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9章 帽业祖师爷·皇甫谧:制帽遮风兼礼敬,一顶圆冠显仪规

提到帽子,大家可能会想:这不就是脑袋上的物件儿吗?御寒、遮阳、好看,还能有什么说道?可您别忘了,在老祖宗那儿,帽子可不是随便戴的。往小了说,是体面;往大了说,那是规矩、是礼仪、是身份的象征。而把这顶“规矩”定下来,让帽子从一块破布变成“礼之始”的,就得提皇甫谧这位老先生。

先说说皇甫谧是何许人也。这人生活在魏晋年间,按现在的话说,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既是医学家,又是文学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礼仪研究专家”。大家可能听过他的《针灸甲乙经》,那可是中医针灸的奠基之作,至今学医的还得翻他的书。可谁能想到,这位拿银针的大夫,怎么就跟针线活儿搭上边,成了帽业祖师爷呢?

这里头有段传说,得从他年轻时候说起。皇甫谧早年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晋书》里说他“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说白了就是个不爱读书、整天瞎晃悠的主儿。他叔伯看他这样,急得直跳脚,可他该玩玩、该闹闹,一点儿不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种的瓜果拿给后妈,本想讨个好,结果后妈一把给他摔了,哭着说:“你都二十了,还不务正业,拿这些破烂儿糊弄我,我要这有什么用?”

就这一骂,把皇甫谧骂醒了。他从此发愤读书,简直是“书痴”附体,据说“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干着农活都得把书带在身上。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朝廷几次三番请他去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一门心思搞学问、研究医道。

那他怎么就跟帽子扯上关系了呢?这就得说他研究礼仪的事儿了。皇甫谧晚年写了不少关于礼仪制度的文章,其中就详细考证了古人戴帽的规矩。您知道吗?在古代,“冠”和“帽”可不是一回事。“冠”是有身份的人戴的,比如士大夫、读书人,得用簪子固定在头发上,象征着成人、有教养;而“帽”呢,一开始是老百姓戴的,比较随意,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不分贵贱的头饰。

皇甫谧觉得,这帽子虽小,里头的学问大了去了。他在文章里说,戴帽子不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重要的是“正仪容”——一个人戴什么样的帽子,怎么戴,都能看出他的品行和教养。他还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身份,琢磨出了不同的帽子样式:祭祀有祭祀的帽,上朝有上朝的帽,干活有干活的帽,就连小孩子戴的帽,他都研究出了讲究。

比如他说,冬天戴的“暖帽”得用厚布,要能护住耳朵,这叫“体天之道,顺时之宜”;夏天戴的“凉帽”得用透气的材料,帽檐要宽,能挡住太阳,这叫“敬天爱人,不失其度”。他甚至还研究了帽子的颜色——什么场合戴什么颜色,什么身份适合什么颜色,都写得明明白白。

在那个年代,礼仪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天下。皇甫谧把帽子的学问搞清楚了,就等于给天下人定了个“头上的规矩”。后来的工匠们照着他的说法做帽子,一来二去,就把他当成了这行的祖师爷。

要说帽业传承,那可离不开皇甫谧的“三讲究”。

第一讲究“形”。做帽子得方正、周正,不能歪歪扭扭。老匠人常说:“帽不正,则心不正。”这就是从皇甫谧那儿传下来的,说的是做帽如做人,得端端正正。

第二讲究“料”。什么料做什么帽,不能将就。棉布做日常帽,绸缎做礼服帽,草帽、毡帽各有各的用场。这叫“因材施艺,不失其性”,也是皇甫谧强调的“顺物之理”。

第三讲究“工”。针脚要匀,线要藏得严实,不能露在外面。老话说:“好帽不露线,好人不露短。”这是说做帽要精细,做人要本分。

再说说民间祭祀皇甫谧的习俗。帽行的师傅们祭祀祖师爷,日子选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据说这是皇甫谧的诞辰。祭祀的时候,供桌上得摆上几样特别的东西:一顶新做的帽子,象征着“传承手艺”;一把尺子、一把剪刀,象征着“规矩方圆”;还有一本《礼记》,象征着“不忘其本”。

祭祀的时候,老师傅会领着徒弟们对着皇甫谧的画像行礼,嘴里还得念叨着:“祖师爷在上,弟子今日献艺,不求富贵,只求手艺精湛,品行端正,不丢祖师爷的脸面。”行完礼,还得给徒弟们讲皇甫谧“发愤苦读”“拒官着书”的故事,意思是不光要学手艺,更要学做人。

有意思的是,过去帽店开张,都得在柜台后面挂块小牌子,上面写着“皇甫遗风”四个大字。要是有人来定做帽子,师傅们总会先问一句:“您这帽子是做来干啥用的?”根据用途选样式、选料子,这都是照着皇甫谧的规矩来的。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