如同潮水一般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季珣和他的数百士兵就像被困在孤岛上的勇士,四面楚歌。可是,季珣的心中没有丝毫畏惧,他望着城外那层层叠叠的敌军,心中暗暗发誓:“我季珣生是天子之臣,死是天子的鬼,定要与这城池共存亡,绝不能让贼人得逞。哪怕战至最后一人,我也要让这群逆贼知道,忠诚是不可侵犯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城中的粮食渐渐见底,士兵们开始饿得面黄肌瘦。而水源更是成了大问题,因为城建在高原之上,取水的道路早被切断,水井也越来越干涸,最后彻底无水可用。

士兵们又饿又病,虚弱地靠在城墙边。季珣看着这些跟随他的兄弟,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他强撑着疲惫的身体,挨个安抚士兵:“兄弟们,我知道大家都很艰难,但是我们不能投降。我们是天子的人,为天子守城是我们的荣耀。我们死了,虽死犹荣,倘若投降,将永远沦为千古罪人!”

士兵们听了他的话,眼中重新燃起希望与坚定,没有一个人有叛变离散的念头。

从三月开始,每过去一天,城中的希望就少一分,但季珣的信念却从未消减。直到九月份,城池最终还是被攻陷了。

李密走进城来,看到季珣被押到自己面前。季珣虽衣衫褴褛,却依旧身姿挺拔,眼神中满是蔑视。

李密说:“季珣,如今你已为阶下囚,只要你肯投降,荣华富贵自是少不了你的。”

季珣怒目圆睁,大声说道:“我是天子的臣子,怎么能向贼人下拜!你莫要白费口舌。”

李密皱了皱眉头,仍不死心,又苦口婆心般地说:“季珣啊,你看看这天下大势,我李密如今势力强大,你跟着我,也是顺应时势。何必非要执着于那已近崩塌的大隋呢?”

季珣冷笑一声:“你这是强词夺理,大隋天子才是正统,你这等谋逆之人,注定不得善终。我季珣生是大隋人,死是大隋鬼,休要再劝!”

李密恼羞成怒,他没想到季珣如此倔强。他一甩衣袖,脸色阴沉地说:“哼!既然你如此不识抬举,那留你何用!”

于是,李密毫不犹豫地命令手下将季珣杀害了。

李密杀了季珣后,洛口的百姓们都对他怒目而视,那眼神中满是仇恨与悲愤。而李密的军队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将士看到李密如此残忍地对待忠臣,心中不禁泛起了犹豫与恐惧。

而在另一边,李渊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步步紧逼长安。李渊自知自己的每一步都在改变着各方势力的平衡,他的野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可他却也忌惮着李密的瓦岗军,毕竟那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如果自己在进入长安之前与李密兵戎相见,胜负难料;若是与他合作,又该付出怎样的代价?好的状况是,隋朝的王世允等人率领的隋军主力还在与李密的瓦岗军互相牵制,这也暂时为李渊义军提供了发展的大好机遇。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如同巨大棋局中的黑白棋子,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握住,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挣扎、奋起、沉沦。而整个天下,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失去方向的巨轮,即将被汹涌的波涛吞噬,又似乎在等待着一个能扭转乾坤的舵手。但在这个黑暗的时刻,到底谁能成为那个主宰命运的人物?

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