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8章 待月西厢下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8章 待月西厢下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30 11:44:40 来源:全本小说网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卒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他是中唐时期举足轻重的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核心倡导者,其诗风明快,善写人情世故,所创“元和体”诗风靡一时。元稹一生仕途起伏,早年以明经科及第,初入仕途便展露才名,后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却因弹劾权贵、直言进谏屡遭贬谪,晚年虽官至宰相,却也因党争纠葛,在位仅数月便罢相外放,最终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他的文字里藏着半生宦海沉浮,也藏着一段让他晚年仍无法释怀的少年情缘。

崔莺莺,史书中无明确记载,其原型为元稹少年时在蒲州所遇的崔姓女子。据元稹自传体传奇《莺莺传》记载,她出身没落士族,父亲早逝,随母寄居普救寺,容貌清丽,才情内敛,精通诗文。她与元稹的一段情缘,本是才子佳人的俗套开场,却因元稹的仕途选择,最终落得“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的悲情结局,成为唐代文学中“薄情郎与痴情女”叙事的经典原型之一。

唐代贞元年秋天,二十岁的元稹背着书箧,踏上了前往蒲州的路。他此番前往蒲州,是想在这座扼守河东的重镇静心读书,为日后应试做准备。蒲州自古便是兵家要地,城外中条山连绵起伏,城内市井繁华,而元稹选定的借居之所,是城郊的普救寺。

普救寺始建于隋代,历经百年风雨,古朴清净。寺内有大雄宝殿、西厢别院,院内外植满松柏,风吹过时,松涛阵阵,倒合了读书人求静的心思。元稹到寺那日,恰逢寺中僧人做早课,木鱼声与诵经声交织,他提着书箧穿过回廊,向住持求了间屋子,从此每日晨起读书,日暮散步,日子过得平静无波。

贞元十六年(800年)的冬月,普救寺忽然来了一群车马,为首的是一位妇人,身边跟着一位少女,身后还跟着十数名家仆,似是避乱而来。元稹彼时正在院中背书,听见动静便抬头望去,只见那少女身着淡紫襦裙,披着素色披风,垂着帘帽,只隐约露出一截白皙的颈项,身姿纤细,行走间步态轻盈,如弱柳扶风。后来他才从僧人闲谈中得知,这是崔姓寡妇一家,崔母是故相国的侄女,丈夫早逝,膝下只有一女名唤莺莺,此番是因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叛乱,蒲州城内人心惶惶,才带着家眷来普救寺避乱。

李怀光叛乱后,其部将杨朝晟率军劫掠蒲州,乱兵一路烧杀抢掠,很快就逼近了城郊的普救寺。寺中僧人慌作一团,崔家母女更是吓得发抖,崔母虽是大家出身,此刻也没了主意,只能拉着莺莺的手落泪:“我们孤儿寡母,若是被乱兵掳去,可如何是好?”这话恰好被路过的元稹听见。元稹虽年轻,却有几分侠气,他见崔家母女处境可怜,又想起自己身为士人,当有担当,便主动上前对崔母说:“老夫人莫慌,不如让晚辈去与乱兵交涉,或许能保寺中平安。”

崔母闻言又惊又喜,连忙起身道谢:“若公子能救我母女性命,老身必当重谢!”元稹当下便取了自己的名帖,又找寺中住持借了僧人的度牒,伪装成寺中管事,走出寺门与乱兵交涉。他故意夸大自己与河东节度使的交情,又许以些许财物,竟真的说服了杨朝晟的部下,让他们绕开普救寺,转而劫掠其他地方。

一场危机就此化解,崔母对元稹感激涕零,当即决定设宴答谢。宴席就设在普救寺的禅堂,崔母坐主位,元稹坐客位,侍女们端上了精致的菜肴,还有蒲州当地有名的桑落酒。酒过三巡,崔母忽然对里屋喊道:“莺莺,快出来谢过元公子!”话音刚落,帘幕轻掀,那位此前只露过身影的崔氏女便走了出来。

这一次,她没有戴帘帽,元稹终于看清了她的容貌: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肌肤胜雪,唇若涂朱,一身浅红衣裙衬得她愈发清丽脱俗。莺莺走到元稹面前,屈膝行了一礼,声音轻柔如细语:“多谢公子救命之恩。”元稹见状,竟一时看呆了,手中的酒杯险些滑落,连忙起身回礼,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觉得脸颊发烫,心跳得飞快——他从未见过如此貌美的女子,仿佛是从诗卷中走出来的佳人,让他平静的心,忽然起了波澜。

宴席过后,元稹满脑子都是崔莺莺的身影。思来想去,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诗文传情,试探莺莺的心意。

普救寺的西厢别院,与元稹所住的东厢房只隔了一道回廊。自那日宴席后,便常常在回廊徘徊,希望能再见到莺莺,可每次都只看到崔家的侍女出入,见不到莺莺的身影。他知道莺莺是大家闺秀,不便随意抛头露面,便取了纸笔,写下一首《春词》:“深院无人草树光,春风吹送百花香。废园桃李犹开户,野老篱边自种桑。”诗中暗含他想见莺莺却不得的心境。

写好后,他找了个机会,将诗笺交给了崔家的侍女红娘。红娘是莺莺的贴身侍女,性子活泼,见元稹递来诗笺,便知他的心意,笑着接过:“公子放心,我一定把诗交给我家小姐。”元稹心中忐忑,目送红娘走进东厢房,便在回廊下等候,度日如年般盼着回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约莫过了半个时辰,红娘才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张叠好的纸笺,递给元稹:“我家小姐说,公子的诗写得好,这是她回的诗。”元稹连忙接过,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让元稹心花怒放——“待月西厢”“迎风开户”,分明是邀他夜里到西厢相见!

当晚,月色皎洁,洒在普救寺的庭院里,地上如铺了一层银霜。元稹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等到夜深人静时,悄悄走到崔家门前,果然见房门半开着,里面烛火摇曳,他深吸一口气,轻轻走了进去。

莺莺正坐在梳妆台前,见他进来,连忙起身,脸颊泛红,眼神中带着几分羞涩,又有几分不安。元稹走上前,行了一礼:“小姐深夜相邀,不知有何见教?”莺莺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轻声道:“公子救我母女性命,又以诗文相赠,我……我无以为报,只能以诗回赠。只是夜色已深,公子还是早些回去吧,若被母亲发现,恐多有不便。”

元稹闻言,心中一愣——方才诗中的情意明明那般明显,为何此刻她又这般冷淡?他正要开口追问,红娘却从门外走进来,笑道:“小姐,夜深了,元公子确实该走了,明日再相见也不迟。”元稹见状,只好作罢,又向莺莺行了一礼,转身离开。

回到自己的屋子,元稹辗转反侧,想不明白莺莺为何忽冷忽热。直到第二日,红娘又来找他,才解开了他的疑惑。红娘说:“我家小姐虽是女子,却也知礼教为重,昨日邀公子来,是怕拂了公子的心意,可真见了面,又怕失了分寸。公子若真心喜欢我家小姐,便该多些耐心,慢慢打动她才是。”

元稹听了这话,才恍然大悟。此后,他便常常借着请教诗文的名义,与莺莺书信往来。他会写蒲州的秋景给她,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也会写自己的志向给她,说“奋翼笼中鸟,归心海上鸥”;有时还会写些俏皮的小诗,逗她开心。莺莺的回信,起初还带着几分拘谨,后来渐渐放开,会与他讨论诗文中的典故,也会分享自己的日常,比如“今日在院中摘了几朵菊花,插在瓶里,倒也雅致”,字里行间的情意,如春日的溪水,慢慢流淌出来。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两人虽未常见面,却已通过书信熟络起来。一日,元稹又写了一封信给莺莺,说自己近日读《诗经》,读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心中竟满是向往。莺莺收到信后,沉默了许久,最终让红娘给元稹带了话:“明日午后,小姐在西厢的花园里等公子。”

第二日午后,阳光正好,花园里的菊花开得正盛。元稹如约而至,见莺莺正站在菊花丛旁,穿着一身白色襦裙,手里拿着一把团扇。见他来,莺莺走上前,说道:“公子的心意,我已知晓。我虽为女子,却也慕公子之才,更感公子之德。若公子不嫌弃我出身孤苦,我愿与公子私定终身,只是……只是此事不能让母亲知道,还需公子日后有了前程,再上门提亲。”

元稹闻言,激动得抓住莺莺的手,连声说:“我绝不会嫌弃你!日后我若及第,必定风风光光地娶你过门,绝不负你!”莺莺被他握着手,脸颊通红,却没有挣脱,只是轻轻点了点头。阳光洒在两人身上,菊花的香气萦绕在鼻尖,那一刻,元稹觉得,纵使日后有再多的风雨,有此刻的承诺,便已足够。

贞元十七年(801年)春,长安科举考试的消息传来,元稹离开蒲州,前往长安应试。离别前夜,普救寺的月色格外清冷,西厢的花园里,两人相对无言,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带着几分萧瑟。

莺莺手里拿着一个锦盒,递给元稹:“这里面是我为你缝的棉衣,长安比蒲州冷,你要多穿些。还有……还有我写的几首诗,你在路上若是想我了,便拿出来看看。”元稹接过锦盒,入手沉甸甸的,他知道,这里面装的不仅是棉衣和诗,还有莺莺的牵挂。他紧紧握住莺莺的手,声音有些哽咽:“莺莺,你等我,等我及第后,立刻回来接你。”

莺莺点了点头,眼泪却忍不住落了下来:“我等你,无论多久,我都等你。你在长安要照顾好自己。”元稹伸手为她擦去眼泪,却发现自己的眼睛也湿了。他想再说些什么,却不知该如何开口,只能将莺莺拥入怀中,感受着她的体温,仿佛要将这份温暖刻在心里。

贞元十八年(802年),科举放榜,元稹名落孙山。这个结果让他备受打击,他拿着落榜的名单,站在长安的街头,只觉得无比失落——他不仅辜负了自己的努力,更辜负了莺莺的等待。

他不敢立刻给莺莺写信,怕她失望。直到过了半个月,他才鼓起勇气,给莺莺写了一封信,告诉她自己落榜的消息,说自己打算留在长安继续复习,等下一次科举再考。信寄出后,他心中忐忑,怕莺莺会因此离开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没过多久,莺莺的回信便到了。信中没有责备,只有安慰:“公子不必灰心,一次落榜不算什么,只要公子肯努力,日后必定能金榜题名。我会一直在蒲州等你,无论你考多少次,我都等你。”

读着莺莺的信,元稹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知道,莺莺是真心对他,这份情意,比什么都珍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复习,下次科举一定要考上,绝不让莺莺再等下去。

此后,元稹在长安更加刻苦地读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也会定期给莺莺写信,分享自己的学习进展,而莺莺的回信,也总是充满鼓励。两人的书信往来,成了元稹在长安最温暖的慰藉,也成了莺莺在蒲州最殷切的期盼。

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终于不负众望,以明经科及第,元稹欣喜若狂,第一时间便给莺莺写了信,告诉她这个好消息,说自己很快就能调回蒲州,或者接她来长安。

莺莺收到信后,也是喜极而泣。她盼了这么久,终于盼到了元稹及第的消息,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等到那个承诺中的未来了。

然而,元稹的仕途,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唐代的官场,注重门阀家世,若没有权贵的扶持,想要升迁,难如登天。

就在这时,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吏部尚书韦夏卿看中了他的才华,想要将自己的女儿韦丛嫁给她。韦夏卿是朝中重臣,家世显赫,若能娶韦丛为妻,元稹不仅能得到韦家的扶持,仕途也能平步青云。这个诱惑,对于一心想要往上爬的元稹来说,实在太大了。

一边是与自己私定终身、等待了数年的崔莺莺,一边是能让自己仕途腾飞的韦家小姐,元稹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他想起了蒲州普救寺的那段时光,想起了莺莺的温柔与深情,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可他又想起了自己多年的寒窗苦读,想起了在长安的艰难处境,想起了自己的仕途理想——他实在无法放弃这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经过几夜的辗转反侧,元稹最终还是选择了仕途。他知道,这个选择会伤害莺莺,会让他背上“薄情郎”的骂名,可他还是下定了决心——在他看来,爱情固然珍贵,但在现实的仕途面前,只能退居其次。

他没有立刻告诉莺莺这个决定,而是先接受了韦夏卿的提亲,与韦丛定了婚。婚礼定在贞元二十年(804年)春,婚期将近时,元稹才给莺莺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里,没有了往日的温情,只有冰冷的决绝。他说自己与莺莺的感情,不过是少年时的“风流韵事”,如今自己已入仕途,当以国事为重,不能再沉溺于儿女情长;他还说,莺莺是“佳人”,自有更好的归宿,希望她能忘记过去,另寻良缘。

莺莺收到这封信时,正在蒲州的庭院里修剪菊花——那是元稹当年最喜欢的花。她展开信,读着里面的文字,只觉得浑身冰冷,仿佛坠入了冰窖。她不敢相信,那个曾经对自己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那个让自己等待了数年的人,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

不久后,元稹与韦丛在长安举行了婚礼,婚礼办得十分隆重,朝中许多权贵都来道贺,元稹穿着喜庆的礼服,接受着众人的祝福,脸上满是笑容——只是没人知道,在他内心深处,是否有对莺莺的愧疚。

而在蒲州的普救寺,莺莺在母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位姓郑的官员。婚礼很简单,没有喜庆的鼓乐,没有热闹的宾客,只有莺莺一身红色的嫁衣,却掩不住眼底的悲伤。她嫁给郑郎后,恪守妇道,孝顺公婆,相夫教子,成了众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只是再也没有人见过她笑——那个在普救寺的月光下,曾笑得如菊花般灿烂的少女,永远地消失了。

元稹与韦丛婚后,果然得到了韦家的扶持,仕途一路顺遂。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元稹因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交好,被提拔为左拾遗;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元稹又调任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名声大噪。

元和四年(809年),韦丛病逝,年仅二十七岁。韦丛的去世,给了元稹沉重的打击。他与韦丛婚后五年,感情深厚,韦丛不仅在仕途上支持他,更在生活上悉心照料他,是他的贤内助。韦丛去世后,元稹写下了许多悼亡诗,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离思五首》,诗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句,道尽了他对韦丛的深情,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只是,在对韦丛的思念之外,元稹心中那个尘封已久的名字——崔莺莺,又渐渐清晰起来。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仕途的起伏,他见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也经历了生活的悲欢离合,越来越觉得,少年时那段纯粹的感情,是多么珍贵。

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因弹劾权贵,被贬为通州司马。在通州的日子,远离了长安的繁华与纷争,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忆过去。他常常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起蒲州的普救寺,想起西厢的月光,想起莺莺的笑容和眼泪。他开始后悔,后悔当初为了仕途放弃了莺莺,后悔自己的“始乱终弃”,让那个曾经深爱自己的女子,落得如此悲情的结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于是,在通州的一个雨夜,元稹拿起纸笔,决定将这段尘封的往事写下来。他给这篇传奇取名为《莺莺传》,文中的“张生”,便是他自己的化身,而“崔莺莺”,便是那个让他牵挂了半生的女子。他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详细叙述了自己与莺莺在普救寺相遇、相恋、私定终身,后又因仕途放弃莺莺的全过程。

在文中,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反而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始乱终弃”,甚至写下了“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这样的句子,以忏悔的口吻,剖析自己当初的自私与薄情。他也详细描绘了莺莺的美丽、善良与痴情,写她“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写她“垂鬟接黛,双脸销红”,写她收到绝情信后“怨其薄情,而不敢怒”的悲伤——字里行间,满是对莺莺的愧疚与思念。

《莺莺传》写成后,元稹将其交给友人传阅,很快便在文人之间流传开来。有人为崔莺莺的悲情结局叹息,有人指责元稹的薄情,也有人赞他敢于坦诚自己的过错。而元稹自己,在写完这篇传奇后,心中的愧疚似乎减轻了一些——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过去,只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迟来的歉意。

后来,元稹的仕途又经历了多次起伏,他曾官至宰相,却也多次被贬谪,最终在大和五年(831年),病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享年五十三岁。

元稹与崔莺莺的这段情缘,始于普救寺的一场相遇,终于长安的一次取舍,成于暮年的一篇传奇。它是唐代文人爱情故事的一个缩影,有着才子佳人的浪漫,也有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有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有中年的追悔莫及;有女子的痴情与悲情,也有男子的薄情与忏悔。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