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8章 妈祖:护佑航海的海洋女神

湄洲岛孤悬东海,渔舟点点似繁星,自唐迄宋,便有先民在此耕海为生。岛南有林氏一族,世代以渔为业,兼营海运,至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族中出了位名叫林愿的长者,官至都巡检,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只是年过半百,膝下唯有五子一女,却总盼着再添一位聪慧康健的孩儿,以续家族香火。

这年秋天,林愿之妻王氏夜梦一轮明月坠入怀中,继而化作一颗莹白明珠,入口即化,醒来时满口异香,腹中竟有了胎动。此后十月,王氏常闻腹中似有海浪轻响,窗前总有紫雾萦绕,邻里皆称奇异。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湄洲岛忽起祥云,红光从林家宅院冲天而起,映得海面如火烧一般,海风送来阵阵檀香,王氏腹中阵痛,不多时便诞下一名女婴——这女婴自出生起便不啼不哭,双目澄澈如秋水,望着窗外的大海,竟似有会意之色。林愿见她沉静异常,便取名“默娘”,小名“林默”。

默娘自幼便与寻常孩童不同。三岁时,见邻人祭拜海神,她竟能指着海面说出“明日南风起,不宜出海”,次日果然刮起南风,出海的渔船因未备足绳索,险些被浪打翻。五岁时,父亲教她读书,《论语》《孝经》过目成诵,对《山海经》中海外诸国的记载格外痴迷,还能画出海中岛屿的形状,说“此乃避风之所”。八岁入私塾,先生讲《周易》,她忽然起身道:“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海之险在坎,护海之德在仁,若能以仁合天,便可化险为夷。”先生大惊,以为她是“天授慧根”。

十岁那年,默娘随母亲去普陀山进香,行至海边,见一老渔民望着海面垂泪——他的儿子驾船去外海捕鱼,已过三日未归,怕是遭了海难。默娘走到老渔民身边,闭目片刻,睁开眼道:“阿公莫哭,你儿的船被风吹到了东碇岛,明日午时,南风会送他回来。”老渔民半信半疑,次日午时果然守到了儿子的渔船,船身虽有破损,人却安然无恙。自此,“林默娘身怀异能”的消息便在湄洲岛传开了,渔民们出海前,总爱去林家问一问风向,默娘的回答从未落空。

十三岁时,有位云游道士路过湄洲,见默娘立于海边,便赠她一柄“玄真拂尘”,道:“此拂能辨风势、镇浪涛,你日后当为海疆福祉,莫负此器。”默娘接过拂尘,只觉一股清凉之气从指尖涌入,再看海面,竟能清晰见到底下的暗礁与洋流。此后,她常提着一盏红灯,站在湄洲山的最高处,每当海上起雾或风暴将至,便点亮红灯,指引渔船返航。渔民们说,那盏红灯比天上的北斗还亮,只要见着红灯,心里就踏实多了。

默娘十七岁那年,父亲林愿奉命押运粮草,乘船前往泉州。出发前,默娘拉住父亲的手,神色凝重:“父亲,此次出海,三日後将遇黑风,船会在乌丘屿附近遇险,您一定要让船员备好救生筏,且莫贪念粮草。”林愿虽信女儿的本事,却觉得“黑风”之说太过离奇,只当是女儿担心过度,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

三日后,林愿的船队行至乌丘屿,海面果然骤变——乌云像墨汁般泼在天上,狂风呼啸着卷起十几丈高的浪头,船身被浪头抛起又砸下,船板咯吱作响,眼看就要散架。船员们慌作一团,林愿这时才想起女儿的叮嘱,急忙指挥众人准备救生筏,可浪头太大,救生筏刚放下就被打翻,粮草也顺着船缝往下漏。林愿绝望地闭上眼,心想“今日必死于此”。

就在这时,他忽然见一道红光从远处飘来,红光中站着一位红衣女子,手持拂尘,正是女儿默娘!只见默娘挥动拂尘,海面顿时涌起一道水墙,将船队护在中间,狂风像是被堵住的洪水,绕着水墙打转。林愿又惊又喜,刚要呼喊,却见默娘的身影晃了晃,水墙也跟着颤了颤——原来此时的默娘,正躺在家里的床上,神魂出窍去救父亲,母亲王氏见她面色苍白,以为她生了急病,伸手摇了摇她的肩膀,想叫她醒来。

这一摇,竟断了默娘的神魂与肉身的联系。默娘在海上的身影瞬间淡了几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久留,便用拂尘指向南方,对林愿喊道:“父亲,往南走,那里有避风港!”说完,身影便化作一道红光消失了。林愿不敢耽搁,指挥船队顺着默娘指引的方向行驶,果然找到了一处避风港,船队虽有损伤,却无人伤亡。可他的长子林洪毅——也就是默娘的兄长,正驾着另一艘渔船在附近海域捕鱼,因未得默娘指引,渔船被黑风打翻,林洪毅不幸溺亡。

默娘醒来后,得知兄长遇难,哭得昏天黑地。她知道是自己的神魂被打断,才没能救下兄长,从此更加坚定了“护佑航海”的决心。此后,她不仅在岸上点红灯指引渔船,还常乘一叶小舟,去海中救助遇险的船只。有一次,十多艘渔船在远海遇上海啸,浪头把渔船冲得七零八落,渔民们抱着木板在海里挣扎。默娘驾着小舟,手持拂尘,在浪涛中穿梭,拂尘一挥,就有一道红光裹住一个渔民,将他送到小舟上。她往返数十次,直到把所有渔民都救上岸,自己却因神力耗尽,倒在沙滩上昏睡了一天一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渔民们感激不尽,集资给默娘建了一座小庙,就在湄洲山的红灯旁,庙里供奉着默娘的画像,画像上的她身着红衣,手持拂尘,面带慈悲。从此,渔民们出海前都会来庙里祭拜,求默娘保佑平安,回来后也会带些鱼虾作为供品,小庙的香火渐渐旺了起来。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默娘年满二十八岁。这日清晨,她对家人说:“我自幼受海神庇佑,今已功德圆满,当归海上,护佑更多航海之人。”家人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没放在心上。可到了午时,湄洲岛忽然飘起漫天祥云,海面上响起阵阵仙乐,默娘身着红衣,手持拂尘,从湄洲山飘起,脚下踩着一朵莲花,缓缓向东海飞去。岛上的百姓都看到了这一幕,纷纷跪地叩拜,呼喊着“默娘”的名字,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

默娘羽化后,渔民们仍能时常见到她的身影。有一次,渔民邵某带着五名船员去外海捕鱼,遇上了台风,船舵被吹断,船身像一片叶子在浪里翻滚。邵某等人抱着船舷,眼看就要被海水吞没,邵某忽然想起默娘,大声喊道:“妈祖救我!”(“妈祖”是闽语“母亲”的意思,渔民们见默娘护佑如母,便称她为“妈祖”)话音刚落,海面忽然亮起一道红光,默娘的身影出现在浪头之上,她用拂尘一指,断了的船舵竟自动归位,台风也渐渐平息,船顺着水流漂到了湄洲岛的岸边。邵某等人上岸后,连忙去默娘的小庙祭拜,发现庙里默娘画像的衣角,竟沾着几滴海水。

此事传开后,“妈祖显灵”的说法越来越广。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海盗蔡牵率领船队袭扰湄洲岛,想抢夺渔民的粮食和渔船。渔民们躲在岛上的山洞里,眼看海盗的船就要靠岸,忽然海面上起了大雾,雾中响起阵阵钟声,海盗们分不清方向,船舵也不听使唤,竟互相撞在了一起。这时,渔民们看到雾中有一道红光,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对着海盗的船一挥,海盗的船就开始漏水,海盗们吓得纷纷跳水逃生,最后被赶来的官兵擒获。事后,渔民们发现,默娘小庙的钟声,竟自己响了半个时辰。

随着妈祖显灵的事迹越来越多,朝廷也开始注意到这位“海洋女神”。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因福建安抚使上奏“妈祖救沿海渔船数千艘”,宋高宗下旨册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册封。此后,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相继册封,从“灵惠昭应夫人”到“灵惠昭应崇福夫人”,再到“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妈祖的封号越来越高,信仰也从湄洲岛传到了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

元朝时,海运成为朝廷运送粮食的重要方式,每年都有大量漕船从江南出发,经东海、渤海运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漕船在渤海遇风暴,几十艘船被浪打翻,粮食眼看就要沉入海底。漕运官慌了神,跪在船头祈祷:“若妈祖显灵护粮,必奏请朝廷册封!”话音刚落,海面忽然平静下来,漕官抬头一看,见妈祖立于云端,手持玉如意,对着漕船一挥,沉入海中的粮食竟被一股水流托了起来,重新回到船上。此事传到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下旨册封妈祖为“护国明着天妃”,还在泉州、上海等地修建天妃宫,供漕运官员和渔民祭拜。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奉命七下西洋,每次出海前,都会去南京的天妃宫祭拜妈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船队行至南海,遇上海怪——那海怪形如巨鲸,口吐黑水,能掀翻大船。船员们吓得魂飞魄散,郑和急忙率领众人祭拜妈祖,祈求保佑。不多时,海面红光乍现,妈祖手持拂尘,与海怪斗法,拂尘一挥,黑水便化作白雾,海怪见状,掉头就逃,再也不敢出现。郑和在西洋期间,还多次遇险,都是妈祖显灵相助,比如在印度洋遇台风,妈祖指引船队找到避风港;在暹罗(今泰国)遇海盗,妈祖显灵让海盗的船搁浅。永乐帝得知后,下旨册封妈祖为“弘仁普济天妃”,还命人在郑和经过的东南亚国家修建天妃宫,让妈祖信仰传到了海外。

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奉命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率领战船从福建出发,行至澎湖列岛,遇台风,战船被浪打得东倒西歪,士兵们士气低落。施琅想起妈祖的护佑,便在船头设立妈祖神位,率领众人祭拜。祭拜完毕,台风忽然转向,海面平静下来,施琅趁机发动进攻,大败郑军,收复了台湾。事后,施琅上奏朝廷,请求册封妈祖。康熙皇帝下旨册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简称“天后”,从此,妈祖从“天妃”升格为“天后”,成为全国性的海洋女神,信仰遍及沿海各省,甚至传到了东北的辽东半岛。

妈祖能成为“天后”,不仅因为她显灵事迹众多,更因为她的职能独一无二——专为航海服务,这与管河流的河伯、管水域秩序的龙王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河伯是古代传说中掌管河流的神,《庄子》《楚辞》中都有记载,说他“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主要负责河流的通畅与灌溉,却管不到海洋。有一次,福建漳州的渔民李某,因家乡发洪水,想驾船沿九龙江进入东海避难,行至河口时,洪水湍急,船被冲得打转,李某以为河伯发怒,便扔了一头猪到河里祭祀,可洪水反而更急,船差点撞在礁石上。这时,李某想起妈祖,急忙呼喊“妈祖救我”,只见一道红光从东海方向飘来,妈祖手持拂尘,对着河水一挥,洪水便顺着河道分流,船顺利进入东海。

龙王则是掌管水域的神,能行云布雨、兴风作浪,既管河流,也管海洋,却常常“喜怒无常”——高兴时能让海面风平浪静,不高兴时就会发风暴、掀海啸,危害渔民。有一次,湄洲岛的渔民出海捕鱼,龙王因不满渔民“捕鱼过多”,便在海面兴风作浪,浪头高过桅杆,渔船眼看就要倾覆。渔民们急忙呼喊“妈祖救我”,妈祖的身影很快出现在浪头之上,她手持玉如意,对着龙王说道:“渔民靠海为生,捕鱼是天性,你若害他们,便是违背天道。”龙王见妈祖面色威严,身边有红光护体,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好收起风暴,低着头退去。从此,龙王再也不敢在湄洲岛附近兴风作浪,还常常暗中协助妈祖护佑渔船——有渔民说,看到过龙王派虾兵蟹将,把迷失方向的渔船引到避风港。

对妈祖的信仰随着航海者的脚步,传到了东南亚各国,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海洋文化的纽带。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曾在暹罗、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地修建天妃宫。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的船队行至满剌加,遇黑风,船队被吹到一处荒岛,淡水和粮食都快用完了。船员们祭拜妈祖,祈求指引,夜里,妈祖托梦给郑和,说“岛东有泉,岛西有谷”。郑和醒来后,派人去岛上寻找,果然在岛东找到了一处清泉,岛西找到了一片谷地,谷里长着野生的稻谷。船员们靠清泉和稻谷度过了难关,后来郑和在满剌加修建了天妃宫,当地的渔民听说了妈祖的事迹,也开始祭拜妈祖,每当出海前,都会去天妃宫上香,求妈祖保佑平安。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泉州的渔民陈某,因家乡遭灾,带着家人乘船去马来西亚槟城谋生。行至半途,遇台风,船舵被吹断,船身开始漏水。陈某抱着年幼的儿子,跪在船头呼喊“妈祖救我”,忽然看到海面漂来一个木桶,木桶上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妈祖护佑”四个字。陈某打开木桶,里面装着淡水、干粮,还有一把新的船舵。陈某又惊又喜,连忙让船员换上新船舵,顺着木桶漂来的方向行驶,不久就到了槟城。陈某在槟城定居后,和其他华人渔民一起,修建了一座妈祖庙,取名“广福宫”。如今,广福宫仍是槟城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每年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地的华人与土着渔民都会一起祭拜,舞龙舞狮,热闹非凡。

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也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妈祖庙——“天后宫”。这座妈祖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由广东、福建的华人渔民共同修建的。据说,当时泗水的渔民常遇海难,有一次,十几艘渔船在海上遇风暴,渔民们呼喊妈祖,见海面出现一道红光,红光里的妈祖手持拂尘,指引他们到一处避风港。事后,渔民们凑钱修建了天后宫,供奉妈祖。如今,天后宫不仅是华人的信仰中心,也吸引了很多土着渔民前来祭拜——他们说,每次出海前祭拜妈祖,都能平安归来。

如今,湄洲岛的妈祖祖庙香火鼎盛,每年都有数十万来自海内外的信徒前来祭拜。祖庙的大殿里,妈祖的神像身着红衣,手持拂尘,面带慈悲,俯瞰着来来往往的信徒。殿外的广场上,有一座高大的妈祖石雕像,高达14.35米,14 35=49,取“七七四十九”之意,寓意妈祖的神力无穷,雕像的目光望向东海,仿佛仍在护佑着每一艘航行的船只。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