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2章 太平军定都天京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2章 太平军定都天京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2:45:14 来源:全本小说网

咸丰三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53年3月29日),南京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的校场上,数万太平军将士簇拥着一顶鎏金轿舆缓缓驶入。轿中端坐的洪秀全身着黄龙袍,头戴紫金冠,在一片“万岁”的山呼中,宣告这座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城池正式成为太平天国的“天京”。

金田举义后,起义军一路出广西、入湖南、克武汉,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攻占武昌,兵力已从最初的万余人扩张至五十万(含随军家属)。咸丰三年正月初二(1853年2月9日),洪秀全下令放弃武昌,全军沿江东下,“舳舻千里,帆樯蔽江”,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兵锋直指南京。

据《贼情汇纂》记载,太平军抵达南京城外时,“分兵占浦口,断北援;屯兵雨花台,扼南隘”,形成合围之势。正月二十九日(3月8日),起义军开始攻城,采用“穴地攻城”之法——在仪凤门(今兴中门)外挖掘地道,填埋炸药。二月初十(3月19日)午时,“轰然一声,城垣崩裂三丈余”,太平军先锋部队由缺口涌入,南京城破。两江总督陆建瀛于乱军中被杀,江宁将军祥厚率旗兵退守满城(今明故宫一带),至十二日(3月21日)城破自尽,满城男女老幼两万余人遭屠戮,史称“江宁之屠”。

占领南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就是否定都展开争论。东王杨秀清主张“金陵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粮足,宜定为天京”(《李秀成自述》),洪秀全虽曾倾向继续北伐直捣北京,但最终采纳杨秀清建议。二月二十日,洪秀全自水西门入城,以两江总督署为基础改建天王府,正式宣布定都,改称“天京”,取“天国京师”之意。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随即展开政权建设,构建起一套既仿照明清制度、又融入宗教色彩的统治体系。

军政架构方面,以“天王”为最高领袖,下设“五军主将”(后改为“王爵”)分管军政。东王杨秀清居诸王之首,“节制诸王”,掌握实际军政大权,其东王府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天国行政中枢。据《金陵杂记》载,东王府“规制仅次于天王府,每日朝拜者络绎不绝,奏章必先呈东王,核批后再转天王”。

定都当月,杨秀清、萧朝贵联名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痛斥清廷“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宣布将推行《天朝田亩制度》。该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虽因战乱未能全面推行,但在苏南、安徽等地,曾短暂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部分减轻了农民负担。

城市管理上,天京实行军事化的“圣库制度”与“男馆女馆”制度。全城居民按性别、年龄编入不同馆营,男性入“男馆”从事劳作或参军,女性入“女馆”参与纺织、缝补,夫妻不得同居。物资由“圣库”统一调配,“凡私藏金银者,概行斩首”。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管理模式,初期虽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战斗能力,但长期压制人性需求,渐失民心。

文化政策则体现出强烈的反传统色彩。洪秀全视儒家经典为“妖书”,下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诏书盖玺颁行论》),仅保留《圣经》(改称《新旧约》)及太平天国自编典籍。科举考试以“上帝教”教义为题,如“天父七日造成天地山海论”,录取者不论出身,甚至有女性参与科考,傅善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为巩固天京政权,太平天国在定都后立即发起两大军事行动:北伐与西征。

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精锐北伐,目标直捣北京。这支军队一路北上,经安徽、河南、山西,攻入直隶,前锋一度抵达天津杨柳青,震动清廷。咸丰帝急调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围剿,北伐军因孤军深入、补给断绝,于咸丰五年(1855年)全军覆没。《清史稿·文宗本纪》载:“(咸丰五年)正月,僧格林沁破贼于连镇,擒林凤祥,磔之(分裂肢体的酷刑)。四月,破冯官屯,擒李开芳,诛之,北伐贼平。”北伐虽败,却牵制了清军主力,为西征创造了条件。

西征军由胡以晃、赖汉英统领,于咸丰三年五月(1853年6月)溯江而上,旨在夺取安庆、九江、武汉等战略要地,控制长江中游。至咸丰四年(1854年),西征军先后攻克安庆、九江,并重占武汉,势力扩展至湖南。但在湘潭遭遇曾国藩湘军的顽强抵抗,被迫退守九江。此后,石达开率军增援,于湖口大败湘军水师,“烧其战船百余艘,曾国藩仅以身免”(《湘军志》),西征局势得以扭转。至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已控制从武昌到镇江的长江沿线,形成“天京—安庆—九江—武汉”的战略防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与此同时,清廷为围困天京,在南京东郊孝陵卫设立“江南大营”,由向荣统领;在扬州设立“江北大营”,由琦善统领。两大营互为犄角,对天京构成南北夹击之势。太平军与清军在天京外围展开反复拉锯,至咸丰六年(1856年),杨秀清调石达开、秦日纲等部回援,先后击溃江北、江南大营,暂时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军事威胁。

天京定都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涵盖苏、皖、赣、鄂等省,人口达数千万,形成与清廷对峙的“南北分治”局面。英国驻上海领事密迪乐曾访问天京,在报告中称:“城中秩序井然,居民对太平军多表顺从,市集虽不如往昔繁盛,然粮食供应尚可。”(《英国议会文书》)

然而,定都后的太平天国也开始暴露危机。领导层生活腐化,洪秀全的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金陵省难纪略》),杨秀清出行仪仗多达数千人,与起义初期的“平等”口号相去甚远。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王爵”分封泛滥,至后期竟达两千七百余人,加剧了内部矛盾。

更关键的是,宗教神权与世俗政权的交织,使决策机制陷入混乱。杨秀清多次借“天父下凡”压制洪秀全,如咸丰四年(1854年),杨秀清以“天父”名义怒斥洪秀全:“尔与兄弟打江山,杀妖魔,何故在家耽延,不以国事为念?”(《天父下凡诏书》)这种权力斗争最终引发咸丰六年(1856年)的天京事变: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天京诛杀杨秀清,韦昌辉却趁机滥杀无辜,屠戮东王府上下两万余人;石达开斥责韦昌辉残暴,反遭猜忌,被迫率十万精锐出走,后于大渡河畔覆灭。经此一变,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朝中无将,国中无人”(《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自此由盛转衰。

此后,洪秀全虽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苦苦支撑,一度收复苏南、浙东,形成“二次中兴”,但终究难挽颓势。清廷则以湘军、淮军为主力,展开全面反扑: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陷安庆,天京失去西线屏障;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淮军收复苏州,左宗棠楚军攻克杭州,天京沦为孤城。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湘军合围天京,“掘长壕三十里,筑炮台百余座,昼夜炮击”(《湘军志》)。城内粮草断绝,“军民以野草、树皮为食,甚至有饿死者相枕藉”(《金陵记事》)。四月二十七日(6月1日),洪秀全病逝,其子洪天贵福继位,是为幼天王。七月十九日(8月19日),湘军曾国荃部以炸药轰塌太平门城墙,蜂拥而入,天京陷落。太平军将士展开巷战,“无一降者,至黄昏,城中火起,烈焰冲天,三日不绝”(《清史稿·曾国藩传》)。幼天王突围后在江西被俘,于南昌遇害;李秀成护送幼天王出城后被俘,写下数万字《自述》,详述太平天国兴衰,后被处死。

南京城内的百姓,在战火中遭遇浩劫。汪士铎在《乙丙日记》中记载:“城破后,湘军肆行劫掠,纵火焚烧,昔日繁华街巷,化为焦土。百姓或死于兵戈,或流离失所,城中户口十去其九。”

城破后,民间流传着“天国梦碎,不如归乡”的叹息,道尽这场农民运动的悲剧性结局。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