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0章 翰墨同心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0章 翰墨同心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30 11:44:40 来源:全本小说网

除了作画,他们还常一同练字。赵孟頫的书法学“二王”,兼融褚遂良、李邕的笔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赵体”;管道升的书法最初学赵孟頫,后来又融入自己的风格,行书流转自然,楷书端庄秀丽,时人赞道:“管夫人书,与子昂殆不可辨,卫夫人后无俦焉。”

闲暇时,他们还会一同赋诗。赵孟頫的诗,多是抒情写景,清新自然;管道升的诗,则多是咏物言志,充满哲思。一次,两人在庭院中赏莲,赵孟頫先吟道:“翠盖红妆映碧波,清风徐来暗香浮。”管道升随即接道:“不与桃李争春色,独在淤泥自高洁。”赵孟頫听后,笑道:“仲姬这首诗,既是咏莲,也是自喻啊。”管道升亦笑:“先生的诗,不也是在写你心中的江南吗?”

婚后第三年,管道升生下长子赵雍。初为人父母,两人虽然忙碌,生活却更添了几分温馨。赵雍自幼在父母熏陶下长大,后来也成为了元代着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人物,书法亦学“赵体”,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任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他最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管道升也因为丈夫的功绩,被元仁宗封为“魏国夫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交织着喜怒哀乐,二人也不例外,大德八年(1304年),他们的小女儿赵由皙因病去世,年仅五岁。赵由皙自幼聪慧,深得两人喜爱。女儿的离世,让赵孟頫和管道升悲痛欲绝。赵孟頫整日茶饭不思,管道升虽也伤心,却强忍着悲痛,照顾赵孟頫的饮食起居。

为了让赵孟頫走出悲痛,管道升提议一同画一幅《慈竹图》,寄托对女儿的思念。赵孟頫点头应允,两人一同作画,画完后,管道升在画的右上角题诗:“慈竹依依绕宅生,秋风不改旧时青。纵然失去娇儿女,犹有贞心向月明。”赵孟頫看着诗,眼中的泪水渐渐止住,他知道,管道升是在用这种方式,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延佑三年(1316年),赵孟頫已年近花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可谓功成名就。但此时,他却因一件事,陷入了与管道升的感情危机——他想纳妾。

那个时候,元代士大夫纳妾之风盛行,许多官员都有三妻四妾。赵孟頫身边的同僚,如集贤院大学士王约、中书省平章政事李孟等,都有妾室,且常以此为谈资。一次,王约邀赵孟頫赴宴,席间谈及纳妾之事,王约笑着说:“子昂兄,你与管夫人成婚三十余年,虽情深义重,却也该纳个妾室,为你打理生活,也让你晚年多些乐趣。”

赵孟頫听后,心中有了几分动摇。他并非不爱管道升,只是晚年仕途顺遂,生活安逸,又受同僚影响,渐渐生出了“纳妾”的念头。

于是,他试探着向管道升提起此事。一日晚饭后,两人在庭院中散步,赵孟頫犹豫了许久,才轻声说:“仲姬,我们成婚多年,你为我付出了很多。如今我已年老,若能有个年轻的妾室,帮你分担些家务,你看如何?”

管道升闻言,脚步一顿,心中如遭雷击。她与赵孟頫成婚三十余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从未想过他会提出纳妾。她沉默了片刻,然后轻声说:“先生,此事容我想想,明日再答复你吧。”

当晚,管道升独自坐在松雪斋,一夜未眠。婚后三十余年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她知道,赵孟頫并非无情,只是一时糊涂,受了外界的影响。若她哭闹指责,只会让两人的感情破裂;若她顺从,又违背了自己的心意。

天亮时,管道升终于有了主意。她取来纸笔,研好墨,提笔写下一首词,题为《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写完后,她将词稿折好,送到赵孟頫的书房。赵孟頫打开词稿,轻声读了起来,读到“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时,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读到“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时,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读到“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时,他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起了三十余年来,管道升对他的陪伴与付出—,他们早已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如词中所言,“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早已融为一体。

赵孟頫拿着词稿,快步走到管道升的房间,见她正坐在窗前,眼神落寞地看着庭院中的翠竹。他走上前,握住她的手,声音哽咽:“仲姬,是我糊涂,是我对不起你。我不该忘了我们三十余年的深情。纳妾之事,我再也不提了,此生有你一人,足矣。”

从此,赵孟頫更加敬爱管道升,两人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他常对友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便是娶了仲姬。她不仅是我的妻子,更是我的知己、我的良师。没有她,便没有今日的我。”而《我侬词》也流传开来,成为千古绝唱,后世之人皆赞管道升“以才情挽回爱情,以深情守护婚姻”,是“女子智慧与深情的典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佑六年(1319年),赵孟頫已66岁,管道升也已62岁。此时,元仁宗驾崩,元英宗即位,朝中政局动荡。赵孟頫见官场风波再起,心中早已厌倦,便向朝廷请求辞官归隐,回到故乡吴兴。

回到吴兴后,赵孟頫在太湖之畔修建了一座宅院,名为“鸥波亭”。宅院四周种满了翠竹和荷花,推开窗便能看见太湖的波光粼粼,听到鸥鸟的鸣叫,宁静而惬意。此后,两人便在这里过起了归隐生活,每日以书画为伴,不问世事。

归隐后的第一年,他们合作完成了着名的《秋深帖》。这幅帖本是管道升代赵孟頫写给婶婶的家书,内容是问候婶婶的近况,叮嘱她注意身体。管道升在写的时候,笔意流畅,字迹与赵孟頫极为相似,甚至连落款“子昂”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后来,有人见了《秋深帖》,误以为是赵孟頫所写,直到仔细观察,才发现笔迹中有几分女性的灵秀,才知是管道升所书。赵孟頫看了《秋深帖》后,笑着说:“仲姬,你的字越来越像我了,再过几年,恐怕连我自己都分不清了。”管道升亦笑:“我们在一起这么久,分不清也是正常的。”

除了《秋深帖》,他们还合作了《水竹图卷》。这幅画中,赵孟頫画了一片水域,水面上有几片荷叶,岸边有几棵柳树;管道升则在岸边画了一片竹林,竹下有几块石头,还有一只小鹿正在低头吃草。整幅画意境悠远,充满了田园气息,是他们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幅画后来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元代书画的代表作之一。

延佑七年(1320年),管道升的身体渐渐衰弱,这年十一月,管道升在鸥波亭中安然离世,享年63岁。临终前,她紧紧握着赵孟頫的手,轻声说:“子昂,这一生能与你相知相伴,真好……”话音未落,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管道升的离世,让赵孟頫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哀毁骨立”,整日茶饭不思,只是坐在管道升的房间里,看着她的画稿和书法作品,仿佛她从未离开。他为管道升撰写了墓志铭,文中写道:“余与仲姬成婚三十有五载,她通经史,善书画,随余宦海浮沉,未尝有怨。余失意时,她为我宽心;余得意时,她为我警醒。今她去矣,余虽存,犹孤雁失群,何以为生?”字字泣血,皆是他心中的悲痛。

管道升去世后,赵孟頫再也没有画过一幅完整的画,也很少练字。他时常独自一人坐在鸥波亭中,看着太湖的水面,回忆与管道升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初遇时的翰墨相知,想起新婚时的琴瑟和鸣,想起官场风波中的相互扶持,想起《我侬词》的深情告白……每一次回忆,都让他心如刀绞。

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赵孟頫在对管道升的无尽思念中,于鸥波亭去世,享年69岁。临终前,他嘱咐子女,将他与管道升合葬于吴兴东衡山,墓碑上只刻“宋宗室赵孟頫与妻管道升之墓”,一如他们的一生,平淡却深情。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