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66章 成立公司

从窑洞到省府 第66章 成立公司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2009年4月的青石乡,种薯田里的幼苗刚冒出两瓣新叶,李泽岚的办公室里却已经堆起了半人高的文件——全是关于组建乡镇马铃薯企业的材料。从300亩种薯危机中缓过来后,他心里的念头越来越清晰:光有组培中心还不够,得把“技术保障”和“农户利益”绑在一起,成立一家真正属于青石乡的企业,让老乡们从“被动领种薯”变成“主动参与产业”,这样脱毒马铃薯的质量才能守得牢,老乡的腰包才能真正鼓起来。

“赵书记,您看这个企业名称怎么样?”李泽岚把一张纸条推过去,上面写着“青石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石’是咱的根,‘薯源’既指种薯的源头,也指咱乡马铃薯产业的根基,听着踏实,也容易记。”

赵书记捏着纸条,反复念了两遍,眼里露出笑意:“好名字!既点了咱乡的地名,又突出了种薯的核心,老乡们一听就明白是干啥的。那股权怎么分?咱可不能搞‘乡干部说了算’,得让老乡们真真切切觉得这是‘自己的公司’。”

“我想好了,采取‘乡集体 技术团队 农户’的入股模式。”李泽岚打开笔记本,里面画着详细的股权分配图,“乡集体以组培中心的场地、设备入股,占30%股份,主要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政策对接;陈教授的技术团队以专利、技术服务入股,占20%股份,负责种薯的繁育、检测和技术指导;剩下的50%,全留给农户——农户不用掏现金,而是以每年种植的合格脱毒种薯入股,种得多、质量好,占的股份就多,年底按股份分红。”

“用种薯入股?这想法新鲜!”赵书记凑过去看笔记本,“具体怎么算?比如老乡种了10亩,每亩产2000公斤合格种薯,怎么折成股份?”

“我跟陈教授算过了。”李泽岚指着图表解释,“按当前市场行情,每公斤合格脱毒种薯价值2元,1亩地年产2000公斤就是4000元,折算成股份就是4股(1000元1股)。要是老乡种出的种薯达到‘特级标准’(病毒检测零感染、芽眼饱满度95%以上),还能额外加0.5股/亩的奖励股。这样一来,老乡们不仅能靠卖种薯赚钱,还能靠股份分红,种薯质量越好,收益就越高,自然会把‘保质量’放在心上。”

正说着,农技站的老周和陈教授的学生小林走了进来,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农户入股意向表》。“李乡长,赵书记,我们去李家坳、张家村摸底了,老乡们都愿意入股!”小林脸上带着兴奋,“王大爷说,要是能入股,他今年要多种5亩,还说要帮着监督其他老乡的种薯质量,不能让‘自家公司’的招牌砸了。”

“你看,老乡们比咱们还积极!”赵书记拍着桌子笑,“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入股可以,但得立规矩——凡是入股的农户,必须严格按照公司的技术标准种植,要是种出的种薯不合格,不仅不能入股,还得赔偿公司的育苗成本。咱们得让老乡们知道,这不是‘福利’,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正经事。”

李泽岚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种薯种植技术规范》:“我已经让陈教授帮着制定好了,里面详细写了从育苗、移栽到采收的每一步标准,比如‘组培苗移栽后7天内必须浇透定根水’‘生长期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采收前15天停止浇水’,每一条都简单易懂,还配了插图,明天就打印出来发给各村。”

接下来的半个月,青石乡掀起了“入股登记热”。李泽岚和赵书记带着乡干部,每天泡在村里——在王家村,他们帮着不会写字的老乡填入股表;在陈家沟,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分红规则,“比如公司今年赚10万,你占1股,就能分100块,占10股就能分1000块”;在李家坳,他们现场演示如何辨别合格种薯,让老乡们拿着规范手册,对照着手里的种薯学判断。

王大爷是第一个登记入股的农户。他拿着入股表,在“种植面积”那一栏填了“15亩”,还特意在后面加了句“保证全是特级种薯”。“李乡长,我活了60多岁,第一次当‘股东’!”他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种土豆,就盼着天公作美;现在入了股,不仅盼着收成好,还盼着公司能把种薯卖到更远的地方,咱们的分红才能更多!”

5月8日,“青石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挂牌仪式设在组培中心门口,红色的横幅上写着“共种优质种薯,共享产业红利”,老乡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入股证书,挤在仪式现场,脸上满是期待。

县农委的张主任也来了,他亲手把营业执照递给李泽岚,语气里满是赞许:“青石乡这模式,在全县都是首创!把农户的‘种薯’变成‘股份’,既保证了种薯质量,又绑定了农户利益,真正做到了‘产业兴乡、农民增收’。以后县农委不仅会给你们政策支持,还会帮你们对接周边县区的种薯订单,让‘青石薯源’的牌子,走出宜都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泽岚接过营业执照,红色的封皮在阳光下格外鲜亮。他转身面对老乡们,举起营业执照大声说:“乡亲们!今天‘青石薯源’成立了,这不是我和赵书记的公司,也不是乡干部的公司,是咱们青石乡所有人的公司!从今天起,咱们一起种好每一颗种薯,一起把公司办好,让咱们的脱毒种薯,不仅能种满青石乡的田,还能种到邻县、邻市的田里,让咱们每个人的腰包,都能一年比一年鼓!”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王大爷带头喊:“跟着李乡长、赵书记干,错不了!”老乡们跟着附和,掌声、欢呼声在乡野间回荡,连旁边组培中心里的脱毒苗,仿佛都在春风里轻轻摇晃,像是在为这场“共富之约”喝彩。

挂牌仪式结束后,陈教授带着技术团队,在组培中心办起了“第一期种薯技术培训班”。小林和小吴拿着育苗盘,手把手教老乡们如何挑选健康的组培苗;陈教授则用投影仪,展示病毒感染种薯和健康种薯的对比图,“大家看,感染病毒的种薯,切开后芯子发褐,种下去后,不仅自己长不好,还会通过土壤传染给旁边的健康种薯,所以咱们采收时,一定要把病薯单独挑出来,集中销毁,不能随便扔在田里……”

老乡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拿出笔记本记笔记,有的举手提问,“陈教授,要是发现薯苗叶子发黄,是不是就是病毒感染了?”“怎么才能让种薯的芽眼更饱满?”陈教授一一耐心解答,还承诺每周都会去各村的种薯田巡查,有问题随时找他。

李泽岚和赵书记站在培训班门口,看着里面热闹的场景,相视一笑。“泽岚,你看这阵仗,咱们的‘青石薯源’,肯定能成!”赵书记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肯定能成。”李泽岚望着远处的种薯田,田里的幼苗已经长到了半尺高,绿油油的一片,像铺在大地上的绿毯,“因为咱们的根,扎在青石乡的土里,扎在老乡们的心里。只要咱们不跑偏、不偷懒,跟着老乡一起干,‘青石薯源’的招牌,早晚能响遍陕北!”

当天晚上,李泽岚给苏晴打了个电话,兴奋地跟她说了公司成立的事。苏晴在电话那头笑得很开心:“我就知道你们能想出好办法!把农户的利益和企业绑在一起,既解决了质量问题,又调动了老乡的积极性,这才是真正的‘产业振兴’。等我下次去青石乡,一定要好好采访你们的‘种薯入股’模式,让更多乡镇学习你们的经验!”

“好啊,等你来了,我带你去王大爷的种薯田看看,他今年种的15亩,全是按公司标准种的,长势比去年还好。”李泽岚的语气里满是期待,“到时候让王大爷给你做土豆饼,他做的土豆饼,用的是咱们自己繁育的脱毒土豆,比城里的好吃多了!”

挂了电话,李泽岚走到窗边,望着组培中心的灯光。灯光下,陈教授和技术人员还在加班检测第二天要发放的组培苗,老乡们白天填写的入股表,整整齐齐地摆在他的办公桌上。他知道,“青石薯源”的成立,只是青石乡马铃薯产业的新起点,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如何打开市场、如何改良品种、如何让更多老乡参与进来,但他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有赵书记这样的老搭档,有陈教授这样的技术专家,有一群愿意跟着他踏实干事的老乡,还有远方那个一直支持他的苏晴。

他拿起桌上的入股表,翻到王大爷的那一页,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的签名,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张薄薄的入股表,不仅是一份股权证明,更是一份信任——老乡们把对好日子的期待,都托付给了他,托付给了“青石薯源”。这份信任,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也比任何动力都强劲。

窗外的月光,洒在“青石薯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招牌上,泛着淡淡的银辉。李泽岚握紧拳头,在心里默默说:“一定不辜负这份信任,让‘青石薯源’的种薯,结出满田的金黄,结出老乡们的幸福生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