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3章 宣宗纳谏仿贞观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3章 宣宗纳谏仿贞观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一、便殿夜读的帝王:烛光下的《贞观政要》

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的长安城,大明宫延英殿里烛火摇曳。唐宣宗李忱(chén)像个爱惜旧书的老学究,正用指甲仔细刮去《贞观政要》卷首的虫蛀痕迹,转头对侍立一旁的令狐绹(táo)感慨道:"太宗能听魏徵的谏言,朕每次读到书里'居安思危'这四个字,后背都直冒冷汗。"

这位新登基的皇帝时年三十七岁,人生经历堪称传奇。作为宪宗第十三子,他既是穆宗的弟弟,又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早年因为母亲是宫女,常被宗室成员嘲笑是"傻小子",《旧唐书·宣宗纪》就记载他"幼时宫中以为不慧"。但谁能想到,这位韬光养晦三十六载的"痴儿",一登基就像换了个人。此刻他反复研读的《贞观政要》,俨然成了治国的"红宝书"。

令狐绹悄悄瞥了眼御案,发现李德裕的贬官诏书还摊在那里,墨迹未干。宣宗指了指诏书说:"李德裕以前独揽大权,朕若不贬他,怎么整顿朝纲?不过他平定泽潞的功劳,还是要记在史书里。"这番话让令狐绹心里直打鼓——这位新皇帝看似温和,实则对朝政门儿清,连李德裕的功过都分得明明白白。

二、罢免令狐的决断:一碗谏粥的君臣戏

大中三年,令狐绹当了两年宰相,渐渐有些飘了。他想推荐儿子令狐滈(hào)当翰林学士,没想到奏章直接被宣宗扣下。皇帝把他召到便殿,指着御案上的粥碗突然发问:"爱卿知道唐玄宗时姚崇拒绝给儿子封官的事吗?"这一问,吓得令狐绹后背直冒冷汗:"臣远远比不上姚崇啊!"

《唐语林》里还记着更有意思的细节:宣宗让内侍端来两碗碧粳米粥,自己先喝了一口,才示意令狐绹也尝尝。结果令狐绹咬到一颗枣核,正尴尬时,宣宗笑着说:"枣核虽小,卡住喉咙可要命。就像你儿子入朝为官,搞不好会坏了朝政。"令狐绹赶紧磕头认错:"臣马上让滈回家读书!"

宣宗还有个"微服私访"的爱好。他常扮成书生,混在长安西市听百姓唠嗑。有一回,他听见卖胡饼的老汉吐槽:"令狐宰相奏事,净捡皇上爱听的说,哪像个忠臣!"回宫后,宣宗立刻把令狐绹叫来:"你昨天说'南方丰收',可朕听说浙东正闹旱灾,你知道这事吗?"令狐绹当场吓出一身冷汗——他确实没收到相关奏报,从此再也不敢糊弄皇帝了。

三、醴(lǐ)泉百姓的叩阍:登闻鼓响的贞观风

大中四年,醴泉县的张实敲响了登闻鼓,实名举报县令贪污赈灾粮。宣宗居然亲自审理此案,见张实衣衫破旧,还特意赐座。张实哭诉道:"县令说'上面的人没来,粮食不能发',已经饿死三十多人了!"宣宗立刻让人取来醴泉县地图,指着受灾区域对宰相说:"这里可是当年太宗推行'均田制'的地方,现在居然饿死人,这是朕的过错啊!"

《云仙杂记》里记载,案子结了之后,宣宗还带着张实去太液池划船。船划到一半,他突然问:"百姓觉得朕比得上太宗吗?"张实赶紧磕头:"大家都说陛下虚心纳谏像太宗,不过赋税比贞观时还轻呢!"宣宗却摇头叹气:"减轻赋税本就是该做的,有什么好夸的?"当天就下旨:"以后州县闹灾,先开仓放粮再上报,谁敢耽搁就砍头!"

四、杖杀乐工的悔悟:铜镜里的帝王泪

大中五年,乐工罗程杀了人,按律要流放。他的师父进宫求情:"罗程琵琶弹得特别好,陛下宴会上可少不了他!"宣宗指了指殿柱上的太宗纳谏图:"当年太宗杀了卢祖尚,朕杀个乐工,道理不是一样的?"最后还是把罗程流放了。但事后,他对着铜镜自言自语:"乐工虽然身份低微,可他的技艺无罪啊,朕这么做,恐怕要失民心。"(《新唐书·宣宗纪》)

更难得的是他肯下"罪己诏"。大中七年,关中大旱,宣宗颁布诏书检讨自己:"是朕治理无方,才招来旱灾。从今天起,朕不住正殿,减少饮食,百官都来给朕提提意见。"这份诏书被收录在《全唐文》里,其中"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八个字,和太宗贞观二年的罪己诏简直如出一辙。

五、大中之治的实绩:户口增倍的治世相

宣宗在位十三年,创造了"大中之治"的盛况。据《通典》记载,他刚登基时全国只有百万户,到他去世前已经涨到三百八十万户,几乎翻了两番。他整治漕运,疏通汴渠,让江淮的粮食能顺顺利利运到长安,《唐会要》称赞"从江淮到渭桥,运粮的船只一艘接一艘,再也没闹过饥荒"。

在吏治方面,他规定"刺史没干满三年不准调任",还亲自出题考县令,题目就叫"问县令抚民之术"。有个县令在答卷里写"治理百姓就像弹琴,弦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声",宣宗看了大喜,直接提拔他当刺史(《唐阙史》)。这套考核办法,颇有太宗"三年考核政绩"的遗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六、佛教政策的权衡:会昌灭佛的修正术

宣宗一即位,就下诏复兴佛教。据说他在武宗灭佛时,曾躲到五台山当和尚,《佛祖统纪》说他"在五台山见到佛光,于是发愿复兴佛法"。但他可不是盲目崇佛,而是规定"每个州只能留一座寺庙,僧尼不能超过三十人",既纠正了会昌灭佛的极端做法,又防止佛教势力过度膨胀。

《玉泉子》里记载了件趣事:宣宗去青龙寺上香,发现佛像前的供果被老鼠啃了,就对住持说:"要是佛真有灵,就该赶走老鼠保护供果;要是没灵,摆供果又有什么用?"住持当场尬住,从此寺庙里养猫捕鼠成了标配。这种务实的态度,和太宗"以儒学为根本,佛道为辅助"的政策思路完全一致。

七、历史长河中的小太宗:贞观遗风的复刻者

宣宗去世后,太常寺给他拟定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但民间更喜欢叫他"小太宗"。《旧唐书》评价他:"宣宗即位后,一是让权贵收敛,二是让奸臣害怕,三是让宦官老实。所以刑罚公正,贤才得用,朝廷上下风清气正。"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把太宗和宣宗做了对比:"太宗敢杀李建成,宣宗敢贬李德裕,都够果断;但太宗能听魏徵的谏言,宣宗能容魏谟(mó)的批评,都善于接纳忠臣。"这个魏谟还是魏徵的五世孙,宣宗任命他当御史大夫时,曾说:"你们家代代出敢说真话的人,朕得到你,就像太宗得到魏徵啊!"(《唐语林》)

八、千年之后的宣宗陵:贞陵石刻的贞观魂

如今在陕西泾阳的贞陵,神道两边的石人石马依然威风凛凛。当地百姓都叫宣宗"佛心天子",传说他下葬时,五台山的僧人特意赶来送葬,陵区方圆三十里的草木都不枯萎,被称为"贞观遗泽"。

从便殿夜读到醴泉问政,宣宗李忱用十三年时间,给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续了一口命。奇。而"小太宗"这个称号,既是对他的最高褒奖,也是后人对贞观盛世永远的怀念。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