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5章 白袍将军陈庆之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5章 白袍将军陈庆之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0 08:39:49 来源:全本小说网

白袍映雪破云巅,七千锐旅扫幽燕。

三十二城皆俯首,洛阳城外凯歌传。

不恃弓马凭仁勇,善抚军士固军坚。

梁室名将垂青史,千载犹思陈庆之。

列位,这一章咱们要讲的这位人物,堪称南朝军事史上的“异数”——他没有百步穿杨的箭术,也没有策马奔腾的骑技,《梁书》里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不擅武事”的将领,却能率领七千白袍健儿,在北魏腹地杀得七进七出,他便是梁武帝麾下的“永兴县侯”,陈庆之。

咱们说的南朝梁,始于公元502年,开国皇帝萧衍——也就是梁武帝,早年可是个实打实的“英主”。他本是南齐的贵族子弟,精通经史,又懂兵法,南齐末年朝政混乱,萧宝卷(南齐东昏侯)暴虐嗜杀,萧衍趁机起兵,一路从襄阳打到建康(今南京),推翻南齐建立梁朝。登基初期,萧衍勤于政事,每天天不亮就上朝,到了深夜还在批阅奏章;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甚至亲自到田间视察庄稼;文化上更不用说,梁朝的诗文、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南朝的顶峰,史称“天监之治”。可到了晚年,萧衍逐渐沉迷佛教,四次“舍身同泰寺”,每次都要大臣花上亿钱把他“赎”回来,朝政慢慢松弛,军备也日渐废弛。

而北方的北魏,情况更复杂。北魏本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让鲜卑贵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一度让北魏成为北方霸主。可到了公元523年,一场“六镇起义”彻底摧毁了北魏的根基。所谓“六镇”,是北魏为了防御柔然,在北方边境设立的六个军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等)。早年的六镇将士地位尊崇,可孝文帝汉化后,朝廷重心南移,六镇将士逐渐被边缘化,待遇越来越差,最终忍无可忍,爆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却让北魏陷入“军阀割据”的乱局——契胡首领尔朱荣趁机崛起,他率领精锐骑兵镇压起义,收编了葛荣、鲜于修礼等起义军残部,手握数十万重兵,掌控了北魏朝政,连皇帝都成了他的傀儡。

一边是南方梁朝“外强中干”,一边是北方北魏“内乱不止”,正是这样一个“南北失衡、烽烟四起”的时代,给了陈庆之崭露头角的机会。

陈庆之生于公元484年,这时候还是南齐永明二年。关于他的出身,史料里没太多记载,只知道他不是世家大族——南朝讲究“门阀制度”,像王、谢、袁、萧这样的大家族,子弟一出生就有官做,可陈庆之早年只能靠“依附权贵”谋生。他十几岁时就投靠了当时还是南齐雍州刺史的萧衍,做了萧衍身边的“主书”——也就是负责整理文书、传递消息的小官。

别看这官小,陈庆之却做得极为用心。萧衍喜欢下棋,而且下起棋来不分昼夜,常常一局棋从清晨下到深夜,身边的侍从要么困得打盹,要么心不在焉,唯有陈庆之,不管萧衍下到多晚,始终端坐在旁,随时准备记录棋局、传递棋子,而且从不出错。萧衍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曾对大臣说:“庆之在吾左右,凡十有馀载,每见吾棋,未尝有倦色,其谨厚如此。”

除了陪棋,陈庆之还常帮萧衍处理一些“棘手小事”。比如南齐末年,萧衍要拉拢雍州的地方豪强,可这些豪强各有心思,有的怕萧衍夺权,有的想趁机要价。有一次,一个叫韦睿的豪强(后来也是梁朝名将)迟迟不肯表态,萧衍派了几个使者去,都被韦睿以“病中”为由挡了回来。陈庆之主动请缨,他没直接去找韦睿,而是先去了韦睿的家乡,了解到韦睿最看重的是家乡百姓的赋税问题,于是回来后给萧衍提建议:“韦公非不愿归,恐我军入境后,扰其乡邻。若陛下能承诺‘凡雍州豪强属地,三年免征赋税’,韦公必来投。”萧衍采纳了这个建议,韦睿果然很快就率领部众归附。这件事让萧衍意识到,陈庆之不仅“谨厚”,更有“识人之明”和“处事之智”。

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陈庆之因“早年追随之功”,被授予“奉朝请”一职。这是个从七品的闲职,主要负责参加朝会、侍从皇帝,没有实际权力。很多人觉得陈庆之会就此“混日子”,可他却把这个“闲职”当成了“学习机会”——每次朝会,他都认真记录大臣们讨论的军政大事,尤其是关于北方战事的议论;退朝后,他就躲在书房里研读《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还常常画地图,模拟南北边境的战事。有人嘲笑他:“庆之不过一奉朝请,操的哪门子将帅心?”陈庆之却不辩解,只说:“天下未定,我辈当为社稷分忧,岂能因职小而懈怠?”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已经四十一岁,才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领兵机会”。

这一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因不满尔朱荣专权,举州降梁。梁武帝想派自己的儿子——豫章王萧综去徐州接管封地,可徐州地处南北交界,是军事重镇,北魏肯定会派兵来夺,必须派一个可靠的人率军护送。满朝文武,要么是出身门阀、不懂军事的纨绔子弟,要么是年老体衰、不愿远行的老将,萧衍想来想去,突然想起了那个“谨厚多智”的陈庆之,于是下旨: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率领两千士兵,护送萧综前往徐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庆之接到任命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准备。他知道自己“射不穿札,马非所便”,没法靠“勇武”服众,所以第一步就是“收拢人心”——他亲自到军营挑选士兵,不看身材高矮,只看“眼神”,凡是眼神坚定、无怯意的,不管是老兵还是新兵,都纳入麾下;挑选完后,他又亲自给士兵们分发铠甲、兵器,还特意让人把粮食煮成热粥,给士兵们端到面前。

大军出发前,萧衍特意召见陈庆之,问他:“若遇北魏军,卿当如何应对?”陈庆之回答:“臣以为,北魏军虽众,然远道而来,必疲;我军虽少,然上下一心,必锐。若遇敌,臣当先查其虚实,再寻其弱点,以锐击疲,必能取胜。”萧衍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护送大军一路北上,还算顺利,很快就抵达了徐州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可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萧综突然得知了一个“惊天秘密”:他不是萧衍的亲生儿子,而是南齐废帝萧宝卷的遗腹子!当年萧衍推翻南齐时,萧宝卷的妃子吴氏怀着孕,被萧衍纳入后宫,后来生下了萧综。这个秘密让萧综陷入了“混乱”,他觉得自己是“南齐遗臣”,不该为梁朝效力,于是暗中派人与北魏联系,准备叛梁降魏。

陈庆之很快就察觉到了萧综的异常——萧综不仅每天闭门不出,还常常在夜里哭泣,而且对军中事务不管不问。陈庆之多次去见萧综,想询问情况,可萧综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含糊其辞。陈庆之心里隐隐不安,他一面加强彭城的防御,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向萧衍汇报:“豫章王神色有异,恐有变故,请陛下速作决断。”

可还没等萧衍的回信到,北魏的大军就到了——北魏派了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领两万大军,兵临彭城城下。更糟的是,萧综在当天夜里,偷偷打开彭城北门,投降了北魏!

萧综叛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梁军军营,士兵们顿时慌了神——主帅叛逃,敌军压境,这仗还怎么打?很多士兵收拾行李,准备逃跑,几个副将也跑来对陈庆之说:“将军,豫章王已降魏,我军军心已散,不如趁夜撤退,还能保住性命!”

陈庆之站在军营的高台上,看着混乱的士兵,心里却异常平静。他知道,此时一旦撤退,必然会被北魏军追杀,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拔出佩剑,大声喊道:“将士们!豫章王叛逃,固然可,但我等是梁朝的士兵,不是豫章王的私兵!彭城虽危,但城墙坚固,只要我等同心协力,必能守住!若有人敢擅自逃跑,以军法论处!”

就这样,陈庆之很快稳定了军心。随后,他开始布置防御:他把两千士兵分成四队,每队五百人,分别驻守彭城的东、南、西三门(北门已被萧综打开,派一队士兵堵住);又挑选一百名精锐,组成“斥候队”,在城外侦查北魏军的动向;同时,他让人把彭城城内的粮食集中起来,统一分配,确保每个士兵都能吃饱。

第二天一早,北魏军开始攻城。元延明亲自指挥士兵架设云梯,攻打东门。梁军士兵在陈庆之的指挥下,奋力抵抗——他们用滚石砸向攀爬云梯的北魏士兵,用热油浇下去,还用弓箭射杀城下的敌军。北魏军攻了整整一天,死伤惨重,却没能攻破城门。

傍晚时分,元延明见攻城不下,便下令撤军。陈庆之知道,北魏军只是暂时撤退,明天肯定还会再来,而且会更猛烈。他召集副将们开会,说:“北魏军虽退,但兵力是我军的十倍,长期坚守,必难支撑。不如趁今夜北魏军疲惫,我们主动出击,挫其锐气。”

副将们都很惊讶:“将军,我军只有两千人,主动出击,会不会太冒险?”陈庆之说:“北魏军以为我军军心已散,必无防备,这正是我军的机会。”

当天夜里,陈庆之挑选了五百名精锐士兵,每人携带一把短刀和一支火把,悄悄打开彭城西门,绕到北魏军的营寨后方。他让士兵们把火把绑在箭上,射向北魏军的粮草营——粮草营顿时燃起大火,浓烟滚滚。北魏军以为是梁军主力来攻,顿时大乱,士兵们互相踩踏,死伤无数。陈庆之率领五百士兵,趁乱斩杀北魏军的哨兵和巡逻队,然后迅速撤回彭城。

这一战,虽然没消灭太多北魏军,却极大地挫伤了北魏军的士气。元延明见梁军还有战斗力,又担心梁军的援军到来,便在第二天一早,率领北魏军撤退了。

彭城之围解除后,陈庆之率领残部,护送着彭城城内的梁朝官员和百姓,安全返回了建康。回到建康后,萧衍不仅没有责怪陈庆之(毕竟萧综叛逃是意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庆之临危不乱,能以两千士兵守住彭城,还击退北魏军,实属不易。”于是,萧衍提拔陈庆之为“宣猛将军”,让他负责镇守梁朝东部的重镇——谯郡(今安徽亳州)。

这一次领兵,让陈庆之在梁朝军队中“崭露头角”,也让他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而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两年后的“涡阳之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527年,北魏派遣宗室元昭率领五万大军,进攻梁朝的涡阳(今安徽蒙城)。涡阳是梁朝北部的门户,一旦失守,北魏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建康。梁武帝立刻任命曹仲宗为都督,率领两万大军救援涡阳,同时任命陈庆之为“假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辅佐曹仲宗。

曹仲宗是梁朝的老将,出身门阀,看不起“文吏出身”的陈庆之,所以行军途中,根本不与陈庆之商议军事。陈庆之也不介意,只是默默观察军情,收集北魏军的情报。

大军抵达涡阳城外后,曹仲宗见北魏军兵力雄厚,又修筑了坚固的营垒,便想暂缓进攻,等待后续援军。他对将领们说:“北魏军五万,我军两万,兵力悬殊,若强行进攻,必败无疑。不如坚守营寨,等陛下派来援军,再合力进攻。”

将领们大多表示同意,只有陈庆之站出来反对:“将军此言差矣!涡阳若被北魏军长期围困,城内守军必疲,一旦城破,我军退路就会被切断。况且北魏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我军若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必能取胜。若等援军到来,北魏军早已站稳脚跟,到时候再想进攻,就难了!”

曹仲宗脸色一沉:“庆之,你不过一假节,竟敢干涉军务?”陈庆之毫不退让,他拔出腰间的“节杖”(假节的象征),说:“我持节而来,代表陛下,若将军不听劝谏,延误战机,我有权以军法论处!”

曹仲宗没想到陈庆之如此强硬,一时语塞。其他将领见陈庆之有“节杖”在手,也不敢再附和曹仲宗。陈庆之见状,继续说道:“我愿率领麾下两千士兵,为大军先锋,进攻北魏军的营垒。若我战败,将军再撤军不迟;若我取胜,将军便率大军跟进,一举击溃北魏军。”

曹仲宗无奈,只好同意了陈庆之的请求。

陈庆之立刻开始准备进攻。他通过情报得知,元昭的五万大军分成了五个营垒,每个营垒之间相距约三里,相互支援不便,而且元昭的主营在中间,粮草营在主营后方。于是,陈庆之制定了“先烧粮草,再破主营”的战术。

当天夜里,陈庆之挑选了两千精锐士兵,悄悄向北魏军的粮草营进发。为了不被北魏军发现,他让士兵们脱掉铠甲,穿着轻便的布衣,沿着涡河的河岸行军——这样既能避开北魏军的巡逻队,又能借助河水的声音掩盖脚步声。

凌晨时分,陈庆之的军队抵达了北魏军的粮草营外。他见粮草营的哨兵正在打盹,便下令:“点火!”士兵们立刻点燃火把,扔向粮草营的帐篷和粮草堆。粮草营顿时燃起大火,浓烟滚滚,照亮了夜空。

哨兵被惊醒,大喊:“着火了!有敌袭!”可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陈庆之的士兵已经冲进了粮草营,手起刀落,斩杀了不少北魏军士兵。粮草营的混乱很快传到了元昭的主营,元昭以为是梁军主力来攻,急忙下令:“各营立刻出兵,支援粮草营!”

可就在北魏军各营士兵匆忙集合,准备出发时,陈庆之已经率领士兵撤出了粮草营,绕到了元昭的主营后方。他见北魏军主营的士兵大多去支援粮草营,营内空虚,便下令:“进攻主营!”

两千士兵如猛虎下山,冲进了元昭的主营。元昭正在帐内指挥,听到外面的喊杀声,顿时慌了神,他急忙拿起武器,想组织抵抗,可营内士兵太少,根本挡不住梁军的进攻。陈庆之亲自率军冲进中军帐,元昭见势不妙,带着几个亲信,从营后逃跑了。

北魏军的其他四个营垒,得知主营被破、元昭逃跑,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溃逃。曹仲宗见陈庆之取胜,立刻率领大军跟进,追杀北魏溃兵。这一战,梁军斩杀北魏军一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兵器和马匹,成功解除了涡阳之围。

涡阳之战后,陈庆之的威名在梁朝彻底传开,连梁武帝都忍不住称赞:“庆之虽无弓马之能,却有将帅之才,真乃我朝之幸!”随后,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东宫直阁”,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既是信任,也是对他的进一步培养。

而真正让陈庆之“名震天下”,成为千古传奇的,是公元529年的“白袍北伐”。

这一年,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因不满尔朱荣专权,被尔朱荣追杀,逃到了梁朝。元颢见到梁武帝后,痛哭流涕,请求梁武帝出兵帮助他返回北魏,夺回皇位,并承诺:若能成功,便以北魏一半的土地作为回报。

梁武帝早就想趁机向北拓展疆域,削弱北魏,所以听完元颢的请求后,立刻答应了。但梁武帝也有顾虑——北魏虽然内乱,但尔朱荣的兵力仍很强,若派大军北伐,风险太大。于是,梁武帝决定“小规模出兵”,派陈庆之率领七千士兵,护送元颢北归。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七千士兵,要护送一个“流亡宗室”,穿越北魏腹地,抵达洛阳,这无异于“羊入虎口”。很多大臣都劝梁武帝:“七千士兵太少,恐难成事,不如多派些兵力。”梁武帝却摇了摇头:“庆之善以少胜多,涡阳之战便是证明。若派大军,反而会引起尔朱荣的警惕,七千士兵,看似少,实则灵活,更易成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庆之接到任命后,没有丝毫犹豫。他知道,这一战不仅关系到元颢的命运,更关系到梁朝的尊严。出发前,陈庆之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让所有士兵都穿上白色的铠甲,戴上白色的头盔。就这样,一支七千人的“白袍军”,在陈庆之的率领下,护送着元颢,从建康出发,踏上了北伐之路。

北伐军首先北上,渡过淮河,抵达了北魏的铚城(今安徽宿州)。铚城是北魏的边境重镇,守军有两万余人,由北魏将领丘大千率领。丘大千早就听说过陈庆之的威名,所以不敢大意,在铚城外修筑了三道防御工事,企图阻挡白袍军。

陈庆之率领白袍军抵达铚城外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勘察地形。他发现铚城的西北角城墙相对低矮,而且防御工事比较薄弱,于是决定从西北角发起进攻。

进攻前,陈庆之召集所有士兵,说:“将士们!我们远离家乡,深入敌境,后退便是死路一条。唯有攻破此城,才能获得生路,才能为梁朝建功立业。今日一战,我与诸位同生共死!”士兵们齐声呐喊:“愿随将军死战!”

随后,陈庆之亲自擂鼓助威,白袍军士兵手持云梯,向铚城的西北角发起猛攻。北魏守军拼命抵抗,滚石、热油不断从城墙上落下,白袍军士兵伤亡不少。但白袍军士兵个个奋勇,前仆后继,有的士兵被滚石砸中,爬起来继续冲锋;有的士兵被热油烫伤,依然死死抓住云梯不放。

陈庆之见士兵们伤亡惨重,心里很是心疼,但他知道,此时不能退缩。他跳上一辆战车,手持长矛,大声喊道:“将士们!再加把劲,城破就在眼前!”

就在这时,一个叫周文育的年轻士兵(后来也是梁朝名将),趁北魏守军不注意,爬上了城墙,他拔出短刀,斩杀了几个北魏守军,然后大喊:“城破了!”

白袍军士兵见有人登上城墙,士气大振,纷纷爬上城墙。北魏守军见状,顿时慌了神,开始溃散。丘大千见大势已去,只好打开城门,投降了陈庆之。

攻克铚城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继续北上,很快抵达了梁国(今河南商丘)。梁国是北魏的重要城池,守军有三万余人,由北魏将领元晖业率领。元晖业是北魏的宗室,自视甚高,看不起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他在梁国城外修筑了一座高大的营垒,准备与白袍军“正面决战”。

陈庆之得知元晖业的部署后,笑着对将领们说:“元晖业自恃兵力多,必然轻敌,我军若趁其不备,夜袭营垒,必能取胜。”

当天夜里,陈庆之率领白袍军,悄悄来到元晖业的营垒外。他让士兵们携带大量的鼓和号角,在营垒外的四周埋伏好。等到三更时分,陈庆之下令:“擂鼓!吹号!”

顿时,鼓声、号角声震天动地,元晖业的营垒内一片混乱。就在北魏军士兵匆忙集合时,陈庆之率领白袍军,从营垒的东门发起猛攻——东门是元晖业防守最薄弱的地方。

白袍军士兵如潮水般冲进营垒,北魏军士兵根本来不及抵抗,纷纷溃逃。元晖业亲自率军抵抗,可他哪里是白袍军的对手,没几个回合,就被白袍军士兵俘虏了。

攻克梁国后,白袍军的威名传遍了北魏。北魏朝廷得知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下两城,顿时慌了神,急忙任命尔朱荣的侄子尔朱世隆为都督,率领五万大军,驻守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阻挡白袍军北上。

虎牢关是洛阳的东部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尔朱世隆深知白袍军的厉害,所以在虎牢关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关前挖了深沟,灌满了水,企图阻挡白袍军。

陈庆之率领白袍军抵达虎牢关下后,见尔朱世隆防守严密,便没有急于进攻。他派人四处打探,得知尔朱世隆的五万大军中,有三万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战斗力不强,而且粮草补给主要靠后方的荥阳(今河南荥阳)。于是,陈庆之决定:先攻克荥阳,切断尔朱世隆的粮草补给,再回头攻打虎牢关。

荥阳是北魏的军事重镇,守军有五万余人,由北魏将领杨昱率领。而且北魏朝廷还派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率领二十万大军,正在赶来支援荥阳的路上——一旦这二十万大军抵达,白袍军就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

陈庆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将领们都很担心:“将军,北魏二十万援军即将抵达,荥阳守军又有五万,我军只有七千,恐难抵挡。”

陈庆之摇了摇头,说:“我们从建康出发,至今已连下两城,若此时撤退,之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况且,北魏援军虽多,但长途奔袭,必定疲惫;荥阳守军虽众,但得知援军即将抵达,必然轻敌。我们若能在援军抵达前,攻克荥阳,就能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迎接援军。”

随后,陈庆之对士兵们说:“将士们!北魏二十万援军即将抵达,荥阳城内有五万守军,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等是白袍军,是梁朝的精锐!我要告诉你们,只有攻破荥阳,我们才能回家,才能活着见到家人!今日一战,要么胜,要么死!若我战死,你们就拿着我的头颅,献给陛下,求陛下善待你们的家人!”士兵们被陈庆之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齐声喊道:“愿随将军死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天下午,陈庆之率领白袍军,向荥阳发起猛攻。杨昱以为白袍军“自不量力”,根本没放在心上,只派了一万士兵防守城墙。可他没想到,白袍军士兵个个如猛虎下山,拼命冲锋。

白袍军士兵用云梯爬上城墙,与北魏守军展开激烈的巷战。杨昱见状,急忙派更多的士兵去支援,可白袍军士兵越打越勇,北魏守军根本抵挡不住。陈庆之亲自率军冲进荥阳城内,斩杀了北魏守军的将领,北魏守军顿时溃逃。

傍晚时分,白袍军攻克荥阳,俘虏了杨昱。

就在白袍军攻克荥阳的当天晚上,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率领的二十万北魏援军抵达了荥阳城外。

将领们急忙来找陈庆之:“将军,北魏二十万援军已到,我军疲惫,恐难抵挡,不如趁夜撤出荥阳,再做打算。”

陈庆之却异常冷静,他说:“北魏援军虽多,但刚到城下,立足未稳,而且他们不知道荥阳已被我军攻克,必然轻敌。我们若趁此时机,主动出击,必能击溃敌军。”

将领们都很惊讶:“将军,我军只有七千,敌军有二十万,主动出击,会不会太冒险?”

陈庆之说:“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北魏援军长途奔袭,士兵们早已疲惫,而且他们以为我军会坚守荥阳,不会主动出击,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随后,陈庆之挑选了三千精锐白袍军士兵,组成“敢死队”,自己亲自率领,打开荥阳城门,主动向北魏援军发起进攻。

元天穆、尔朱吐没儿见只有三千白袍军出城,顿时哈哈大笑:“陈庆之真是疯了,三千人也敢来进攻我二十万大军!”他们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活捉陈庆之!”

北魏援军士兵们蜂拥而上,可他们没想到,白袍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尤其是陈庆之,手持宝剑,在乱军中指挥调度,白袍军士兵们在他的指挥下,组成了一个“锥形阵”,如一把尖刀,直插北魏援军的中军。

北魏援军士兵们根本抵挡不住白袍军的进攻,纷纷溃逃。元天穆、尔朱吐没儿见势不妙,只好率领残部,狼狈逃窜。

这一战,白袍军斩杀北魏援军一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兵器和马匹,彻底击溃了北魏的二十万援军。

击溃元天穆的援军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回头攻打虎牢关。尔朱世隆得知元天穆的二十万援军被击溃,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抵抗,连夜放弃虎牢关,逃往洛阳。

白袍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虎牢关。

随后,陈庆之率领白袍军,继续北上,向洛阳进发。一路上,北魏的城池守军听说“白袍军来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陈庆之。公元529年五月,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护送元颢,顺利抵达洛阳。

洛阳是北魏的都城,元颢在洛阳登基称帝,任命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封“永兴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此时,陈庆之率领的七千白袍军,已经先后攻克了北魏的三十二座城池,斩杀北魏军数十万人,“白袍军”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北方,民间流传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童谣——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传奇的“以少胜多”案例之一。

元颢登基称帝后,逐渐沉迷于权力,不再听从陈庆之的建议。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北魏的皇帝,不需要再依靠梁朝,也不需要再依靠陈庆之的白袍军。他不仅拒绝了陈庆之“请求梁朝派遣援军”的建议,还把北魏的降兵收归己有,肆意挥霍粮草,甚至听信宠臣的谗言,怀疑陈庆之“有不臣之心”,开始削减白袍军的兵力,把白袍军的精锐调归自己指挥。

陈庆之多次劝谏元颢:“陛下刚登基,根基未稳,尔朱荣手握重兵,必然会来攻打洛阳。我们应当整顿军备,团结各方力量,同时向梁朝请求援军,才能保住洛阳。若陛下继续如此,洛阳必失。”

可元颢根本听不进去,他对陈庆之说:“朕乃北魏皇帝,尔朱荣不过一乱臣贼子,何足惧哉?庆之,你只需管好你的白袍军,不必干涉朕的朝政。”

陈庆之见元颢如此固执,心里很是担忧,他知道,洛阳的危机,已经不远了。

果然,公元529年七月,尔朱荣在镇压了北魏境内的其他叛乱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攻打洛阳。尔朱荣的大军号称“百万”,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抵达了洛阳城外。

此时,洛阳城内的兵力,除了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已被元颢削减到五千),还有元颢收编的三万北魏降兵。可这些降兵根本无心作战,见尔朱荣的大军到来,纷纷倒戈。

陈庆之率领五千白袍军,在洛阳城外的邙山,与尔朱荣的三十万大军展开激战。白袍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多次击退尔朱荣的进攻,可毕竟兵力悬殊,再加上元颢的降兵倒戈,白袍军逐渐陷入困境。

陈庆之知道,洛阳已经不可守,若继续坚守,白袍军必然全军覆没。于是,他决定率领残部,撤出洛阳,返回梁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撤退途中,陈庆之的军队遭遇了山洪暴发——连日大雨,黄河水位暴涨,白袍军士兵乘坐的船只被洪水打翻,士兵们伤亡惨重。陈庆之在混乱中,被一个士兵推上了一艘小船,才侥幸逃脱。他沿着黄河顺流而下,一路上隐姓埋名,最后在豫州(今河南汝南)被梁朝的守军发现,护送回了建康。

此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率领七千白袍军连下北魏三十二城、攻克洛阳的战绩,已经足以震撼整个时代,成为千古传奇。

回到建康后,梁武帝不仅没有责怪陈庆之,反而对他更加赏识。他对大臣们说:“庆之虽未平定北魏,但以七千之众,连下三十二城,攻克洛阳,此乃旷世奇功。”于是,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右卫将军”,继续镇守梁朝的边境。

此后,陈庆之继续为梁朝效力,先后参与平定了梁朝境内的多次叛乱。公元530年,谯州(今安徽亳州)发生叛乱,叛军首领夏侯道迁率领叛军攻占谯州,威胁梁朝的东部边境。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都督,率领大军前往平叛。

陈庆之抵达谯州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了解叛军的内部情况。他得知,夏侯道迁的叛军大多是被迫参与叛乱的百姓,心中并不愿意与梁朝为敌。于是,陈庆之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向叛军士兵宣传梁朝的政策,承诺只要放下武器,就既往不咎;另一方面,他率领大军,对叛军的顽固分子发起进攻。

在陈庆之的分化瓦解下,叛军很快就土崩瓦解。夏侯道迁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投降。平定谯州叛乱后,陈庆之又奉命前往豫州,抵御北魏的侵扰。他在豫州期间,积极整顿军备,安抚百姓,修筑防御工事,使得北魏军队不敢轻易南下,有效稳定了梁朝的北部边境。

陈庆之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更体现在他对士兵的爱护和对军纪的严格要求。《梁书》记载他“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他每天都会到军营巡查,询问士兵们的衣食住行,若有士兵生病,他会亲自探望,派医生治疗;若有士兵战死,他会亲自为士兵们举行葬礼,安抚士兵的家属。同时,他对军纪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严禁士兵欺压百姓、抢掠财物,若有违反,必定严惩不贷。正是因为这份“爱护”与“严格”,陈庆之的军队才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士兵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死而后已。

公元539年,陈庆之在豫州任上病逝,享年五十六岁。梁武帝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他下令罢朝三日,追赠陈庆之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以表彰他为梁朝立下的赫赫战功。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历代名将,设立了“武成王庙”,陈庆之被列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代宋徽宗时期,陈庆之又被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成为后世兵家尊崇的对象。

纵观陈庆之的一生,他没有过人的弓马技艺,却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治军理念和对士兵的爱护,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书写了一段传奇。他率领的白袍军,以少胜多,威震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军事符号;他的名字,也随着《梁书》《南史》的记载,流传千古,被后人誉为“南朝第一将”。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