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30章 艺术鉴赏家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第30章 艺术鉴赏家

作者:陈同学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7 14:34:3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林夏指尖拂过展厅玻璃展柜时,总能精准避开反光最刺眼的角度。上午九点十分,他站在市美术馆新展“民国书画特展”的第三展柜前,目光落在一幅泛黄的《秋江独钓图》上,眉头微蹙——画右下角的印章色泽偏暗,比馆藏同款民国印章浅了三分,墨色晕染的边缘也少了些自然的毛躁感。

“林老师,您看这画有问题?”身边的年轻策展人陈默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他手里攥着展览手册,指腹在“民国画家沈石友真迹”的标注上反复摩挲,眼神里满是紧张。

林夏没立刻回答,从随身包里掏出放大镜,光圈聚焦在画中渔翁的斗笠纹理上:“你看这线条,沈石友画渔翁斗笠,惯用‘飞白笔’,笔锋转折处会留细碎的空白,像风吹过芦苇的痕迹。但这幅画的线条太顺滑了,墨色也匀得过分,更像现代仿品用机器喷绘后,再人工补的笔锋。”

他又翻到画册里沈石友的另一幅真迹照片,对比着说:“还有水面的波纹,真迹用的是‘淡墨晕染法’,远看像雾,近看能看到墨色从深到浅的渐变;这幅画的波纹是用浓墨勾的线,生硬得像用尺子画的。”

陈默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手册差点掉在地上:“这可怎么办?明天开展就要对外宣传了,要是被发现是仿品,我们馆的声誉……”

“先别慌。”林夏收起放大镜,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快速记下画的尺寸、印章样式和墨色特点,“你联系馆藏部,把这幅画送到实验室做碳十四检测,同时调沈石友的真迹档案,重点看他民国二十年前后的用笔习惯——我记得他那年得了场重病,右手腕受伤,画中竖线会比之前偏左半毫,这是仿品很难模仿的细节。”

陈默点点头,转身快步走了,脚步比来时急了许多。林夏重新看向展柜里的画,阳光透过展厅的天窗洒进来,在画纸上投下淡淡的光斑,像是时光在画布上留下的叹息。他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第一次看走眼的经历——那时他把一幅清代仿石涛的山水画当成了真迹,差点让美术馆收了赝品,最后是师傅用放大镜指着画中树叶的脉络,告诉他“古人画叶,会根据季节调整墨色浓淡,这画里秋天的叶子却用了春天的嫩绿色,露了破绽”。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妻子苏晚发来的微信:“女儿说今天要带画去学校,让你帮她看看哪幅画得好——她画了两幅,一幅是家里的栀子花,一幅是美术馆的雕塑。”后面跟着两张照片,五岁的林念用蜡笔涂的栀子花,花瓣边缘涂出了纸外,却透着鲜活的灵气;雕塑则画得歪歪扭扭,却把雕塑底座的花纹画得格外仔细。

林夏笑着回复“选栀子花,告诉念念,她把花开的样子画活了”,然后把手机调成静音。展厅里渐渐热闹起来,有游客在小声讨论画作,有工作人员在调试灯光,他却像置身于另一个时空,指尖在玻璃上轻轻滑动,仿佛在触摸那些藏在墨色里的时光。

上午十点半,林夏接到实验室的电话,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秋江独钓图》的画纸是民国时期的,但墨迹的年代只有二十年左右——也就是说,有人用民国的旧纸,仿了沈石友的画。

“林老师,现在怎么办?明天开展,这幅画是重点展品,要是撤了,展位就空了。”陈默的声音带着哭腔,电话里还能听到他急促的脚步声。

林夏走到展厅的窗边,看着外面的梧桐树:“你有没有沈石友的其他作品?哪怕是小品也行。”

“有!馆藏部有一幅他的《墨竹图》,是册页里的一页,尺寸比这幅小,但是真迹。”陈默的声音突然亮了起来。

“那就用《墨竹图》替代,”林夏说,“你让设计部重新做展品标签,我现在去馆藏部看画,顺便写一段展品说明,解释为什么临时更换展品——就说为了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沈石友的艺术风格,特意补充了他擅长的墨竹题材。”

挂了电话,林夏快步走向馆藏部。路过前台时,小姑娘递给他一个包裹:“林老师,这是您上周鉴定的那幅齐白石的《虾趣图》,业主说鉴定报告写得太详细了,特意送了您一盒宣纸。”

林夏接过包裹,指尖触到宣纸细腻的纹理,心里暖暖的。上周那位业主是个退休老人,家里藏了幅齐白石的画,一直不确定真假,找了好几家机构鉴定,都只说“可能是真迹”。林夏花了三个小时,从虾的眼睛、虾钳的弧度,到墨色的浓淡,一点点跟老人解释,最后还帮老人整理了齐白石不同时期画虾的特点,老人感动得拉着他的手说:“终于有人跟我把画讲透了。”

馆藏部的工作人员已经把《墨竹图》取了出来,放在铺着红绸的桌子上。林夏戴上白手套,轻轻展开画轴——画中的竹子用浓墨勾竿,淡墨画叶,竹叶的排布疏密有致,竹节处的墨色稍重,像是竹子生长时的结节,透着一股挺拔的劲儿。

“这画是沈石友民国二十二年画的,那时他的手腕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用笔比之前更有力,”林夏指着竹叶的交叉处,“你看这里,他画竹叶交叉,不会超过三根,这是他的习惯,仿品往往会画得更密,反而失了神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默凑过来,仔细看着画:“林老师,您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细节?”

“靠看,也靠感受。”林夏收起手套,“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密码’,有的在笔触里,有的在色彩里,有的在题材里。比如齐白石画虾,晚年喜欢把虾眼画得圆一点;徐悲鸿画马,马蹄的线条总是向上扬的。这些细节,不仅要记在脑子里,还要放在心里,慢慢琢磨。”

中午十二点,林夏和陈默在美术馆的食堂吃饭。刚端起碗,就看到实习生小吴坐在角落,对着手机叹气。“怎么了?”林夏走过去坐下,把自己碗里的青菜夹了一筷子给她。

“林老师,我昨天帮一位客户鉴定一幅油画,说那幅毕加索的《梦》是仿品,客户不信,还说我不懂艺术,”小吴把手机递给林夏,屏幕上是客户发来的消息:“我花了三百万买的画,你一个实习生说假就假?你有什么资格?”“我跟他解释,毕加索画《梦》时,用的是暖黄色调,人物的轮廓线很柔和,而他的画用的是冷色调,轮廓线也很生硬,可他就是不听。”小吴委屈地说,眼睛红红的。

林夏看着消息,沉思了几秒:“你有没有问过他,为什么买这幅画?是喜欢毕加索的风格,还是因为它是‘名画’?”

“没有……”小吴摇摇头,“我只想着跟他说画是假的,没问过原因。”

“很多人买艺术品,不只是为了收藏,可能是为了圆一个梦想,或者是对某个画家有特殊的感情,”林夏放下筷子,“下次你跟客户沟通时,先别直接说‘假’,而是先听他说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再跟他说‘我理解你喜欢毕加索的风格,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幅画和真迹有哪些不一样,这样你以后再遇到喜欢的画,就能更清楚地判断了’。这样既尊重了客户,也能让他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小吴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我明白了!下次我先听客户说,再跟他讲专业知识,说不定他能听进去。”

下午两点,林夏接到一个私人鉴定的委托,客户是一位姓王的老先生,家里藏了一幅傅抱石的《蜀山图》,想请他去家里看看。林夏收拾好工具包,里面装着放大镜、紫外线灯、卷尺,还有一本傅抱石的画册,然后打车前往老先生家。

老先生住在一个老小区里,房子不大,却收拾得很干净。客厅的墙上挂着好几幅字画,大多是近现代画家的作品。老先生把《蜀山图》铺在餐桌上,小心翼翼地展开:“林老师,这画是我父亲传下来的,说是傅抱石的真迹,我一直没敢确定,今天请您来,就是想让您帮我看看。”

林夏戴上白手套,先看画的整体风格——傅抱石画山水,惯用“散锋笔法”,墨色浓淡对比强烈,像山雾缭绕的样子。这幅画的山水确实有“散锋”的特点,但仔细看,墨色的过渡有点刻意,不像真迹那样自然。

他拿出放大镜,聚焦在画中山石的纹理上:“王老,您看这里,傅抱石画山石,会在墨色里加一点赭石色,让山石看起来更有质感;这幅画的山石是纯墨色,而且纹理的走向有点乱,不像傅抱石那样有规律。”

他又用紫外线灯照了照画纸:“真迹的画纸在紫外线灯下,会有淡淡的黄色荧光,这是年代久了的自然老化;这幅画的荧光很亮,像是用了现代的仿旧纸,还做了老化处理。”

老先生的眼神慢慢暗了下来,手指轻轻抚摸着画纸:“我父亲当年为了买这幅画,花了不少钱,没想到……”

林夏收起工具,坐在老先生身边:“王老,虽然这幅画不是真迹,但画的水平也不错,能看出仿画的人对傅抱石的风格很了解。而且它是您父亲传下来的,承载了您家的回忆,这也是它的价值。”

老先生抬起头,眼里有了点光彩:“你说得对,不管是不是真迹,这画陪了我几十年,都是我家的宝贝。”

林夏笑了笑,从包里拿出傅抱石的画册,翻开其中一页:“您看,这是傅抱石真迹《蜀山图》的照片,您可以对比着看看,以后再遇到喜欢的画,就能更清楚地判断了。”

离开老先生家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老小区里的孩子们在路边玩耍,老人们坐在长椅上聊天,一派温馨的景象。林夏看着眼前的画面,突然觉得,艺术品的价值不只是真假,更在于它能带给人的感动和回忆——就像老先生的那幅仿画,虽然不是真迹,却承载了他对父亲的思念。

晚上六点,林夏回到家,刚打开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苏晚从厨房走出来,笑着说:“女儿在房间里画画呢,说要画一幅‘美术馆的林老师’,让你看看像不像。”

林夏放下工具包,走进女儿的房间。林念正趴在书桌上,用蜡笔涂着一张画纸,画纸上有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手里拿着放大镜,站在一幅画前,旁边还画了很多小圆圈,说是“画里的秘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爸爸,你看我画得好不好?”林念举起画,脸上满是期待。

林夏蹲下身,仔细看着画:“画得真好!你看,爸爸拿放大镜的样子,还有画里的小秘密,都画出来了。念念以后想当艺术鉴赏家吗?”

“想!”林念用力点头,“我想跟爸爸一样,看很多很多画,找出画里的秘密。”

林夏笑了,把女儿抱起来:“好啊,那爸爸以后教你看画,带你去看很多很多的展览。”

晚饭时,苏晚说起一件事:“我们公司下周要办一个艺术沙龙,请了几位画家来讲座,想请你去做一次艺术品鉴赏的分享,你有空吗?”

“有空,”林夏夹了一口菜,“刚好可以跟大家聊聊怎么欣赏艺术品,不一定非要懂专业知识,只要能感受到画里的美,就够了。”

周日下午,林夏如约来到苏晚公司的艺术沙龙。沙龙的场地布置得很温馨,墙上挂着几位画家的作品,桌子上摆放着茶点和画册。来参加沙龙的大多是公司的员工,还有一些员工家属,林念也跟着来了,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小本子,准备记笔记。

林夏走到台前,没有直接讲专业知识,而是拿出一幅梵高的《向日葵》照片:“大家看到这幅画,第一感觉是什么?”

有人说“很温暖”,有人说“很有活力”,还有人说“看到了阳光”。

林夏笑着说:“没错,欣赏艺术品,最重要的是感受。梵高画《向日葵》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但他依然用明亮的黄色,画出了向日葵的生命力。我们看这幅画,不用去想‘它的笔触是什么样的’‘它的色彩搭配有什么技巧’,只要能感受到这份生命力,就看懂了这幅画的一部分。”

他又拿出一幅齐白石的《虾趣图》:“大家看这几只虾,是不是觉得它们在水里游?齐白石没画水,却用虾的姿态、墨色的浓淡,让我们感受到了水的存在。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能让我们看到看不见的东西,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沙龙的互动环节,有位员工举手问:“林老师,我家里有一幅老画,不知道是不是真迹,怎么判断呢?”

林夏说:“首先看画的风格,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都有自己的特点;然后看细节,比如墨色、笔触、印章,这些都是判断真假的重要依据;最后,如果自己不确定,可以找专业的机构或人士鉴定,但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不是真迹,只要你喜欢它,它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沙龙结束后,有几位员工围着林夏,请教怎么给孩子挑选艺术品。林夏耐心地回答,还推荐了几本适合孩子看的艺术绘本。林念跟在旁边,偶尔还会补充几句,比如“我爸爸说,看画要先看颜色,再看画里的故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周一早上,林夏刚到美术馆,就接到陈默的电话,说《墨竹图》的展品标签已经做好了,实验室还在《秋江独钓图》的画轴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仿沈石友笔意,甲午年冬”,证实了这幅画是现代仿品。

“林老师,太谢谢您了,要是没您,我们这次展览就出大问题了。”陈默的声音里满是感激。

“不用谢,”林夏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对艺术的尊重。我们做艺术鉴赏,不只是为了判断真假,更是为了守护艺术的尊严,让更多人看到真正的美。”

上午十点,“民国书画特展”如期开展。林夏站在《墨竹图》的展柜前,看着游客们驻足欣赏,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有的小声讨论,还有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指着画中的竹子说:“你看这竹子,画得多精神,像不像爷爷种的那棵竹子?”

林念也来了,拉着林夏的手,小声问:“爸爸,这幅画里有秘密吗?”

林夏蹲下身,指着画中的竹叶:“你看这竹叶,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像是被风吹过的样子。沈石友画这幅画时,想告诉我们,竹子不管遇到什么风,都能挺拔地站着。这就是这幅画的秘密,也是它的美。”

林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认真地看着画。阳光透过展厅的天窗洒进来,落在《墨竹图》上,竹叶仿佛真的动了起来,在画纸上轻轻摇曳。

林夏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满足。他知道,艺术鉴赏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与时光的对话——在画布的墨色里,在笔触的纹理中,他能看到画家的心情,感受到时代的温度,然后把这些美和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下午,林夏接到一个新的委托,客户有一幅宋代的山水画,想请他去鉴定。他收拾好工具包,里面的放大镜、紫外线灯,还有那本翻到卷边的《中国书画鉴定手册》,都像是他的老朋友,陪着他走过一个又一个展厅,看过一幅又一幅画作。

打车前往客户家的路上,林夏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突然想起师傅说过的话:“真正的艺术鉴赏家,不是只会看真假,而是能在真假之外,看到艺术品的灵魂。”他想,自己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秋江独钓图》的仿品里,看到仿画者的用心;在老先生的传家宝里,看到亲情的温暖;在林念的蜡笔画里,看到孩子的纯真。

这些,都是艺术最珍贵的密码,也是他愿意一生去守护的时光宝藏。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