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2章 永乐迁都定北京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2章 永乐迁都定北京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永乐十八年(1420年)深秋,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当时称奉天殿)刚刚竣工,檐角的走兽还沾着新漆的气味。朱棣穿着常服,沿着汉白玉栏杆缓缓踱步,身后跟着工部尚书宋礼。这位六十岁的皇帝伸手抚摸着殿柱上的金龙浮雕,忽然问:"从南京运这根金丝楠木来,死了多少人?"宋礼扑通跪倒:"陛下,深山采木,难免...难免有损伤亡。"朱棣没再追问,只是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语:"快了,就快成了。"

此时的南京,官员们正忙着打包文书典籍,准备随皇帝北迁。有个翰林院编修在日记里写道:"自永乐十四年诏建北京宫殿,天下工匠十万,夫役百万,至今六载。江南之民,赋税加倍,怨声载道。"(《典故纪闻》)

朱棣对北京的感情,要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说起。那年他刚满二十岁,带着三千护卫就藩北平,住进了元大都留下的燕王府。有天夜里,他梦见自己站在元皇宫的丹陛上,接受百官朝拜,醒来后还对着铜镜照了半天。道衍和尚听说了,特意送来一幅《大都形胜图》,说:"此地负山带海,龙盘虎踞,乃帝王之都。"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后,总觉得这座城市处处透着别扭。皇宫里的每块地砖,都像是在提醒他"篡位"的往事;建文旧臣的眼神,总带着若有若无的嘲讽。有次他在奉天门听政,突然狂风大作,吹落了檐角的兽吻(古建筑屋脊上的兽形装饰),砸在丹墀(dān chí,宫殿前的台阶空地)上摔得粉碎。当晚他就梦见朱允炆穿着白衣,站在废墟上对他冷笑。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借口"北平乃朕兴王之地",下令修缮燕王府,改称"行在"(皇帝出巡时的临时住所)。负责工程的太监阮安是个天才建筑师,他把元大都的宫殿格局改了又改,特意在奉天殿的位置埋了块刻着"龙兴"二字的石碑。

反对迁都的声音一直没断过。永乐九年,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说:"南京乃太祖定鼎之地,龙脉所在,不可轻动。"朱棣把奏折摔在他脸上:"你懂什么!北方蒙古残部虎视眈眈,朕把都城放那儿,才能亲自守国门!"其实大臣们心里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北京是朱棣的势力范围——这里的军官都是靖难之役的老部下,百姓也早就习惯了这位王爷的统治。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朱棣每次带兵北伐,路过北京时都要住上半月,还让人在昌平天寿山为自己选了陵址。有次他指着一处山坳对随从说:"百年后我就葬在这儿,看着子孙后代守住这片土地。"这话传到南京,国子监的学生们私下议论:"皇上这是打算把祖宗的基业都搬到北平去啊。"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正式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工部一下子就忙翻了天。负责设计的是泰宁侯陈珪,这位七十岁的老将不懂建筑,却有个绝招——把元朝的《宫阙图》找了出来,让工匠们照着画葫芦。可画着画着就发现不对,元大都的宫殿是"坐北朝南偏西",而明朝的礼制要求"正南正北",只能调整方向重来。

最头疼的是材料。建宫殿要用"金砖"(一种质地细密的方砖),只能产自苏州的陆慕镇。窑工们为了烧出合格的砖,他们要把泥土反复捶打半年,再用桐油浸泡,烧窑时要严格控制火候,一窑砖烧下来,往往只剩三成能用。这些砖由大运河运到北京,每块砖上都刻着窑工的名字,出了问题能直接找到人。

木材的来源更遥远。四川、贵州的深山里,盛产金丝楠木,这种树高达数十丈,要上百人才能合围。官府派来的监工拿着鞭子,逼着山民们腰系绳索爬上树梢,先砍断树枝,再一点点把树干放倒。有本叫《冬官记事》的书里写:"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每根楠木运出来,都要搭上人命。这些木头顺着长江、运河往北运,有时堵在河道里,整个船队要等上数月。

北京城的布局很有讲究。陈珪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古制,在宫城左边建了太庙(祭祖),右边建了社稷坛(祭土地),前面是朝廷衙署,后面是商业区。有个外国使臣记载,施工时每天都有"阴阳先生"拿着罗盘校准方位,要是哪个建筑的角度偏了一分,就得推倒重来。最神奇的是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整整八公里长,误差不超过三米,据说这是用"勾股定理"一点点量出来的。

建宫殿用的石头,大多来自房山大石窝。有块铺在太和殿门前的"云龙石雕",长十六米,重两百多吨,光运输就用了两万民工。他们在冬天往路上泼水结冰,再用滚木一点点挪动,整整花了二十八天才运到紫禁城。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北京宫殿正式建成。朱棣下旨:明年正月初一,在北京奉天殿举行朝贺大典,改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消息传开,南京的官员们炸开了锅——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北风呼啸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户部尚书夏原吉想出个主意:让四品以上官员全家搬迁,五品以下只带随从,家属留在南京。可还是有人不愿意走。翰林院学士解缙偷偷对人说:"北方苦寒,又缺粮食,迟早要出问题。"这话传到朱棣耳朵里,后来解缙被贬到交趾(今越南),据说就跟反对迁都有关。

迁都最麻烦的是粮食供应。北京周围的耕地不够多,每年要从江南运四百万石粮食过来,全靠大运河。负责漕运的平江伯陈瑄(xuān)把运河疏通了一遍,还发明了"兑运法"——让农民把粮食交到运河沿岸的粮仓,再由官军负责北运。有个漕工的歌谣是这么唱的:"漕船摇啊摇,摇到通州桥,三年两载不回家,老娘哭断腰。"

北京城的百姓也有自己的烦恼。为了扩建城区,不少人家的房子被拆了,官府给的补偿少得可怜。有个叫王二的铁匠,祖辈住在王府井(当时叫"十王府街"),房子被拆后只能搬到城外,他对着城墙哭:"皇上要建金銮殿,就不管我们小老百姓的死活了?"

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迁都大典如期举行。朱棣穿着十二章纹的衮(gǔn)服,登上奉天殿的宝座,接受百官朝拜。礼炮声震得琉璃瓦嗡嗡作响,可就在庆典进行到一半时,突然狂风骤起,夹杂着冰雹砸下来,把殿角的旗帜都撕裂了。有个胆小的官员吓得瘫在地上,嘴里念叨着:"上天发怒了,上天发怒了!"

奇怪的还在后面,四月初八那天,雷雨交加,紫禁城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突然起火,火光冲天。朱棣正在偏殿处理政务,听说后跌跌撞撞跑出来,望着熊熊大火直跺脚:"是朕错了吗?是朕不该迁都吗?"这场火烧了三天三夜,三大殿全成了废墟,直到二十年后才重新建成。

火灾后,大臣们又开始议论迁都的事。主事萧仪上奏说:"迁都劳民伤财,上天示警,恳请陛下迁回南京。"朱棣气得把奏折撕了,下令把萧仪拖出去斩了。他还下了道诏书,说:"北京乃朕旧藩,地势险要,足以控四夷、安天下,迁都之举,永不再议!"

迁都对明朝的影响慢慢显现出来。正面来说,北京成了北方的军事重镇,朱棣五次北伐都从这里出兵,有效打击了蒙古势力。有个叫杨荣的大臣说:"以前蒙古人打过来,朝廷要等好几天才能收到消息;现在皇上就在北京,一声令下,军队当天就能出发。"北方的经济也跟着发展起来,通州成了漕运枢纽,张家口成了茶马互市的集散地,连辽东的人参、貂皮都能通过驿站很快运到北京。

但麻烦也不少。为了维持北京的运转,每年要花掉国库大半收入。《明会典》记载,光是漕运的费用,就占了全国财政支出的三成。江南的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永乐末年就爆发了好几次农民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自从天子迁北去,江南百姓苦断肠。"

还有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北京城的胡同文化渐渐形成了。为了安置迁来的官员和士兵,朝廷在紫禁城周围建了许多四合院,纵横交错的小巷就成了胡同。这些胡同里,住着达官贵人,也住着小商小贩,三教九流汇聚,慢慢孕育出独特的京城文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回程中病逝,临终前还念叨着:"把朕葬在天寿山,陪着北京城。"他的儿子朱高炽(洪熙帝)上台后,又想迁回南京,甚至派太子朱瞻基去南京打前站。可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朱瞻基(宣德帝)继位后,觉得北京确实比南京更适合防御蒙古,迁都的事才算彻底定下来。

到了正统年间,紫禁城的三大殿重新建成,北京城的城墙也包上了砖石,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雄城。有次蒙古瓦剌部想攻打北京,看到城墙上密密麻麻的火炮,吓得没敢靠近。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说:"成祖爷迁都北京,就是要让子孙后代记住,守住这里,才能守住大明的江山。"

如今站在北京中轴线上,从永定门向北望去,还能看到当年永乐年间奠定的城市格局。故宫的太和殿(即当年的奉天殿)依然雄伟,殿前的云龙石雕还是那块从房山大石窝运来的巨石,只是上面的纹路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了。

明朝灭亡后,清朝继续以北京为都城,对紫禁城进行了多次修缮,但基本格局没变。有个清朝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里写:"北京的宫殿比欧洲任何一座王宫都更宏伟,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也显示了帝王的权威。"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评价里有句话:"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永乐十八年那次影响深远的迁都。

那些为建造北京城付出生命的工匠、民夫,大多没留下名字,但他们的心血凝固在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里。当游客抚摸着故宫的红墙时,或许能感受到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生命,浇筑出的历史的体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