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1章 金田起义建天国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1章 金田起义建天国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2:45:14 来源:全本小说网

咸丰元年正月(1851年2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一面绣着“太平天囯”四字的杏黄旗竖起,万余名头裹红巾的信徒手持刀矛,簇拥着洪秀全登上土台。这位自称“上帝次子”的起义领袖,面对凛冽寒风高声宣告:“今奉天父天兄之命,举义诛妖,必建太平盛世!”(《太平天国起义记》)话音未落,山呼海啸般的“杀妖”声穿透雨幕,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序幕。

金田村位于紫荆山南麓,是个“户不满三百,人不过两千”的小村落(《桂平县志》)。但在1850年冬,这里已成为拜上帝会信徒的聚集地。各地信徒“变卖田产,携家带口”前来“团营”,将财物统一交予“圣库”,衣食由专人分配,男归男营,女归女营,形成“同食同穿,无私财”的军事共同体。

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官府的镇压。道光三十年十一月(1850年12月),浔州协副将李殿元率清军突袭金田,试图抓捕洪秀全。拜上帝会信徒在杨秀清指挥下,“以竹矛木棍迎击,大败清军”,斩杀巡检张镛。此战让洪秀全意识到“举义时机已到”,遂决定在次年正月洪秀全生日当天正式起义。

咸丰元年正月十一日(1851年2月11日),金田村旁的韦氏宗祠前,起义仪式庄重举行。洪秀全身着黄龙袍,宣布“奉天承运,太平天囯成立”,定年号“咸丰”(与清廷同年号,以示对立),军队称“太平军”。他颁布《五条纪律》:“遵条命;别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傩(和睦),各遵头目约束;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太平天国文书汇编》)这五条纪律看似简单,却塑造了太平军与清军“烧杀抢掠”截然不同的形象,成为早期凝聚力强大的关键。

起义初期,太平军兵力约1.3万人,多为农民、烧炭工、矿工,武器简陋,“十人中不过一二有火器,余皆刀矛木棍”(《贼情汇纂》)。但他们凭借“天父天兄附体”的精神激励和严密的组织,屡次击败清军。二月,在武宣东乡,洪秀全正式称“天王”,并确立“杨秀清总揽军务”的指挥体系——东王杨秀清“眼通上帝”,可代天父传旨,其军事才能在实战中迅速显现。

清廷得知金田起义,急调钦差大臣李星沅、广西提督向荣率军围剿,兵力达万余人。太平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在桂平、平南、象州等地与清军周旋,半年内三败清军主力。

官村大捷是其中最关键的战役。咸丰元年八月(1851年9月),向荣率清军尾追太平军至平南县官村,扎营未稳,便遭杨秀清伏击。太平军“乘夜劫营,清军溃散,军械辎重尽失”(《平南县志》),向荣仅率少数亲信逃脱,“愧愤成疾”。此战后,清军“闻太平军则胆寒”,太平军则声威大震,沿途贫苦农民“携粮携械来投,旬日之间增兵数千”。

此时的太平军,已从单纯的宗教武装,逐渐发展为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反清力量。他们每到一地,便“焚庙宇,毁神像”,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并没收地主财产分给穷人,“谓之分田,实则按人口授粮”(《粤寇纪略》)。这种“均贫富”的实践,比空洞的教义更能吸引民众。在桂平,有歌谣传唱:“太平军,太平军,杀贪官,救穷人;分粮食,均田庄,跟着天王享太平。”(《太平天国歌谣集》)

然而,连续征战也暴露了太平军的短板:没有固定根据地,补给困难;领导层内部开始出现矛盾。南王冯云山曾劝谏洪秀全“不宜久居广西,应北上取中原”,而东王杨秀清则主张“先定广西,再图进取”,双方争执不下。直到咸丰元年年底,清军调集重兵围困永安(今广西蒙山),太平军才被迫转入防御,却意外迎来了政权建设的重要机会。

咸丰元年十二月(1852年1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城,这是起义后占领的第一座城池。在这里,洪秀全颁布《封王诏》,正式确立“五王制”:

- 东王杨秀清(节制诸王,掌军权)

- 西王萧朝贵(代天兄传言,勇猛善战)

- 南王冯云山(制定制度,辅佐天王)

- 北王韦昌辉(负责后勤,典掌刑罚)

- 翼王石达开(少负奇气,能征善战)

此外,还设立了“军师、丞相、检点”等官职,制定《太平礼制》规范等级,颁布《天条书》强化宗教纪律。最具革新意义的是“圣库制度”和“男女平等”政策:全军财物归公,“有私藏者斩”;设立女军、女官,“凡妇女能者,亦可任军帅、监军”,甚至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后来的女状元傅善祥即由此产生)。

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从军事联盟向政权组织的转变。但制度并不完善:杨秀清“节制诸王”的特权,使其地位几乎凌驾于洪秀全之上;“天父下凡”的神权操作,更是为日后的内讧留下隐患。当时有信徒私下议论:“天父常在东王金口,天王反似虚位。”(《金陵癸甲纪事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清廷岂能容忍太平军在永安立足?咸丰二年二月(1852年4月),钦差大臣赛尚阿调集4万清军,“环攻永安,掘长壕困之”。太平军坚守半年,粮弹渐尽,杨秀清提出“声东击西”的突围计:先以少量兵力佯攻东门,吸引清军主力,再集中精锐从北门突围。

咸丰二年四月五日(1852年5月23日)深夜,永安北门突然“火光冲天,杀声震野”。太平军“以死士数千为先锋,推倒城墙缺口”,突破清军防线。清军将领乌兰泰率军追击,在龙寮岭遭太平军伏击,“丧兵三千,军械无数”(《清史稿·乌兰泰传》),太平军成功突围。

然而,突围过程中,南王冯云山在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的埋伏。江忠源“伐木塞河,两岸设伏”,太平军船队受阻,冯云山“亲率卫队冲锋,不幸中炮牺牲”,年仅37岁。洪秀全闻讯“痛哭失声,几至昏厥”,称“天折我一臂”(《太平天国野史》)。冯云山是太平天国制度的主要设计者,他的牺牲使政权建设失去了重要的平衡力量。

太平军继续北上,六月攻克全州,随即进入湖南。在道州,洪秀全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历数清廷“剃发易服,毁我衣冠;贪污**,害我生民”等罪状,呼吁“士农工商,同心举义”。这篇檄文“传抄几遍湖南”,引发民众响应,“两月之间,兵至五万”,其中包括大批矿工、会党成员,甚至部分知识分子。

七月,西王萧朝贵率精兵奇袭长沙,在城南妙高峰督战时“中炮重伤,不治而亡”。萧朝贵骁勇善战,又是“天兄代言人”,他的死进一步削弱了洪秀全的权力基础,使杨秀清得以完全掌控军权。

虽然接连失去两位核心王爵,太平军却并未溃散。杨秀清以“天父下凡”稳定军心:“南王、西王归天,乃天父召之护驾,何悲之有?汝等当奋勇杀妖,勿负天恩!”(《贼情汇纂》)他调整战略,放弃强攻长沙,转而“乘虚北上”,连克岳州、汉阳,于咸丰二年十二月(1853年1月)占领武昌。

武昌是长江中游的重镇,太平军入城后“开仓放粮,赈济贫民”,民众“携家从军者,日以千计”,兵力迅速膨胀至50万(包括家属)。在这里,太平军“造战船千艘,编水师营”,为顺江而下夺取南京奠定了基础。

从金田起义到占领武昌,短短两年间,太平军从一支万余人的农民武装,发展为雄踞长江中游的强大力量,其崛起的原因值得深思:

信仰的凝聚力是首要因素。拜上帝教的“天父天兄”体系,为底层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行动合法性。在“诛妖”的旗帜下,信徒“视死如归,战则争先”,正如《贼情汇纂》所记:“每战,必呼‘天父助我’,虽刀斧在前,无所畏惧。”

灵活的战略战术功不可没。杨秀清“审时度势,避实击虚”,从广西转战湖南、湖北,始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太平军“善用间谍,知彼虚实”,甚至有记载称“武昌城内书生为内应,开城门迎太平军”(《武汉通史》)。

民心向背尤为关键。清廷**,“官兵所至,抢掠甚于盗贼”,而太平军“秋毫无犯,开仓济贫”,形成鲜明对比。在湖南,有民谣唱道:“百姓怕官如怕虎,官怕长毛(太平军)如怕狼;长毛来了不纳粮,官来了家破人亡。”(《湖南地方志》)这种民心的倾斜,使太平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补给。

当然,早期的太平天国也存在明显局限:宗教神权与世俗权力的矛盾初现,领导层的权力斗争暗流涌动;政策执行中的空想色彩(如绝对平均主义)难以持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毁孔庙、烧典籍)也引发士绅阶层的反感。但在1853年初,这些问题尚未暴露,太平军正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兵锋直指江南的核心——南京。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