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梳篦祖师爷·赫连勃勃铁梳理丝除垢秽一把木梳顺民心

这天下行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个开山立派的祖师爷。要说这梳篦一行,从业者供的是位杀人不眨眼的帝王——十六国时期胡夏国主赫连勃勃。您要问了,这暴君怎么成了梳篦祖师?这还得慢慢说起。

赫连勃勃本姓刘,出身匈奴铁弗部,生得身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面如冠玉却目露凶光 。他本是后秦骁骑将军,趁乱世自立为王,在陕北高原筑起统万城,那城墙用糯米汁混合石灰夯筑,硬如铁石,至今遗迹犹存。这位帝王素以残暴闻名,筑城时若锥子能插进城墙一寸,监工就要被活埋;打造兵器时,若弓箭射不穿铠甲,工匠就得人头落地 。可谁能想到,这杀人如麻的暴君,竟与梳篦结下不解之缘?

传说赫连勃勃征战关中时,见士兵们栉风沐雨,头发里生满虱子,军心涣散。他忽想起幼年流落民间时,母亲曾用竹片为他梳理头发,便命随军工匠制作梳篦。工匠们用黄杨木削成梳背,竹篾劈成细齿,浸过桐油的篦子能刮净发垢。赫连勃勃亲自设计梳背纹饰,将匈奴狼图腾与汉地云纹融合,制成"狼云纹"梳篦,既实用又美观。士兵们用后神清气爽,战斗力大增,从此梳篦成了军队标配。

赫连勃勃的妃子曹氏,在统万城深宫之中,将梳篦改良成发饰。她用金箔包裹梳背,镶嵌绿松石,制成"金狼头篦",每逢大典便插于发髻,威仪赫赫。这手艺传至民间,常州匠人得其精髓,终成"宫梳名篦"的美誉 。

梳篦虽小,却是门精巧的手艺。常州老匠人常说:"制篦如炼丹,一步走错就见血。"这行当最凶险的工序叫"拉篾",匠人需手持竹片,在三尺长的铡刀上来回拉动,直到篾片薄如蝉翼、宽窄如一。清代《常州赋》记载:"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这薄薄的篦箕要经七十二道半工序,单是"编楂"就有十二道半,稍有不慎就会划破手指,血浸篾片 。

赫连勃勃留下的规矩更是严苛:篦齿必须三十六根,暗合天罡之数;梳背弧度要与女子脖颈贴合,名曰"美人弯";最绝的是"火照法"——将梳篦置于火上烘烤,若出现裂纹,整批货都要付之一炬。这套工艺传至明代,常州匠人又添"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嵌花"五门绝技,甚至将掐丝珐琅与留青刻竹融入其中,使梳篦成了可把玩的艺术品 。

行业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集市庙会摆摊,必得梳篦匠先开口吆喝,其他行当方能开市。这源自梳篦"梳理万物"的寓意,当年赫连勃勃的军队每到一处,必先派匠人沿街为百姓梳头,既收民心,又宣示权威 。

赫连勃勃的梳篦手艺,随着他的铁骑传遍北方。在关中,匠人将梳背雕成战马形状,名曰"赫连驹";在河西走廊,篦箕上刻着匈奴文字,成了丝绸之路上的抢手货。到了宋代,常州成了梳篦重镇,西门"篦箕巷"、南门"木梳街"昼夜响着劈竹声,连宋徽宗的嫔妃都以拥有常州梳篦为荣 。

这小小的梳篦,还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江南婚俗中,男方下聘有"子孙梳",篦齿染成红色,寓意"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文人雅士则在梳背上题诗作画,陆游就曾在黄杨木梳刻下"小楼一夜听春雨",送与红颜知己。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和九月廿八,匠人们要在祖师像前摆三牲、焚狼香。祭祀时,掌班会念诵《梳篦经》:"篦如刀,梳似剑,七十二道鬼门关。木为骨,竹作魂,一缕青丝系苍生。"

如今常州梳篦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把明代"赫连式"铁梳。这把梳子用精铁锻造,梳背刻着"统万城"三字,梳齿虽已锈迹斑斑,却仍能轻易梳开牦牛鬃毛。

赫连勃勃与梳篦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神奇。有人说他兵败后隐姓埋名,在常州开了间篦箕铺,将帝王之术融入篦齿编排;有人说他死后化为"梳神",哪家梳子断齿,只要夜里供上一碗马奶酒,次日必能完好如初。更有甚者,将他与另一位祖师陈七子混为一谈,说赫连在狱中用篦箕越狱,留下"篦齿开锁"的绝技。

这些传说真假难辨,却道出中国人对祖师爷的独特理解:他们既是技艺的开创者,也是精神的图腾。赫连勃勃虽为暴君,却因梳篦之功被匠人世代供奉,从统万城的夯土城墙到常州的篦箕巷,从匈奴狼图腾到江南美人梳,一把小小的梳篦,承载的何止是发丝污垢?它梳过金戈铁马,梳过市井繁华,更梳出了中国人在血火淬炼中生生不息的匠心。赫连勃勃的故事或许已难辨真伪,但梳篦行"以篦为器,以心为梳"的传承,却如篦齿般深深扎根在文明的血脉里。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