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4章 燕台雄帅慕容恪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4章 燕台雄帅慕容恪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0 08:39:4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朔雪凝霜覆幽燕,羯尘卷地暗云天。

单骑曾摧千骑阵,一策能安万里边。

恩洽三军同骨肉,智吞**定幽燕。

廉台战后风云寂,青史长留将星悬。

列位,咱们这一章要说的,是十六国乱世里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这人呐,生在鲜卑慕容氏,少年露锋芒,中年建奇功,辅政安社稷,在羯尘滚滚、烽火连天的北方,为前燕杀出一片万里河山。他便是有“燕台雄帅”之称的太原王——慕容恪。

话说东晋咸和元年冬,辽水上游的龙城,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那雪下得叫一个大,城墙是白的,屋顶是白的,连街上的石板路都盖了三尺厚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燕王府里,别处都静悄悄的,唯有东跨院的书房还亮着灯。烛火如豆,忽明忽暗,映着案前一个十岁少年的身影。这孩子身穿素色锦袍,头发用玉簪束着,虽年纪小,脊背却挺得笔直,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竹简,看得格外入神。他便是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

列位,您可别小瞧这十岁的孩子。那会儿的十六国,乱成了一锅粥,羯人石勒建的后赵,刚死了开国皇帝,儿子们正为皇位争得头破血流;氐人在关中占了一块地,羌人又在陇西闹独立;东晋偏安江南,守着半壁江山不敢北望;慕容氏盘踞的辽西,既要防范北边匈奴,又要提防南边后赵的狼子野心。慕容皝虽有雄才大略,可家里几个儿子,让他有些犯愁:长子慕容儁,脑子聪明却好虚名,做事爱摆架子;次子慕容遵,整日里就知道架鹰遛狗,耽于游乐;三子早夭,唯有四子慕容恪,聪明沉稳。

这夜,慕容恪手里捧着的,正是祖父慕容廆亲手批注的《兵法辑要》。竹简上的字是隶书,祖父的批注用朱笔写就,其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十二个字,被圈了又圈。慕容恪心里琢磨:“攻心?怎么攻心?是让敌人服软,还是让百姓归顺?”

正琢磨着,窗外的风雪声里,忽然混进了“叮铃哐当”的脆响——是侍卫的甲胄碰撞声。他抬头望了望窗纸,见外面的雪还没停,便起身推开了窗。一股寒风“呼”地灌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慕容恪不由得打了个寒颤。再看院外,两个侍卫正缩着脖子搓手,肩膀上的积雪堆了半寸厚,睫毛上都挂着白霜,嘴里呼出的白气一串接一串。

慕容恪转身回屋,从衣柜里翻出两件厚实的狐裘——这是去年冬天父亲赏他的,毛色油亮,暖得很。他抱着狐裘快步走到院外,递到侍卫面前:“天寒地冻的,二位且披上这裘衣,免得冻伤了手脚。”

那两个侍卫吓得赶紧跪地推辞,头都不敢抬:“小殿下您是金枝玉叶,这狐裘是陛下赏您的贵重物什,属下怎敢受此厚赐?万万使不得!”

慕容恪伸手把他们扶起来,语气平和:“这裘衣对我来说,不过是件摆设;穿在二位身上,能保二位平安值守,这才是它的用处。快披上吧!”

这话刚说完,就听廊下传来一声咳嗽。慕容恪回头一看,只见父亲慕容皝正披着一件貂裘,站在廊柱旁,手里还拿着一盏灯笼。原来慕容皝夜里睡不着,想起儿子还在读书,便过来瞧瞧,没成想正好撞见这一幕。

慕容皝走上前,摸了摸慕容恪的头,眼中露出几分赞许:“恪儿,你方才说的话,父亲都听见了。‘恩信’二字,是将帅最该有的品质。你年纪虽小,却又这种觉悟,难得,难得啊!”

慕容恪赶紧躬身行礼:“父亲教诲,孩儿谨记在心。”

慕容皝笑着点点头,又望向那两个侍卫:“你们也起来,既然是小殿下赏的,就收下吧。”

两个侍卫千恩万谢地站起来,披上狐裘,顿时觉得浑身暖和,看向慕容恪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感激。

次日清晨,龙城校场的积雪被扫开,露出一片结了冰的黄土,西北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疼。慕容皝端坐于高台上,身后站着几个谋士,面前摆着一张案几,上面放着弓箭和令牌。今天,是他考较几个儿子治军能力的日子。

不多时,慕容儁、慕容遵、慕容恪各自带着百人小队,来到校场中央。慕容皝一声令下,操练开始。

先看慕容儁的部曲:士兵们穿着崭新的铠甲,手里的长枪摆得整整齐齐,步伐也还算一致,可仔细一看,就透着股刻意为之的僵硬——前面的人走快了,后面的人赶紧小跑跟上;左边的人摆枪慢了,右边的人就偷偷瞅他。慕容儁骑在马上,手里拿着马鞭,时不时呵斥几句,脸上满是不耐烦,仿佛操练是件丢人的事。

再看慕容遵的人马:那叫一个乱!士兵们有的没戴头盔,有的没系铠甲,还有人手里的长枪歪歪扭扭。慕容遵自己骑在马上,正跟身边的将领说笑,压根没管队伍。操练到一半,有个士兵脚下一滑,摔在冰面上,后面的人没留神,也跟着摔了两个,队伍顿时乱成一团,引得高台上的谋士们偷偷皱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最后看慕容恪的小队:士兵们穿的铠甲擦得锃亮;步伐虽慢,却步步扎实,即便在冰面上也无一人滑倒。慕容恪骑在一匹白马身上,手里没拿马鞭,只是偶尔抬手,示意队伍调整方向。他的目光扫过每个士兵,遇到有人脚步不稳,便轻声提醒:“脚下稳住,重心放低。”士兵们听了,都赶紧调整姿势,脸上没有丝毫不满,反而透着股信服。

操练过半,慕容皝命人牵来十匹烈马。这马可不是普通的马,是从匈奴那边买来的战马,性子烈得很,见了生人就刨蹄子,一般人根本近不了身。慕容皝高声道:“今儿个再加一项,你们兄弟三人,各射三箭,谁能三箭皆中靶心,谁就算赢。”

慕容儁第一个上前。他挽起袖子,接过弓箭,深吸一口气,拉满弓弦。“咻”的一声,箭正中靶心。他得意地笑了笑,又连射两箭,都是靶心。可再看他的手臂,微微发颤,额头上也冒出了汗——显然是用力过猛,伤了筋骨。

接着是慕容遵。他哆哆嗦嗦地接过弓箭,第一箭射出去,偏了靶心半尺;第二箭更糟,直接射在了地上;第三箭勉强中了靶,却只擦到了边缘。他脸涨得通红,赶紧把弓箭扔了,骑上马就想走。

最后轮到慕容恪。他没有像慕容儁那样急于拉弓,而是先绕着烈马走了一圈。那烈马见他过来,顿时竖起耳朵,刨着蹄子,嘴里“呼呼”地喷气。慕容恪却不慌不忙,伸出手,轻轻抚了抚马颈,嘴里还低声说着什么,像是在跟马说话。说来也奇,那烈马渐渐平静下来,不再刨蹄子,反而用头蹭了蹭慕容恪的手。

慕容恪这才接过弓箭,搭箭拉弓。他的动作不快,却格外沉稳,手臂拉得笔直,弓弦拉成了满月。“咻、咻、咻”三箭射出,箭箭皆中靶心,而且箭羽在靶上排成了一条直线,力道均匀得丝毫不差。

高台上的慕容皝看得眼睛一亮,高声问道:“恪儿,为何不似你兄长那般急着射箭?”

慕容恪收弓行礼,声音清亮:“父亲,烈马受惊之时,人若急躁,必被马性所扰,不仅射不中靶,还可能被马所伤;敌军来犯之际,将若慌乱,必为敌势所困,不仅打不赢仗,还可能连累三军。儿臣先抚马,是为定马性;后射箭,是为定心志。用兵之道,与射箭无异,唯‘稳’字而已。”

慕容皝闻言,抚掌大笑:“说得好!说得好!羯赵石虎那老东西,天天盯着咱们燕国,他日若有战事,燕室的安危,或许真要落在你肩上。”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这一年,北方的后赵,出了天大的乱子。

列位,咱们先说说这后赵的情况。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本是羯人,当年凭着一股子狠劲,在乱世里打下了一片江山,定都邺城。可石勒死后,他的侄子石虎篡了位。这石虎,是个出了名的暴君——好色,后宫里养了上万嫔妃;好杀,一言不合就砍人头;还好劳民伤财,征发了四十多万百姓,在邺城修宫殿、造园林,百姓们被逼得卖儿卖女,路边饿死的人随处可见。有一回,石虎想攻打东晋,竟征发了五十万士兵,还让百姓们自备粮草,不少人走在路上就累死了,尸体堆得跟小山似的。

永和六年正月,石虎病逝,临死前立了小儿子石世为太子。可他这一死,后赵的皇子们为了皇位互相残杀:太子石世登基才三十三天,就被兄长石遵带兵杀了;石遵当了一百天皇帝,又被弟弟石鉴派人谋害;石鉴刚坐上龙椅,大将军冉闵又起兵反叛——这冉闵,本是汉人,自幼在石虎宫里长大,骁勇善战。他见羯人在中原横行霸道,便在邺城颁布了“杀胡令”,凡杀一个胡人,凭首级可赏良田百亩。这道命令一下,邺城顿时乱了套,一夜之间,羯人就被杀了十几万,连老人、孩子都没放过,街道上血流成河。

后赵的内乱,让蛰伏多年的前燕,看到了南下的机会。此时的慕容皝已经病逝,长子慕容儁登基为燕王,而慕容恪,当时三十四岁——身材高大,面容刚毅,腰间佩着一把长剑,眼神里透着沉稳与锐利。这些年,他跟着父亲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如今官拜辅国将军,手握前燕半数兵权,是燕国上下公认的“第一将”。

这年春天,慕容儁召集群臣议事,提出了南征后赵的计划。

有个老臣拄着拐杖站出来,皱着眉头说:“陛下,不可啊!后赵虽乱,却仍有数十万大军,幽冀之地多是平原,我军骑兵虽强,可一旦被敌军围困在平原上,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到时候怕是要吃大亏!”

另一个将领也附和道:“是啊陛下,冉闵前不久率数千骑兵击败了十万鲜卑大军,号称‘冉天王’,此人骁勇善战,咱们可不能轻敌!”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多是反对的声音,连几个平日里支持慕容儁的谋士,都低着头不说话。慕容儁皱着眉头,心里也犯了嘀咕:难道自己真的太冒进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这时,慕容恪站了出来。他走到殿中,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陛下,诸位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可却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根本。”

慕容儁精神一振:“太原王有何高见?只管说来。”

慕容恪抬起头,目光扫过众臣:“后赵之乱,非止君臣相残,更是民心背离。石虎在位时,赋税苛重,百姓要把七成的收成上交官府;徭役繁多,男子十五岁以上就要去当兵,女子也要去修城墙。当年邺城周边闹饥荒,百姓们吃树皮、挖草根,石虎却还在宫里大摆宴席,这样的朝廷,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冉闵的‘杀胡令’不分善恶,连一些汉人商贩都被误杀,以致人心惶惶。”

他顿了顿,又道:“我军若南下,只需做到两点:一是严明军纪,严禁士兵劫掠百姓,凡有违者,斩无赦;二是安抚百姓,开仓放粮,减免赋税,让百姓们知道,我燕军是来拯救他们的,不是来奴役他们的。如此一来,民心必归我燕国。至于敌军,虽有数十万之众,却多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有的是被逼当兵的百姓,有的是想趁机抢钱的土匪,人心不齐,何足为惧?冉闵虽勇猛,却不得民心,他的军队,不过是外强中干罢了!”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朝堂上的反对声顿时小了下去。慕容儁听后,猛地一拍案几:“好!太原王说得好!就依你之见,南征!”他当即任命慕容恪为南征大军主帅,率五万骑兵南下,又命弟弟慕容垂为副将,辅佐慕容恪。

大军临行前,慕容恪做了两件事,让全军上下都心服口服。

第一件事,是分财物。他回到自己的府中,把家里的金银珠宝、绸缎布匹,全都搬了出来,堆在府门前。将士们路过,都好奇地围过来看。慕容恪站在台阶上,高声道:“诸位兄弟,此番南征,路途遥远,战事凶险,能否平定幽冀,全靠大家齐心协力。我慕容恪没什么好东西,这些财物,都是这些年陛下赏我的,今日全部分给大家,只求大家此去,能为燕国效力,为百姓谋福!”

将士们见主帅如此,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个将领跪在地上,哽咽着说:“太原王如此待我等,我等便是粉身碎骨,也定要为燕国拿下幽冀!”其他将士也纷纷跪地,高呼“愿随太原王征战!”

第二件事,是颁军令。慕容恪让人把一块巨大的木牌立在营门口,上面用朱砂写着三条军令:一、劫掠百姓者,斩;二、擅杀降兵者,斩;三、临阵脱逃者,斩。他严肃地说:“这三条军令,我慕容恪也得遵守。若我违令,你们也可斩我!”将士们见他执法严明,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永和六年三月,慕容恪率领五万骑兵,从龙城出发,向南进军。大军行至濡水(今滦河)时,恰逢连日大雨,河水暴涨,浊浪滔天,船只根本无法航行。士卒们站在河边,望着湍急的河水,脸上都露出了惧色——这濡水要是过不去,南征计划就泡汤了。

慕容恪皱着眉头,走到河边,蹲下身,用手摸了摸河水。冰冷的河水刚碰到手,就冻得他一哆嗦。他站起身,对身边的副将慕容垂说:“河水虽急,却未必深。我亲自下水试试,看看能不能过去。”

慕容垂赶紧拉住他:“兄长万万不可!这河水冰冷,万一您有个闪失,大军怎么办?还是让士卒们试试吧!”

慕容恪摇摇头:“我是主帅,若我都不敢试,士卒们怎会有勇气?”说着,他脱下铠甲,露出里面的单衣,纵身跳入水中。冰冷的河水瞬间没过他的腰腹,刺骨的寒意顺着皮肤往骨头里钻,慕容恪却咬着牙,一步步向着南岸走去。他一边走,一边观察水深,时不时回头喊:“此处水深不及腰腹,骑兵可涉水而过!大家跟我来!”

士卒们见主帅身先士卒,顿时士气大振。慕容垂也脱下铠甲,跟着跳入水中,五万骑兵,跟在慕容恪身后,排成一条长龙,缓缓渡过了濡水。

渡过河后,慕容恪让人把所有的船只都烧了。熊熊大火映红了半边天,士卒们都愣住了,不知道主帅为何要烧船。慕容恪站在火堆旁,高声道:“诸位兄弟,此番南征,唯有进路,无有退路。若不能平定幽冀,我等便葬身于此,再也回不了龙城!”

将士们看着燃烧的船只,又看了看慕容恪坚定的眼神,心里顿时生出一股破釜沉舟的决心。

大军继续南下,行至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时,遇到了后赵将领石成率领的两万大军。这石成,是石虎的侄子,平日里靠着叔父的势力,在渔阳作威作福,听说燕军来了,便想趁燕军刚渡完河、疲惫不堪的时候,打一个伏击。

石成见燕军人数不多,便率军直冲过来,嘴里还喊着:“鲜卑蛮夷,敢来犯我赵土,今日让你们有来无回!”

慕容恪却不慌不忙,勒住马,对身边的将领下令:“左队绕至敌军左侧,右队绕至敌军右侧,待我中军与敌军交战半个时辰后,你们再从两侧杀出,直插敌军腹地!”将领们领命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战鼓响起,石成的大军如潮水般冲向中军。慕容恪亲自率军抵挡,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一枪就挑死了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赵军小校。燕军将士见主帅如此勇猛,也都奋勇杀敌,双方激战半个时辰,打得难解难分。

就在这时,燕军的左右两队突然从两侧杀出,如两把尖刀,直插赵军腹地。赵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士兵们纷纷弃甲而逃。石成想下令整顿队伍,可没人听他的,他自己也被乱兵裹挟着往后退。

慕容恪见状,高声下令:“不许追杀逃兵!凡放下兵器者,皆免死!”

燕军士兵们听了,都停下了脚步。那些赵军逃兵见燕军不杀他们,纷纷放下兵器,跪在地上投降。

战后,慕容恪让人把被俘的赵军士兵带到营中,给他们端来了热汤和干粮。

不少赵军士兵主动加入了燕军,慕容恪的大军不仅未减,反而增兵数千。

此后,慕容恪率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克蓟城(今北京西南)、范阳(今河北涿州)、河间(今河北献县)等地。每到一地,他都亲自走访百姓,废除后赵的苛政,减免赋税,还开仓放粮,安置流民。

消息传开,幽冀之地的百姓纷纷焚香相迎,不少人还主动给燕军带路,告诉他们赵军的布防。不到半年时间,慕容恪就占据了整个河北之地,为前燕奠定了南下中原的根基。

列位,慕容恪这南征之路,靠的是“民心”二字。他知道,百姓才是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

话说慕容恪平定幽冀之地后,前燕的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倍,可他心里清楚,这还不是终点——前燕要想在中原立足,必须击败冉闵建立的冉魏政权。

这冉闵,咱们之前提过一嘴,本是汉人,骁勇善战,当年在石虎手下当兵时,就凭着一把双刃矛,杀得敌军闻风丧胆。后来他杀了石鉴,建立了冉魏,定都邺城,还颁布了“杀胡令”,虽说杀了不少无辜之人,却也让不少汉人把他当成了“救星”,纷纷投奔他。冉闵也确实有本事,前不久还率数千骑兵,击败了十万鲜卑大军,一时间“冉天王”的名声,传遍了北方。

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四月,慕容儁在蓟城称帝,改元元玺,史称前燕景明帝。他任命慕容恪为太宰、大司马,率三万骑兵,进攻冉魏的都城邺城。冉闵听说燕军来了,亲率一万步兵,迎击燕军于廉台(今河北无极县东北)。

这廉台之地,地势复杂,不利于骑兵冲锋——冉闵这是故意选了个对自己有利的战场。他深知燕军骑兵的厉害,便把步兵列成方阵,士兵们手持长戟,刀刃朝外,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像一堵铁墙;他自己则骑着一匹名为“朱龙”的宝马,这马浑身赤红,日行千里,冉闵手持双刃矛,立于阵前,高声喊道:“鲜卑小儿,竟敢犯我中原!今日我冉闵在此,定要将尔等斩尽杀绝,为汉人报仇!”

燕军士兵听了,都有些动容——毕竟冉闵的“杀胡令”和之前的战绩,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慕容恪却面色平静,他勒住马,仔细观察冉魏军的阵型,心里暗叹:“冉闵虽残暴,却也深得士卒之心,这方阵排列整齐,士兵们个个面露死志,此战不可轻敌。”

他当即召来副将慕容垂和几个将领,说道:“冉魏军列成方阵,长戟朝外,我军骑兵正面冲锋,必定会吃亏。廉台东侧有一片开阔的平原,那里地势平坦,适合骑兵作战。我有一计,可将冉闵引至平原,再用连环马阵破他。”

将领们听了,都有些疑惑:“连环马阵?就是用铁索把马匹连起来?可这样一来,马匹的速度和灵活性不就差了吗?”

慕容恪笑着说:“我早有准备。第一,冉魏军都是步兵,没有骑兵,他们追不上我们,我们可以故意示弱,把他们引到平原;第二,我们用的铁索,都是加粗的熟铁索,刀砍不断,火烧不着;第三,每队连环马,都配有手持长枪的士兵,既能冲锋,又能防备步兵近身。只要冉闵进入平原,他的方阵就没用了。”

将领们听后,都连连点头:“太宰妙计!”

次日清晨,慕容恪亲率数千骑兵,前往冉魏阵前挑战。他让士兵们都换上破旧的铠甲,手里的长枪也故意歪歪扭扭,看起来一副不堪一击的样子。

冉闵见燕军人数不多,而且看起来很虚弱,顿时来了精神——他本来就想早点击败燕军,好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当即下令:“全军出击!杀了慕容恪,拿下燕军大营!”

慕容恪见冉闵上钩,心里暗暗高兴,他勒住马,假装害怕,率军往后退。冉闵一心想歼灭燕军,没察觉是计,率军紧追不舍。他骑着朱龙马,冲在最前面,双刃矛一挥,就杀了两个燕军士兵,嘴里还喊着:“慕容恪,你敢跑?有种别跑,跟我决一死战!”

慕容恪一边退,一边观察地形,见冉魏军已经进入了东侧的平原,便突然勒住马,高声下令:“停止后退!摆连环马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只见燕军骑兵迅速分成五十队,每队一百人,士兵们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铁索,将自己的马与左右两边的马连在一起。很快,五十队连环马就排成了一个个紧密的方阵,每个方阵都像一堵移动的墙,手持长枪的士兵们站在马背上,目光锐利地盯着冲过来的冉魏军。

冉闵追到平原,见燕军摆了这么个阵型,顿时大笑起来:“慕容恪,你竟用此等笨法!铁索连马,难道你不知会束缚马匹吗?今日我就让你知道,我的步兵,能破你的骑兵!”说罢,他下令:“全军冲锋!用长戟挑马腿,砍铁索!”

冉魏军士兵们听了,纷纷举起长戟,冲向燕军的连环马阵。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连环马阵并非他们想象中那般笨拙——燕军骑兵手持长枪,整齐划一,长枪如林,朝着冉魏军刺去。冉魏的步兵虽手持长戟,却难以突破骑兵的阵型,不少士兵刚冲到阵前,就被长枪刺中,倒在地上。

更可怕的是,连环马阵如同一堵移动的墙,缓缓向前推进,将冉魏军层层包围。冉闵率军冲了数次,都被燕军挡了回来,他的双刃矛虽然锋利,杀了不少燕军士兵,可连环马阵却丝毫未乱——一匹马倒下了,旁边的马还能拖着它前进,阵型始终保持完整。

激战至午后,太阳渐渐西斜,冉魏军已经疲惫不堪。不少士兵口干舌燥,连握戟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士兵甚至倒在地上,大口喘着气。冉闵见状,心里焦急万分——他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的军队就要全军覆没了。

他看了看身边的亲兵,咬牙道:“今日成败,在此一举!随我冲阵,杀了慕容恪!”说罢,他骑着朱龙马,手持双刃矛,朝着慕容恪的中军冲去。

慕容恪早已在中军设下埋伏,见冉闵冲来,便命人放箭。“咻咻咻”的箭雨,如蝗虫般飞向冉闵。朱龙马虽勇猛,却也挡不住密集的箭雨,腿上中了数箭后,轰然倒地。冉闵没防备,一下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重重地砸在地上。

燕军士兵们见冉闵落马,纷纷围了上来,七手八脚地将他捆了起来。冉闵挣扎着,怒吼道:“放开我!我乃中原之主,尔等鲜卑蛮夷,竟敢擒我!”

士兵们把冉闵押到慕容恪面前。慕容恪从马背上下来,走到冉闵面前,面色平静地说:“冉闵,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石虎残暴,你灭石氏,本是好事,可你却颁布‘杀胡令’,屠戮无辜,连汉人商贩都不放过,百姓早已对你失望。我燕军南下,只为安抚百姓,平定乱世,并非为了争夺天下之名。你看看这平原上的百姓,他们是愿意跟着你受苦,还是愿意跟着我燕国过好日子?”

冉闵闻言,沉默了。他想起自己颁布“杀胡令”后,邺城的街道上血流成河,想起自己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不少无辜之人,想起刚才冲锋时,不少冉魏士兵眼里的恐惧——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错了。良久,他长叹一声:“我一生征战,自以为能救汉人于水火,却没想到,竟不如你一个鲜卑将领懂民心。罢了,今日被俘,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慕容恪却并未杀他,而是让人把他押往蓟城,交给慕容儁处置。

战后,有个将领问慕容恪:“太宰,冉闵勇猛无比,是我军的大患,为何不杀他以绝后患?”

慕容恪笑着说:“杀了冉闵,容易,可杀了他之后呢?中原的汉人会觉得我燕军残暴,不愿意归顺我们;其他反对我们的势力,也会借着‘为冉闵报仇’的名义,起兵反抗我们。留着冉闵,既能显示我燕军的宽容,又能让中原百姓知道,我们不是残暴的胡人,而是能给他们带来好日子的军队。民心向背,才是天下归属的关键,而非一人之生死。”

将领们听了,都恍然大悟:“太宰高见!”

廉台之战后,冉魏政权土崩瓦解,慕容恪率军顺利攻克邺城,前燕正式迁都邺城,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政权之一。战后,慕容恪“恩信治军”的名声传遍中原,不少东晋和前秦的将领,都对他心生敬佩。就连偏安江南的东晋朝廷,也派使者前往邺城,与前燕通好,希望能联合前燕,共同对抗前秦。

话说廉台之战后,前燕迁都邺城,慕容儁在邺城登基称帝,改元元玺,史称前燕景明帝。这慕容儁,虽有帝王之才,却生性多疑,常因小事猜忌大臣。有一回,有个叫王温的大臣,因与司空阳鹜有私怨,便弹劾阳鹜贪赃枉法,说阳鹜在任期间,收了百姓的钱财,还挪用了官府的粮食。慕容儁本就对阳鹜有些不满——阳鹜是老臣,说话耿直,经常反驳慕容儁的意见,他当即下令将阳鹜下狱,准备处死。

阳鹜是跟着慕容皝打天下的老臣,为官清廉,百姓都称他为“清官”。慕容恪听说阳鹜被下狱,赶紧入宫劝谏。

彼时,慕容儁正在御花园里赏花,见慕容恪来了,便没好气地说:“太原王今日来,是为阳鹜求情的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慕容恪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陛下,臣正是为阳鹜而来。阳鹜跟随先帝多年,忠心耿耿,臣曾多次走访民间,百姓们都说,阳鹜在任期间,减免赋税,惩治贪官,是个难得的好官。王温弹劾阳鹜,恐是因私怨故意诬陷,还望陛下明察。”

慕容儁皱着眉头:“若阳鹜无罪,为何王温敢弹劾他?难道王温就不怕朕治他的罪?”

慕容恪答道:“陛下,朝堂之上,难免有小人作祟。王温与阳鹜素有私怨,去年阳鹜弹劾王温贪赃枉法,王温心里记恨,如今趁机报复,也在情理之中。陛下若仅凭一面之词便处死阳鹜,恐会让百官心寒——日后谁还敢直言进谏?谁还敢为陛下效力?臣愿以太原王的爵位担保,阳鹜绝无贪赃枉法之事。若陛下不信,可命人仔细查访,若查实阳鹜有罪,臣愿与他同罪。”

慕容儁见慕容恪言辞恳切,而且愿意以爵位担保,心里也有些动摇。他想了想,说:“既然太原王都这么说了,朕就给你一个面子。朕命你全权负责调查此事,若查实阳鹜无罪,朕便放了他;若查实他有罪,你和他一起治罪。”

慕容恪领命后,当即派人去调查。他让人先去阳鹜的家里查看,发现阳鹜的家里除了几件旧家具,连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又去阳鹜任职的地方,询问百姓和官员,都说阳鹜清廉;最后,他找到了王温弹劾阳鹜的“证据”——一张所谓的“受贿清单”,仔细一看,上面的签名都是假的。

慕容恪把调查结果呈给慕容儁,慕容儁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阳鹜,赶紧下令释放阳鹜,还恢复了他的官职,同时将王温贬为庶民。

阳鹜被释放后,亲自去慕容恪的府中道谢。他拉着慕容恪的手,哽咽着说:“太原王,若不是您,我这条老命就没了!您的大恩大德,我阳鹜一辈子都忘不了!”

慕容恪笑着说:“阳大人不必客气,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燕国的朝堂,需要像您这样的清官,只有百官齐心,燕国才能长治久安。”

此事过后,百官都叹:“若无太原王,我等不知要多受多少冤屈。”慕容恪在朝堂上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慕容儁在位七年,于东晋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病逝。临终前,他召慕容恪和几个大臣入宫,躺在床上,拉着慕容恪的手,泪如雨下:“太原王,朕的儿子慕容暐,今年才十一岁,年纪太小,不足以支撑大业。你是我燕室的栋梁,若你愿意,可取代慕容暐,登基为帝。只要能保住燕国的基业,朕死而无憾。”

慕容恪闻言,当即跪地叩首,额头磕在地上,鲜血直流:“陛下,臣深受先帝厚恩,又受陛下信任,若有二心,必遭天打雷劈!臣愿辅佐幼主,至死不渝,绝不让前燕的基业毁于一旦!若臣有半句虚言,让我死后不得入慕容氏的祖坟!”

慕容儁见他如此忠诚,感动得泪流满面,他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拿出传国玉玺,递给慕容恪:“太原王,朕把燕国和幼主都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辅佐他,让燕国越来越强大。”

慕容恪接过玉玺,郑重地说:“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不久后,慕容儁病逝,太子慕容暐登基,年仅十一岁。慕容恪以太宰之职辅政,总理朝政。此时的前燕,内有幼主临朝,外有前秦和东晋的威胁——前秦的苻坚,重用王猛,整顿吏治,国力日渐强盛;东晋的桓温,手握兵权,一心想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局势十分危急。

可慕容恪却镇定自若,他知道,要想保住燕国,必须先稳定内部,再防备外敌。他辅政期间,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

第一件事,是重用汉人官员。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之前的官员大多是鲜卑人,汉人官员很少有机会参与朝政,这导致鲜卑人与汉人的矛盾越来越深。慕容恪辅政后,大力提拔汉人官员,比如申胤、悦绾等人。申胤学识渊博,慕容恪就让他担任太子太傅,教导慕容暐读书;悦绾有治国之才,慕容恪就让他担任尚书左仆射,整顿吏治。

悦绾上任后,发现前燕的官员大多虚报户口,逃避赋税,导致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他便向慕容恪建议,重新核查户口,严惩虚报户口的官员。慕容恪当即同意,还亲自支持悦绾的工作。悦绾雷厉风行,短短三个月,就查出了二十多万虚报的户口,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百姓们见汉人官员也能为燕国办实事,对前燕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鲜卑人与汉人的矛盾,也缓解了不少。

第二件事,是平定辽东慕容仁的叛乱。慕容仁是慕容皝的弟弟,也就是慕容恪的叔父,他一直不满慕容儁登基,见慕容暐年幼,便在辽东起兵反叛,还勾结匈奴人,想夺取皇位。

慕容恪得知后,亲自率军前往辽东平叛。他知道慕容仁在辽东经营多年,势力不小,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是派人假装从陆路进攻,吸引慕容仁的注意力,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骑兵,从海路出发,突袭慕容仁的大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慕容仁果然中计,把主力都派去防守陆路,大营里只剩下少量士兵。慕容恪率军突袭,一举攻破大营,慕容仁措手不及,被燕军生擒。平定叛乱后,慕容恪并没有杀慕容仁,而是把他押回邺城,软禁起来——他知道,杀了叔父,会让慕容氏内部产生矛盾,软禁既能惩罚慕容仁,又能保住慕容氏的颜面。

此后,前燕的内部逐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力也日渐强盛。东晋的桓温见前燕强盛,不敢轻易北伐;前秦的苻坚,也暂时不敢对前燕动兵。

可常年的征战和操劳,也拖垮了慕容恪的身体。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慕容恪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召来慕容暐和几个大臣,嘱咐后事。

此时的慕容恪,已经瘦得不成样子,脸色苍白,说话都有些吃力。他拉着慕容暐的手,轻声说:“陛下,臣不行了。臣死之后,可任命吴王慕容垂为大将军,镇守邺城。慕容垂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当年廉台之战,他辅佐臣击败冉闵,立下了大功。若能重用他,前燕必能长治久安。”

慕容暐是个孩子,见慕容恪病重,早已哭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慕容恪又看向大臣们,严肃地说:“诸位大人,前秦的苻坚,素有大志,他重用王猛,整顿军备,这些年一直在扩充势力。臣观其必为我燕之患,陛下和诸位大人日后务必多加防备,不可掉以轻心。还有,一定要善待百姓,减免赋税,只有民心归向燕国,燕国才能长久。”

大臣们都含泪点头:“太宰放心,我等定遵您的嘱咐。”

说完这番话后,慕容恪便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二岁。

慕容暐和百官得知慕容恪病逝的消息,无不痛哭流涕。邺城的百姓们,听说太原王去世了,纷纷自发地来到街上,为他哀悼——有的百姓烧纸钱,有的百姓哭着喊“太原王”,还有的百姓为他立了牌位,日日供奉。

慕容恪死后,前燕的局势逐渐恶化。慕容暐并没有重用慕容垂,反而因为慕容垂功高盖主,猜忌他,还听信奸臣的谗言,想杀了慕容垂。慕容垂无奈,只好带着家人投奔前秦。

前秦的苻坚见慕容垂来投,大喜过望,当即任命慕容垂为将军,还派王猛率军南下,攻打前燕。公元370年,前秦军攻克邺城,前燕灭亡。

多年后,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中评价慕容恪:“太原王一生,以恩信治军,以智勇破敌,以忠诚辅政。若天假之年,前燕未必会亡,天下大势,亦未可知。”而《晋书》中那句“慕容恪为将,不事威严,专用恩信,抚士卒如子弟,故能得其死力”,更是成为后世将帅的典范。

列位,慕容恪的一生,短暂却辉煌。他少年露锋芒,中年建奇功,辅政安社稷,一生凭“恩”“智”“忠”三字,在十六国的乱世里,为前燕杀出一片天地。他或许不是最勇猛的将领,也不是最有谋略的政治家,可他却是那个黑暗时代里,难得的“仁将”——他懂得民心的重要,懂得善待士卒,懂得忠诚的意义。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