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1章 哥舒翰守关悲剧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21章 哥舒翰守关悲剧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21: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一、陇右节度使的铁腕:夜带宝刀的突厥战神

天宝八年的陇右道,夜色如墨。青海湖的寒风卷着沙砾,吹得唐军大营的旌旗猎猎作响。一个身材魁梧的将领按剑走出帅帐,月光照亮他脸上的刀疤——那是当年与吐蕃军肉搏时留下的印记。他便是哥舒翰,此时已官拜陇右节度使,统领河西、陇右两军,是大唐西北边境的擎天之柱。

哥舒翰本是突厥哥舒部人,父亲是唐朝的军将,母亲是于阗公主。《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他“倜傥任侠,好然诺,能骑射”,年轻时便以勇猛闻名。他治军极严,曾定下规矩:“凡副将以下,有违军令者,立斩不赦。”有一次,部将王思礼因延误军粮运输,哥舒翰竟要将他处斩,幸得众人求情才免于一死,但也被杖责四十,从此全军肃然(《资治通鉴》)。

让他名声大噪的是苦拔海之战。当时吐蕃军屯兵险要,哥舒翰率麾下壮士,手持长刀,从山间小道突袭。他身先士卒,连劈数敌,唐军见状士气大振,一举击溃吐蕃军。当地百姓作歌谣唱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翰碑》)这便是“哥舒夜带刀”的典故,从此他被称为“铁门将军”,意为如铁门般不可撼动。

二、安禄山的死对头:胖胡与战神的宿怨

哥舒翰与安禄山的矛盾,由来已久。一个是突厥战神,一个是肥胖的胡族节度使,两人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截然不同。

唐玄宗曾想调和两人关系,特意设下酒宴,让高力士作陪。席间,安禄山举杯对哥舒翰说:“我父是胡,母是突厥,你父是突厥,母是胡,咱俩真是同根同源,应当和好。”哥舒翰冷冷回应:“古人云: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兄既见亲,敢不尽心?”意思是狐狸朝着洞穴嚎叫,是不祥之兆,因为它忘了根本。你既然把我当兄弟,我自然会尽心。这话表面客气,实则讥讽安禄山忘本,气得安禄山破口大骂:“你这突厥奴才,竟敢如此无礼!”两人从此结下梁子。

三、潼关天险的固守:死守关中的无奈抉择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占洛阳。唐玄宗任命哥舒翰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率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抵达后,立刻加固城防,下令:“坚守不出,违令者斩!”

《新唐书·哥舒翰传》记载:“翰以病固辞,不许,乃引兵出潼关,屯于灵宝西原。”但其实哥舒翰此时已患有中风,半身不遂,本想推辞,无奈唐玄宗执意任命,只好抱病上任。他深知安禄山叛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后勤补给困难,便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坚守潼关,等待时机。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安禄山叛军多次进攻潼关,都被哥舒翰击退。时间一长,叛军军心浮动,甚至出现了逃兵。安禄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对部下说:“哥舒翰若出潼关,我等必败;若坚守不出,我等必被拖垮。”(《资治通鉴》)于是他故意在潼关之外示弱,引诱哥舒翰出战。

四、杨国忠的谗言:将相失和导致的致命危机

哥舒翰的坚守,却触动了一个人的神经——宰相杨国忠。他担心哥舒翰功高震主,更怕哥舒翰一旦击败安禄山,会回来清算自己,便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陛下,哥舒翰拥兵二十万,却坚守不出,恐怕是另有图谋啊。”

唐玄宗本就多疑,听了杨国忠的话,果然起了疑心。他多次下旨,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上书劝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其势锐不可当。我军坚守潼关,待其疲惫,然后出击,此乃万全之策。”(《旧唐书·哥舒翰传》)同时,驻守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支持哥舒翰,建议从侧翼袭击安禄山老巢,潼关守军不可轻动。

但杨国忠却继续挑拨:“陛下,哥舒翰怕是等不及了,想独占大功呢。再说,潼关守军久不作战,士气低落,不如早战早决。”唐玄宗被说动,派宦官到潼关督战,甚至威胁哥舒翰:“若再不出战,以逗留罪论处!”

哥舒翰接到圣旨,知道大势已去,不禁抚膺痛哭:“出战必败,不出则得罪陛下,我命休矣!”(《安禄山事迹》)他知道自己若不出战,会被杨国忠陷害;若出战,必中安禄山的圈套。在无奈之下,他只好下令开城出战。

五、灵宝西原的溃败:二十万大军的覆灭

天宝十五年六月,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出潼关,在灵宝西原与安禄山叛军相遇。这里南面是险峻的秦岭,北面是滔滔黄河,中间是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正是设伏的绝佳地点。安禄山早已在此埋伏下精锐骑兵,只等唐军进入伏击圈。

叛军将领崔乾佑率少量老弱病残引诱唐军,哥舒翰的部将王思礼率五万步兵为前锋,庞忠率十万大军继后,哥舒翰自己率三万骑兵殿后。唐军进入山谷后,叛军突然从山上投下滚石檑木,唐军顿时大乱。崔乾佑又下令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柴草,浓烟滚滚,唐军看不清方向,自相践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这场惨败:“会暮,乾佑遣精骑自南山出,击唐军后,唐军大败,弃甲仗辎重,填满山谷,士卒死者数万。”哥舒翰率残兵退回潼关,却发现潼关已被叛军将领田乾真攻占。他只好收集散兵,准备退守关西驿,却被部下火拔归仁擒获,献给了安禄山。

六、洛阳城中的晚节:铁门将军的凄凉结局

哥舒翰被押到洛阳,见到了安禄山。安禄山坐在大堂之上,看着昔日的死对头,得意地说:“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么样?”哥舒翰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臣有眼不识泰山,罪该万死。若陛下饶臣一命,臣愿写信招降其他唐军将领,为陛下效力。”(《旧唐书·哥舒翰传》)

安禄山听了很高兴,封他为“司空”,让他住在洛阳的官邸里。哥舒翰果然写信给驻守各地的唐军将领,劝他们投降。但将领们回信痛斥他:“你身为国家重臣,却屈身事贼,还有何面目见我们!”安禄山见哥舒翰失去了利用价值,便将他囚禁起来。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洛阳,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兵败逃亡,临走前将哥舒翰等被俘的唐朝官员全部杀死。《新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安庆绪败,杀翰于洛阳。”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铁门将军”,最终落得个晚节不保、身首异处的下场。

七、历史长河中的反思:悲剧背后的多重成因

哥舒翰的悲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唐玄宗的昏庸多疑,被杨国忠蒙蔽,强行下令出战,直接导致了潼关失守。其次是杨国忠的私心作祟,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不惜牺牲国家利益,陷害忠良。再次是哥舒翰自身的妥协,他明知出战必败,却不敢违抗君命,最终晚节不保。

《旧唐书》评价道:“翰善用兵,而晚节不终,何哉?盖忠义之心不固,而受制于君相也。”《新唐书》则说:“翰之败,非战之罪,君相之过也。”在民间传说中,哥舒翰的形象更加复杂,有的说他是被部将出卖,有的说他投降后仍心系唐朝,暗中帮助唐军,这些都为他的悲剧增添了几分悲**彩。

值得一提的是,哥舒翰虽然兵败,但他镇守潼关的策略是正确的。如果唐玄宗能够信任他,坚持固守,安禄山叛军很可能会因为后勤断绝而崩溃。正如后世史学家所指出的:“潼关之守,乃安史之乱的转折点,惜乎君相不察,致成悲剧。”

八、千年之后的警示:将相合心的治国之道

哥舒翰的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它告诉我们,君臣之间的信任是治国之本,将相之间的和睦是安邦之基。如果唐玄宗能够信任哥舒翰,杨国忠能够以国家为重,或许安史之乱的历史就会改写。

从“哥舒夜带刀”的战神,到兵败被俘的降将,哥舒翰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历史,仿佛还能听到潼关城下的呐喊,看到灵宝西原的硝烟,以及那位铁门将军无奈的泪水。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