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2章 陶瓷祖师爷·宁封子:陶窑烧出人间器,泥土成金映古今

黄帝时期,民众虽已脱离穴居生活,却仍受器物粗陋之困。彼时炊煮多赖竹筒,盛水则倚兽皮,遇火易裂,逢雨辄漏。即便五谷丰登,亦难久存;纵有甘泉佳酿,亦难远携。黄帝目睹此状,常对左右慨叹:“民生日用,饮食皆需器以承载。若无坚牢之器,纵仓廪充盈,亦如大厦无基,难成稳固。”

黄帝麾下有官吏名宁封,原主营垒修缮之事。其人沉默寡言,却善察天地之理。一日,随黄帝巡于渭水之滨,见河湾淤泥质地细腻,经水浸日晒后,凝如石质。宁封俯身拾之,触感温润,捏握不散,心念顿生:若将此土塑形烧制,或可成器?

归营之后,宁封取渭水之泥,以水调和,仿兽形捏制一器,置于篝火旁烘烤。夜风吹拂,火星溅入泥器,竟将其烧至焦黑。待火熄取视,泥器虽裂数痕,硬度却远超先前,盛水亦不渗漏。宁封大悦,复取新泥重塑,将泥坯置于柴堆,以文火慢烧。三日后启柴,见一灰褐色器物,圆口深腹,敲击时铮铮有声,盛水三日不渗,煮粥亦无裂痕。

此事奏于黄帝,黄帝亲观其器,执之叹曰:“此乃天赐生民之福泽也!”遂命宁封为“陶正”,专司制陶之职。

宁封受命后,不敢懈怠。他发现泥土质性各异,或遇水易散,或烧后易裂,遂遍历中原,采集各地黏土,逐一试烧。东及泰山之阴,西至昆仑之麓,南抵淮水之畔,北达燕山之脚,凡沃土所在,皆留其足迹。历时三载,终明其理:黄河冲积之泥黏性佳,宜制炊器;南山高岭之土含砂匀,宜制盛器;渭水之泥细腻如脂,最宜制祭祀之器。

制陶之难,尤在火候之掌控。初时,宁封以柴草堆烧,火烈则器崩,火弱则器软。他昼夜守于火堆之侧,观火焰之色,辨柴薪之烟,渐悟其玄机:焰呈青蓝,则温度过烈;焰呈橙红,则火力适中;若见火星四溅,需速添湿柴以缓其势。又创“封窑”之法,以泥封窑口,留小孔透气,使火力内聚,温度均匀。由此烧出的陶器,表里光洁,敲击如磬。

一日,宁封于窑侧休憩,见窑顶青烟缭绕,忽有灵感:若于泥中掺入草木灰,或可改陶之色?遂取松柏灰、艾叶灰拌入泥中,烧出的陶器带青灰之色;又试以赤铁矿粉调和,烧出的陶器赤红如霞。黄帝见之,赞曰:“泥土本无奇,经宁封之手,竟成五彩,真可谓点土成金也!”

陶器既成,天下风俗渐改。炊有釜甑,可蒸可煮;储有瓮缸,可藏可存;饮有杯盏,可酌可饮。更有甚者,陶瓮盛酒,久藏则味愈醇;陶壶储药,防潮则性不散。黄帝遂令宁封广收门徒,于各地设窑传艺。凡学陶者,必先拜师,行三跪九叩之礼,奉《陶经》一卷——此经为宁封所着,载取土、和泥、塑形、烧窑之法,后世陶工奉为圭臬。

后世渐有宁封羽化登仙之说。相传其晚年于蜀地青城山炼丹,一日窑中霞光冲天,他步入窑中,随烟气飞升,唯留一陶衣于窑侧。蜀地陶工感其恩德,于窑旁立祠,尊为“陶神”。

陶瓷行业自此有了传承符号:以“窑火”为记,新开窑口必以宁封画像镇窑;陶工腰间常系一绳,绳悬陶片,取“泥不离火,艺不离祖”之意;塑形用的竹刀,柄上必刻“封”字,以示不忘祖师。

民间祭祀亦有定规。每年三月十六,传为宁封诞辰,各地窑厂皆停工一日,举行“祭窑神”之仪。主祭者备三牲(猪、鸡、鱼),以新出青瓷碗盛之,置于窑门前。陶工依次上香,念诵曰:“陶神显灵,窑火兴旺;坯无瑕疵,釉色光亮。”祭毕,取首窑所出陶器,掷于窑前,谓之“谢窑神”。若陶器碎裂声清脆,则兆丰年。

至商周时期,陶器渐为瓷器所代,然制瓷之法,实源于宁封制陶之术。窑工仍奉其为祖师,谓“无陶则无瓷,无宁封则无窑”。景德镇古窑遗址曾出土明代石碑,上书“陶神宁封子之位”,碑侧刻联:“土性因火烈而坚,匠心随窑烟不朽。”此联道尽陶瓷之道,亦显祖师之功——以凡土经烈火淬炼,化而为用,裨益民生,此乃宁封留给后世之不朽遗产。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