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唐凌烟志 > 第284章 饿殍遍地洛阳城,穷途末路王世充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突厥进犯唐朝边境。然唐军早有防备,致使突厥在汾阴、石州攻城未果。此举为唐朝赢得了喘息之机,使其得以集中兵力和资源,继续支持秦王李世民围攻洛阳王世充割据势力。

北疆烽火战报与汾阴、石州的捷报几乎同时传至长安,三月最后一日清晨的常朝上,气氛肃穆而凝重。兵部侍郎手持军报,出班朗声奏道:“启禀陛下,昨日八百里加急军报:突厥颉利可汗发兵数万,寇我北境,前锋直指汾阴、石州。”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端坐于御座之上的高祖李渊眉头微蹙,沉声问道:“战况如何?”

兵部侍郎继续回禀道:“幸赖陛下圣明,早有旨意令边军严加戒备。汾阴、石州守将依令深沟高垒,闭城坚守。突厥军恃其骑兵之利,狂攻数日,然我军依托城防,弓弩齐发,檑木滚石俱下,杀伤甚众。突厥见急切难下,又恐我援军将至,已于前日解围北遁。此战,我汾阴、石州二城岿然不动,挫败胡虏凶锋。”

此言一出,殿内紧张的气氛明显为之一松。侍中陈叔达抚须颔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深谋远虑,预先布置,实乃社稷之福。突厥此败,足证我北疆防务并非虚设。王集等临危不乱,守土有功,当予嘉勉。”

“陈卿所言甚是。”李渊脸色稍霁,点头道,“二将之功,着吏兵二部议赏。突厥狼子野心,此番受挫,料其短期内必不敢再大举深入。此确为我朝赢得一时喘息之机。”

此时,尚书右仆射裴寂出列,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忧虑,却也点明了当前的重心:“陛下,突厥暂退,诚然可喜。然臣以为,当下至关紧要者,仍在东都!秦王殿下围困王世充于洛阳已逾八月,城中粮尽,疲敝已极,破城只在旦夕之间。唯窦建德引大军西来,屯于虎牢关东,意图救援王世充,此诚腹心之患也。”

李渊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案头的另一份奏报上,那是李世民自西线战场发来的军情分析。他缓缓说道:“裴卿所虑,正是朕心之所系。二郎(指李世民)已亲率精锐扼守虎牢,正与窦建德对峙。值此紧要关头,洛阳不可松,虎牢更不可失。北境既已无虞……”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转为坚定,提高了声调:“传朕旨意:北疆诸军,除必要守备外,原定增援之兵马钱粮,悉数转调东线!关中府库,优先保障秦王军需,务必确保洛阳围困之势不堕,支撑虎牢关之决战!凡粮秣、军械、兵员,皆须源源不断,不得有丝毫延误!此乃荡平群雄、一统天下之关键,诸卿务必同心协力!”

“臣等遵旨!”殿内众臣齐声应道,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突厥北犯的警报解除后,整个朝廷的意志和资源,更加毫无保留地投向了决定中原命运的东线战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唐军主力,正同时与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进行着最后的较量。

前面章节提到,秦王李世民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挥师东进,锋芒直指盘踞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唐军以雷霆之势迅速扫清洛阳外围据点,兵临城下,并于当月完成了对东都洛阳的战略合围。

李世民部早已探明洛阳城高池深、守军精锐,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遂定下“久困长围,待其自毙”的方略。唐军主力在洛阳城四周扎下坚固营寨,如同铁桶一般,彻底切断了洛阳与外界的陆路联系,标志着旷日持久的洛阳围城战正式拉开帷幕。

为彻底孤立洛阳,断绝守军一切生机与援兵可能,李世民命令大军环绕洛阳城挖掘了内外两道深广的壕沟。 内层壕沟紧逼城墙,用以封锁守军出城袭扰的通道;外层壕沟则构筑在更远距离,规模更大,旨在阻隔任何外部援军的接近。在两道壕沟之间及后方,唐军日夜不停地修筑起连绵不断的土垒、栅栏和坚固营垒,并设置大量鹿角、拒马等障碍物。这些精心构建的防御工事体系,不仅使洛阳变成一座孤岛,更成为唐军自身进可攻、退可守的可靠屏障,将“围困”二字落到了实处。

围困之余,李世民并未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围城打援”战术。 一方面,他分遣骁将如史万宝、刘德威、王君廓等,率精锐机动部队活跃于洛阳外围广阔区域,严密监控并伺机打击试图向洛阳靠拢或运送物资的王世充军队。另一方面,对于洛阳城内守军任何试图突围或反击的行动,唐军依托坚固工事予以迎头痛击。李世民本人更是时常亲临前线指挥,唐军士气高昂,不断挫败守军的反扑。同时,唐军持续使用抛石机(炮车)等攻城器械对洛阳城墙和城内重要目标进行轰击,施加军事压力,消耗郑守军力量与意志。

正当洛阳陷入苦战之际,王世充的求援引来了更强大的敌人,夏王窦建德。武德四年(621年)初,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西进援郑,对围城的唐军构成巨大威胁。 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李世民展现了非凡的战略魄力。他审时度势,留下大将如屈突通、李元吉等率领主力继续严密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东进,抢占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这一咽喉要地,准备迎击窦建德。这一分兵之举,既保证了洛阳围困不松懈,又将决战战场转移至外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李世民亲赴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峙周旋的同时,唐军在洛阳外围的军事行动和王世充政权的瓦解速度显着加快。 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在唐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招抚下,王世充控制的河南、山东广大地区出现了雪崩式的归降潮。

重要的州郡如: 管州(郑州管城,今郑州)、汴州(今开封)、 豫州(今汝南)、亳州(今安徽亳州)、 随州(今湖北随州)、许州(今许昌)、 颍州(今安徽阜阳)、邓州(今邓州)、 宋州(今商丘睢阳)、潞州(今山西长治)、 荥州(今荥阳)、汴州(今开封)、 洧州(今尉氏)、杞州(今杞县)、 夏州(疑为误,或指附近某州)、陈州(今淮阳)等相继归附唐朝。

关键城池如: 显州(州治今河南泌阳)总管田瓒举所部二十五州降唐;尉氏(今尉氏)守将时德叡举所部杞、夏、陈、随、许、颍、尉七州降唐; 王世充的徐州行台(辖区长官)杞王王世辩也遣使归降。重要的关隘和军事据点如: 虎牢关(此时在唐军手中)、轘辕(今偃师东南、登封西北的重要关隘,由王君廓攻克)等亦落入唐军控制。 这些州县的丢失,意味着洛阳彻底失去了外围的所有屏障和物资补给来源,陷入了绝对的、绝望的孤立。

因此,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秦王李世民自武德三年七月开始的对洛阳包围,已持续了八个月之久。 通过深挖壕堑、广筑营垒构建的严密包围圈,结合“围城打援”的灵活战术,辅以外围州县的纷纷归降,唐军已将王世充牢牢困死在洛阳孤城之中。

洛阳城内粮尽援绝,景象惨不忍睹,百姓饿殍遍野,士兵亦濒临崩溃。除了粮食匮乏之外,一匹绢只能换到三升小米,十匹布才能换到一升盐,衣服饰品、珍宝古玩,便宜得像泥土草芥一样。

等到百姓们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就一起捞取河沟里的污泥,沉淀后拌上一点点米屑做成泥饼来充饥,结果,食用泥饼的百姓没多久就身染重疾,身体浮肿,脚软无力,饿死和病死的尸体在道路上互相枕压着。

当初,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四月,为抵御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猛烈围攻,时任洛阳留守、后被拥立为皇泰主(即隋恭帝杨侗)下令,将洛阳城中的百姓强行迁入宫城(即隋朝东都洛阳的核心皇城宫殿区,如紫微城)避难,当时总计迁入了约三万户人家。然而,待到秦王李世民大军围困洛阳城(武德三年末至四年初)时,经过连年战乱与此次残酷围城的消耗,宫城内的幸存者已锐减至不足三千户。

城内粮绝,景象凄惨。即便是那些地位显赫的公卿大臣,也沦落到连粗糙的麦麸都吃不饱的地步。而像尚书郎(尚书省的低级官员)这类品级更低的官吏,更是处境艰难。由于极度缺乏劳力,加上饥饿导致大量人员死亡,他们常常被迫亲自用肩膀扛、用头顶着,搬运沉重的守城物资、或是同伴尸体的悲惨场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断有人因饥饿和劳累而倒下,最终饿死。

面对洛阳城内日益严峻的饥荒和人间惨剧,郑帝王世充的应对策略愈发显得残酷而徒劳。他已经看到军心民心的动摇是致命的,因此首要之务便是以铁腕维持对军队和残余民众的绝对控制。他严令守军加强对宫城及内城各处的巡逻警戒,尤其是粮仓重地,凡有哄抢粮食或私下议论投降者,一经发现,立斩无赦。甚至对因极度饥饿而濒临崩溃、行动稍有迟缓的士兵,督战军官也常施以鞭笞乃至处决,企图用恐怖的高压政策压制任何可能的叛乱火苗。

与此同时,王世充并未放弃对城内士绅大户的搜刮。尽管这些人家中存粮也早已耗尽殆尽,他仍不断派出亲信爪牙,以“为国捐输”的名义进行最后的勒索,哪怕只能搜刮到些许谷糠麸皮,也要优先供给他的核心卫队和高级将领,以维持最基本的战斗力。为了维系渺茫的希望并转移城内军民对饥饿的注意力,王世充还组织起最后的资源,举行了几次规模浩大的祈神仪式,祭告天地祖宗,宣扬“天佑大郑”、“援军将至”的论调,试图用虚幻的承诺和神灵的威慑来麻痹痛苦不堪的臣民,延缓崩溃的到来。

然而,城内惨状日甚一日,死亡枕藉的消息不断传入宫闱深处,即使是王世充最核心的圈子也弥漫着绝望的气息。一日朝会,宫室之内寒气逼人,群臣面如菜色,形销骨立,朝班稀稀落落。王世充强打精神,环视阶下,声音嘶哑地问道:“城中粮秣,尚能支撑几日?窦王(指窦建德)援兵,可有确信传来?”

负责粮秣簿记的官员颤抖着出列,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声音细若游丝道:“启禀陛下……宫仓、太仓……皆已见底。近日所食,唯以树皮、浮泥拌些许陈年谷壳……军中亦多有杀马充饥……恐……恐难再支旬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言一出,殿内死寂一片,只闻得压抑的喘息声。

王世充脸色铁青,沉默片刻,目光转向负责城防的大将军单雄信:“雄信,守城将士,士气如何?”

单雄信盔甲残破,躬身回道:“陛下,士卒饥饿难耐,体弱无力者日增。虽督战队日夜巡视,然……然每日仍有逾百人倒毙于城头巷尾。末将……末将唯恐……” 他迟疑着,不敢再说下去。

此时,一位文官挣扎着上前一步,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悲凉:“陛下!洛阳已成绝地,满城生灵悬于一线。臣……臣万死冒昧!唐军围城如铁桶,窦王大军又被阻于虎牢关外,音讯渺茫。城中粮尽援绝,军民十不存一。为……为满城生灵计,或可……或可遣使……” 他话未说尽,但“议降”之意已昭然若揭。

“住口!” 王世充厉声喝止,目露凶光,死死盯着那名文官:“尔等竟敢在此时乱我军心?朕承天命,据守东都,岂是那李渊、李世民可轻侮?窦王雄兵十余万,旦夕可至!城中军民,当与朕同心戮力,共克时艰!再敢言此等丧气之语者,视同叛逆,立斩不赦!”

此刻,王世充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暴戾和一种近乎疯狂的固执。

那名文官吓得面无人色,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臣惶恐!臣失言!陛下息怒!”

看到此,其余大臣更是噤若寒蝉,无人再敢发一言,殿内只剩下王世充粗重的喘息和额头触地的闷响。王世充看着阶下这群形容枯槁、瑟瑟发抖的臣子,心中涌起一股混杂着愤怒、绝望和孤家寡人般凄凉的寒意。他颓然坐下,挥了挥手,嘶声道:“传旨……再搜!凡宫室府库、官宦之家,掘地三尺,务必再寻得些许口粮!着令各门守将,严加戒备,凡有懈怠者,斩!再遣死士,不惜一切代价,务必突破唐军封锁,前往虎牢关催促窦王速速进兵!散朝!”

这道命令,与其说是方略,不如说是垂死挣扎的哀鸣。他拒绝承认失败,却拿不出任何真正能挽救危局的办法,只能将洛阳城最后一点元气,在高压和绝望中消耗殆尽,直至最终的崩塌。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