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的少东家当然知道李卉此举的示好和善意,当即拍板:“就这么定了!”
在吴家食肆这边说了一挑子的话,却也搞定了诸多事项。
于是再登一醉方休的门找茵娘时,她一连喝了两海碗水。
“你这是从哪里来?再要我这可就只有果子露给你喝了!”
茵娘打趣道。
李卉捡重点地说了,茵娘还未听完就明白她这是在给阿嫂铺路呢,“卉妹啊,我是真没看错你,这样,你也不必担心我会不帮着你阿嫂了,安县这边有我,你大可放心。
你来得正好……”
说着,李卉便接到了在郡城的第一笔订单。
“我给你写一封手信,你到时候拿着去见我娘家大哥,往后你做了什么新鲜的酒品,就先给他送上一份。”
卉娘只有感动地再三言谢。
而韩国商社那边,听他家下人说,韩主事家中小儿有疾无心见客,李卉倒也没有强求,把伴手礼递了出去,就转身打道回府。
“总体来说,已经打点得**不离十,食肆的生意应该无虞啦!”
处理完这些,李卉便又把目光往内收,关心起阿荇和阿侪两个伙计的去留。
阿侪是怎么都要跟她走,尽管说去郡城“山高路远”
他都还是要去。
李卉无奈,只再三让他跟家中父兄商量,“最后若他们都同意,我便也让你去。”
而阿荇这边,四个伙计中,她虽只在夜市上当值,但两人私交最好,李卉肯定也是希望最开始去郡
城能有一个更加知根知底的人和自己同去。
可她家中对她宠爱有家,是家中幺女,都不愿意让她出远门的。
可从理智上讲,她都不愿意带阿侪和阿荇走,因为在这样的时代,要对一个人负责,责任实在太重大,大事面前,还是冷心冷性更好。
阿姳则不同,她是吴家派过来的学徒。
而能当学徒的,家里一般条件都不怎么样,而阿姳则更惨一些,是和老祖母相依为命。
把她带上,赚了钱,老祖母的足病就能有更多的钱吃药,她也算是坐了一趟积德行善的好事。
这样一晃又过了半个对月,到快要五月底时,李卉终于又开了一个食肆内部的全体会议,再三重申了她的要求:
“阿姳跟我走,阿玉去吴家食肆,阿侪和阿荇留下。”
阿侪没坚持到把这句话听完,就开始咧嘴哭鼻子:
“更需要你们这两位得力干将,阿侪,你别哭,往后梧郡和安县之间,我们还要靠你来维持业务往来呢!”
“这段时日,西山上的嫩笋多了些,阿侪,你留意着,那些来送笋和其他山货的老伯老婶,山货食肆送一份,剩下的以后每月你就跟一醉方休那边说好,每月帮我送一趟上郡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