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章 凤求凰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章 凤求凰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7 14:16: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后世尊为“赋圣”。他年少时便显露文才,曾负笈游学,遍览典籍,尤擅铺陈辞藻,笔下文字兼具气势与细腻。及长,因才名被梁孝王刘武招致门下,与邹阳、枚乘等名士交游唱和,在梁园的数年里,他写下《子虚赋》,以诸侯游猎为主题,辞藻瑰丽如锦绣,气势恢宏似江河,一举震动梁园,成当时文人争相诵读的佳作。

然而好景不长,梁孝王薨后,梁园宾客树倒猢狲散,司马相如孑然一身返回蜀地。归蜀后恰逢连年灾荒,先父留下的薄田尽毁,家中积蓄耗尽,最终落到家徒四壁的境地,连每日的粟米都需向邻里赊欠。就在他走投无路时,想起同窗好友王吉——当时任临邛县令,于是收拾行囊,带着梁孝王所赠的“绿绮”琴,踏上前往临邛的路,寄望能寻得一处安身之所,再图施展才华的机会。

后来,他的《子虚赋》辗转传入汉武帝手中,武帝读罢赞叹“朕恨不能与此人同时”,恰逢蜀人杨得意为武帝近臣,举荐相如。相如入京后,为武帝续作《上林赋》,以天子游猎为脉络,既铺陈大汉气象,又暗寓“戒奢以俭”的劝诫,深得武帝赏识,被任命为郎官,后又迁为孝文园令。晚年的他罹患消渴症(就是糖尿病),身体日渐衰弱,遂退居茂陵,临终前仍强撑病体写下《封禅文》,为汉代辞赋创作画上厚重的句号。

卓文君(生卒年不详),蜀郡临邛人,出身当地巨富之家——其父卓王孙以冶铁起家,家有僮仆八百余人,良田千亩,商铺数十间,是蜀地数一数二的望族,连地方官员都要敬他三分。

文君自幼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却无半分豪门小姐的骄纵。卓王孙虽为商人,却极重子女教养,为文君请了当时最好的先生,教她读书、习字、抚琴、作画。文君天资聪颖,对音律尤其敏感,十岁时便能抚琴奏曲,十二岁已能作诗填词,到及笄之年,已是蜀地闻名的“闺阁才子”,不少豪门公子慕名求娶。

十七岁时,文君遵父命嫁与本地望族董家公子。董家与卓家门当户对,董郎也温文尔雅,本是一段良缘,奈何婚后未满一年,董郎便因急病去世。文君成了寡妇,只得收拾行囊返回卓府。彼时汉代虽未严禁寡妇再嫁,但世俗眼光仍如利刃——邻里间的议论、亲友间的惋惜,让文君不得不深居简出,每日只在闺房中读书、抚琴,排遣心中大多别有所图的孤寂。卓王孙疼惜女儿,却也常为她的将来忧心,虽有不少人前来提亲,,皆被卓王孙婉拒,文君的婚事便一拖再拖。

建元六年暮春,司马相如辗转来到临邛县城,投奔好友王吉。这日,他来到县衙门前,门吏见他衣着寒酸,本想阻拦,待听闻他是司马相如,是县令王吉的同窗,才连忙进去通报。

不过片刻,王吉便快步迎了出来,面带喜色:“长卿!可算把你盼来了!”他上前一把攥住相如的手,笑着说:“一路辛苦,快随我入内,我已备了薄酒,咱们好好聊聊。”

进了县令府,穿过天井,来到正堂,王吉执壶为相如斟满酒,叹道:“长卿,当年你在梁园作《子虚赋》,满座皆惊,我还以为你早该在朝中为官,怎会落到这般境地?”

相如端起酒盏,一饮而尽,:“梁孝王薨后,梁园宾客星散,我归蜀后本想守着先父的薄产度日,可连年灾荒,田产尽毁,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若不是仁兄你先前修书相邀,我恐怕还在成都的破院里,与断壁残垣为伴。”

王吉放下酒壶,沉吟片刻,说道:“你也不必灰心。临邛虽小,却是富庶之地,尤其是本地有两大富商,一个是程郑,另一个是卓王孙。这卓王孙更是了不得,家有僮仆八百,光是冶铁的工坊就有十几处,在蜀地商界的声望无人能及。”

他话锋一转,看向相如:“卓王孙有个女儿,名叫卓文君,今年十九岁,是蜀地有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可惜,三年前嫁与董家,未及一年董郎便去世了,如今寡居在卓府。卓王孙素来敬重有才之士,若你能得他赏识,生计无忧。”

相如闻言,心中微动。他如今最迫切的是解决温饱,点头道:“多谢仁兄告知,只是我如今这般境况,如何能得卓公赏识?”

“这你放心。”王吉笑道,“卓王孙明日要在府中设宴,邀请了临邛的乡绅名士,你可随我前往,只需带上那把‘绿绮’琴,在席间抚琴一曲,再展露些才学,以你的本事,定能让卓公刮目相看。”

相如沉默片刻,终是点头:“既如此,便依仁兄之意。”当晚,王吉让人给相如准备了一间干净的客房,又送来了一身新制的浅青色深衣。

次日巳时,司马相如身着浅青色深衣,腰束素色丝绦,虽不是锦衣华服,却也衬得他挺拔俊朗。他抱着用青布包裹的“绿绮”琴,随王吉一同前往卓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卓府坐落在临邛城的东隅,朱漆大门前立着两尊石狮子,威严庄重;门楼上悬挂着“卓府”的鎏金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眼便知是豪门府邸。

进了大门,便是宽阔的庭院,院中栽着两株高大的梧桐,枝叶繁茂,树下摆着几盆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穿过庭院,来到正厅,厅内早已摆满了案几,案上陈列着各式佳肴。

卓王孙身着锦袍,立于厅门处迎客。他年约五旬,面色红润,眼神锐利,一看便知是久掌家业、精明干练之人。见王吉与相如前来,他连忙上前,对王吉笑道:“王县令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卓公客气了!!”王吉连忙引荐司马相如,“这位是司马相如先生,字长卿,乃梁园旧客,才学过人,尤擅辞赋与琴艺。”

相如拱手行礼,语气谦逊:“在下司马相如,见过卓公。”

卓王孙微微颔首:“二位快请入内就座。”

不多时,宾客到齐,卓王孙举杯致辞:“今日邀诸位前来,是想与大家共赏春光,望诸位开怀畅饮,尽兴而归!”

众人纷纷举杯响应,一时间觥筹交错,热闹非凡。酒过三巡,宾客们脸上都有了几分醉意。王吉见状,起身对卓王孙道:“卓公,司马先生不仅善作辞赋,更精于琴艺,其琴音绝妙,今日何不请先生抚琴一曲,为诸位助兴?”

卓王孙闻言,当即点头:“哦?司马先生还善抚琴?若先生不介意,便请赏脸,为我们弹奏一曲吧。”

相如起身道:“既蒙卓公与诸位不弃,在下便献丑了。”

他抱着“绿绮”琴走到厅中,将琴放在事先备好的琴案上。他调整了一下琴弦,深吸一口气,指尖落下——第一声琴音便如清泉滴石,清脆悦耳,瞬间压过了厅内的喧嚣。

起初,琴音舒缓悠扬,像是描绘着春日里锦江两岸的美景:杨柳依依,江水潺潺,飞鸟轻啼,一派祥和宁静。宾客们纷纷停下交谈,侧耳倾听,脸上的轻视渐渐被赞叹取代;卓王孙坐在主位上,心中暗赞:“这司马相如,果然有些本事。”

渐渐地,琴音变得急促起来,带着几分热烈,几分急切,像是有一只凤凰,在林间盘旋,鸣叫着寻找知音。那声音里,有孤高,有期盼,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那是相如多年来怀才不遇的心境,也是他对真情的渴望。

而此刻,在厅外的回廊上,卓文君正悄然伫立。她本是听闻父亲设宴,还邀了一位善琴的司马先生,心中好奇,便借着送茶的名义,悄悄来到了厅外。

起初,她只觉得这琴音清越动听,可随着琴音变化,她的心竟也跟着揪了起来。那琴音里的热烈与渴望,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她尘封已久的心门。她守寡三年,每日在深宅大院中,面对的是冰冷的墙壁和无尽的孤寂,心中对真情的期盼,早已被岁月磨成了微弱的火苗。可此刻,这琴音却像一阵春风,将那火苗重新点燃。

她悄悄探出头,望向厅中那个抚琴的身影。男子端坐琴前,神情专注,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儒雅。

琴音渐渐推向**,那凤凰的鸣叫愈发清晰,仿佛要冲破云霄,寻找心中的伴侣。突然,琴音一转,变得温柔缠绵,像是凤凰找到了知音,两两相依,情深意切。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余音绕梁,久久不散。厅内一片寂静,片刻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好!真是绝妙的琴音!”

“这便是《凤求凰》吧?司马先生弹得太好了!”

卓王孙起身鼓掌,笑着问道:“司马先生琴艺高超,在下佩服!不知此曲可有词?”

相如拱手道:“此曲名为《凤求凰》,在下已为它填了几句词。”

“哦?快请先生念来听听!”王吉连忙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相如清了清嗓子,缓缓念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他的声音清朗,带着几分深情,一字一句,传入了卓文君的耳中。“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她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她感觉,这词,这曲,都是为她而作。

厅内,宾客们还在对《凤求凰》的词曲称赞不已,卓王孙对相如多了几分好感,连连举杯与他共饮。

夜色渐深,卓府内一片寂静,只有巡夜的仆役提着灯笼,在庭院中轻轻走动,灯笼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卓文君坐在闺房的妆台前,桌上的烛火跳动着,映得她脸颊上的红晕久久未散。司马相如那首《凤求凰》,还有他念词时的深情,一遍遍在她脑海中回荡,让她心潮澎湃。

“小姐,夜深了,该歇息了。”贴身侍女绿萼端着一盆热水走进来,见她这般模样,忍不住笑着打趣:“小姐,还在想白天那位司马先生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卓文君脸颊更红,嗔道:“你这丫头,胡说什么呢。”

绿萼却收起玩笑,认真地说道:“小姐,奴婢说的是实话。那位司马先生虽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尤其是抚琴的时候,连奴婢都看呆了。而且他作的那首《凤求凰》,明摆着就是为小姐而作的,小姐难道没听出来吗?”

卓文君垂眸,手指轻轻绞着衣袖,心中既期待又紧张。她沉默片刻,轻声问道:“绿萼,你说……他是真心的吗?我是个寡妇,他虽落魄,却是名士,若我……若我跟了他,会不会被人笑话?”

“小姐,真情哪管这些世俗眼光!”绿萼放下水盆,走到她身边,“你守寡三年,每日郁郁寡欢,老爷都看在眼里。司马先生用《凤求凰》对你诉说心意,这样的人,错过了可就再也没有了!”

绿萼的话,鼓起了卓文君心中的勇气。她想起《凤求凰》中“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的句子,想起自己对孤寂生活的厌倦,心中一横,站起身:“绿萼,你说得对,我不能错过。你帮我收拾一些细软,我们今夜就走。”

绿萼愣了一下,随即大喜:“小姐,你真的决定了?”

“嗯。”卓文君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心意已决,哪怕日后吃苦,我也认了。”

绿萼连忙转身,打开衣柜,开始收拾细软。她拿了几件常用的衣物和一些首饰,又将卓文君平日积攒的一些银两仔细包好,装进一个布包里。两人动作迅速,生怕被人发现。

收拾妥当后,卓文君悄悄推开闺房的门,探头望了望外面的回廊——巡夜的仆役刚走过,庭院里静悄悄的。她对绿萼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两人轻手轻脚地沿着回廊往前走,避开了所有的仆役,一路来到卓府的后门。

绿萼轻轻推开后门,外面是一条僻静的小巷,月色洒在地面上,泛着清冷的光。“小姐,我们走吧。”绿萼拉着卓文君的手,轻声说道。

卓文君回头望了一眼熟悉的卓府,这里有她的童年,有她的亲人,可这里没有她追求的生活。她深吸一口气,毅然转身,跟着绿萼走进了小巷。

两人一路疾行,不敢停留,半个时辰后,终于来到了县令府外。此时已是深夜,县令府的大门早已关闭,只有门房的窗户里还透着一点微弱的光。

卓文君深吸一口气,让绿萼去敲门。门房打开门,见是两个女子,其中一个还是素衣打扮,不由有些疑惑:“你们是谁?深夜来县令府有何事?”

绿萼连忙说道:“烦请老伯通报一声,就说卓府的卓文君,求见司马相如先生。”

门房不敢怠慢,连忙转身去通报。

不多时,司马相如跟着门房走了出来。他听闻卓文君深夜来访,心中又惊又喜,连外衣都没来得及穿整齐,便匆匆赶来。

见到卓文君,他连忙上前,语气中带着几分关切:“卓小姐,深夜风寒,你怎么来了?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卓文君望着他,眼中带着几分羞涩,却十分坚定:“司马先生,今日听闻你的《凤求凰》,文君心有所动。文君虽然寡居,却也渴望一份真情,不知先生是否愿与文君结为连理,共赴此生?”

相如闻言,心中狂喜。他没想到卓文君竟如此勇敢,敢冲破世俗束缚,主动前来寻他。他连忙点头,语气诚恳:“小姐肯屈就,相如求之不得!只是我如今家徒四壁,住在成都的破院里,怕是会委屈了小姐。”

“文君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与先生相守,哪怕粗茶淡饭,文君也心甘情愿。”卓文君说道,眼中满是真诚。

相如心中感动,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她的手指微凉,却很柔软,“此处不宜久留,我们即刻启程,前往成都,如何?”

卓文君点头:“一切听从先生安排。”

相如连忙回房,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又将“绿绮”琴仔细包好,背在身上。他向门房交代,让他转告王吉莫怪自己的不辞而别,便带着卓文君和绿萼,悄悄离开了临邛城,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

这日清晨,三人终于抵达了成都。相如的居所坐落在成都城的一个偏僻小巷里,是一座破旧的小院,走进正房,里面更是简陋。

卓文君神色平静,她环顾四周,对相如笑道:“只要能与先生相守,此处便是人间仙境。绿萼,我们收拾一下,总能住人的。”

相如心中感动,连忙说道:“我这就去买些修补屋顶的材料,再添置一些日常用品,你们先在这里等着。”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一起动手:相如修补屋顶、清理庭院,卓文君扫地、擦桌、洗衣,绿萼则负责做饭。卓文君虽出身豪门,吃惯了山珍海味,如今每日只有粟米和咸菜,她也毫无怨言。

相如看在眼里,心中既愧疚又感动。他每日除了帮着打理家务,便闭门读书作赋,一遍遍修改《子虚赋》,希望能早日得到赏识,谋得生计,让卓文君过上好日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残酷。成都虽大,却无人识得司马相如的才华——他投出去的赋作,石沉大海,没有半点回音;想要找份教书的差事,也因无人举荐而屡屡碰壁。

这日傍晚,卓文君对相如轻声说道:“长卿,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成都虽好,却难以为生,不如我们回临邛去吧?我在临邛还有些门路,总比在这里坐吃山空好。”

相如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卓文君说得对,留在成都,只能越来越窘迫。可他一想到要回临邛,心中便有些不甘——他是个读书人,有自己的清高,实在不愿以这般落魄的姿态回去。

卓文君看出了他的心思,轻轻握住他的手,柔声道:“长卿,一时的低头不算什么,只要我们夫妻同心,总有出头之日。”

相如望着她坚定的眼神,心中的不甘渐渐消散。他知道,卓文君是为了两人的将来着想,他不能再固执下去。他点了点头:“好,我们听你的,回临邛。”

次日一早,三人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再次踏上了前往临邛的路。回到临邛后,卓文君没有回卓府,而是和相如一起,在市集旁租了一间小小的铺面。铺面不大,只有一间屋子,前面可以用来卖货,后面则用布帘隔开,作为三人的住处。

两人商量着,既然没有别的生计,不如开一家酒肆——相如虽为文人,却也不介意抛头露面;卓文君更是放下了豪门小姐的身段,决定亲自站在酒垆后卖酒。绿萼则留在后面的小屋里,负责下厨,为前来喝酒的客人提供一些腌菜、炙肉之类的下酒菜。

一切准备就绪后,酒肆便开张了。相如亲自写了一块招牌,挂在门口,上面写着“相如酒肆”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

渐渐地,酒肆的生意好了起来。先是附近的市井百姓前来光顾,后来连一些文人雅士也慕名而来——他们听说这里有位善作赋的司马先生,还有位才貌双全的卓小姐,都想来见识一下。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临邛城。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称赞他们夫妻同心,不畏世俗眼光;也有人嘲笑他们落魄潦倒,丢尽了卓家的脸面。

这些话,自然也传到了卓王孙的耳中。

起初,卓王孙听闻女儿不仅跟着司马相如回了临邛,还在市集上抛头露面卖酒,气得浑身发抖。他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指着门外骂道:“这个不孝女!放着好好的豪门小姐不当,偏偏要去做那市井营生,不仅丢了她自己的脸,更丢尽了我们卓家的脸!”

他当即下令,不准府中任何人去“相如酒肆”,也不准任何人在他面前提及卓文君的名字。府中的下人都知道卓王孙正在气头上,没人敢触他的霉头。

可没过多久,卓王孙坐心中的怒气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几分说不清的酸涩。他想起文君从小到大的模样:小时候坐在他膝头,奶声奶气地和他说,“爹爹,你对我最好了!”;出嫁时穿着红嫁衣,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寡居回府后,每日闭门不出,眉宇间满是孤寂……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只想着卓家的脸面,却从未真正考虑过女儿的感受。

几日后,卓王孙的好友程郑来访。程郑也是临邛的富商,与卓王孙相交甚密,两人常在一起喝茶聊天。

一见面,程郑便笑着说道:“卓公,你可知如今临邛最热闹的地方是哪儿?便是你女儿和女婿开的相如酒肆!我昨日也去了一趟,那司马相如果然名不虚传,琴弹得好,赋作得也好;卓小姐更是温婉贤淑,待人热情,两人站在一起,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卓王孙沉默不语,只是端着茶盏,轻轻吹着浮沫。

程郑见状,又说道:“卓公,我知道你觉得文君抛头露面,丢了卓家的脸面。可你想想,文君若是留在府中,每日郁郁寡欢,那才是真的可惜。如今她虽清贫,却过得开心,这难道不是你希望看到的吗?而且,司马相如虽如今落魄,却有大才,日后未必没有出头之日。你若此时伸出援手,不仅能让文君过上好日子,还能为卓家结下一个有才华的女婿,何乐而不为呢?”

程郑的话,像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卓王孙的心结。他放下茶盏,叹了口气:“你说得有道理。我这女儿,从小就倔强,认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罢了,只要她能过得开心,我这张老脸,又算得了什么。”

他当即决定,要亲自去“相如酒肆”看看女儿和司马相如。

次日午后,卓王孙换上一身便服,悄悄来到了市集旁的“相如酒肆”。

此时正是酒肆生意最好的时候,店内坐满了客人,卓文君正站在酒垆后,为客人打酒,脸上带着温婉的笑容;司马相如则坐在角落的一张案几旁,为一位客人抚琴,琴音悠扬,引得客人们纷纷侧目。

卓王孙站在门口,看着女儿忙碌的身影——她穿着粗布衣裙,系着素布围裙,可她的笑容却是如此的灿烂美丽。他心中百感交集,眼眶竟有些湿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这时,卓文君抬头,看到了站在门口的父亲。她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中的酒勺,快步走了过去,声音带着几分哽咽:“父亲。”

相如也看到了卓王孙,连忙停下抚琴,起身走上前,拱手行礼:“岳父大人。”

卓王孙看着他们,点了点头,说道:“此处人多,我们进去说话吧。”

三人走进铺面后面的小屋,绿萼连忙端上热茶。小屋不大,陈设简单,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卓王孙看着屋内简陋的陈设,又看了看女儿,轻声说道:“文君,这些日子,苦了你了。”

卓文君眼眶一红,摇了摇头:“父亲,女儿不苦。只要能与长卿在一起,女儿就很开心。”

卓王孙转向相如,语气诚恳:“司马先生,文君是我最疼爱的女儿,我希望她能过得幸福。你如今虽然落魄,却有大才,也对文君真心,我相信你日后定能有所作为。”

相如连忙说道:“岳父大人言重了。相如定会好好待文君,绝不会让她受委屈。”

卓王孙点了点头,“我会送来一百万钱,还有一百个僮仆,一百亩良田,算是我给文君的嫁妆。你们把这酒肆关了,拿着这些钱,去成都买座大些的宅子,安心过日子。日后若是有需要,随时来找我。”

相如和卓文君对视一眼,心中都充满了感激。卓文君含泪说道:“父亲,谢谢你。”

卓王孙摆了摆手,笑道:“一家人,何须言谢。我还有事,就先走了。”

说完,他便起身离开了小屋。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卓文君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相如轻轻握住她的手,柔声道:“文君,别哭了,我们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卓文君点了点头,擦干眼泪,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不久后,相如和卓文君关闭了“相如酒肆”,带着绿萼和卓王孙赠予的僮仆、钱财,回到了成都。他们在成都买了一座宽敞的宅院,院内栽花种草,修建了亭台楼阁,处处透着温馨。

相如闭门修改《子虚赋》,希望能有机会得到赏识;文君则在院中抚琴、读书,偶尔还会和相如一起探讨赋作,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这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被蜀人杨得意看到了。杨得意当时在汉武帝身边担任狗监,虽官职不高,却很得武帝宠信。他读完《子虚赋》后,对相如的才华赞叹不已,便在一次陪伴武帝时,将这篇赋呈给了武帝。

武帝读罢,对《子虚赋》赞不绝口,甚至感叹道:“朕恨不能与此人同时!”

杨得意连忙奏道:“陛下,此赋的作者并非古人,而是臣的同乡,名叫司马相如,如今正在成都居住。”

武帝大喜,当即下令,派人前往成都,召司马相如入京。

当使者带着武帝的诏书来到相如家中时,相如和卓文君都又惊又喜。相如握着诏书,不由心中感慨万千,他多年的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这一天,他等了太久。

文君为他收拾行囊,一边叠着衣物,一边叮嘱道:“长卿,京城路远,你此去要保重身体,莫要太过操劳。”

相如握住她的手,柔声道:“文君放心,我此去定当好好为官,早日接你入京,我们夫妻团聚。”

临行那日,文君送相如至城外的锦江畔。秋风拂动着她的发丝,也吹起了相如的衣袂。

相如将文君拥入怀中:“文君,等我,我定会早日回来接你入京。”

文君靠在他的怀里,泪水浸湿了他的衣襟:“我等你,无论多久,我都等你。”

船渐渐驶远,文君站在江边,望着帆影一点点消失在天际,才缓缓转身。

相如抵达长安后,即刻前往皇宫觐见汉武帝。武帝见他举止儒雅,谈吐不凡,心中愈发欢喜,便让他当场作赋。相如略一沉吟,便以天子游猎为主题,挥毫写下《上林赋》。

《上林赋》比《子虚赋》更为恢弘——赋中不仅铺陈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还在结尾处暗寓“戒奢以俭”的劝诫,既展现了大汉的强盛气象,又不失文人的风骨。武帝读罢,龙颜大悦,当即任命相如为郎官,留在身边侍奉。

此后,相如在长安的仕途一帆风顺。他时常伴随武帝左右,或陪武帝游猎,或为武帝作赋,深得武帝的信任与赏识。不久后,武帝又将他擢升为孝文园令,负责管理孝文帝的陵园,虽不算高位,却是个清闲体面的官职。

长安的繁华,官场的顺遂,渐渐让相如有些迷失。他每日与达官贵人交游,看惯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再想起远在成都的卓文君,心中竟生出了几分疏离。尤其是身边的人时常劝他:“司马大人如今身居高位,身边怎能没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夫人?卓夫人远在成都,不如再纳一位姬妾,也好照料大人的起居。”

这些话,像种子一样在相如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觉得,卓文君的寡居身份,或许会影响他的仕途;渐渐忘记了当初与文君共患难的时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天,他下定了决心,提笔给卓文君写了一封信。信中只有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他故意漏掉了“亿”字,意为“无意”,暗示自己对文君已无情意,想要断绝关系。

成都的卓文君,日夜盼着相如的书信。她终于收到了相如的信,可当看到信上那十三个字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她反复读着那十三个字,终于明白了相如的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万”,独独少了“亿”,这是说他对她已无“意”了。她想起当初深夜私奔的勇气,想起在成都破院中的相守,想起在临邛酒肆里的共患难,想起临别时他说的“定会早日回来”,心中既伤心又愤怒。

可卓文君毕竟是个有骨气的女子。她拿起笔,写下了一首《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执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也有对相如变心的失望与决绝——“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写完《白头吟》,她又觉得意犹未尽,便又写下了一首《怨郎诗》,诗的开头将司马相如信中那十三个字反复,句句诉说起两人过往的情深与当下的委屈: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写完这两首诗,卓文君派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她没有祈求相如回心转意,只是想告诉他,她曾真心待他,如今虽失望,却也保有自己的尊严。

司马相如收到文君的信时,正在参加一场宴会。他看到《白头吟》与《怨郎诗》,起初还带着几分不屑,可越读下去,心中越不是滋味。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句话像一把锤子,敲醒了他的迷梦。他想起当初在卓府弹奏《凤求凰》时的心动,想起深夜私奔时的忐忑与期待,想起在成都破院里文君的陪伴,想起在临邛酒肆里两人共患难的时光……那些画面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过,让他羞愧不已。

他意识到,自己被长安的繁华冲昏了头脑,忘记了那个陪他走过最艰难岁月的女子;他也明白,文君的才华与深情,远不是那些只会逢迎的姬妾所能比的。

宴会散去后,相如独自一人回到家中,看着文君的信,彻夜未眠。次日一早,他便向武帝上书,请求前往成都接卓文君入京。武帝见他态度诚恳,又念及他往日的功劳,便准了他的请求。

相如快马加鞭赶回成都,当他推开家门,看到卓文君正在院中抚琴时,心中百感交集。他快步上前,从身后轻轻抱住她,声音带着几分哽咽:“文君,我错了,你原谅我吧。”

卓文君停下抚琴,没有回头,却也没有推开他。许久,她才轻声说道:“长卿,我只愿你日后能记得,当初我们共患难的时光,莫要再被繁华迷了心。”

“我记得,我都记得。”相如连忙说道,“我已向陛下请了假,此次回来,便是要接你入京,我们夫妻团聚,再也不分开。”

文君缓缓转身,看着他眼中的愧疚与真诚,心中的委屈渐渐消散。她点了点头:“好,我们一起入京。”

卓文君随相如入京后,两人住进了相如在长安的府邸。相如不再提及纳妾之事,每日除了上朝为官,便陪着文君在府中读书、抚琴,偶尔还会一起游览长安的名胜古迹,日子过得平静而和睦。

其他官员见相如对卓文君如此敬重,也纷纷称赞文君的才情与气度。卓文君渐渐适应了长安的生活,安心陪伴在相如身边。

后来,相如的消渴症日渐严重,身体越来越衰弱,便向武帝上书,请求辞官退居茂陵。武帝念及他的功劳,批准了他的请求,并赏赐了他不少财物,让他能安度晚年。

退居茂陵后,相如的身体愈发虚弱,每日只能卧床休息。卓文君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边,为他端药、擦身、读诗,悉心照料他的起居。有时相如病情加重,陷入昏迷,文君便坐在他床边,抚琴给他听——弹的还是那首《凤求凰》,琴音温柔,带着两人多年的深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有一次,相如从昏迷中醒来,看着守在床边的文君,眼中满是感激与愧疚:“文君,这些年,辛苦你了。若不是我当初糊涂,你也不会受那么多委屈。”

文君握着他的手,温柔地笑道:“都过去了,我们能相守到现在,便已是最好的结局。”

临终前,相如强撑着病体,写下了最后一篇赋作——《封禅文》。他在赋中建议武帝举行封禅大典,以彰显大汉的强盛,也表达了自己对大汉的忠诚。写完这篇赋后,他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相如去世后,卓文君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茂陵。此后,她独自一人留在茂陵的家中,整理相如的遗作,将他的赋作汇编成册,流传后世。

有人曾劝她改嫁,毕竟她还年轻,可她却拒绝了:“我与长卿虽历经波折,却已相守一生。如今他虽离去,我心中却再无他人的位置。”

卓文君在茂陵度过了余生,她时常会坐在院中,抚奏那首《凤求凰》,琴音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她与司马相如跨越门第、共历贫富贵贱的爱情故事。

后来,他们的故事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千古佳话。人们称赞相如的才华,更敬佩文君的勇敢与深情——她敢于冲破世俗束缚,追求真爱;她在丈夫落魄时不离不弃,在丈夫变心时保有尊严;她用自己的才情与智慧,挽回了爱情,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而那首《凤求凰》,还有《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也成为了后世情侣们追求真挚爱情的象征,流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