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30章 贫瘠

从窑洞到省府 第130章 贫瘠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汽车翻越小相岭山脉时,窗外的景色彻底变了。先前在云南、贵州还能见到的零星水田,此刻已被连绵的黄土坡取代,山坡上稀稀拉拉长着几丛耐旱的灌木,远远望去,像给大地蒙上了一层破旧的补丁。李泽岚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连续一周的山路颠簸,让他的腰椎隐隐作痛。“快到美姑县了,过了前面那个山口,就能看到县城的房子。”坐在副驾的四川农业局干部小张,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前方云雾缭绕的山口。

小张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大学毕业后回了家乡,在农业局干了八年,说起当地的情况,语气里总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车子驶过山口,视野豁然开朗,一片依山而建的低矮房屋出现在山脚下,那便是美姑县城。刚进县城,李泽岚就注意到路边土墙上刷着的标语——“脱贫攻坚,教育先行”,八个红色大字早已褪色,边角卷了起来,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歪斜的痕迹,像一双双布满皱纹的眼睛,默默注视着来往车辆。

“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全县人均年收入才四千二百多块,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小张递过来一瓶矿泉水,声音压得很低,“全县大部分地方是高寒山区,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上,无霜期短,种不了水稻,只能种土豆和荞麦,一年就收一季。遇上旱涝灾害,收成就更没谱了,好多人家连温饱都成问题。”

李泽岚拧开矿泉水瓶,喝了一口,冰凉的水顺着喉咙往下滑,却压不住心里的沉闷。车子在县城简陋的主干道上行驶,路边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平房,墙面斑驳,偶尔能看到几栋在建的楼房,脚手架上蒙着厚厚的灰尘。街上的行人不多,大多穿着深色的旧衣服,脚步匆匆,脸上少见笑容。“我们今天要去的瓦古乡,离县城三十多公里,全是盘山公路,得走一个半小时。”小张看了看表,“乡上的干部已经在路口等我们了。”

车子驶出县城,重新钻进群山。比起云南的山路,凉山的路更险,路面坑坑洼洼,多处路段因为雨水冲刷出现了裂缝,车轮碾过,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沿途很少见到村庄,只有偶尔闪过的牧羊人,牵着几只瘦骨嶙峋的山羊,在山坡上缓慢行走。李泽岚望着窗外,心里渐渐明白,“贫瘠”这两个字,在这片土地上,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贫瘠的土地,贫瘠的资源,还有在贫瘠中艰难求生的人们。

一个半小时后,车子终于抵达瓦古乡。乡政府是一栋两层的旧楼房,墙面刷着白色的涂料,却早已被尘土覆盖,显得灰蒙蒙的。乡党委书记马海伍各早已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袖口磨得发亮,黝黑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李科长,一路辛苦啦!快进屋歇会儿,喝杯热茶。”

李泽岚摆摆手,直言道:“马书记,不用歇了,咱们直接去村里看看吧,早点了解情况,也好早点想办法。”马海伍各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那咱们先去乃拖村,村里有几户人家,情况比较典型。”

乃拖村坐落在海拔两千三百多米的山坡上,车子只能开到村口的平地上,剩下的路要靠步行。刚下车,李泽岚就感到一阵胸闷,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这里空气稀薄,氧气含量比平原低不少,稍微走快一点就会喘。沿着蜿蜒的土路往上走,路边的房屋大多是用泥土和木板搭建的,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风吹过,茅草簌簌作响,仿佛随时会被掀翻。有些房屋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泥土,窗户上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蒙着,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走到半山腰,马海伍各指着一户低矮的房屋说:“李科长,这就是马海阿支家,她丈夫前年出事了,现在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过,日子过得很难。”李泽岚点点头,跟着马海伍各走过去。院子没有围墙,只用几根木头简单围了一下,院子里散落着几个土豆,还有一堆干枯的柴火。

听到脚步声,一个穿着灰色旧衣服的彝族妇女从屋里走了出来,她就是马海阿支。见到陌生人,她显得有些拘谨,低着头,双手紧张地绞在一起。“阿支,这是省里来的李科长,来看看咱们村里的情况。”马海伍各用彝语说道,马海阿支才慢慢抬起头,露出一张憔悴的脸,眼角的皱纹很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得多。

走进屋里,一股混杂着烟火气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子很小,只有一间房,中间用木板隔出一小块空间,算是卧室。屋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床腿用石头垫着,防止摇晃;一张缺了腿的桌子,用几块砖头支着,上面放着几个掉了瓷的搪瓷碗;墙角堆着一堆破旧的被褥,散发着淡淡的霉味。

马海阿支蹲在屋子中间的火塘边,火塘里烧着几块干柴,火苗微弱地跳动着。火塘上架着一口铁锅,用三块石头支着,锅里煮着几个土豆,冒着淡淡的热气,这便是一家人的午饭。看到这一幕,李泽岚心里一酸,他想起自己家里,每天的饭菜至少有两荤一素,而在这里,几个土豆就是一顿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家里有几口人?”李泽岚轻声问道,马海阿支低着头,用彝语回答,小张在一旁翻译:“她丈夫前年在山上砍柴,不小心摔下悬崖,没救过来,现在家里就她和三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十岁;老二是儿子,七岁;最小的也是儿子,才三岁。三个孩子都没上学,平时就在家里帮着干活。”

李泽岚看向躲在马海阿支身后的三个孩子。大女儿穿着一件明显是男孩穿的旧衣服,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花;老二穿着一双不合脚的布鞋,鞋帮已经变形;最小的孩子光着脚,脚趾冻得发紫,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怯生生地看着陌生人。李泽岚从随身的包里拿出带来的饼干和牛奶——这是他出发前特意准备的,想着可能会遇到孩子,没想到派上了用场。他把饼干和牛奶递给孩子们,孩子们犹豫着,不敢接,只是看着妈妈的眼神。

马海阿支看了看李泽岚,又看了看马海伍各,见他们点头,才轻声对孩子们说了句彝语,孩子们这才慢慢伸出手,接过饼干和牛奶,却不敢立刻吃,只是小心翼翼地攥在手里。“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李泽岚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解——就算家里再难,孩子的教育也不能耽误。

马海阿支沉默了很久,嘴唇动了动,才通过小张翻译说:“学校在乡里,离村里太远了,要走三个小时山路,全是上坡下坡。冬天的时候,路上全是冰,孩子容易摔跤,去年大女儿就摔断了胳膊,养了好几个月才好。而且,家里的活太多,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孩子在家还能帮着喂猪、挖野菜,要是去上学了,地里的活就没人干了。”

小张在一旁补充道:“李科长,其实还有个原因,这里很多家长都觉得上学没用。他们一辈子没读过书,照样种地过日子,觉得孩子上学又要花钱,还不如早点让孩子在家干活,或者等长大了出去打工,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去年乡里小学招新生,本来计划招五十人,最后只来了二十多个,好多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去。”

李泽岚皱紧眉头,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观念的落后,比土地的贫瘠更可怕。土地贫瘠可以靠技术改良,而观念的落后,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改变。他跟着马海阿支,走到她家的地里。地里到处是石头,土壤呈黄褐色,看起来就很贫瘠。几株土豆苗长得稀稀拉拉,最高的也才到膝盖,叶子发黄,看起来没什么生机。

“这地不行啊,太贫瘠了。”李泽岚蹲下身,用手捏起一把土,土块很硬,里面夹杂着不少小石子。马海阿支叹了口气,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这地,种一年要歇两年,不然就长不出东西。去年天旱,雨水少,土豆收了不到一百斤,够吃三个月,剩下的时间,就只能挖野菜、摘野果,有时候还要靠政府救济。”

李泽岚站起身,看向周围的山坡。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这样贫瘠的土地,石头比土多,庄稼稀稀拉拉,很难想象在这里种庄稼,要付出多少努力。他想起在华东调研时,看到的是成片的稻田、大棚,机械化的耕种设备,还有农家乐里游客满座的热闹景象。而在这里,却是“靠天吃饭”的无奈,是“半年粮、半年野菜”的窘迫。这种巨大的反差,像一把锤子,重重敲在他的心上。

在村里转了一圈,李泽岚发现,像马海阿支这样的家庭,还有十几户。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常年生病,没钱医治,只能在家硬扛,女主人一个人既要种地,又要照顾病人和孩子,不到四十岁,头发就已经白了大半;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四十多岁了,因为家里穷,娶不起媳妇,一直打光棍,每天除了种地,就是坐在家门口发呆;还有几户人家的孩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七八岁了,看起来还像五六岁的样子,瘦小单薄,眼神里缺乏同龄孩子应有的活泼。

走到村口的小卖部,李泽岚走了进去。小卖部很小,只有几平米,货架是用木板钉的,上面只摆着几样东西:袋装的盐、酱油,几桶方便面,还有一些包装已经褪色的饼干,看起来像是放了很久。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叫马海拉则,看到李泽岚一行人,热情地招呼:“领导,买点啥?”

“大爷,您这小卖部平时卖得怎么样?”李泽岚问道。马海拉则叹了口气,摇摇头:“不怎么样。村民们没什么钱,平时就买点盐,酱油都舍不得买,方便面更是逢年过节才有人买几桶。我这小卖部,一个月下来,挣不了五十块钱,也就勉强糊口。”他指了指货架上的饼干,“这些饼干都过期好几个月了,也没人买,扔了可惜,就一直放着。”

李泽岚看着货架上过期的饼干,心里一阵难受。他知道,这里的村民不是不想吃好的,而是没钱买;不是不想过好日子,而是没能力改变现状。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落后的观念,像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当天下午,李泽岚在乡政府的会议室开座谈会。来了二十多个村民代表,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年轻人很少——要么出去打工了,要么在家种地,不愿意来开会。大家围着长桌坐着,手里大多拿着烟袋,沉默地抽着烟,烟雾缭绕,让整个会议室都显得灰蒙蒙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李泽岚开门见山,语气诚恳。沉默了几分钟,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慢站起身,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叫马海阿侯,“李科长,我们也想过好日子,可是没办法啊。这地太穷,种不出啥东西;想搞点养殖,又没本钱,也没技术;想出去打工,又不认识字,怕被人骗。只能守着这穷山,过一天算一天。”

老人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开口,诉说着自己的困难:“要是能有技术人员来教教我们怎么种地,让土豆能多收点就好了”“要是能修条好路,把我们的土豆、荞麦运出去卖,也能多挣点钱”“要是学校能离村里近点,孩子上学不用走那么远的路,我们也愿意送孩子去读书”。

李泽岚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手都在微微发抖。他原以为,调研的重点是“农旅融合”的产业模式,是如何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可现在他才明白,在美姑县这样的地方,农旅融合还太遥远。这里的人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老人的看病问题。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满足不了,谈何发展产业、搞旅游?

座谈会结束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李泽岚和小张住在乡里的招待所。招待所是一栋旧楼房,房间里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的电暖器,功率不大,开了半天,房间里还是冷冰冰的。床上铺着的被子又薄又硬,散发着一股潮湿的味道。李泽岚冻得睡不着,索性从床上起来,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开始整理调研资料。

桌子上堆着厚厚的材料,有美姑县的经济数据,有瓦古乡的人口统计,还有乃拖村的贫困户名单。李泽岚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道:“西南之穷,非一日之寒。今日在美姑县乃拖村,见土地贫瘠,房屋破旧,村民衣食堪忧。三个孩子,午饭仅煮土豆;十岁女童,因山路遥远辍学在家;四十岁汉子,因贫未娶,终日寡言。此等景象,令人揪心。细想之,西南的‘贫瘠’,不仅是土地的贫瘠,更是技术、资金、观念的全面贫瘠。土地贫瘠尚可改良,资金短缺尚可筹措,唯有观念落后最难改变——部分家长视教育为无用,视外出为冒险,宁愿守着穷山,也不愿尝试改变。农旅融合,于此处而言,非急务,却为长远之策。然欲行此策,需先‘输血’——送技术以改良土地,送资金以建设基础设施,送教育以改变观念;再‘造血’——因地制宜建产业,树立信心促发展,拓宽思路谋出路。否则,一切皆是空谈。明日,需与小张、马书记商议,梳理具体需求,形成详细报告,争取将乃拖村纳入省级帮扶试点,先解决通路、建校、技术扶持等迫切问题。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不能让这片土地,永远困在‘贫瘠’之中。”

写完后,李泽岚合上笔记本,看向窗外。夜色深沉,乡政府院子里的路灯昏黄,只能照亮很小一片地方。远处的群山,在黑暗中沉默着,像一头沉睡的巨兽。他知道,改变这里的现状,会很难,需要很长时间,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但他更知道,自己不能退缩,不能放弃。哪怕只能为这里的人们做一点点事,哪怕只能让一个孩子重返校园,让一户人家吃上一顿饱饭,也是值得的。

他关掉台灯,重新躺回床上,虽然依旧寒冷,但心里却多了一份坚定。他想起出发前,司长张建军对他说的话:“泽岚,下去调研,不仅要看到问题,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咱们坐在部委里,手里握着政策和资源,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让他们寒心。”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在美姑县的这一天,让他对“为农服务”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理解。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