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从窑洞到省府 > 第131章 归途

从窑洞到省府 第131章 归途

作者:固定的仙人掌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5 07:00: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十五天的云贵川调研,终于在怒江大峡谷的晨雾中迎来了尾声。当越野车驶离丙中洛镇时,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去,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连绵的青山,怒江在谷底奔腾,水声随着车辆的前行渐渐远去。李泽岚靠在车窗上,长长舒了一口气,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的边缘——包里装着厚厚的调研笔记、村民们塞给他的茶叶和野菜干,还有几张孩子们给他画的画,这些沉甸甸的物件,让他丝毫没有卸下重担的轻松。

“李科长,这一路可真是辛苦您了。”坐在副驾的怒江州农业局干部和丽萍,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用竹叶包裹的玉米粑粑,递到李泽岚面前,“这是今早特意让老乡做的,用刚收的新玉米磨粉蒸的,您尝尝,垫垫肚子。咱们到县城还要一个多小时,正好赶上中午的班车。”

李泽岚接过粑粑,竹叶的清香混着玉米的甜香扑面而来。他掰下一块放进嘴里,温热的口感在舌尖化开,带着淡淡的回甘。这味道让他忽然想起在美姑县马海阿支家吃到的煮土豆——同样是粗粮,马海阿支家的土豆带着苦涩的土腥味,而眼前的玉米粑粑却充满了生活的甜。这细微的差别,像一根针,轻轻刺中了他的心——西南山区的百姓,并非天生要过苦日子,只要有通路的机会、增收的渠道,他们的生活也能像这玉米粑粑一样,充满甜意。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缓缓下行,路边的景色从云雾缭绕的深山,渐渐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村寨。李泽岚打开随身携带的调研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这半个月的所见所闻。第一页贴着曼歇坝村的茶叶照片,旁边用红笔圈出了“一斤鲜叶八毛钱”“收购商不愿上门”“茶叶烂在山上”等字样,下面标注着“紧急事项:1. 协调交通部门评估曼歇坝村通村路改造可行性,优先解决路面塌陷问题;2. 联系云南本地茶企,建立‘企业 农户’直采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差价”。

翻到岜沙苗寨那一页,夹着一张小小的画纸,画上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旁边写着“爸爸”,是小石头送给他的。纸页上,他用蓝笔写下了滚阿妹冻红的小手、吴阿婆哭诉时颤抖的肩膀,还有座谈会上村民们提到的“孩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老人看病难”等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案写了满满三行:“推动‘校村直通’班车试点,解决学生通勤问题;建立村级医疗驿站,配备基础医疗设备和驻村医生;联合公益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业帮扶。”

美姑县乃拖村的记录最厚,里面夹着马海阿支家土豆地的照片,还有小卖部过期饼干的清单。他在“土地贫瘠”“粮食短缺”“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旁边,用加粗的字体写下了“申请省级乡村振兴帮扶试点”的诉求,后面跟着具体的实施方向:“优先解决饮水和灌溉工程,改良土壤;加大教育补贴力度,减免学杂费并提供营养餐;组织农技人员下乡,开展土豆、荞麦高产种植培训。”

最后一页,是丙中洛镇篝火晚会的照片,照片里余永华笑着教游客跳锅庄舞,孩子们围着篝火追逐嬉戏。李泽岚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篝火图案,写下了“丙中洛模式核心:通路为先、文化为魂、造血为本”,下面列着“民宿培训体系建设”“傈僳族文化IP打造”“跨区域旅游联动”等充满希望的规划。

“和老师,你在怒江工作这么多年,觉得丙中洛的模式,能复制到其他村寨吗?”李泽岚合上笔记本,看向和丽萍,语气里带着一丝认真。和丽萍握着方向盘,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的山路,思考了片刻才回答:“李科长,说实话,很难。丙中洛能发展起来,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怒江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太独特了,全国都难找第二个;二是正好赶上了怒江大桥通车,解决了交通瓶颈;三是村民们愿意尝试,余永华他们第一批搞民宿的人,当时顶着‘瞎折腾’的压力,硬是把事情做成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但其他村寨不一样。比如有些村子,地处深山,既没有自然风光,也没有特色产业,硬要搞民宿肯定不行;还有些村子,老人占比高,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就算有好政策,也没人来落地。咱们帮扶,不能搞‘一刀切’,得看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

这番话让李泽岚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在瓦古乡座谈会上,那位说“上学没用,不如早点打工挣钱”的村民,想起在曼歇坝村,因为担心占用自家菜地而拒绝让出宅基地修路的农户。西南山区的“穷”,从来不是单一问题造成的——路不通是直观的困境,资源匮乏是现实的制约,而观念的落后,才是最深的根结。丙中洛的“微光”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找到了一条增收的路子,更在于它让村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让孩子们眼里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期待。

车子驶入怒江州府六库镇时,已是午后。街道两旁的商铺挂着傈僳族、怒族特色的饰品,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来来往往,空气中飘着烧烤和米线的香气。李泽岚婉拒了当地干部“留下来吃顿便饭”的挽留,直接前往长途汽车站。他知道,调研虽然结束了,但后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需要尽快回到单位,把调研到的情况整理成报告,推动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落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大厅里,人来人往,大多是背着竹篓、提着包袱的村民。几个穿着傈僳族服饰的妇女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着,竹篓里装满了刚采的鲜茶叶,用湿润的麻布盖着,要运往昆明的茶叶市场售卖。角落里,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小姑娘正抱着课本刷题,课本封面上的学校地址,正是岜沙苗寨附近的黔东南州从江县丙妹镇小学。李泽岚看着她专注的侧脸,想起了滚阿妹蹲在田埂上挖野菜时,放在竹篓里的那本卷边的语文课本。

他慢慢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小姑娘的肩膀:“同学,这是在准备考试吗?”小姑娘抬起头,露出一张黝黑的小脸,眼睛很大,带着几分怯生生的好奇:“叔叔好,我在准备期中考试,下周就要考了。”“学习累不累?学校离家远吗?”李泽岚笑着问。“有点累,但是我想考第一名。”小姑娘的声音细弱却坚定,“学校离家有点远,要坐四十分钟的班车,不过比以前好很多了,以前我姐姐上学的时候,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呢。”

李泽岚心里一暖,从包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递给小姑娘:“这个送给你,希望你能考个好成绩。”小姑娘惊喜地接过笔记本,连声道谢,又低下头继续刷题,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像一颗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的声音。李泽岚看着她,忽然觉得,这次调研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玉香阿婆凌晨四点上山采茶的背影,是滚阿妹接过笔记本时腼腆的笑容,是余永华说起女儿考了班级第三时骄傲的神情,也是眼前这个小姑娘为了“考第一名”而努力的模样。这些人,才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希望。

下午两点,返程的大巴车准时出发。李泽岚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没有像来时那样闭目休息,而是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开始撰写调研报告的框架。他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击,将报告分成了“困境剖析”“破局样本”“路径展望”三个部分。

在“困境剖析”里,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具体的数据和真实的案例,展现西南山区的真实处境:“普洱市思茅区曼歇坝村,58户村民以种茶为生,因通村路年久失修,一斤鲜叶仅能以0.8元价格卖给中间商,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贵州黔东南岜沙苗寨,23名留守儿童中,17名需每日步行2小时以上山路上学,4名儿童因家庭贫困辍学;四川凉山美姑县乃拖村,土地贫瘠率达7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210公斤,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他写下这些文字时,眼前不断闪过玉香阿婆布满老茧的手、小石头画在地上的“爸爸”、马海阿支家锅里煮着的土豆,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挣扎。

“破局样本”部分,他以丙中洛镇为核心,提炼出“三通三兴”的发展逻辑:“通路——以怒江大桥通车为契机,打通对外运输通道;通智——开展民宿服务、餐饮管理等技能培训,提升村民能力;通心——通过‘旅游 教育’‘旅游 文化’,重塑村民发展信心。兴业——依托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兴文——挖掘傈僳族文化,打造手抓饭体验、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兴人——通过教育补贴、研学活动,为青少年创造更多机会。”同时,他特意在旁边标注:“丙中洛模式不可复制,但核心逻辑可借鉴,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调整,避免‘一刀切’。”

“路径展望”部分,他写下了“跨区域协同帮扶”的构想:“建议联动上海、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农业方面,组织东部农业企业与西南山区签订特色农产品直采协议,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教育方面,推动东部学校与西南乡村学校开展‘云课堂’,组织教师轮岗交流;医疗方面,协调东部医疗机构派驻专家,开展远程诊疗和基层医生培训。同时,设立‘西南山区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通路、建校、医疗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兼顾技能培训和产业孵化。”

大巴车穿梭在群山之间,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李泽岚正专注地完善报告框架,忽然收到了苏晴发来的微信消息,附带一张照片。照片里,曼歇坝村的茶山上,几个戴着斗笠的游客正在采茶,旁边站着的小姑娘正是滚阿妹,她穿着干净的碎花上衣,手里拿着李泽岚送的笔记本,笑得格外灿烂。苏晴的消息写道:“我又去了趟曼歇坝村,帮村民们联系了一家杭州的茶企,下周就来考察,打算建立直采点。阿妹说,她现在每天放学后都会去茶园帮奶奶采茶,还说要好好读书,以后当导游,带游客看家乡的茶山,让更多人知道曼歇坝的茶叶有多好。”

看着照片里滚阿妹明亮的眼睛,李泽岚的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他想起离开丙中洛镇的前一晚,镇党委书记和文军握着他的手说的那句话:“李科长,我们不怕穷,就怕看不到希望,就怕没人帮我们指一条路。您来了,听我们说话,记我们的困难,这就是给我们最大的鼓励。”那时候他才明白,自己这次调研的意义,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撰写报告,更重要的是让山区的百姓感受到,他们的困境被看到了,他们的期盼被听到了。而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看到”和“听到”,变成实实在在的政策和行动,为他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希望的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傍晚时分,大巴车驶入昆明市区。李泽岚换乘高铁前往北京,高铁上,他依旧没有休息,而是拿出调研笔记,对着报告框架补充细节。他把玉香阿婆“茶叶烂在山上”的案例,写进“农产品流通瓶颈”部分;把吴阿婆儿子工伤维权难的经历,纳入“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建议;把马海阿支家孩子辍学的情况,作为“教育扶贫优先事项”重点强调。他知道,只有用这些最真实的故事,才能让报告更有力量,才能让更多人重视西南山区的问题。

第二天清晨,高铁抵达北京西站。走出车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和鳞次栉比的高楼,李泽岚忽然觉得,这座繁华的城市与西南山区的村寨,其实并不遥远。玉香阿婆采的茶叶、马海阿支种的土豆、余永华做的手抓饭,只要有合适的渠道,就能走进城市的超市和餐厅;而城市里的技术、资金、理念,只要愿意下沉到山区,就能成为当地发展的动力。两者之间,缺的只是一座“连接”的桥,而他,愿意成为搭建这座桥的人之一。

回到家时,苏晴早已做好了早餐。餐桌上,除了牛奶、面包,还摆着一小碟凉拌香椿——这是李泽岚出发前念叨过的家乡菜。“调研顺利吗?看你黑眼圈都出来了,肯定没少熬夜。”苏晴一边给他倒牛奶,一边心疼地说。李泽岚坐下拿起面包,咬了一口,笑着说:“顺利,收获很大。我打算把这次调研的情况整理成报告,尽快上报给司长,争取推动几个试点项目落地。对了,丙中洛镇的篝火晚会特别热闹,下次有机会,咱们一起去看看。”

“好啊!”苏晴眼睛一亮,“对了,我们报社打算开一个‘乡村振兴·大山里的希望’专栏,我想把你调研时遇到的人和事写进去,比如玉香阿婆、滚阿妹、余永华,让更多人关注西南山区的百姓。”李泽岚点点头:“太好了,这样能让更多人了解那里的情况,或许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吃过早餐,李泽岚没有休息,直接前往单位。他先去司长办公室,简要汇报了调研的核心情况,重点说明了曼歇坝村通路、岜沙苗寨教育、美姑县帮扶试点等紧急事项。司长听完,严肃地说:“泽岚,你这次调研很扎实,这些问题必须重视。这样,你尽快把详细报告写出来,下周我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的帮扶方案,争取尽快推动解决。”

从司长办公室出来,李泽岚心里踏实了不少。他回到自己的工位,打开电脑,继续完善调研报告。键盘敲击的声音在办公室里响起,像是在为西南山区的希望奏响序曲。他知道,这份报告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协调、推动、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想到玉香阿婆期待的眼神、滚阿妹手里的笔记本、余永华脸上的笑容,他就充满了动力。

傍晚下班时,李泽岚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街灯,忽然想起在丙中洛镇篝火晚会上,和文军唱的那首傈僳族山歌:“大山挡不住太阳,江河隔不断希望……”他在心里默默重复着这句歌词,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西南山区的山路或许依旧崎岖,百姓的生活或许依旧艰难,但只要有“通路”的决心、“造血”的耐心、“育人”的恒心,终有一天,大山里的太阳会越升越高,江河两岸的希望会越来越旺。

当晚,李泽岚在日记里写下最后一段话:“十五天云贵川调研,踏过泥泞的山路,见过破旧的土房,听过无奈的叹息,也感受过温暖的笑容。西南之困,非一日之寒;破局之路,亦非一蹴而就。但丙中洛的篝火尚未熄灭,玉香阿婆的茶叶还在等待销路,滚阿妹的课本才翻到第二十页,马海阿支的土豆地还需要灌溉。归途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往后,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为这片土地,为这里的每一个人,多做一点实事,多尽一份力量。愿终有一天,群山深处的每一个村寨,都能像丙中洛一样,灯火明亮,笑声飞扬。”

日记合上,窗外的北京夜色璀璨。而千里之外的西南山区,此刻,玉香阿婆或许已经背着竹篓,准备去茶山采摘清晨的第一波茶叶;滚阿妹可能正坐在灯下,用那个崭新的笔记本写作业;余永华家的民宿里,或许正传来游客和村民欢快的笑声。这相隔千里的“忙碌”,终将汇聚成改变的力量,让希望在西南的群山之间,生生不息,茁壮成长。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