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0章 硬骨头刘琨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0章 硬骨头刘琨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0 08:39:49 来源:全本小说网

闻鸡起舞少年心,枕戈泣血守荒城。

乱世英雄多磨难,犹留忠义照汗青。

各位看官,咱们这一章要聊的这个人时刘琨刘越石,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烂时代”: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刚把国家折腾得底朝天,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胡人又趁虚而入,中原大地到处是战火,老百姓要么被杀,要么逃荒,用咱们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开局直接地狱难度”。

可偏偏就是这么个糟烂的局面,却硬生生长出一位不服输的汉子。他出身名门“中山刘氏”,祖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没错,就是刘备总提的那位远祖),父亲刘蕃曾任西晋光禄大夫,妥妥的官宦世家。年轻时的刘琨,也是个爱逛“朋友圈”、爱跟朋友喝酒吹牛的公子哥,跟当时的名士石崇、陆机这些人混得熟,天天在石崇的金谷园里宴饮赋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潇洒。可一旦国家有难,他立马扔掉酒杯,扛起兵器,跑到最危险的北方边境,守着一座破城,跟一群虎狼似的胡人死磕了十几年。

咱们要讲刘琨,得先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因为他这辈子的底色,早在年轻时就定下来了。刘琨大概生于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那会儿正是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没几年,表面上一派“太康盛世”的景象,可实际上,晋朝本身就是天崩开局,从建立到灭亡,就没有真正的强盛过。晋武帝晚年耽于享乐,宫里养了上万嫔妃,还纵容士族斗富——石崇跟王恺比富,用蜡烛当柴烧,把花椒涂满墙壁,这种荒唐事儿,在当时竟成了士族圈的“风雅”。

刘琨十几岁时,就以“俊朗有才”闻名,二十岁左右被征召为司州主簿,也就是京畿之地(司州,治所在洛阳)的文书官。就在这个任上,他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朋友——祖逖,祖士稚。祖逖比刘琨大几岁,也是个有志向的年轻人,两人都看不惯当时士族的奢靡风气,更忧心国家潜藏的危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好到什么程度?《晋书》里写道:“共被同寝”,就是晚上睡一张床、盖一床被子。

有一天半夜,城外的荒鸡突然叫了起来——按当时的说法,荒鸡半夜啼叫是“恶声”,不吉利。祖逖被鸡叫声吵醒,一脚踹醒身边的刘琨,说:“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不是坏声音,是老天爷提醒咱们该努力了。说着,两人就披衣起床,在院子里舞起剑来,剑光映着月光,闪耀着少年人的报国之志。这就是咱们后世家喻户晓的“闻鸡起舞”。

不过,少年时的志向,要在乱世里兑现,可比舞剑难多了。刘琨刚步入仕途没几年,西晋“盛世”的面具就破碎了。晋武帝司马炎在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去世,传位给太子司马衷——也就是那位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这司马衷天生愚钝,根本撑不起一个王朝,朝政很快就落到了皇后贾南风手里。贾南风是个狠辣又有野心的女人,她先是设计杀了辅政大臣杨骏,又挑拨司马家的王爷们互相残杀,这就是“八王之乱”。

各位,您可别以为“八王之乱”就是八个王爷打打闹闹,这乱局前后持续了十六年(公元291年到306年),卷入的王爷可不止八个,核心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颙、长沙王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六位,再加上早死的汝南王亮、楚王玮,合称“八王”。这十六年里,洛阳城几易其主,今天你杀进来,明天我打出去,王爷们为了抢权力,连晋惠帝都敢挟持——成都王司马颖就曾把惠帝抢到自己的封地邺城,还废了太子;河间王颙又把惠帝抢到长安,搞得皇帝跟个玩具似的。

刘琨就是在这时,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刚开始,他跟着赵王司马伦做事——司马伦是晋武帝的叔叔,后来干脆篡位称帝,刘琨还因为帮司马伦打仗有功,被封了侯。可司马伦的皇位坐了没几个月,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就联合起兵讨伐他,刘琨见司马伦大势已去,又转投了司马颖。后来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又反目,司马越派自己的弟弟司马腾出镇邺城,刘琨因为跟司马腾关系不错,就跟着司马腾去了河北。

在河北期间,刘琨第一次跟胡人有了交集。当时司马颖手下有个部将叫石超,是个猛将,率军攻打司马腾,司马腾打不过,就向北方的鲜卑段部求援。鲜卑段部是当时北方比较强的胡族部落,首领段务勿尘派儿子段匹磾(就是后来跟刘琨结盟又杀了他的那位)带兵来帮司马腾,刘琨就跟着这支联军一起作战,第一次见识到了胡族骑兵的厉害,也学会了怎么跟胡人打交道。

不过,八王之乱的最后赢家是东海王司马越,他在公元306年杀了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掌控了西晋朝政。可这时候的西晋,早就被折腾得只剩一口气了——中原的兵力被耗光,老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而北方的胡族,早就盯着这块肥肉了。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匈奴人刘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这么着,越来越多的流民回到了晋阳。没几个月,晋阳就从一座死城,变成了有几千人居住、能防守的城池。刘琨又在城里办学校,教孩子们读书——他自己就是个文人,写得一手好诗,有时候还亲自去学校讲课,跟孩子们说:“就算在乱世里,也不能忘了咱们汉人的文化,不能忘了读书识字。”他还组织百姓练兵,男人们农闲时当兵,练习射箭、骑马;女人们纺线织布,供应军队的衣服。各位看官,您别小看这事儿,在乱世里,能让百姓有饭吃、有学上,还能有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刘琨守的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种希望。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匈奴刘聪听说刘琨驻守在晋阳,立马派大将刘曜、刘粲率军来打。刘曜是刘聪的堂兄,是个猛将,手下有两万多精锐骑兵;刘粲是刘聪的儿子,也很会打仗。而刘琨手里的兵,大多是刚招募的流民,没怎么打过仗,跟匈奴的精锐骑兵比,简直没法比。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正月,匈奴兵把晋阳围了个水泄不通,天天用箭射城墙,还用撞车撞城门。刘琨站在城墙上,亲自指挥防守,城门快被撞破了,他就让人用沙袋、木头堵住,还亲自拿着大刀砍爬上来的匈奴兵。士兵们见主将这么勇敢,也都拼了命,用石头砸、用开水浇,硬是把匈奴兵挡了回去。

可匈奴兵没走,就在城外扎营,想把晋阳困死。晋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就不够了,士兵们只能吃野菜、树皮,有的士兵饿得连弓都拉不动了;冬天来了,很多士兵还没棉衣,冻得瑟瑟发抖。刘琨知道,再这么耗下去,晋阳肯定守不住,他得想个办法。

有一天晚上,刘琨在城楼上巡查,听到城外的匈奴兵在唱歌,唱的是匈奴的民歌,听起来很凄凉。刘琨突然有了主意——匈奴兵远离家乡,肯定思乡,不如用音乐打动他们。他让人找来一个会吹胡笳的士兵,让他在城楼上吹《胡笳十八拍》。这《胡笳十八拍》本来是匈奴人的曲子,讲的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胡笳的声音又悲又怨,在夜里传得很远。

匈奴兵在城外听着,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亲人,心里都不是滋味,有的士兵甚至哭了起来。刘琨又让人在城里点起好多火把,假装要偷袭匈奴营寨,还让士兵们大喊:“晋军来了!晋军来了!”匈奴兵本来就没心思打仗,一看城里火光冲天,以为晋军真的要偷袭,吓得连夜撤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笳退敌”。

可刘琨心里清楚,光靠晋阳一座城,根本挡不住胡人。匈奴人这次退了,下次肯定还会来;而且除了匈奴,羯族石勒的势力也在壮大,石勒当时已经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对晋阳也是虎视眈眈。刘琨知道,他必须找帮手——北方的鲜卑部落。

当时北方有几个比较强的鲜卑部落:段部(在今河北东部)、拓跋部(在今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慕容部(在今辽宁西部)。其中段部和拓跋部离晋阳比较近,而且和匈奴也有矛盾——匈奴人想吞并鲜卑的地盘,鲜卑人也苦于被匈奴侵扰。刘琨就先派人去联络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猗卢。

拓跋猗卢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想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想得到西晋朝廷的认可。刘琨派人跟他说:“只要您帮我对抗匈奴,我就上表朝廷,封您为代公,还把雁门郡(今山西雁门关一带)的土地赐给您。”拓跋猗卢很高兴,立马答应出兵。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六月,拓跋猗卢派儿子拓跋六修率军三万,来帮刘琨。

有了鲜卑兵的帮助,刘琨的底气足了不少。他和拓跋六修一起,率军进攻匈奴占领的晋阳外围据点——黄父(今山西沁源)。匈奴守将是刘曜的部将綦毋豚,根本不是鲜卑骑兵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綦毋豚也被杀死。这一战,晋军和鲜卑军大获全胜,不仅解了晋阳的围,还收复了不少失地。

战后,刘琨亲自送拓跋六修回拓跋部,还和拓跋猗卢在陉岭(今山西代县雁门关)会盟,两人歃血为盟,约定“共讨匈奴,同复中原”。刘琨还真的上表朝廷,封拓跋猗卢为代公,赐给雁门郡的土地——这也是后来拓跋部建立“代国”(北魏的前身)的基础。各位,从这里就能看出刘琨的远见:他知道单凭汉人之力,很难在北方立足,必须联合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哪怕是胡人。

后来,刘琨又和鲜卑段部的首领段匹磾结盟。段匹磾是段务勿尘的儿子,之前刘琨跟着司马腾时就认识他,两人关系不错。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段匹磾率军来到晋阳,刘琨亲自出城迎接,两人在晋阳城里举行了盟誓仪式,约定一起对抗石勒。为了表示诚意,刘琨还把自己的儿子刘遵送到段匹磾的根据地厌次(今山东惠民)当人质——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做法,用来证明自己不会背叛盟友。

有了拓跋部和段部的帮助,刘琨在北方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他控制了晋阳及周边地区,手下有几万士兵,还得到了北方百姓的支持——那时候的北方,只要提起刘琨的名字,老百姓都竖大拇指,说:“刘大人是咱们汉人的救星!”甚至有不少流民从河北、河南跑来投奔他,晋阳城里的人口最多时达到了几万人,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琨还写了一首《扶风歌》,记录自己赴晋阳的经历和报国的决心,诗里写道:“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这首诗写得悲怆又豪迈,把乱世中的艰难和报国的决心写得淋漓尽致,后来成了西晋诗坛的名作。

可好景不长,先是盟友拓跋部出了动乱。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拓跋猗卢被自己的儿子拓跋六修杀死,拓跋部陷入内乱,根本没时间再帮助刘琨;接着,西晋朝廷也完了。同年十一月,匈奴刘曜率军攻占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消息传到晋阳,刘琨当场就哭了,他穿上丧服,在晋阳城里为晋愍帝举行了哀悼仪式,还派人去南方,劝说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称帝,建立东晋——这也是后来东晋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晋灭亡后,刘琨成了北方汉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东晋朝廷表面上很重视他,封他为太尉、广武侯,还让他继续在北方抵抗胡人。可实际上,东晋朝廷根本不信任他——晋元帝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后,心里一直犯嘀咕:“刘琨在北方势力这么大,又联合了鲜卑人,要是他在北方自立为王,怎么办?”于是,朝廷不仅不给刘琨支援,还处处提防他,甚至有大臣进谗言,说刘琨“据险自固,有不臣之心”。

刘琨多次上表东晋朝廷,请求援军和粮草,可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朝廷初立,财力匮乏,望公自勉”——说白了就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刘琨心里清楚,东晋朝廷根本不想让他在北方壮大,只想让他当个“挡箭牌”,挡住胡人的南下,好让他们在南方安心享乐。可就算这样,刘琨也没放弃,他还是在晋阳苦苦支撑,因为他知道,自己一退,北方的汉人就真的没希望了。

更倒霉的是,刘琨和段匹磾的关系也出了问题。段匹磾有个弟弟叫段末波,是个野心家,一直想夺取段部的首领之位。段末波被石勒收买了——石勒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让他在段匹磾面前说刘琨的坏话,破坏两人的联盟。段匹磾本来就有点多疑,听了弟弟的话,就开始怀疑刘琨。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石勒派大将石虎率军攻打段匹磾的根据地厌次,段匹磾率军抵抗,让刘琨派军支援。刘琨派部将韩据率军去帮段匹磾,可韩据在路上被石勒的另一部将孔苌打败,没能赶到厌次。段末波就趁机在段匹磾面前说:“你看,刘琨根本不想帮你,他是故意让韩据打败的,想借石勒的手消灭我们段部!”段匹磾听了,更怀疑刘琨了。

第二年(公元318年)正月,段匹磾以“商议军事”为由,把刘琨请到了厌次。刘琨一到厌次,就被段匹磾软禁了起来。段匹磾还拿出段末波伪造的书信,说刘琨和石勒暗中勾结,想吞并段部。刘琨知道自己这次凶多吉少,可他没抱怨,也没求饶。他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叫《重赠卢谌》,送给自己的老朋友卢谌,诗里有两句特别有名:“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意思是说,我本来是个像钢铁一样坚强的人,可现在却落得这么个下场,心里的委屈和无奈,只能化作绕指的柔情。这两句诗,道尽了他一生的悲凉。

刘琨的部下知道他被软禁后,都很着急,部将焦嵩、韩据计划出兵攻打段匹磾,救出刘琨。可段末波早就料到了,他跟段匹磾说:“刘琨的部下要造反,咱们得先杀了刘琨,以绝后患!”段匹磾本来还在犹豫,可被段末波一撺掇,最终还是下了决心。

建武元年(公元318年)五月初八,段匹磾派人给刘琨送来了毒酒。刘琨接过毒酒,平静地说:“我自从赴晋阳以来,就没想过活着回去。能为国家而死,我无怨无悔。”说完,他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刘琨死的时候,才四十八岁。他到死都没看到西晋复兴的那一天,也没看到胡人被赶出中原。

听到刘琨被杀的消息,晋阳的百姓都哭了。那些曾经跟着他守晋阳的流民,还有他招募的士兵,都自发地为他戴孝;连鲜卑部落里,也有不少人觉得段匹磾做得不对,说:“刘大人是个好人,不该死啊!”刘琨的部下焦嵩、韩据虽然想为他报仇,可因为段匹磾已经控制了局势,最终也没能成功,一部分人投奔了石勒,一部分人保护着刘琨的家人逃往南方。

刘琨的家人也没能幸免——他的父亲刘蕃、儿子刘遵,后来都被段匹磾杀死了,只有少数家人逃到了东晋,比如他的另一个儿子刘群,后来在东晋为官,传承了他的忠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晋书》里说他“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值乱蒙难,枕戈泣血,志在匡复”——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刘琨年轻时就有志向,有本事,赶上乱世,他枕着兵器睡觉,想到国家危难就流泪,心里一直想着恢复西晋的江山。《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很佩服他,说他“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意思是刘琨善于团结百姓和盟友,但不擅长管理部下,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比如他手下的一些将领后来背叛了他,投靠了石勒。

可能有人会说:“刘琨最后不是失败了吗?晋阳后来还是丢了,他自己也被杀了,算什么英雄?”

可各位,咱们评判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成功还是失败。西晋末年,大多数人要么投降,要么逃跑——比如王衍,西晋的宰相,被俘后还劝石勒称帝,最后被石勒活埋;比如陆机,大文学家,跟着成都王颖打仗,战败后被处死,连家族都被灭了。只有刘琨一个人,凭着一股忠义之气,在北方硬撑了十几年。他守的不仅仅是晋阳一座城,更是汉人的骨气和尊严。他让胡人知道,汉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汉人里还有不怕死的硬骨头;他也让北方的百姓知道,就算朝廷跑了,还有人在为他们打仗,还有人在守护他们的家园。

刘琨的影响,还延续到了后世。到了南宋的时候,岳飞、辛弃疾这些抗金名将,都把刘琨当成榜样。岳飞在《满江红》里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种忠义之情,和刘琨是一样的;辛弃疾也在词里提到刘琨,说“刘郎才气,难成易败”,既佩服刘琨的才气,又为他的失败感到可惜。

刘琨在最黑暗的时代,没低头,没放弃,心里那点“忠义”的火苗,虽然微弱,却照亮了那个乱世。这大概就是英雄的样子吧——不是一定要成功,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拼尽全力,问心无愧。

刘琨死后,晋阳很快就被石勒占领了,北方的汉人抵抗力量也越来越少,最终形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可刘琨的故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被写进史书,被后人传颂。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