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1章 十族灭门忠良恨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11章 十族灭门忠良恨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永乐元年(1403年)的春节,新皇帝朱棣的登基大典刚过三个月,初八这天,锦衣卫的缇骑(tí qí,专门逮捕犯人的骑兵)突然包围了翰林院侍讲方孝孺的府邸,街坊们躲在门后偷看,只见这位素来清癯的大儒被反绑着押出来,身上的儒衫沾满了泥水,却依旧昂首挺胸。

街角卖糖画的老汉叹了口气,往炉膛里添了块炭。他还记得去年六月,燕军刚进城时,方孝孺穿着麻衣(孝服)跪在皇宫废墟前痛哭,当时朱棣让人传话:"先生是贤人,朕不会为难你。"可谁能想到,短短半年,这位建文朝的"天下读书种子"(朱元璋语),竟成了新朝要开刀问斩的第一人。

朱棣召见方孝孺的那天,奉天殿的香烧得格外浓。这位新皇帝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坐在朱元璋曾坐过的宝座上,看着阶下那个不肯下跪的臣子,耐着性子说:"先生,朕这也是没办法。如今国不可一日无君,你就替朕草拟一份即位诏书吧。"

方孝孺昂着头,发髻上还别着块麻布——那是为建文帝朱允炆戴的孝。他接过内侍递来的笔,却猛地摔在地上,"贼臣篡位,还想让我为你粉饰?"他的声音不大,却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殿下(他始终不肯称朱棣为'陛下')要是杀了我,难道就不怕天下人骂你吗?"

朱棣的脸一点点沉了下来。旁边的内阁学士解缙想打圆场,刚要开口,就被方孝孺瞪了回去:"你读了那么多书,难道不知道'君臣大义'四个字?"朱棣攥着龙椅的扶手,怒道:"先生就不怕朕诛你九族?"

方孝孺突然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悲凉:"别说九族,就是十族,我也不怕!"

这声喊,让殿里所有人都变了脸色。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就是诛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从没有"十族"的说法。朱棣盯着方孝孺看了半晌,突然下令:"好!那就成全你!把他的门生故吏也算一族,凑齐十族!"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领命时,偷偷看了方孝孺一眼,只见这位大儒闭着眼睛,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后来纪纲对人说,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方孝孺像是在求死——用最惨烈的方式,完成对建文朝的最后效忠。

方孝孺的老家在浙江宁海,锦衣卫去抄家时,正是麦收时节。村民们看着官差把方家七十多口人捆走,有个瞎眼的老嬷嬷摸着墙哭:"我们家先生不过是个读书人,怎么就犯了灭族的罪啊?"方家的祖坟被挖开,祖先的尸骨被扔在田埂上,据说那天夜里,宁海县刮了一夜的黑风,田里的麦子全倒伏了,像一片跪倒的人。

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的国子监,方孝孺的学生们正在整理他的文稿。突然冲进来一群校尉,把三十多个书生都绑了起来。有个叫卢原质的学生,是方孝孺的外甥,也是洪武年间的进士,他被押走时还在喊:"师母说过,读书就是要学'不降其志'!"这些学生后来都被算作"第十族",和方家的亲人一起,被押到南京聚宝门外的刑场。

刑场设在现在的雨花台一带,从四月二十五日开始,每天都要杀人。第一天杀的是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的族人,共一百五十一人。刽子手每杀一个人,就把人头扔到方孝孺面前,问他降不降。方孝孺闭着眼睛,嘴里不停地念着《论语》里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个叫廖镛的年轻官员,是开国功臣廖永忠的孙子,也是方孝孺的学生。他被押到刑场时,还抱着一本方孝孺批注的《孟子》。临刑前,他对着方孝孺的方向磕了三个头,说:"先生,学生不能陪您读圣贤书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方孝孺的女儿们。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被押到秦淮河畔,船刚到江心,她们就抱着一块石头跳了下去。岸上的百姓听见她们喊:"爹爹说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来有人在河边捡到她们的绣花鞋,鞋面上绣着的莲花,被水泡得发胀,像一朵朵流泪的眼睛。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这次惨案总共杀了八百七十三人,从四月一直杀到六月。有个叫王稌(tú)的秀才,是方孝孺的朋友,本来不在十族之列,却主动跑到刑场说:"我和方先生是知己,要死就一起死。"他还说:"能和先生同赴黄泉,是我的福气。"

方孝孺被处决的那天,南京城飘着细雨。他穿着一件旧布袍,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头发已经全白了。路过聚宝门时,他停下来,望着皇宫的方向,吟诵起自己写的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yóu,计谋)。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刽子手让他跪下,他不肯,被人强行按在地上。临刑前,他对监刑的纪纲说:"我有个请求,让我给建文帝磕个头。"纪纲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方孝孺朝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挺直腰板:"动手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传说方孝孺被腰斩(从腰部斩断)后,还没死透,用手指在地上写了十二个"篡"字,血写完了,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就在方孝孺赴死的同时,南京城里还有许多建文旧臣在进行最后的抗争。兵部尚书铁铉被押到朱棣面前时,始终背对着他,骂不绝口。朱棣让人割掉他的耳朵、鼻子,煮熟了塞进他嘴里,问他"香不香",铁铉说:"忠臣的肉,怎么会不香?"最后铁铉被凌迟处死,据说他的骨架被放进油锅里炸时,还保持着站立的姿势。

太常寺卿黄子澄被逮捕后,朱棣亲自审问他:"当年是你劝建文帝削藩,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你后悔吗?"黄子澄说:"我只后悔没能早点除掉你这个乱臣贼子!"他被砍了双手双脚,还让人抬着在南京街头示众,最后活活疼死。

大理寺少卿胡闰(的死更惨。朱棣恨他在奏折里骂自己"燕贼",让人把他的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午门楼上。有天夜里,看守城楼的士兵说,看见胡闰的皮人动了一下,好像在流泪。后来刮大风,皮人被吹落到地上,百姓偷偷把它埋了,还在坟头种了棵柏树。

这些惨烈的故事,很快就在南京城流传开来。有个开茶馆的老板,把方孝孺的事迹编成评话,每天晚上在茶馆里讲,听的人常常泣不成声。锦衣卫听说后,把老板抓去打了四十板子,可他伤好后,还是接着讲,说:"我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咱们大明朝还有这样的硬骨头。"

城外的报恩寺里,有个老和尚原来是建文朝的御史,靖难之役后就剃度出了家。他偷偷在禅房里画了一幅《忠臣图》,上面画着方孝孺、铁铉等二十四个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刚毅的神情。有天朱棣派人来烧香,老和尚赶紧把画藏在佛像肚子里,才没被发现。后来这幅画被传到了民间,成了许多读书人临摹的范本。

秦淮河上的画舫里,歌女们唱起了新编的《忠魂曲》。有段歌词是这样的:"聚宝门外血成河,忠臣的骨头比金硬。杀头好比风吹帽,留得清白在人间。"据说有次朱棣微服私访,听到这首歌,脸色变得很难看,却没让人去查禁——或许在他心里,也对这些宁死不屈的对手,有着一丝复杂的敬意。

方孝孺的故乡宁海,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偷偷在山里建了座"方正学祠"(方孝孺字正学)。祠堂里没有神像,只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天下读书种子"。每年清明,都有人带着书卷去祭拜,说这样能让子孙后代聪明好学。有个教书先生还编了句童谣:"读圣贤书,做方正人",教给孩子们传唱。

许多年后,朱棣的重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有个叫李贤的大臣上奏说:"方孝孺等人虽然是建文旧臣,但忠君爱国之心可嘉,请求陛下为他们平反。"朱瞻基犹豫了很久,最后只说:"都过去了,让百姓们好好过日子吧。"

直到万历年间,朝廷才正式为方孝孺等人恢复名誉。当时的礼部尚书沈鲤说:"这些人虽然反对成祖(朱棣),但他们的气节,是我们大明的骨气啊。"万历皇帝下旨,在南京为方孝孺建了座"表忠祠",祠堂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十族殉忠千古痛,一祠表节万年香。"

清朝人编《明史》时,特意为方孝孺单独立传,结尾处写着:"方孝孺死节后,明代士人多以气节相尚,虽遇乱世而不改。"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这场惨案背后的意义——那些忠臣义士用生命扞卫的,不仅是建文帝的皇位,更是儒家倡导的"君臣大义"和读书人的风骨。

如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里,还能看到方孝孺的雕像。雕像中的他,穿着长袍,手持书卷,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有游客问导游:"他明知会被杀,为什么还要顶撞朱棣呢?"导游指着雕像基座上的字说:"你看,这上面写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答案。"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