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6章 王仙芝揭竿反唐廷

一、濮州盐仓的私盐账本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的濮州盐仓,月光像被筛子滤过似的,从仓房缝隙里漏进来,照亮了王仙芝膝头的账本。这位三十五岁的私盐贩子,正用指甲使劲刮着账本上晕开的墨渍,转头对老搭档尚君长吐槽:"瞧瞧这官盐价,去年每斗才一百文,今年直接涨到三百!老百姓怕不是得喝西北风过日子?"

尚君长搓着冻得皲裂的手,叹了口气:"三哥,上个月我运私盐路过曹州,税吏生生抽走三成,还说是'给懿宗皇帝修庆陵'的份子钱!"王仙芝家世世代代都是盐枭,《新唐书·黄巢传》说他"善骑射,任侠好施",野史《唐阙史》更爆料,他年轻时明明考中武举,就因为长得不好看被刷了下来,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正说着,一个满脸菜色的老汉颤巍巍走进来,掏出来的不是铜钱,而是半块硬邦邦的观音土饼:"王三哥,救救我孙儿吧,拿这个换半斤盐成不?"王仙芝接过土饼,指甲轻轻一掐就陷进去个坑——这哪是能吃的东西?他突然"啪"地把账本摔在盐袋上,冲尚君长喊道:"去把兄弟们都叫来,明天咱们开仓!"

二、长垣(yuán)城头的义旗

乾符二年正月,王仙芝带着几千盐贩子一口气拿下长垣。《资治通鉴》记载,他在城头上竖起大旗,上面绣着"天补平均大将军"几个大字,旁边还立了块石碑,刻着一句让人心惊肉跳的谶语:"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这话本是民间流传的童谣,说的是金色蛤蟆一瞪眼,天下就要大乱,没想到应在了王仙芝身上。

《云仙杂记》里的记载更玄乎:王仙芝亲自用佩刀刻碑时,刀刃和石头擦出的火星,正好溅在"反"字上,石粉崩开就像溅了血。围观百姓当场就炸锅了:"这是老天爷的旨意啊!"王仙芝趁机振臂一呼:"现在赋税比山高,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我们'天补将军',就是要替老天爷把这世道掰扯公平!"

打下曹州后,他颁布的"均盐令"更是深得人心。王仙芝大笔一挥:官盐仓统统打开,私盐以后不收税!《旧唐书·懿宗纪》记载,开仓放粮时,他特意让老弱病残优先领取,还在仓门口贴了张告示:"盐是老百姓活命的东西,可不是当官的私产!"就这么几招,队伍很快就扩充到十万人。

三、冤句故友的加盟

听说王仙芝揭竿而起,老同乡黄巢带着几千兄弟就来投奔了。《新唐书·黄巢传》说黄巢"善骑射,还认得些字,可惜考了几次进士都没中",《玉泉子》里更神乎其神,说他做梦梦见自己披甲称王,转头就决定造反了。

两人一见面,王仙芝就指着军帐里堆成山的盐袋打趣:"巢弟,你当年卖私盐用的'黄巢秤',还留着没?"黄巢哈哈大笑,从腰间掏出一杆秤:"三哥您瞧!当年税吏用缺斤少两的'八两秤'坑我,我一怒之下砸了他的秤,自己打了这杆实打实的'十六两秤',一斤就是一斤,绝不含糊!"王仙芝接过秤,见秤杆上刻着"均平"二字,连连点头:"好个'均平',跟我的'天补平均'正好对上了!"(《唐语林》)

两人合兵后更是如虎添翼,还琢磨出个"盐车阵":把运盐的独轮车装满大石头,攻城的时候几十辆车一起往前冲,城墙都跟着直晃悠。《云仙杂记》里说,这些车本来是用来躲避官差的,现在成了攻城神器,连车轴上结的盐渍都派上用场——攻城的时候飘出咸味儿,唐军还以为"盐枭军吃了咸的,力气大得没边儿"。

四、蕲州降官的猫腻

乾符三年,王仙芝的军队打下蕲州,刺史裴偓(wò)直接开城投降,还带来一份朝廷委任状,要封王仙芝当"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拿着卷轴,转头问黄巢:"巢弟,你说这'押牙'的官儿,和我这'天补将军'比咋样?"黄巢二话不说,一把抢过委任状撕了个粉碎:"三哥要是想当唐朝的官,那我们这些兄弟怎么办?"

《资治通鉴》详细记录了这场内讧:黄巢气得直接动手,把王仙芝脑袋都打伤了,将士们也跟着吵成一团。王仙芝怕犯了众怒,只好拒绝投降。但裂痕已经撕开,两人从此分兵,黄巢北上中原,王仙芝留在淮南。野史《唐阙史》传得有鼻子有眼,说裴偓投降的时候,偷偷塞给王仙芝一块金饼,正好被黄巢撞见——这事儿虽然正史没提,倒也把起义军分裂的缘由说得明明白白。

五、黄梅兵败的谶语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陷入唐军重围。《旧唐书·黄巢传》记载,他带兵突围的时候,远远看见当年在长垣立的"谶语碑"被唐军推倒了,碑上"金色蛤蟆"的"金"字都缺了半边,成了"色蛤蟆"。王仙芝转头对尚君长苦笑道:"看来老天爷也不帮咱们了。"

更邪乎的是当时的天气。突围那天大雾弥漫,唐军将领曾元裕让人在箭头上绑上硫磺,射进王仙芝的营地。《云仙杂记》绘声绘色地描述:"浓雾里硫磺箭一着火,就像金色蛤蟆吐出火来,义军一下子就乱了阵脚。"王仙芝不幸中箭落马,首级被砍下来送到长安示众。他死后,剩下的兄弟都投奔了黄巢,那句"翻却曹州天下反"的童谣,最后在黄巢身上应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六、私盐贩子的遗产

王仙芝的起义只坚持了三年,却留下个分量十足的"均平"思想。《新唐书》评价得很中肯:"仙芝造反,不是想着当皇帝,实在是被饥寒交迫逼得走投无路。"但他提出的"天补平均",就像一颗种子,后来北宋王小波喊出"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打出"均田免赋",都能找到王仙芝的影子。

在民间,王仙芝直接被捧成了"盐神"。《铸鼎余闻》里说,他死后,老家冤句的盐井突然涌出甘甜的泉水,老百姓赶紧盖了座庙,叫他"平盐大王"。每年正月,曹州的百姓都要用盐水和面,捏成"蛤蟆饼",就为了纪念当年"金色蛤蟆"的预言,这个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七、历史长河中的盐枭

王仙芝这一起义,相当于给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来了记重锤。《旧唐书》说得直白:"乾符年间,黄巢、王仙芝在曹州、濮州起事,从这儿开始,大唐算是完犊子了。"这场起义撕开了晚唐三个大窟窿:赋税重得离谱,天灾**不断,军队烂到骨子里,而"盐枭"这个特殊群体的爆发,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底层百姓被逼急眼的反抗力量。

有意思的是他的"盐枭"身份。唐朝靠盐铁专营赚得盆满钵满,结果因为官员**,好好的生意变成了盘剥老百姓的工具,生生把盐贩子逼成了造反主力。宋人欧阳修在《新唐书·食货志》里感叹:"官府把老百姓逼成强盗,强盗又把官府逼到亡国,唐朝就是这么完蛋的。"

八、盐井边上的蛤蟆歌

现在山东菏泽(古时候的曹州)的盐井遗址,还能看到当年王仙芝开仓放粮的地基。当地老人代代传唱着一首《蛤蟆歌》:"金色蛤蟆张嘴笑,官家盐价涨九霄。天补将军挥刀起,曹州城里米粟饶。"每年惊蛰节气,老百姓都会往盐井里扔盐块,说是"喂饱蛤蟆神,保一年不闹盐荒"。

从冤句盐仓里的一本烂账,到黄梅战场上的最后一箭,王仙芝用生命把"官逼民反"的故事演了个淋漓尽致。这位没能笑到最后的"天补将军",带着私盐贩子的秤杆和独轮车,丈量出了晚唐的腐朽与不公,成了推倒大唐王朝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今天走在曹州的老街上,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盐枭们的呐喊,看见那面绣着"天补平均"的大旗——它不只是一场起义的标志,更是刻在老百姓心里,对公平正义永不熄灭的渴望。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